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貨幣用白銀和黃金
① 明清兩朝為何放棄了紙鈔,選擇使用銅錢和白銀呢
1、古今對於鈔票的不同概念
我們談到錢的時候,總會第一時間想到鈔票,由於使用慣了紙鈔,所以我們很自然認為鈔票=紙鈔。
可在古代,鈔票卻代表著銀票和寶鈔兩種貨幣的合稱。
兩種貨幣都是紙鈔,有何區別呢?
按照官方的說法:銀票即是實銀,錢鈔即是制錢。
雖然都是紙鈔,但是銀票意味著以銀子為兌換物印製的紙鈔,而寶鈔則是以銅錢為兌換物印製的紙錢。
【銀子】
正因為明清政府受到科技的限制,不能製造出足夠有技術含量的防偽標志,使得紙質鈔票的推行遇到了種種阻礙,也最終使得他們停止了推行紙鈔。
② 古代人為啥用黃金、白銀、銅為貨幣
在中國古代只有秦和西漢時期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出現過,而西漢是有記載的黃金使用最多的時代。那時黃金一般被做成餅狀、麟趾或馬蹄的形狀,每斤約值一萬錢,主要用於大額交易、儲藏、賞賜、贖罪等,發生量相當的大。此處一斤萬錢僅為大致比價,實際價格是以當年各郡守(兩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級的吧)所治理的郡縣內十月份的平價黃金為標准換算的。因此每年的價格應該有所波動,而且各地的價格也可能有所不同。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漢武帝時期發行的白金三品貨幣並不含黃金,這只不過是銀錫的合金,很快就貶值廢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時期,從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幣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間的黃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當五銖錢五千枚,以當時黃金一斤價值一萬錢算,兩枚一刀平五千可兌換黃金一斤。王莽用一兩多的銅,就可強行收兌百姓一斤的黃金。有記載王莽滅亡時宮中藏有黃金達七十萬斤之多,雖然我對這個數字存有疑慮,但是我覺得可以把這個作為自東漢開始民間黃金使用量減少的一個原因。另外自東漢起,我國就停止了將黃金作為機制貨幣的使用,這是為什麼以後各時期的黃金使用量都沒有西漢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種貴金屬白銀,開始在東漢以貨幣的形式流通。這使得在賞賜功臣或賄賂權貴時,黃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類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關記載。自東漢起直到魏晉六朝時期,時常的戰亂以及政局的不穩定性都嚴重影響了黃金的開采,這也是此段時期黃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使用量的減少是指大規模的使用減少了,而民間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沒有間斷過。
黃金的低迷狀況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穩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國力使黃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強。在大量的對外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於唐朝實行的幣制是錢帛本位制,因此黃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銀也已開始作為流通貨幣使用,只不過使用范圍很狹窄,使用量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金、銀、錢相互之間的兌換就必不可少,兌換業務便由此產生,而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機構就是金銀鋪。
兩宋時期,白銀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使用量進一步的增大,商品也開始出現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的狀況。這種狀況到了元朝則全面得到發展,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響,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是以白銀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鑄了一批每個重五十兩的元寶。元寶的名稱雖然早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而此段時期黃金在使用上並沒有什麼變動。
明代的貨幣制度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鈔、錢、銀。明朝早期用鈔不用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後來改為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錢鈔並用。到了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流通更加廣泛,盡管政府禁用金銀交易,但民間一直在使用白銀。到英宗正統年間,明政府對這種狀況先是默認,後是被迫承認。由於在法律上允許了銀的使用,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銀流通制度,此時銅錢仍為輔幣。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白銀的普遍使用,黃金漸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范圍,主要作為貯藏和裝飾用了。
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政府的重點在用銀,尤其不主張用鈔。此時的各種交易中,已經極難再見到黃金的影子了。
白銀在民國幣制改革後就不再鑄造發行,當然因為國民黨貨幣貶值,實際上一直到建國後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③ 古代明明發明了銀票,為何還要選擇金子和銀子這些金屬作為流通貨幣
從它們的材質,首先金子和銀子無論是古代還是到現在它都是不容易貶值的,不會因為儲存的時間或者因為天氣原因使它受損,並且造假幾率很低。而銀票的起源於宋朝的」交「子,它是用紙做的,在古代的造紙技術雖然領先世界,但是它還沒有先進到造出防水的不易腐爛的銀票,所以即使銀票它很方便攜帶,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損,再有就是容易造假。
最後就是,我國是一個封建帝國,古代的百姓納稅都是會用金子銀子或者糧食,並且當時的人們都是小聚居的生活圈子,並且交通不便,人口流動的頻率很低,金子和銀子即使攜帶不方便,當時的人們還是會選擇它,交易就在門口。
④ 為什麼古人是用黃金 白銀 銅當錢花然而不是鈔票
最開始沒有貨幣的時候,人們是以物換物。黃金、白銀和銅都是金屬,形態及價值穩定,易儲存,易辨識,便於交換和流通,更重要的是需要冶煉才能獲得,比較稀有。慢慢的,黃金白銀就成為了大家公認的貨幣。但是金屬都比較重,攜帶不方便,於是慢慢的,稱量黃金又過度到金屬鑄幣,出現了面值的概念,也就是金屬本身的價值與面值分離開來。而鈔票也就是紙幣,最早在宋朝才出現,稱交子。其優點是便於攜帶,更加方便流通,所以慢慢取代了金屬。
⑤ 古代為什麼用金銀作為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黃金貨幣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編輯本段貨幣本位金本位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銀本位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復本位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不兌現本位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面值為100元的人民幣圖片紙幣本位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⑥ 古人為什麼要用黃金和白銀做錢
因為他們不容易氧化生銹,色澤美觀尤其是比較罕見。假如象泥土那樣隨處可得,那麼他們也就不能成為「貴重金屬」了!也就是說,因為金、銀少才珍貴的,因為珍貴才作為貨幣的。假如說他們因為「本身價值高」,所以才珍貴,所以才成為貨幣,那就把因果關系說反了!
⑦ 中國在古代,為什麼要用金銀做貨幣
主要是因為金銀的特點決定了它的貨幣地位,詳解如下:
1、能跟得上當時的需要,在之前一直使用銅作為貨幣,因為銅產量高因為是貴金屬,古代在春秋時期就懂得分辨銅金,
loongju說是謬論,中國也是在宋朝才使用黃金作為貨幣
容易攜帶,儲藏量有限
比較貴重。
2、金銀的材質給人一種很貴重的感覺,而且像一般的銅鐵那樣容易被腐蝕,色澤很不錯,特別是金子,閃閃的,當然令人愛不釋手。其次,金銀本來產量就不多,物以稀為貴,所以承認它的價值的人多了,也就把它的身價提高了,這樣一來,人們都承認擁有了它們就等於擁有了財富,而且這種東西在人們心中不會貶值,所以就有了一種以物換物的交換安全感,自然而然地就用它們換取物品,實現了貨幣的真正價值。
⑧ 為什麼古時候用黃金為貨幣
答: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講,黃金擁有價值,即其凝結了人類的無差異勞動。從這個意義上將,不僅僅是黃金才能作為古代人類的貨幣,白銀也可以,甚至石頭也可以。有一個太平洋上的小島上面不出產黃金等貴金屬,但是盛產石料,所以在那個小島上的貨幣就是經過磨製成一定形狀的石料。那個島叫雅浦,網路上應該能夠查到。所以關鍵不是「是什麼」的問題,而是具有多少價值,即凝結多少無差異勞動。
貨幣的本質是債務,以黃金等貴金屬為貨幣的形式本質上是「即時抵押品」。要說明這個概念必須說下現代貨幣。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後,貨幣就不再有法定含金量了,即貨幣本身跟貴金屬已經沒有法定意義上的關聯,貨幣進入信用本位制時代。貨幣是國家欠民眾的債務,現代貨幣的意義就是債券,即我們通常說的白條。央行發行貨幣,民眾用產品和服務跟央行進行交換,而紙幣什麼都不代表就只代表國家欠我們的東西。
與此同時,黃金就不同。國家嚴格控制黃金的開采,然後讓黃金在市場上進行流通。我們用我們的產品換取國家的黃金貨幣,即國家依然是欠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但與此同時我們獲得了黃金,這些黃金就是國家欠我們產品或服務的債務抵押。
所以,綜上所述,不管是不是黃金、石料或者紙幣、白銀,只要是貨幣就是國家欠我們的債務。紙幣與其他的實物貨幣額度不同在於紙幣沒有抵押物。
由此就能夠明白,在早期的人類經濟生活中,信用制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人借給別人(國家)東西,必須有抵押,所以採用實物貨幣的形式。但是實物貨幣的缺點是效率低下,全社會交換X單位商品的代價是必須擁有2X的商品總量,其中X單位的商品和X單位的貨幣。所以現代在信用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用信用貨幣可以提升社會的經濟效率。
所以總的來說,古代採用黃金為貨幣是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