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貨幣有什麼用
1. 何謂「貨幣對沖」
其實就是通過措施將貨幣收回,抑制通貨膨脹~!
2. 外匯交易中的對沖怎麼用
不能因為對沖就忘記止損,說到底,止損才是修正錯誤交易的王道。只有你在做對了大趨勢,只是進入的時機不好的情況下,悠然才建議你用對沖的方式暫時做一個處理。這樣你不但能保證賬戶的安全,對沖的單子還可以獲利。但如果你發現,自己連大趨勢都判斷錯的話,則一定要止損而不是去對沖。即便是先前認為大趨勢沒看錯,只是進入時機沒把握好,而進行了對沖處理,一旦發現大趨勢還是看錯了,此時一樣不能猶豫,必須立即將做錯方向的單子馬上平倉,保留趨勢對頭的單子即可。
對沖要趁早,發現大趨勢對頭,只是介入時機不佳,要立即對沖,不要等到已開倉部位已有較大損失時,不得已才去對沖,這樣就弱化了對沖的功能,也會使將來的解鎖變得更加困難。換句話說,如果你選擇使用對沖功能,就要主動去用它,等你被動的時候才想起它,再使用它,恐怕事情會更復雜。
3. 外匯貨幣對沖是什麼意思,怎麼做對沖交易的
對沖也就是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對沖交易可以在交易虧損時鎖住虧損,在盈利時能夠守住盈利。而做對沖交易也很簡單,舉個例子,在領域王國平台上我們可以這邊做多美元兌日元,另外一邊做空股指等等,這就是一種對沖。
4. 對沖是什麼意思
對沖是一個金融學術語,指特意減低另一項投資風險的投資。它是一種在減低商業風險的同時仍然能在投資中獲利的手法。一般對沖是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行情相關是指影響兩種商品價格行情的市場供求關系存在同一性,供求關系若發生變化,同時會影響兩種商品的價格,且價格變化的方向大體一致。方向相反指兩筆交易的買賣方向相反,這樣無論價格向什麼方向變化,總是一盈一虧。當然要做到盈虧相抵,兩筆交易的數量大小須根據各自價格變動的幅度來確定,大體做到數量相當。
對沖在外匯市場中最為常見,重在避開單線買賣的風險。所謂單線買賣,就是看好某一種貨幣就做買空(或稱揸倉),看淡某一種貨幣,就做沽空(空倉)。如果判斷正確,所獲利潤自然多;但如果判斷錯誤,損失亦會非常大。
所謂對沖,就是同一時間買入一外幣,作買空。另外亦要沽出另外一種貨幣,即沽空。理論上,買空一種貨幣和沽空一種貨幣,要銀碼一樣,才算是真正的對沖盤,否則兩邊大小不一樣就做不到對沖的功能。
所謂對沖了結,就是交易者在期貨市場建倉後,大多並不是通過交割(即交收現貨)來結束交易,而是通過對沖了結。買入建倉後,可以通過賣出同一期貨合約來解除履行責任;賣出建倉後,可以通過買入同一期貨合約來解除履約責任。對沖了結使投資者不必通過交割來結束期貨交易,從而提高了期貨市場的流動性
這樣做的原因,是世界外匯市場都以美元做計算單位。所有外幣的升跌都以美元作為相對的匯價。美元強,即外幣弱;外幣強,則美元弱。美元的升跌影響所有外幣的升跌。所以,若看好一種貨幣,但要減低風險,就需要同時沽出一種看淡的貨幣。買入強勢貨幣,沽出弱勢貨幣,如果估計正確,美元弱,所買入的強勢貨幣就會上升;即使估計錯誤,美元強,買入的貨幣也不會跌太多。沽空了的弱勢貨幣卻跌得重,做成蝕少賺多,整體來說仍可獲利。
5. 關於貨幣對沖
在國際市場上大量購買硬貨幣黃金只能減少損失就像購買歐元一樣的。但是沒有那麼多黃金給你買的,而且國際黃金價格操縱在華爾街手裡,不知道當今世界黃金貯備一大半都在美國嗎?你買他可以提高價格。只能減少損失,沒有別辦法,實際上已經造成巨大損失了。只能怪長期以來自己發展方式有問題,去傍美國這個大款。其實中國就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一樣,都是出口導向經濟,後來不是都被美國玩的好慘,日本經濟陷入20多年衰退到今天還沒爬出來。台灣現在還是經濟低迷物價高漲,還有幾次嚴重金融危機都是美國搞的鬼。我告訴你中國未來幾年轉型期更加困難,成功的話叫軟著陸,否則就是硬著陸。而且中國那麼大經濟體轉型不是短短幾年就能完成,困難很多。國家在90年代中期就說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人民消費,都說了幾十年了。說到底就是政府腐敗無能效率底下培養不出有用人才,對經濟諸多制約。政治上不改革,什麼事都做不好。
目前,中國是低工資、高物價,而美國是高工資、低物價,將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就使中美兩國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遠高於貨幣收入之間的差距。這種現象反映在現實生活中便是,美國工人僅靠一人之力便能養活全家,而在中國的工薪階層,即便夫妻二人都有穩定的工作,他們共同負擔一個子女仍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還需要父母的接濟。為什麼中美兩國工人貨幣工資之間的差距看似在縮小,但中國工人供養家庭的能力卻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共同工作養活一個孩子都困難,這種狀況在世界工業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我國的GDP大幅攀升,但居民儲蓄的上升卻非常緩慢。如果儲蓄可以用來衡量財富的指標,那麼我們這幾年的GDP盡管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卻和老百姓的關系不是很大,因為老百姓的財富並沒有相應的增加。也就是說,老百姓財富的增長速度和國家GDP的增長速度差距逐漸拉大。國民的收入跑不過GDP的增長,更嚴重的是,我們國民的收入竟然也跑不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所以,這次兩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國民收入水平要與GDP同步增長。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實呢?答案十分簡單:中國財政。
無論是美國的低物價,還是中國的高物價,都是中國財政運行的結果。這也是美國政府如此關心中國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
首先,美國低物價與中國的財政補貼有一定的關系。中國外貿的財政補貼政策,一是通過出口退稅的方式按商品發放;二是通過虧損補貼的方式對企業發放。
其次,中國的高物價,則是中國實行高額稅收和通貨膨脹的結果。中國稅收占消費品價格的比重最高竟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驚人的高額稅收加到商品價格裡面,自然會造成物價扶搖直上。
但情況並不僅僅如此,問題還遠沒有結束,中國老百姓還要承擔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貨膨脹的損失。因為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大約1:7的匯率增發7元人民幣來加以平衡。以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2.3萬億美元來算,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要超過16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元市場貨幣流通量的近5倍。這些由外貿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就會相應大幅上漲。
由此,我們也看到一個讓老百姓欲哭無淚的現象: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生產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此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國外,而把藉此增發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上,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做基礎的「廢紙」。
這些增發的「廢紙」與現有貨幣一起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其結果就是中國老百姓不僅損失了出口商品那一大部分財富,連手裡的貨幣財富也都遭受貶值損失。
而美國的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而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這樣貨幣減少而商品增加,錢少物多必然導致物價下降,美國老百姓手裡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
再加上流向中國的美元又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迴流到了美國財政部,美國財政部就可以用中國的這些錢來增加公共品的供給,能夠進一步起到降低物價的作用,這又提高了美國老百姓的購買力。
總之,如果站在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看待這個問題,事實將更加清晰,中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美國用美元買走了,而美元被中國政府拿走買了美國國債;美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國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裡現有貨幣的貶值。
結果是,美國給中國印發美元紙幣,中國給老百姓印發人民幣紙幣;美國用這些紙幣為美國老百姓換來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中國則相反,由於紙幣的大量增加而稀釋了人民幣的幣值和群眾的購買力。
形成這個中美財富魔方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貨幣增發和商品增加之間的分離:即中國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國等西方國家,而新增發的貨幣卻留在了中國市場,不斷稀釋著老百姓手裡貨幣的購買力。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趨勢。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高工資低物價,而中國卻反過來低工資高物價的奧秘。
6. 哪些貨幣可以做對沖
對沖的目的是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損失。對沖必須是選擇不同的貨幣,不同的方向,倉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且用來做對沖的貨幣,要選取活躍的品種,如美元USD、日元JPY、英鎊GBP等。如果投資者在領域王國進行外匯交易時,進行對沖時就簡單多了。比如投資者用5美元看漲美元指數,如果美元指數不漲反跌,那麼投資者就可以再交易一單看跌美元,用適當的資金去交易,甚至可以不虧反賺。
7. 金融市場里,對沖是什麼意思
金融學上,對沖(hedge)指特意減低另一項投資的風險的投資。它是一種在減低商業風險的同時仍然能在投資中獲利的手法。 對沖在外匯市場中最為常見,著意避開單線買賣的風險。所謂單線買賣,就是看好某一種貨幣就做買空(或稱揸倉),看淡某一種貨幣,就做沽空(空倉)。如果判斷正確,所獲利潤自然多;但如果判斷錯誤,損失亦會較進行對沖大。 所謂對沖,就是同一時間買入一外幣,做買空。另外亦要沽出另外一種貨幣,即沽空。理論上,買空一種貨幣和沽空一種貨幣,要銀碼一樣,才算是真正的對沖盤,否則兩邊大小不一樣就做不到對沖的功能。 這樣做的原因,是世界外匯市場都以美元做計算單位。所有外幣的升跌都以美元作為相對的匯價。美元強,即外幣弱;外幣強,則美元弱。美元的升跌影響所有外幣的升跌。所以,若看好一種貨幣,但要減低風險,就需要同時沽出一種看淡的貨幣。買入強勢貨幣,沽出弱勢貨幣,如果估計正確,美元弱,所買入的強勢貨幣就會上升;即使估計錯誤,美元強,買入的貨幣也不會跌太多。沽空了的弱勢貨幣卻跌得重,做成蝕少賺多,整體來說仍可獲利。 對沖的例子 九零年代 1990年初,中東伊拉克戰爭完結, 美國成為戰勝國,美元價格亦穩步上升,走勢強勁,兌所有外匯都上升,當時只有日元仍是強勢貨幣。當時柏林牆倒下不久,德國剛統一,東德經濟差令德國受拖累,經濟有隱憂。蘇聯政局不穩,戈爾巴喬夫地位受到動搖。英國當時經濟亦差,不斷減息,而保守黨又受到工黨的挑戰,所以英磅亦偏弱。瑞士法郎在戰後作為戰爭避難所的吸引力大減,亦成為弱勢貨幣。 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大量拋售泰銖,買入其他貨幣,泰國股市下跌,泰國政府無法再維持聯系匯率,經濟損失慘重。而該基金卻大大獲利。除了泰國,香港等以聯系匯率為維持貨幣價格的國家與地區都遭受對沖基金的挑戰。港府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達300%,更動用外匯儲備1200億港元大量購入港股。最後擊退炒家。 其他市場的對沖 對沖的原理並不限於外匯市場,不過在投資方面,較常用於外匯市場。這個原理亦適用於金市、期貨和期指市場。 [編輯本段]期貨市場的對沖交易 期貨市場的對沖交易大致有四種。 其一是期貨和現貨的對沖交易,即同時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上進行數量相當、方向相反的交易,這是期貨對沖交易的最基本的形式,與其他幾種對沖交易有明顯的區別。首先,這種對沖交易不僅是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同時還要在現貨市場上進行交易,而其他對沖交易都是期貨交易。其次,這種對沖交易主要是為了迴避現貨市場上因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而放棄價格變化可能產生的收益,一般被稱為套期保值。而其他幾種對沖交易則是為了從價格的變化中投機套利,一般被稱為套期圖利。當然,期貨與現貨的對沖也不僅限於套期保值,當期貨與現貨的價格相差太大或太小時也存在套期圖利的可能。只是由於這種對沖交易中要進行現貨交易,成本較單純做期貨高,且要求具備做現貨的一些條件,因此一般多用於套期保值。 其二是不同交割月份的同一期貨品種的對沖交易。因為價格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同一種期貨品種在不同的交割月份價格的不同形成價差,這種價差也是變化的。除去相對固定的商品儲存費用,這種價差決定於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買入某一月份交割的期貨品種,賣出另一月份交割的期貨品種,到一定的時點再分別平倉或交割。因價差的變化,兩筆方向相反的交易盈虧相抵後可能產生收益。這種對沖交易簡稱跨期套利。 其三是不同期貨市場的同一期貨品種的對沖交易。因為地域和制度環境不同,同一種期貨品種在不同市場的同一時間的價格很可能是不一樣的,並且也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樣在一個市場做多頭買進,同時在另一個市場做空頭賣出,經過一段時間再同時平倉或交割,就完成了在不同市場的對沖交易。這樣的對沖交易簡稱跨市套利。 其四是不同的期貨品種的對沖交易。這種對沖交易的前提是不同的期貨品種之間存在某種關聯性,如兩種商品是上下游產品,或可以相互替代等。品種雖然不同但反映的市場供求關系具有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