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貨幣緊縮
『壹』 如何區分貨幣政策是穩健的,緊縮的,寬松的
寬松的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利息率會降低。
緊縮的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利息率也隨之提高。
穩健的是以一個穩定的貨幣供應速度來提供貨幣。
『貳』 怎樣根據M1M2M3判斷通貨膨脹或者緊縮
單純觀察貨幣供應量是有局限性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可能是市場商品交易總量增加所造成的,價格也許並沒有上升。
比如市場提供10件商品,價格為10元,需要貨幣100元;現在市場可以提供100件商品,價格為5元,需要貨幣500元。如果中央銀行供給現金從100增加為500你不能得出通貨膨脹的結論,因為5元低於10元。
所以,只能用市場的價格指數或者貨幣購買力指數來判斷通貨膨脹,而不能單單用貨幣供應量來判斷。
『叄』 如何認定中國已進入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deflation) :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但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2012年7月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6月份CPI同比上漲,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中國經濟將進入通貨緊縮。
『肆』 通貨緊縮的鑒別方法
1、貨幣均衡是指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之間的一種對比關系,是貨幣供求的一種理想狀態,是在運動變化中達成的一個動態過程。它與商品、服務的總供求緊密聯系在一起,貨幣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民經濟的均衡狀態。貨幣均衡與信貸平衡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2、貨幣失衡,無論是貨幣供給大於需求,還是貨幣需求大於供給,都可通過社會的市場利率表現出來,貨幣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利率,而利率的變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貨幣的供求狀況。除利率之外,貨幣失衡還會通過社會總供求的不平衡表現出來,其典型形式就是價格水平的波動。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實際上是貨幣供求失衡的兩種表現形式。
3、通貨膨脹是由於流通中貨幣過多,造成貨幣貶值、物價總水平採取不同形式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判斷通貨膨脹的發生與程度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物價指數進行。按照不同的標准,通貨膨脹可以分為許多類型,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需求拉上、成本推動、供求混合、結構影響的通貨膨脹理論。通貨膨脹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這種影響的大小,一方面取決於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另一方面還取決於人們對它的預期。由於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成因有著不同的看法,所以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也各不相同。
4、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雖然在定義上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判斷通貨緊縮的程度也同樣要利用各種不同的物價指數。關於通貨緊縮的起因、發展與加深,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不同的經濟學家也有不同的認識,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通貨緊縮理論。我國存在的通貨緊縮,其形成、發展有著較為特殊的復雜原因,既有深遠的國際經濟背景,又受到我國內部因素的多重影響,治理的難度也較大,其措施不外乎實行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和深化改革。.
『伍』 通貨緊縮及其判斷標准,成因及其治理對策
通貨緊縮(deflation) :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deflation)該如何定義?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在經濟實踐中,判斷某個時期的物價下跌是否是通貨緊縮,一看通貨膨脹率是否由正轉變為負,二看這種下降的持續是否超過了一定時限。
通貨緊縮——成因
[編輯本段]
(一)總需求不足引發的通貨緊縮
(二)供給絕對過剩引起的通貨膨脹
日本的經濟緊縮已是世人關注的重心。聯准會最近發表了一篇由多位名經濟學家合力著作的文章,「防止通貨緊縮-- 從日本 1990 年代的經驗學功課(Preventing Defiation; Lessons from Japan's experence in the 1990s)。
該文章述說日本的經濟緊縮源於該國 80 年代的經濟泡沫。與今日美國的情況十分神似。日本通貨緊縮始於1999年,由於供求失衡,商品價格下跌。物價下跌一方面使企業利潤減少,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消費。 該文章也提到造成日本經濟緊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的中央銀行沒有積極的以減息及放寬銀根刺激日本的經濟成長。
可怕的是經濟緊縮除了日本之外已在世界各國有逐漸成形的趨勢,在過去的六個月,法國、德國、巴西、瑞士的物價也都在下跌。就連成長快速的中國大陸,其物價也免不了下跌的命運。在過去的五年,中國大陸物價已跌了大約 20%,香港的物價在過去五年也跌了大約 16%。有些經濟學家已開始預料美國的經濟已有陷入通貨緊縮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經濟分析師洛旗(Srephen Roach)表示,「美國已徘徊在經濟緊縮的邊緣」。美國當前的「低通貨膨脹、低經濟成長」經濟狀況,有轉成通貨緊縮的可能。低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距離只有一線之隔。怎樣防止美國從低通貨膨脹跨入通貨緊縮的境界實在是政府的首要職守。
也有樂觀人士認為:目前通貨緊縮機會較1930年代小,原因是-當時主因為央行政策失當;而今日服務業比重相對高,其多是勞力密集,價格(薪資)較難調降。通貨緊縮不見得不好:如十九世紀末之價格下跌乃基於生產力快速提高,故能與經濟同步成長。
通貨緊縮——影響
[編輯本段]
(一)通貨緊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促退論:通貨緊縮會抑制經濟增長,甚至使經濟發生衰退。
理由:
①物價的持續下降會使生產者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繼而減少生產或停產。
②物價持續下降將使債務人受損,繼而影響生產和投資
③物價持續下降,生產投資減少會導致失業增加居民收入減少,加劇總需求不足
2、促進論:適度的通貨緊縮有利於經濟的增長。
理由:
①通貨緊縮將促使長期利率下降,有利於企業投資改善設備,提高生產率。
②在適度通貨緊縮狀態下,經濟擴張的時間可以延長而不會威脅經濟的穩定。
③如果通貨緊縮是與技術進步、效益提高相聯系的,則物價水平的下降與經濟增長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二)通貨緊縮的財富收入再分配效益
1、實物資產的持有者受損,現金資產將升值。
2、固定利率的債權者獲利,而債務人受損。
3、通貨緊縮使企業利潤減少,一部分財富向居民轉移;通貨緊縮使企業負債的實際利率上升,收入進一步向個人轉移。
4、政府財富向公眾轉移
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產→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刪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產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
由基本經濟學理分析,通貨緊縮是由於過度供給與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解決通貨緊縮的積極方法,應以提振國內有效需求為優先,再輔以政府配合擴大公共支出,才可望舒緩通貨緊縮威脅。
通貨緊縮——利弊
[編輯本段]
一般來說,適度的通貨緊縮,通過加劇市場競爭,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也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的一面。
但過度的通貨緊縮,會導致物價總水平長時間、大范圍下降,市場銀根趨緊,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了居民「買漲不買落」心理,左右了企業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購」,大量的資金閑置,限制了社會需求的有效增長,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增長率下降,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不利。由此看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有不利的一面。為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刺激國內需求,抑制價格下滑,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力增加,但持續下去會導致債務負擔加重,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消費者消極消費,國家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降與經濟衰退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嚴峻局面。通縮的危害表現在: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產的價值,遠遠低於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通貨緊縮——循環
[編輯本段]
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產→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刪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產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
由基本經濟學理分析,通貨緊縮是由於過度供給與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解決通貨緊縮的積極方法,應以提振國內有效需求為優先,再輔以政府配合擴大公共支出,才可望舒緩通貨緊縮威脅。
通貨緊縮——治理
[編輯本段]
(一)寬松的貨幣政策
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從而刺激總需求。
(二)寬松的財政政策
擴大財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還可以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
(三)結構性調整
對由於某些行業的產品或某個層次的商品生產絕對過剩引發的通貨緊縮,一般採用結構性調整的手段,即減少過剩部門或行業的產量,鼓勵新興部門或行業發展。
(四)改變預期
政府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增加公眾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信心。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適當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以增加消費需求。
(六)惡性緊縮模型
國家綜合物價指數,只發行與國民數量相當的貨幣,後果貨幣無限升值,如戰國時齊刀幣,王莽篡漢時發行的法幣。
圖書《通貨緊縮》
[編輯本段]
譯者: 李揚等
作者: [美]西林
ISBN: 9787801188731
頁數: 450
定價: 28.0
出版社: 經濟管理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1999-10-1
簡介 ······
關於貨幣供應以及貨幣政策與通貨緊縮的關系,本書在多處都有詳論。概括來說,作者主要闡述了三個重要觀點。其一是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關系:作者認為,通貨膨脹孕育了通貨緊縮;其二是通貨緊縮的自我強化性質:如同通貨膨脹一樣,通貨緊縮也是自我強化的;其三是治理通貨緊縮的措施:作者首先分析了美國自80年代以來連續發生的金融危機。
作者簡介 ······
A·加利·西林:畢業於阿姆荷斯特學院,獲物理學學士學位,繼而於斯坦福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任標准石油公司的美國和加拿大經濟分析員、美林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華特·韋德公司常務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等。先後出版了《通貨膨脹結束了嗎?你准備好了嗎?》、《世界已經徹底改變》、《大沖擊之後,是蕭條還是衰退?》、《通貨緊縮》等6部專著。這些著作在美國出版後,均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
『陸』 如何區分貨幣政策是寬松,穩健還是緊縮
看書的時候學到的知識和我們看到的新聞,聯系不上吧。咱們的政府就是總有獨特的詞兒。
寬松=擴張,穩健=緊縮。
適度寬松,是指擴張的程度不同,不是最擴張的。很少用適度穩健,穩健就已經是很緊縮了。
『柒』 如何判斷當前的貨幣政策是寬松還是緊縮
寬松貨幣政策(easy monetary policy)總的來說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比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買債券,降低准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
當中央銀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再貼現/再貸款利率時,買進政府債券,對外投放貨幣,增加市場貨幣流通,促使商業銀行擴大信用規模,降低利率,促進投資的發展,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國際收支等。
緊縮性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將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旨在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使利率升高,從而達到減少投資,壓縮需求的目的。總需求的下降,會使總供給和總需求趨於平衡,降低通貨膨脹率。
(7)如何判斷貨幣緊縮擴展閱讀
寬松貨幣政策下,市場貨幣供應量增加,使企業資金使用成本減少,利潤增加。增加貨幣供應量,使人們貨幣收入增加,促進消費。寬松貨幣政策是在國內經濟不夠景氣的情況下使用的促進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
緊縮性貨幣政策並未影響商業銀行整體較為寬松的資金面環境。盡管央行採用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緊縮性政策回收流動性,但是外匯占款的增加額仍然大於基礎貨幣的增加額,銀行體系超額流動性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銀行體系超額准備金率仍較充裕。銀行信貸擴張具有充裕的資金基礎。
『捌』 如何分析一個國家處於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比較好判斷。它主要呈現為物價不斷上漲、連續上漲、暴漲、錢不值錢。而通貨緊縮的判斷起來稍微難一點,主要是表現在經濟長期不景氣、物價呈現緩慢下跌方式,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銀行的存款利率幾乎等於零。可以參照國家公布的CPI及PPI指數。
『玖』 通貨緊縮的標志是什麼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的表述,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也有學者將通貨緊縮細分為deflation與disinflation,前者的標志是CPI(居民消費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轉為負數,亦即物價指數與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後者的標志是CPI連續下降,亦即物價指數月度環比連續下降。對於通貨緊縮的涵義,與對通貨膨脹一樣,在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
通貨緊縮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一般來說,單要素論的觀點對於判斷通貨緊縮發生及其治理更為科學一些。這是因為,通貨緊縮作為通貨膨脹的反現象,理應反映物價的變動態勢,價格的全面、持續下降,表明單位貨幣所反映的商品價值在增加,是貨幣供給量相對不足的結果,也就是說,貨幣供給不足可能只是通貨緊縮的原因之一,因此,雙要素論的貨幣供給下降的界定,將會縮小通貨緊縮的范圍;而三要素論中的經濟衰退,一般是通貨緊縮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此,用經濟衰退的出現來判斷通貨緊縮就太晚了。根據單要素論的觀點,判斷通貨緊縮的標准只能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其他現象可以作為尋找成因,判斷緊縮程度等的依據,但作為通貨緊縮的構成要素是不妥的。
『拾』 怎麼判斷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我是個菜鳥什麼都不懂,只是忽然想到就想問了,也不是學經濟的。我的理解
M2的現實和潛在購買力增速大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可以理解為消費能力增速大於供給能力增速,也就是供不應求,物價上漲,這是通貨膨脹的表現。經濟學給通貨膨脹的含義是,發行的貨幣大於流通中的貨幣,表現為貨幣貶值。因此物價的漲跌提供了一個檢驗的參照物。之外要注意這里講的物價不是單個物品價格,是總物價。你發現大部分商品價格上漲,很可能就是通貨膨脹。當然,不可抗力情況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