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商人前往南海郡用什麼貨幣
㈠ 為什麼在秦朝以後各朝不用黃金做貨幣
秦朝統一貨幣之後,以後各朝也用黃金做貨幣,只不過黃金太稀有了,而且以古代的冶煉技術,成本太高,所以黃金的價值很高。
主要流通的貨幣以銅幣為主,輔以金銀。銅、鐵的冶煉技術已經很完備了,儲量相較來說也大,但是鐵主要作為農具、機械和兵器使用,而銅的價值比鐵高,就擔當起貨幣的責任了。
㈡ 秦朝的貨幣與漢朝的貨幣有什麼共同特點
漢承秦制鑄造半兩
漢朝建立以後,因為剛剛經過嚴重的戰爭創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百業凋敝,民生艱難。百姓生活困苦,購買力低下,社會能供應的生產、生活物資也不豐富。在這種情況下,秦半兩幣值過重,流通不便,不利於國民經濟恢復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
漢高祖認為秦錢太重,於是允許獲得政府授權的民間人士鑄造輕小的貨幣,被稱為莢錢。莢錢面值較輕,因而流通順暢,特別適合於在特殊困難時期普遍貧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於鑄幣權下放到私人手裡,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的管理,導致各地所鑄貨幣形制各異,沒有統一的標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猶存,各種不同樣式、輕重的錢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從,貨幣的信用度很差。
還有一部分人借鑄幣牟利,在造幣過程中摻假,隨心所欲地偷換鑄幣原材料,任意減重,大量濫造,更加重了惡錢的泛濫,加重了百姓對貨幣的不信任感。
當時,長安城中一部分不法商人為了發國難財而囤積居奇,肆意哄抬物價,再加上惡錢泛濫所造成的貨幣貶值,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據《漢書》記載:「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一石米的價格竟與一斤黃金等價,而一匹馬則要百金,也就是一百萬錢,可見通貨膨脹率有多高。
漢初頒行莢錢,固然是為了方便在戰亂中喪失財產的百姓自救,另一個現實的原因則是由於漢朝開國時的六十二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裡的只有區區十五郡,其餘全部分給異姓或同姓諸侯王作為封國。
直接掌控在漢朝廷的這區區十五個郡,真正富有銅礦的地區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吳、楚之地銅山盛布。中央政府要鑄錢又缺少銅料,於是只好以「秦錢重難行」作為財政困難、原料不足的遮羞布,一面大量回收舊幣,銷毀化為鑄幣的銅材;一面鑄造耗用銅材量較少的輕錢。
當時的輕錢仍然被稱為半兩,但較之標准半兩、甚至秦二世時的減重半兩錢,重量已大大減輕。
一般認為,漢初官鑄的半兩錢,錢重只有三銖左右,僅及標准半兩錢重的四分之一。民間私鑄之錢,製作更為粗劣,錢重與官鑄錢也有差異。
即使如此,中央所鑄的輕錢仍不敷所用,於是,漢高祖又允許民間自鑄莢錢,以發掘民間潛力,藉助市場的力量自行增加貨幣供應量。
中央政府的這一舉措僅是應急之舉,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助長了民間盜鑄錢幣的歪風,終究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果然在呂後二年,即公元前186年,漢朝政府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頓混亂不堪的貨幣市場。
2.漢承秦制鑄造金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黃金正式宣布為法定貨幣。如果說秦朝由於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黃金貨幣很少,那麼到了漢代,黃金貨幣出土的數量與范圍就相當可觀了。
根據20世紀以來載諸報刊的考古出土資料進行初步統計,漢代的黃金貨幣出土的報道共有26處,遍及14個省市。漢代黃金貨幣流通范圍,已遠遠超出戰國時期楚國的領域並且遍及全國。
漢代的黃金貨幣與楚國的爰金有所不同。西漢的黃金貨幣大多是餅塊形狀,大小不等。1968年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金餅40塊,呈不規則圓餅形,中心內凹,背面粗糙。經鑒定,含金量為97%,每塊大小、重量、厚度不等,共計719.4克,平均每塊有17.99克.
在滿城2號墳墓出土的29塊金餅中,黃金含量為95%的,共計438.15克,平均每塊只有15.11克,比滿城1號墓出土的金餅每塊少2.88克。
值得注意的是,滿城2號墓出土的不規則餅狀,周緣留有切割的痕跡,有的還經過錘打。很顯然,這種餅塊狀的黃金貨幣,根據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河北滿城漢墓,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墓,當為漢初的黃金貨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漢初法令規定,黃金以斤為計算單位,但河北滿城出土的黃金貨幣都在一兩左右,這可能與漢初經濟凋敝,黃金貨幣流通量較小有關。
到漢武帝時,黃金貨幣有了較大變化,那就是對馬蹄金與麟趾金的鑄造。到了漢武帝太始二年時,黃金貨幣有了比較固定的形制。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明確規定:「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而黃金則為「上幣」。 漢代政府仍然像秦朝那樣規定黃金是法定貨幣,黃金貨幣使用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這已為考古資料所證實。河南扶溝縣、西安漢上林苑、江蘇盱眙南窯庄、遼寧新金縣等地出土的黃金貨幣,都有「上」字。
很顯然,這個「上」字可能與漢代稱黃金貨幣為「上幣」有關。為什麼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卻有這一相同的刻記出現?答案只有一個:這些「上幣」是由中央政府或郡國統一鑄行,然後分散到全國各地去的。
根據以上漢代黃金貨幣出土的情況來看,考古學者初步得出如下一些結論:漢代的黃金價值與秦代相同;漢代的黃金貨幣是法定的「上幣」,流通地域較廣,但每次出土量很少;黃金貨幣以餅塊狀為主,每塊除一兩型小金餅外,大致都在一斤左右;有些餅塊狀黃金貨幣底部刻有各種記號,有的刻有斤、兩、銖的重量;黃金貨幣根據交易需要,可以任意剪鑿,分散使用。
從以上結論中可以看出,漢代鑄造的黃金貨幣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3.漢承秦制鑄造五銖錢
五銖錢最開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錢重五銖,上有「五銖」兩個篆字,因此而得名。
五銖錢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
五銖錢流通七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㈢ 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攜帶的貨幣是什麼
秦圓形方孔錢
記得採納我的答案哦,祝你學習進步
㈣ 秦朝使用秦半兩為通行貨幣,秦以前的夏商周有貨幣嗎他們用什麼做交易
嚴格意義上來講,在秦朝秦半兩產生之前,其實是有貨幣的,就比如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是有自己的貨幣的,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交易也是完全靠本國的貨幣來流通!但是一旦涉及到國與國之前的經濟往來就會出現困難了,因為各國的物價不一樣,也沒有官方來規定一個統一的國與國之間的貨幣兌換比率!
其實古人的智慧都是非常高的,即使是在原始社會,它們也有自己交易的方式,當然了,也有它們自己的貨幣!貨幣的產生的根源是私有制的形成以及商品經濟的發達,全世界各地區都在不同時間內產生了屬於他們本國的貨幣!
㈤ 秦朝南海郡盛產什麼物品
秦朝時,南海郡主要靠貿易從南洋、西亞等地輸入特產
主要的物品有珍珠(這是合浦的出產)、象牙、犀角(這兩種是嶺南地區都有的),玻璃器皿(這是西亞輸入)、蜻蜓眼琉璃珠(這是南亞地區輸入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