怎麼增發貨幣的
㈠ 我知道貨幣總量是跟國內實物總量相等的,具體來說,貨幣是如何增發的
央行是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存款准備金三種方式調節貨幣工作量的,央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它在貨幣短缺的時候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即發行國債等)等方式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在流通中的貨幣量多的時候通過贖回的方式來回收流動性就達到調節的目的了。
另外貨幣量需求量和貨幣供應量不是總是相等的,他是一個動態的理想的概念,我們需要進行適時調節是市場趨於理想狀態。
最後流動中所需的貨幣量等於商品價值總量除以貨幣的流動速度。
㈡ 貨幣是怎樣發行的
這個貨幣不是亂發行的,國家發行多少貨幣有個公式來決定:M=PQ/V M就是流通領域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Q是待流通的商品數量 P是商品價格 V是貨幣流通速度,貨幣實現的交易次數 當然,國家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新發行的貨幣進入哪裡?發行的貨幣說的通俗點就是進入市場進行流通,銀行發行
政府不可以利用多發行貨幣彌補財政赤字,你想,要是國家一直不停的發行貨幣,那錢還值錢嗎?上過高中歷史課沒,國民政府開著印鈔機一天到晚不停的刷錢,結果造成錢不值錢, 這樣就會造成 通貨膨脹 ,我在給你講下通貨的意思,通貨 的意思 是流通中的現金,那通貨膨脹的意思就是 流通中的現金變多了,而且是很多,超過了市場上的商品的總價值,這樣就會造成物價上漲,貨幣貶值。
政府也不可以減少貨幣的發行,還是要根據M=PQ/V來決定發行多少。減少了貨幣發行,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總之,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的發行要和市場上的總商品價值相匹配.市場上的總商品如果少了,你發行多了貨幣就不值錢,市場上的總商品多了,你發行少了也不行. 自己想下就明白了.
通貨膨脹和緊縮有時不是政府能控制的,比如外國資金進入我國,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和總需求,這樣我國就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來匹配市場上增加的總需求,但是如果這些外資一下撤離了,這樣總需求就下降,但發行的貨幣卻還在市場上流通,這時總需求就不等於流通的貨幣量, 貨幣大於總需求,導致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 其實通貨膨脹一直都在的,只是很小,大概在百分之幾以內,這樣的通貨膨脹是正常的. 還有就是房地產,房地產的迅速發展向銀行借了大量的錢,而這些錢也不是憑空出來的,就是開著印鈔機刷出來的,如果房地產後來不行了,中國的房地產已經使中國央行發行了太多的人民幣,房價下降,價值下降,但是以前發行的那麼多的貨幣確還在那,那麼多印出來的錢會使中國產品價格飛漲,那樣就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這樣你能更明白了吧
關於通貨緊縮,那就是大家都不願花錢消費,經濟危機,經濟衰退了,工人失業,收入下降,消費減少,物價下跌,通貨緊縮了. 所以當通貨緊縮時,你會發現國家降息,增加經濟投入,拉動經濟發展,刺激大家消費.
當然還有央行會把一部分錢放在央行裡面用來調節產品的價格,根據價格情況多放和少放。這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大概就這樣,希望能幫助你. 都是手打一個個回答你的問題哦```
如果還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留言```
你的問題還真多~~~
1新發行的貨幣是怎麼進入市場的?是銀行通過增加利率 進入取款人手中么?如果是 這樣不是等於鼓勵存款么?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應該是因此減少才對、究竟是誰擁有新發行的貨幣?
新發行的貨幣不是通過增加利率進入取款人手的,所以你後面的問題就問錯了。央行發行的貨幣主要是給了對貨幣有新增需求的人,這包括企業和個人,比如企業要新進投資,個人要新進消費或者投資等等,這樣個人或企業就要像商業銀行貸款,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少了,商業銀行的錢也就跟著不夠,這時就中央銀行就需要發行貨幣來保持平衡,問題來了,發行的貨幣怎麼到商業銀行的手中的呢?央行會購買商業銀行手中的國債(或者其他票據)。這個過程實際就是在增發貨幣。商業銀行把賣國債(或其他票據)得來的錢借給你,於是你就拿到了央行新增發的貨幣。這樣央行發行的貨幣就進入了流通市場,從而保持市場上的總價值和發行的貨幣平衡。
2.你的第二個問題問的有些模糊。紙幣是國家發行的通用貨幣,是一個交換物品,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人們對它有信心紙幣才能實現其作用。
關於銀行貸給房地產的資金,為什麼房地產會向銀行貸款?因為房地產在增值,這樣市場上的總價值就增加了,意思就是流通中的貨幣不足了,需要有新的貨幣進入流通保持平衡,銀行看到或以為房地產會增值,於是回到問題1,商業銀行像央行貸款,央行發行新的貨幣購買商業銀行的有價證劵,然後商業銀行在貸款給房地產商,這樣新的貨幣就流入了市場。再補充點東西,如果後來房地產價格下降,市場中的總價值就下降,而以前貸款發出去的新的貨幣還在流通中,這時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你這第3個問題問的恨奇怪啊···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是讓物價下降,不是上升。我再回答為什麼通貨緊縮會導致經濟退後,其實這里有個問題,你想問題的角度不對,你只是想著個小方面,人,就是一個個的人。你要放大范圍,全面的看問題,對於個人來說,通貨緊縮就是人們的消費熱情不高,導致物價下降,對個人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手裡的錢沒貶值。但是你要想更遠點,人們消費熱情不高,最終受損的是誰?是生產商品的企業!所以通貨緊縮使企業利潤減少,一部分財富向居民轉移;通貨緊縮使企業負債的實際利率上升,收入進一步向個人轉移。 所以最終發展來看,企業效益下降,如果一直通貨緊縮,想誇張點,企業最後效益不好直接倒閉了,最終受損的是國家和個人,而企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企業發展不行,工人下崗,這些就會導致經濟回落,當然還有別的影響:
1.物價的持續下降會使生產者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繼而減少生產或停產。
2.物價持續下降將使債務人受損,繼而影響生產和投資
3.物價持續下降,生產投資減少會導致失業增加居民收入減少,加劇總需求不足 最終不是就是會導致經濟回落嗎? 所以你分析問題要在一個時間段內在一個大范圍來看問題,而不能單獨的看···
㈢ 中國的貨幣增發過程是怎樣的
我記得小時候一角錢能買好多糖,可現在1元買的不比以前1角多,怎麼說呢人民幣好像在貶值,人民幣發行有國家控制,主要通過央行,有個儲備金制度控制銀行業的貸款的發放量,人民幣和美元有點像。通貨膨脹或緊縮只能看國家的應對政策了,科技革新是關鍵
㈣ 國家增發的貨幣是通過什麼途徑發放的
國家增發的貨幣是通過人民銀行各級發行庫發放的。投放到流通領域主要是三條途徑:再貸款和貸款、財政支出、投資和債券。給公務員加工資是屬於財政支出,但不是國家發行貨幣。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各種稅款,還有國有企業利潤等。
㈤ 大家都有錢,錢從哪來,國家如何增發人民幣到我們手上
簡單的說,這是央行的職權。
新貨幣通常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解決的。即央行通過買入國債(由財政部發行)使自己的貨幣流出,從而把錢流向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通過借貸使貨幣在社會上流通。
首先理解貨幣:如今通常所說的貨幣,就是我們兜子里的紙鈔,它是商品經濟下的一個為方便商品交換流通的媒介及工具,其本身無價值,由國家銀行發布並強制流通。你拿著美元到中國境內商店買東西,商店老闆就當美元一張廢紙,因為美元要在國內使用必須通過央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行。
不同國家的貨幣不能在不同國家范圍內流通,而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之間就有一定的經濟來往,為了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商貿及貨幣問題,就涉及到外匯及外匯儲備兩個概念。
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富有,不是這個國家發行或擁有本國貨幣的多少作為標准,而是以這個國家商品的多少,商品才是人民生活的物質需要,而不是貨幣,也就是一個國家生產能力和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力。
國家之間商貿,如下簡單地分為出口和進口兩種情況:
對於出口情況,如果拿美元當外幣,也就是中國跨國企業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拿到美國境內銷售,換回的別國的貨幣,這對中國人,由於外幣在中國市場不允許流通的,所以在中國市場內外幣相當於一疊廢紙,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把外幣賣給國家銀行換成人民幣,國家拿著外國的貨幣,同樣沒么用,人民生活的富裕最終反映在物質享有多少上,而貨幣只是物質交換的一個中介和工具,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國內的企業把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給美國用,而美國只給我外幣(債券),這樣形成一個債務關系:即就相當於我國是債權方,外國(美國)是債務方,外匯(美元)就是債務關系憑證。
對於進口情況,不影響外幣儲備,比如外商到國內出售外國商品賺到人民幣,央行就拿外匯儲備(美元)從外商手中買回人民幣(因為這部分人民幣是國內流通的,不算為外匯儲備),也可能是外商拿人民幣到他自己本國兌換本國貨幣同樣形成本國的外匯儲備(實際過程是不是如上述這樣,還不知道,不是學經濟,只是猜測)。買回實際是一個對沖過程(真正意義的對沖好象是央行拿著外匯進行海外買購),也可以這樣理解:外國的商品看成央行自己生產的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這樣,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經由外國商品通過央行歸還給老百姓,也就還債。
通常國家的在流通貨幣量與國家的產出的商品量相互對應的。(物質財富與貨幣量相對應)
中國企業出口商品,可看成:中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過多(也就是對應的流通貨幣不夠),
國內企業通過出口形式拿到外國市場進行商品銷售交換,拿本國的商品本可以交換到外國的商品,但由於外國貨幣的存在,就交換回了外幣,這些外幣實際上相當於外國消費者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債務,而這些債務,統一劃到國家銀行的名下。這樣就成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越多,說明國家放債越多。放債就相當於發行貨幣,國家放債過多需要發行大量貨幣,就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商品不夠,而流通貨幣很多),這時國家通過國際從外海購買商品,把外貨消耗掉換回商品,從而達到穩定平衡經濟的目的。也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央行通過投放大量貨幣來換回外匯儲備,這種貨幣的增加不是通過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引起,而是由政府央行強制的,這樣貨幣增加,如果放大來看,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也就老百姓手上的錢貶值了,被貶值的一部分被央行無償佔有。所以可以理解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而不是資產,因為它是央行用人民幣從老百姓手中換回來的,那麼總有一天老百姓想要兌現這個資產。
由於中國的外匯貨幣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經濟一但出現波動導致美元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就會有隨之貶值的風險,外匯儲備貶值也就是中國資產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外匯儲備就是老百姓與別國之間的一種債務關系體現(儲備並不是國家資產,而是勞動人民的錢),而老百姓作為債權一方,將債權統一轉交給國家央行,統一以央行的名義掛著。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外匯儲備多少主要取決於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外匯儲備是用於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易。
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這樣可能會引起國內市場的貨幣膨脹。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經濟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進口多,國內市場充斥著外國商品,引起國內貨幣緊縮),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消費需求增加,商品不夠),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
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
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
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國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
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外幣資產貶值)損失。
由於外幣在國內市場不能流通,所以央行在國內多投放(通過出口、引進外資)一定貨幣的同時,又代表國家多儲備了一定的外匯。此時人民幣在國內運用,而外匯本身卻獨立於國內的經濟運行,被央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用於保值增值。
㈥ 國家是如何發行貨幣的
以人民幣為例
(1)提出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確定年度貨幣供應量。每年由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貨幣發行和回籠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後,具體組織實施。包括負責票幣設計、印製和儲備。
(2)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報批的貨幣供應量計劃。
(3)進行發行基金的調撥。發行基金是中央銀行為國家保管的待發行的貨幣。它是貨幣發行的准備基金,不具備貨幣的性質,由設置發行庫的各級人民銀行保管,總行統一掌管,發行基金的動用權屬於總庫
(4)普通銀行業務庫日常現金收付。人民幣的貨幣發行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的現金收付業務活動來實現的。各商業銀行將人民銀行發行庫的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後,再從業務庫通過現金出納支付給各單位和個人,人民幣鈔票就進入市場。這稱為「現金投放」。
同時,各商業銀行每日都要從市場回收一定的現金,當業務庫的庫存貨幣超過規定的限額時,超出部分要送交發行庫保管。這稱為「現金歸行」。貨幣從發行庫到業務庫的過程叫「出庫」,即貨幣發行;貨幣從業務庫回到發行庫的過程叫「入庫」,即貨幣回籠。
(6)怎麼增發貨幣的擴展閱讀
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實際上指不兌現的信用貨幣的發行制度。西方國家的貨幣發行制度承襲了銀行券的發行管理辦法,強調國家的監管,以保證貨幣的適度發行,維持本國甚至地區的幣值穩定。幾乎所有國家都將貨幣發行權集中到各自的中央銀行,規定發行最高限額和彈性發行的條件,並規定相應的發行保證的條件。
我國的貨幣發行權集中到中國人民銀行,實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堅持經濟發行的原則。除中國人民銀行以外,任何地區、任何單位、任何個人都不準發行任何貨幣或變相貨幣,都無權動用國家的貨幣發行基金。人民幣是通過國家銀行信貸程序發放出來的。
㈦ 貨幣是如何增發的貨幣是用來交換商品的,雖然經濟總量增大,但如果新增的商品交換完畢後,貨幣是不是又應
當所有的商品都灰飛煙滅後,有貨幣都買不到東西,不用回收到央行就成為廢紙了。貨幣的增發是有國民凈產值決定的,當年的國民總產值—當年的固有資產=當年社會創造(新增)產值,然後國家根據凈產值來增發貨幣發行量。貨幣的發行量跟通貨膨脹掛鉤的,如果通貨膨脹率,央行適時發布的關於儲蓄、借貸的利率的政策,通過市場原則來調控貨幣在社會上的流量。
㈧ 央行數字貨幣如何增發
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是一種法定數字貨幣,由相關國家的央行進行發行,可以使用其進行付款和儲值。
央行數字貨幣在中國被稱為數字人民幣,由人民銀行發行,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
㈨ 國家怎麼發行貨幣,使國家貨幣增加
財政部通過金融機構發行國債,財政部拿到錢,金融機構的錢就變成了政府的錢,政府可以投資,轉移支付。 那麼金融機構包括你所說的商業銀行的錢哪裡來呢? 央行若是想增加貨幣供應量,一個辦法就是通過金融機構購買國債,然後錢就到了金融機構,然後通過金融機構和政府,貨幣就慢慢到了市場上。 這些都是賬面上數字的增減,其實沒有真的印出鈔票,當然如果央行無節制增發貨幣,勢必導致市場上通貨膨脹,勢必要增印貨幣。增印的貨幣量並不等於購買的國債量,很多由於購買國債而增發的貨幣可能一直在某些行業內流動,不需要真的印出同等的鈔票來。 第二個問題關於國債是不是會無限增加,這個要從源頭去考慮,你好好想想貨幣的產生是為了什麼? 每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所產生價值的關系? 市場上的產品和勞動所產生的產品之間的關系? 國際貿易和國際勞動分工?
㈩ 請問貨幣到底是如何增發的
還要考慮到匯率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