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從什麼時候開始超發
1. 什麼叫貨幣超發
貨幣超發是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即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比如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
2. 中國從2003年開始超發貨幣,物價不斷上漲,百姓生活步履維艱,最終結果是什麼
會造成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上漲,造成通貨膨脹。
3. 中國的人民幣怎麼會超發
我們已經知道,通貨膨脹就是人民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需要的量,或者說人民幣作為通貨超發的量就叫做通貨膨脹。問題在於:改革開放為什麼要發行超過商品流通需要的量呢?不超發行不行呢?
第一,金銀貨幣可以自行消除通貨膨脹或緊縮。改革開放以後,使用的流通手段,不是金貨幣或者銀貨幣。所以,出現通貨膨脹或緊縮是必然的。因為,金貨幣或者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金或銀貨幣在和商品的交換中,就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貨幣、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流通中的貨幣量是由商品的總價值和流通速度決定的。在這種條件下,流通中的貨幣量出現膨脹或者緊縮是正常的現象。但是要記住,這種膨脹或緊縮是受商品的總價格調節的。如果超過這個總價格出現膨脹,金貨幣或銀貨幣就會回爐變成金銀條塊,相反,如果沒有滿足這個總價格出現緊縮,金銀條塊就會鑄成金銀貨幣投入市場。可見在這里,商品的總價格決定流通中的貨幣量。
第二,改革開放使用的流通手段,是沒有價值的人民幣,因為沒有價值,所以,就不可能執行價值的尺度,也就不遵守價值的規律。在這種條件下,人民幣要和商品交換,要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怎麼辦呢?就必須給人民幣規定交換價值,用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決定和商品交換的數量或者決定商品的價格。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是怎樣決定的呢?是由它的流通數量決定的,或者說由它的發行數量決定的。發行的數量越多,人民幣的交換價值就越少。這就是紙幣的交換價值的規律或者說是人民幣的交換價值的規律。用人民幣和商品交換首先要確定商品的交換數量或者說確定商品的價格。因為,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是隨著發行量的不斷增加而不斷地減少或者說不斷地貶值,那麼,商品的價格也就隨著人民幣的不斷貶值而不斷地上漲。這就是在紙幣(成為流通的唯一手段)的條件下,商品價格的規律。按照這個規律,商品的總價格是由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決定的,或者說商品的總價格是由流通中的紙幣的流通數量決定的。這和金貨幣的情況正好相反,在那裡,金貨幣的流通數量是由商品的總價格確定的。
第三,改革開放中,人民幣不是作為一般的貨幣執行五種貨幣的職能,而是執行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人民幣不是一般的貨幣而是為了賺錢的貨幣,所以,人民幣就是資本,就是中國資本。中國資本就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用人民幣賺取更多的人民幣的活動,要賺取更多的人民幣,人民幣不超發那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如果不超發人民幣,中國資本在自由竟爭的條件下,一切商品都要用人民幣購買,一切交易都要用人民幣支付,那是絕對不夠用的。所以,我們不要埋怨政府不斷地超發人民幣,他們已經上了賊船,他們受到中國資本發展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正是因為這個根本的原因,從改革開放第一天起,就開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根據中國資本的需要增發人民幣,這種情況就是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天起(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提高農副產品的價格開始),就開始了通貨膨脹的歷程。
好心的人們總以為,錢多了是好事,工資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可是,好心的人們,並不理解這是中國資本的需要!中國資本需要超發人民幣,需要通貨膨脹,只有這樣中國資本才能實現它的賺錢的活動。因此,我們不能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看到表面的繁榮,我們要看到,通貨膨脹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發展趨勢,在通貨膨脹的發展中,總有一天好心的人們的那麼一點工資或者可憐的收入都要化為泡影。這個時刻已經開始了,到來了。最先感覺到的就是那些低保戶,那些低工資的人們。
中國人民不需要通貨膨脹!因此,消滅通貨膨脹的任務,已經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
4. 2009-2013年中國廣義貨幣量擴張情況,為什麼中國會超發貨幣
2009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占近一半。均衡人均收入差異後,中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貸危機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印鈔機一直馬達轟鳴。流動性泛濫的洪水,不知何時會淹沒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寬松政策,包括無限制資產購買及上調通脹目標至2%。而美國馬不停蹄連推QE(量化寬松政策),歐洲央行有無限制購債計劃,新一輪貨幣戰爭又如箭在弦。
中國去年新增貨幣供應佔全球近半
考察一國的印鈔額,國際上一般採用M2指標來度量。M2是指「廣義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國際上M2的計算公式是 「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儲蓄存款+政府債券」。M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現金+支票存款),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儲蓄存款+政府債券)。
21世紀網數據部統計來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數據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貨幣供應量余額已超過人民幣366萬億元。其中,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後5年時間里新增的貨幣供應量。期間,每年全球新增的貨幣量逐漸擴大,2012年這一值達到最高峰,合計人民幣26.25萬億元,足以抵上5個俄羅斯截止2012年末的貨幣供應量。
全球貨幣的泛濫,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而在這股貨幣超發洪流中,中國也已成長為流動性「巨人」。
從存量上看,中國貨幣量已領先全球。根據中國央行數據,截至2012年末,中國M2餘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約75.25萬億元人民幣)多出不只一個英國全年的供應量(2012年為19.97萬億元人民幣)。
回顧2010年,中國的M2餘額才剛與歐元區旗鼓相當;2008年,中國的M2餘額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後日本、美國,可見中國貨幣存量增長之快。
5. 貨幣超發的介紹
貨幣超發是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即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1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而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DP增長也是合理的。但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脹。2013年7月,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指出:「有人說高房價是印出來的,這是不準確的。與其說高房價是『印出來的』,確實還不如說是『炒出來的』。」他認為,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主要源於其供需失衡。
6. 貨幣的超發是如何觸發物價上漲的 請高人指教 我要詳細的過程 或舉例
你所說「貨幣的超發」中的「貨幣」實際上是指紙幣。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也就是「貨幣的超發」,此時,就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流通中的紙幣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紙幣太多了。例如,在商品可供量不變的前提下,紙幣的發行量應為100億元,而事實上發行了200億元,這時的1元只相當於0.5元,紙幣貶值,物價上漲了。
7. 貨幣超發的危害詳細。
貨幣超發的四個階段
過剩流動性,對中國經濟環境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90年代上半葉銀根放鬆曾導致短缺市場環境下出現惡性通脹;
第二個階段是90年代中到03、04年,這個時期產能和供給的提升使得通脹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吸納了過剩的流動性,資產泡沫並未大規模出現;
第三個階段是05年之後,出口部門、傳統製造業領域投資回報率開始下降,資產價格急劇膨脹;
第四個階段的特徵是資產泡沫和高通脹,同時,流動性泛濫對經濟和社會的危害日益顯現,資產泡沫和高通脹反作用於宏觀調控政策,經濟政策開始面臨持續的被動收緊壓力。
貨幣超發現象日益加劇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從90年代初的2萬億擴張到70萬億的水平,貨幣總量膨脹了35倍,年平均增速高達21%,是實際GDP增速的兩倍。09年之前國內廣義貨幣M2相對名義GDP的規模一直維持在150%左右的穩定水平,2009年以來的財政、貨幣大放鬆導致M2相對規模上升至175%,既遠高於歐美等發達地區,也高過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以及同樣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日韓地區。從目前國內經濟增長對投資和信貸依賴度上升,政府對社會信用總量主導能力仍然很強的現實情形推測,中國並不會出現日本那樣的信用停滯、通貨緊縮局面,未來貨幣規模繼續擴張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直接危害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按照貨幣主義的觀點,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其隱含的意思是,只要貨幣發行超過全部商品的市場價值,那麼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對於中國而言,貨幣過度發行顯然是導致當前通貨膨脹問題日漸嚴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接危害二:CPI上漲
瑞銀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CPI通脹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價格的推動,而並不明顯是貨幣超發的結果。瑞銀預計11月CPI同比增長率將達5%左右,但到12月份將小幅回落。
為了控制通脹預期、防止食品價格上漲擴大到經濟全局,加息和流動性,管理可以也應當發揮關鍵的作用。瑞銀預計還將加息一次,而2011年將加息兩到三次,並且預計央行將會加大對沖操作的力度並且適當降低信貸增長目標(新增貸款6.5-7萬億元)。瑞銀認為,到目前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漲價推動,而非食品價格與「核心」通脹率依舊平穩。惡劣的天氣和自然災害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情況,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價格在過去幾周內大幅上漲。此外,柴油和運輸成本的上漲(拉閘限電措施使許多企業改用柴油發電機,由此帶來了「柴油荒」)導致其他農產品也出現漲價。
8. 貨幣超發的目的是什麼
現如今有很多的人都在討論,為什麼會出現超發貨幣的情況?其實最為主要的是我國的經濟需要發展,企業需要幹活,而國民又要有消費標准。如果說還沒有懂,那麼就從反面的方向想,如果說銀行沒有貸款,那麼就不會有現金的流入,也沒有任何的回款,企業也就不能開工,同時老百姓手上沒有錢,當然就不可能消費了。回顧過去的幾十年之中,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地產產業繁榮,人民的收入有所提高,還會有通過膨脹這一切的原因都是貨幣超發。
一、中國有關於貨幣超發的歷史
所以說貨幣超發是有一些影響的,比如催生資產的泡沫,要知道貨幣超發和房價的上漲就像是孿生兄弟一樣。還有就是本幣貶值,因為幣值穩定,可以說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大前提,如果說貨幣超發那麼就會導致很多的貨幣流向了房地產,股市等金融市場,這會導致人民幣在外省而在內貶值出現購買力外強而內弱。
9. 貨幣超發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貨幣超量發行的前提條件就是,市場不夠活躍。當市場出現通貨緊縮的趨勢的時候,貨幣的超量發行能夠促進市場的活躍度,並且提供足量的資金,使得人們的消費慾望更強。綜上所述,貨幣超發的前提條件是通貨膨脹,也就是市場呈現不活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