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貨幣是如何轉化為資本的
1. 貨幣轉化為資本是怎樣實現的
這個轉化的實現,是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的。只有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
貨幣和資本有著本質的區別。貨幣一旦具有了價值增殖的功能,它就轉化成了資本。因此,貨幣要轉化成資本就必須找到價值增殖的載體,馬克思在經過一系列考察論證之後,最終在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身上找到了這個載體,即勞動。
因此,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佔有者,即資本家,要想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勞動力。這里說的自由,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而且必須維持這種特殊的商品能夠在商品市場上永遠存在。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商品所必須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佔有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力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同時為了不斷的補充這種特殊的商品以及提高勞動者的必要技能,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總和,就必須包括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和勞動力的教育費用。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勞動力才能作為一種商品而存在,必且通過勞動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
勞動本身就是勞動力的使用過程。勞動過程就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面對自然物的佔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它為人類活動的一切形式所共有。作為勞動過程與即將談到的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
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作為消費勞動力的資本家而言,他就是要不斷的生產具有的使用價值的交換價值,要生產可以交換的商品,而且他要使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大於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總和。他要通過一系列的生產活動最終獲得剩餘價值。
然而商品本身就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光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不夠的,因為商品最終是用來交換的,只有在交換過程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該商品的資本家才能最終獲得剩餘價值或超額利潤。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的剩餘價值的實現是通過延長僱傭勞動力的工作時間或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的。在生產率一定的前提下,資本家只能通過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來獲得絕對剩餘價值。用馬克思描述價值增殖過程的語言來說,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之持續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而持續下去,那就成為價值增殖的過程。
商品的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在商品流通領域實現的,即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最終實現環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
這樣就得到一個雙重的結果。
貨幣轉化為資本,必須根據商品交換的內在規律來加以說明,因此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點。資本家必須按商品的價值購買商品,按商品的價值出賣商品,但他在過程終了時賣出商品的價值必須大於它投入的成本。所以,它必須既在流通領域中,又不在流通領域中。
2. 什麼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為什麼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一、貨幣資本化的定義:
貨幣資本化,指的是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將所取得的貨幣財富部分或全部地轉化為可用來增殖和帶來更多財富的手段的一種過程和機制。
貨幣資本化實際上就是使貨幣變成可帶來更多財富和利益的手段,使貨幣性資產向可增殖的金融資產轉化。
二、貨幣資本化的形成條件:
貨幣資本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不是有了貨幣就開始了資本化過程的,也並不是所有的貨幣都可能轉化為資本。貨幣轉化為資本,必須具有以下四個基本條件:
1、貨幣變成商品。貨幣要變成資本,必須先成為商品,即變成可以用於交易的貨幣商品。而要使貨幣變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個是交易雙方能自主交易,一個是貨幣資金的價格或利息基本上能自由升降。如果達不到這兩個前提,則是不能稱之為貨幣商品的。
2、貨幣功能「外溢」;
3、社會已逐步建立起貨幣進入和退出資本過程的機制;
4、有較健全的防止和躲避資本風險的機制。
三、勞動力轉化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1、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勞動力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值,而且能創造超過自身價值以上部分的價值;
3、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4、資本家的貨幣只要和勞動力進行交換,就能使其帶來剩餘價值。
3. 什麼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為什麼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資本是能夠帶來更多貨幣的貨幣,「更多貨幣」的來源是勞動力的剩餘價值,所以只有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才能帶來更多貨幣,才能成為資本。
【勞動力商品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范疇,馬克思關於勞動力商品特殊性的論斷為剩餘價值理論和勞動價值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全面認識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問題,對於完整和准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正確認識和科學管理、使用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4.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
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4)馬原貨幣是如何轉化為資本的擴展閱讀:
形式貨幣在發行時,由於引進了國債作為擔保等記賬形式,表面上看起來非常類同於債務,但其實只是約束紙幣發行者的一種手段,即紙幣發行者並不創造價值,他只是受人民的委託來發行貨幣,他理所當然不應該把這些紙幣當成自己的財富。
另外通過債務的方式來發行貨幣,也反映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本身可以沒有商品價值這一客觀事實。
貨幣的流通存在發行和回籠這一對反向操作,但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持續性,總有一些「在路上」的貨幣,這些 「在路上」的貨幣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它的數量即貨幣的需求量。
5.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
(1)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是在市場上買到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
(2)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條件:是自己勞動的的所有者;勞動者沒有其他生產資料
(3)勞動力商品與其他商品一樣優價值
(4)勞動力買賣的特點:勞動力是特殊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賒銷----勞動力價值的讓渡與勞動力使用價值的實現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離的;生產中消費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來創造剩餘價值;表面上的平等自由,實際上的剝削。
拓展資料:
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又稱長期資金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與貨幣市場相對應的理論概念,資本市場通常是指進行中長期(一年以上)資金(或資產)借貸融通活動的市場。由於在長期金融活動中,涉及資金期限長、風險大,具有長期較穩定收入,類似於資本投入,故稱之為資本市場。
本質上,資本就是財富,通常形式是金錢或者實物財產。資本市場上主要有兩類人:尋找資本的人,以及提供資本的人。尋找資本的人通常是工商企業和政府;提供資本的人則是希望通過借出或者購買資產進而牟利的人。
資本,在經濟學意義上,指的是用於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於經商、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廣義上,資本也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
資本市場只是市場形態之一。市場由賣方和買方構成,有時候在有形的空間里,例如農貿市場或者大型商場,有時候在電子化的環境里。金融市場就是交易金融產品的市場。例如,貨幣市場是給各國貨幣確立相互比價的,市場參與者通過交易各種貨幣滿足需要或者進行投資。同樣,商品期貨市場和資金市場也是為了滿足參與買賣的雙方的不同金融需要。
證券市場是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部分和典型形態。
類型
資本市場上資本出讓的合同期一般在一年以上,這是資本市場與短期的貨幣市場和衍生市場的區別。
資本市場可以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在一級市場上新的吸收資本的證券發行並被投資者需求。
在二級市場上已經發行的證券易手。
假如一個市場符合證券交易所的要求,則這個市場是一個有組織的資本市場。一般來說通過時間和地點的集中這樣有組織的市場可以提高市場流通性、降低交易成本,以此提高資本市場的效應。
特點
與貨幣市場相比,資本市場特點主要有:
1.融資期限長
至少在1年以上,也可以長達幾十年,甚至無到期日。例如:中長期債券的期限都在1年以上;股票沒有到期日,屬於沒有到期日,屬於永久性證券;封閉式基金存續期限一般都在15-30年。
2.流動性相對較差
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的資金多用於解決中長期融資需求,故流動性和變現性相對較弱。
3.風險大而收益較高
由於融資期限較長,發生重大變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場價格容易波動,投資者需承受較大風險。同時,作為對風險的報酬,其收益也較高。
在資本市場上,資金供應者主要是儲蓄銀行、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及各種基金和個人投資者;而資金需求方主要是企業、社會團體、政府機構等。其交易對象主要是中長期信用工具,如股票、債券等等。資本市場主要包括中長期信貸市場與證券市場。
4、資金借貸量大
5、價格變動幅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