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價貨幣為什麼要進口
❶ 為什麼進口時採用軟幣計價付款
在合同規定用一種貨幣計價,而用另一種貨幣支付的情況下,因兩種貨幣在市場上的地位不同,其中有的堅挺(稱硬幣),有的疲軟(稱軟幣),這兩種貨幣按什麼時候的匯率進行結算,是關繫到買賣雙方利害得失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按國際上的一般習慣做法,如兩種貨幣的匯率是按付款時的匯率計算,則不論計價和支付用的是什麼貨幣,都可以按計價貨幣的量收回貨款。對賣方來說,如果計價貨幣是硬幣,支付貨幣是軟幣,基本上不會受損失,可起到保值的作用;如果計價貨幣是軟幣,支付貨幣是硬幣,他所收入的硬幣就會減少,這對賣方不利,而對買方有利。
如果計價貨幣和支付貨幣的匯率在訂約時已經固定,那麼,在計價貨幣是硬幣、支付貨幣是軟幣的條件下,賣方在結算時收入的軟幣所代表的貨值往往要少於按訂約日的匯率應收入的軟幣所代表的貨值,也就是說對買方有利,而對賣方不利。反之,如計價貨幣是軟幣,支付貨幣是硬幣,則對賣方有利,對買方不利。
此外,也有在訂合同時,即明確規定計價貨幣與另一種貨幣的匯率,到付款時,該匯率如有變動,則按比例調整合同價格。
❷ 為什麼出口貨物用硬幣記價,進口用軟幣
出口用硬幣,用相同的外幣換回更多的本幣;進口用軟幣,用較少的本幣換到相同的外幣。
❸ 外匯中什麼是計價貨幣
什麼是計價貨幣?其實指的就是貨幣對,也稱為外匯,指的是衡量一個貨幣的價值與另一個貨幣的價值。
外匯貨幣對可以分為基礎貨幣與第二貨幣,或叫計價貨幣。價格顯示則代表您需要多少計價貨幣以購買基礎貨幣。
大部分貨幣的買賣相對於美元(USD)進行。 美元(USD)是交易次數最多的貨幣。 其後五種頻繁交易的貨幣是: 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瑞士法郎(CHF)和澳大利亞元(AUD)。 這六種主要貨幣的交易占據全球外匯交易市場90%的交易量。
❹ 進口為什麼要選貶值趨勢的貨幣計價,出口為什麼要選升值趨勢的貨幣計價
進口,選擇有貶值趨勢的貨幣結算,到結算時你可以用同等的人民幣換取多一些的外幣,省錢。出口,有上升趨勢的貨幣相對來講成本低 一些,有競爭力。
❺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會利於進口,貶值利於出口
因為人民幣升值,相當於1遠人民幣換更少的美元,本來一元美元換8人民幣,現在一元RMB換6塊多,,,美國用一元美元來買東西,換成人民幣本來可以賺8塊,現在變成賺6塊多,所以,,出口商現在都不想出口,,,,而本來一人民幣只能買那1/8毛的東西,而現在可以買一人民幣可以買到美國更貴的東西,所以有利於進口
❻ 計價貨幣的介紹
計價貨幣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用來計算價格的貨幣.這些貨幣可以是出口國或進口國的貨幣,也可以是第三國的貨幣.具體採用哪種貨幣由雙方協定.對那些與我國簽定支付協定並限定使用某種貨幣的國家,可使用規定的貨幣. 但並不是說計價貨幣必須選擇可自由兌換貨幣,從2003年10月1號起,我國邊貿企業與境外貿易機構進行邊境貿易時,允許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毗鄰國家貨幣或者人民幣等多種方式進行計價結算。 這點不難理解,人民幣到今天都還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但這點並不影響它作為計價貨幣。
❼ 在進出口貿易交易合同中「計價貨幣」與「支付貨幣」的區別兩者的規定有何作用
計價貨幣(Money of Account)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用來計算價格的貨幣.這些貨幣可以是出口國或進口國的貨幣,也可以是第三國的貨幣,但必須是自由兌換貨幣.具體採用哪種貨幣由雙方協定。如合同中的價格是用一種雙方當事人約定的貨幣(如美元)來表示的,沒有規定用其他貨幣支付,則合同中規定的貨幣,既是計價貨幣,又是支付貨幣(Money of Payment)。如在計價貨幣之外,還規定了其他貨幣(如英鎊)支付,則英鎊就是支付貨幣。
在國內,支付貨幣(Money of Payment)經常翻譯成結算貨幣。
❽ 為什麼出口時選硬幣計價結算,進口時選軟幣計價結算
習慣上,人們把匯率穩定或者趨於升值的幣種稱為硬幣,把幣值不穩定或者預計會貶值的幣種稱為軟幣。需要注意的是,"軟"並不代表"劣",軟幣和硬幣,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用途。
區分軟幣和硬幣意義重大。在國際貿易往來中,如果您不能爭取到零風險的人民幣計價方式,選擇合適的軟幣或者硬幣也不失為規避匯率風險的良方。
貿易商在簽訂出口合同時,鍾情於以硬幣作為合同的計價貨幣,這樣在貨款收回後,可以換回當初預期相對貶值的本國貨幣,甚至可以在硬幣升值時賺上一筆。而當進口時,貿易商會更加偏愛軟幣,因為在保本之餘,一旦軟幣貶值可以換回更多的人民幣。
就業務實物來說,其實採取硬軟幣操作,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很少有人這么做的。 你想什麼便宜都占,對方還不同意呢。所以這個問題,只有理論意義,沒有實戰經驗。
❾ 在進出口貿易中,為防範外匯風險,如何正確選擇計價結算貨幣
在進出口貿易中,計價貨幣選擇不當往往會造成損失。計價貨幣選擇防範風險從三個方面考慮:
(1)將可兌換貨幣作為計價貨幣。可兌換貨幣可以隨時兌換為其他貨幣,當發生匯率風險時便於風險轉移;
(2)收硬付軟原則。在出口和借貸資本的輸出貿易中爭取用硬貨幣(預期升值的貨幣)來計價結算,進口和借貸資本輸入中力爭用軟貨幣計價結算。
❿ 計價貨幣的詳細解釋
在一般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價格都表現為一定量的特定貨幣(如每公噸為300美元),通常不再規定支付貨幣。根據國際貿易的特點,用來計價的貨幣,可以是出口國家貨幣,也可以是進口國家貨幣或雙方同意的第三國貨幣,由買賣雙方協商確定。由於世界各國的貨幣價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在世界許多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的條件下,通常被用來計價的各種主要貨幣的市值更是嚴重不穩。國際貨物買賣通常的交貨期都比較長,從訂約到履行合同,往往需要有一個過程。在此期間,計價貨幣的市值是要發生變化的,甚至會出現大幅度的起伏,其結果必然直接影響進出口雙方的經濟利益。因此,如何選擇合同的計價貨幣就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是買賣雙方在確定價格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除雙方國家訂有貿易協定和支付協定,而交易本身又屬於上述協定的交易,必須按規定的貨幣進行清算外,一般進出口合同都是採用可兌換的、國際上通用的或雙方同意的支付手段進行計價和支付。但是,目前這些貨幣的軟硬程度並不相同,發展趨勢也不一致。因此,具體到某一筆交易,都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可能爭取把發展趨勢對我方有利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從理論上說,對於出口交易,採用硬幣計價比較有利;而進口合同卻用軟幣計價比較合算。但在實際業務中,以什麼貨幣作為計價貨幣,還應視雙方的交易習慣、經營意圖以及價格而定。如果為達成交易而不得不採用對我方不利的貨幣,則可設法用下述兩種辦法補救:一是根據該種貨幣今後可能的變動幅度,相應調整對外報價;二是在可能條件下,爭取訂立保值條款,以避免計價貨幣匯率變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