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貨幣發展趨勢是什麼
① 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有何規律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商周時期的貨幣:銅貝、銅塊、天然海貝。
3、秦朝時期的貨幣: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
4、漢代的貨幣: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5、兩晉的貨幣: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6、南北朝時期的貨幣:劉宋採用四銖錢,陳採用大貸六珠,北魏採用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採用常平五銖,北周採用布泉、五行大布,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7、隋唐時期的貨幣: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8、兩宋時期的貨幣: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9、元代的貨幣: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0、
明清時期的貨幣:銀鑄幣,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中國古代貨幣發展趨勢是什麼擴展閱讀:
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許多國家被迫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所發行的紙幣不再能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應運而生。
信用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人們對此貨幣的信心;二是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貨幣又可分為以下幾種形態:
輔幣:其功能是擔任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賤金屬製造。
現金或紙幣:主要功能也是擔任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一般為具有流通手段的紙幣,其發行權為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專有。
銀行存款:又稱債務貨幣,存款人可藉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將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通常是指利用電腦或貯值卡所進行的金融活動。持有這種貯值卡就像持有現金一樣,每次消費可以從卡片的存款金額中扣除。
電子貨幣在方便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如何防範電子貨幣被盜,如何對個人資信情況進行保密等。因此,電子貨幣的全面應用尚需一段科技進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過程。紙幣
紙幣
作為現行的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在現行貨幣制度即紙幣本位制下,紙幣的這些職能,是從它取代黃金的流通手段職能開始,然後逐步發展起來的。
② 中國古代貨幣發展演變的主要趨勢及其反映的社會問題
主要趨勢:往更加攜帶方便的方向發展
1、起源於貝幣
在中國的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了,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2、法定形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3、寶文幣制
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主要是通寶、元寶和重寶)。
4、白銀流通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反映的社會問題:反映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2)中國古代貨幣發展趨勢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的紙幣
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③ 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基本趨勢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價值尺度職能是貴金屬貨幣的首要職能,包括質與量二個方面的內涵;從質的方面來說,是包含了人類一般勞動的真實價值,「作為人類勞動的社會化身,它是價值尺度」,在法制落後、信用稀缺的古代社會只有貨真價實的貨幣才能被社會民眾所普遍接受;從量的方面來說,是比較不同貨幣數量的計量單位,即「作為規定的金屬重量,它是價格標准」。貨幣的內在矛盾使貨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逐漸發生分離;一是「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想像的或觀念的貨幣」而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因而人們可以不斷地尋求廉價而使用便捷的幣材,從而最終使價值尺度職能從名符其實演變成了名不符實;二是「由於各種原因,金屬重量的貨幣名稱同它原來的重量名稱逐漸分離」。先是由較賤的金屬來替代較貴的金屬,逐漸發展到用沒有價值的貨幣材料作為貨幣記號即紙幣,從而使貨真價實的價格標准演變成徒有虛名的貨幣單位。電子貨幣的出現將以上分離進行得更加徹底,電子貨幣是純粹的「觀念化」貨幣,它不但沒有實際價值,而且沒有貨幣實體,但它仍然沿用貴金屬貨幣的單位名稱而成為觀念貨幣和計算單位,是進行交易的絕佳工具;它反應靈敏,可以迅速移動,它幾乎不佔任何有形的空間;它自動換算,且具有永不生銹、磨損或被沾污等特點,這是以往任何貨幣所無法企及的。
④ 古代貨幣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一、紙幣出現
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在元代,紙幣已成為基本流通貨幣,銅錢已不佔有主要的地位,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
二、白銀流通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由於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⑤ 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發展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秦統一中國後,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扼要敘述我國古代貨幣發行、使用的發展趨勢,並分析主要原因
趨勢:
①原始社會沒有貨幣,商朝時以貝作為貨幣。
②戰國金屬貨幣通行但形制不一。
③秦統一貨幣後先後主要通行銅錢半兩錢、五銖錢、開元通寶。
④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⑤明清時期由多種貨幣到白銀為主要貨幣。
主要原因:
①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
②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建立。
③封建政府徵收賦稅,保證財政收入的需要。
⑦ 中國古代錢幣的發展演化是什麼樣的
從貝殼到銅幣、金銀再發展到紙幣,趨勢是越來越輕便。
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
⑧ 中國古代貨幣管理的發展趨勢
1、中國最早的紙幣是在北宋,叫「交子」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關於貨幣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北宋時期自1023年產生了紙幣,先為交子,後改為錢引,主要流通於四川。此外還有短期發行的紙幣小鈔。南宋的紙幣有會子及多種地方性的紙幣。金、元、明各代也發行紙幣。從宋至明,中國的紙幣流通已有 500餘年的歷史(不包括明後期大明寶鈔在極狹小范圍內的流通)。這些紙幣除初期的民間交子、會子外,都由國家發行,屬國家紙幣性質。宋、金、元代紙幣都有幣值比較穩定的時期,明代的大明寶鈔則一開始就貶值。歷代紙幣貶值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財政性的發行。無論紙幣流通的成功或失敗,都豐富了中國古代紙幣管理的經驗,這種經驗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中國所特有的。
維持紙幣幣值最可靠的辦法是兌現。官交子在流通初期是可以兌現的。當時規定交子分界發行,每界的最高發行額為1256340貫,備本錢36萬緡供兌現用。按此規定,交子的准備率是28%強。表明中國早在11世紀就已懂得兌現紙幣不需要十足准備。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周行已指出,發行交子「常以二分之實,可分三分之用」(《浮集》卷一《上皇帝書》),即發行交子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准備金,這一比例比實際執行的要高得多,已經是留有餘地的說法。
南宋發行會子,宋孝宗也曾用兌現的辦法使貶值的會子幣值回升在他的認真管理下,淳熙二年(1175)出現了「商旅往來,貿易競用會子」的情況,還出現了「楮幣重於黃金」的說法(《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五四)。雖然紙幣不可能真的重於黃金,但也反映了管理會子的成功。
南宋稱提高紙幣幣值的政策為「稱提」或「稱提之策」。稱提一詞北宋即有使用,並不專指紙幣,但南宋多數是指紙幣。南宋的稱提之策本來是指紙幣貶值後所採取的補救措施,清初黃宗羲則將它作為成功的紙幣管理經驗來總結。他說:「然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備本錢三十六萬緡,而又佐之以鹽酒等項。蓋民間欲得鈔,則以錢入庫;欲得錢,則以鈔入庫;欲得鹽酒,則以鈔入諸務;故鈔之在手,與見錢無異。其必限之以界者,一則官之本錢,當使與所造之鈔相准,非界則增造無藝;一則每界造鈔若干,下界收鈔若干,詐偽易辨,非界則收造無數。宋之稱提鈔法如此」(《明夷待訪錄·財計二》)。這是黃宗羲心目中紙幣管理的理想模式。
元初的紙幣中統元寶交鈔是可以兌金銀的。政府在各路設立平準行用庫,貯備金銀,供兌現之用。當時的執政者「講究扶持, 日夜戰競(兢), 如捧破釜,唯恐失隊(墜)」,所以「行之十七八年,鈔法無少低昂」(《吳文正公集》卷四三,《劉忠憲公行狀》)。也就是說,從中統元年(1260)算起,中統鈔維持了十七八年的幣值穩定,主要辦法是可以兌換金銀。後來准備金移作他用,發行又無限制,中統鈔就貶值了。
除兌現外,則要限制紙幣的發行數量兌現本身就是減少紙幣數量的一種辦法如果不能兌現,則控制紙幣發行數量也能保證紙幣的正常流通。宋孝宗曾提出「大凡行用會子,少則重,多則輕」(《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六○)這一控制紙幣流通數量的意義。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3、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發行了5套人民幣,現在使用的是第5套。
4、「元、角、分」體系(簡稱「元」體系)形成於清代乾隆時期,20世紀上半葉成為我國的法定貨幣單位。其由來如何?至今缺少研究。(註:根據筆者的了解,一些綜合性的貨幣史著作雖涉及「元」的出現,因其不是重點,皆一帶而過,未曾深究。日本學者百瀨弘的《清代西班牙銀元的流通》一文曾提到「元」出現的時間和地點。迄今為止,只有金德平《論我國主幣單位「圓(元)」之由來》一文對這一問題做了初步探討。但金文的史料太少,僅限於粗略的描述,關於角和分則無史料,全憑語言學的分析。)本文擬結合我國幣制的近代化過程,論述這一體系形成的背景和確立過程,同時涉及「塊」、「毛」等貨幣單位俗稱的出現。
5、送銀行或者公安機關
6、中國銀行
⑨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秦漢貨幣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
漢幣
漢「五銖錢」
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辨銅、均輸,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
新莽幣制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
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
六朝五銖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
隋唐貨幣
隋五銖錢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辨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唐文錢
唐高祖武德年間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
乾元重寶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
宋元貨幣
年號錢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御書錢
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在錢文上書寫的「御書錢」。宋朝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
紙幣
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
明清貨幣
明「銀」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