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貨幣上都寫著什麼
A. 中國古代歷代貨幣介紹( 春秋戰國貨幣)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的錢幣由為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組成。是戰國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鎛」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把貨幣稱之為「錢」的緣故。「布」為「鎛」的假借字。 布幣的流通范圍,主要在黃河中游農耕經濟地區如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
刀幣,刀削形,起源於漁獵經濟工具。主要流通在黃河流域的東部諸侯國如齊國、燕國、趙國。各國的刀幣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其中以齊國的刀幣最為古樸精美。
圜錢,圓形圓孔,又叫環錢。起源於手工業經濟工具的紡輪或璧環,主要流通於秦國、魏國、韓國,戰國中期以後,秦國首先採用方孔圓錢,後來齊國燕國也紛紛仿效鑄造。
蟻鼻錢,又稱鬼臉錢,是南方楚國的鑄文銅幣,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上面鑄有陰刻銘文,有一種錢文好象螞蟻爬在人的鼻樑上一樣,故名蟻鼻錢;另一種好象醜陋的鬼面一樣,故名鬼臉錢。以枚為單位計值,使用時較為便利。
B. 古錢幣上的字都是誰寫的,為什麼這么寫
我國古代就已經開始使用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製造貨幣的國家之一,錢幣在我國各個朝代都是事情流傳的貨幣。由於是純銅製造,因此也叫做銅板。歷朝歷代錢幣上都有留下文字。錢幣上的文字與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書法不同。她的筆法古樸端莊字跡工整秀麗,天然挺拔。最早推薦在錢幣上書寫文字是從秦朝開始的。
最像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銅錢是出現在唐代,開元通寶是唐朝最有代表性的貨幣,通寶是元銅錢,是在唐代才開始有的,由於唐初人使用,隋朝時期的五銖,由於體積小容易混雜,因此在唐高祖四年時為了。整頓混亂的。貨幣。於是鑄開元通寶。來取代隋朝時所用的貨幣。最初的開元通寶是由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題寫的。仍然沿用秦朝時。的圓形方孔銅錢規定,每十文錢重一兩,每一文重一錢。到了隨後的幾個朝代,錢幣上的字體都由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有些錢幣甚至是君主專門題字。
C. 古錢幣上的字都是誰寫的寫的是什麼字體
古錢幣上的字一般是由當世的有名望的政治家或者書法大家所書寫的,古錢幣上的字體隨著每個朝代的不同字體也會有所不同。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全面發展繁榮鼎盛的一個時期,文學大拿層出不窮,就連很多皇帝都是著名的書法大家。所以宋代的多版錢幣上的文字,很多人都曾參與書寫。宋朝所用的錢幣有很多版本,我就介紹一下部分錢幣版本吧!第一個“淳化元寶”,他的樣式上與唐朝開元通寶如出一轍。“淳化元寶”是由宋太宗趙光義所書寫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由君王所書寫錢幣上文字的錢幣,“淳化元寶”字體是三種相結合,楷書行書,草書。宋代的著名文學大家蘇軾,也曾參與過國家錢幣製作的錢文撰寫,他曾參與過“元豐通寶”和“元佑通寶”的錢幣文字設計。
D. 中國古代的錢幣各有什麼名字
一、先秦:貝幣、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等等。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二、秦代:秦半兩。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三、漢代:五銖錢。
漢武帝於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
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鍾官、辨銅、技巧三官) 負責鑄錢。鍾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四、唐代:開元通寶。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幣面上下右左有「開元通寶」四字。「開元」意為開辟新紀元,「通寶」意為通行寶貨。有人按順時針方向回環來讀作「開通元寶」,成為後世銅幣以「通寶」或 「元寶」命名的由來。
五、北宋:紙幣交子。
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體重值小,1000個大錢重25斤,買1匹絹需90斤到上百斤的鐵錢。流通不便。於是,商人發行一種紙幣,名為交子,代替鐵錢流通。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
五、明代:白銀和大明寶鈔。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由於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4)古代貨幣上都寫著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錢幣的特點
中國古代錢幣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錢幣貫穿於中國古代的悠久歷史長河,並體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連續性、階段性及承繼性,並全方位地承載和涵蓋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繼了禮器玉琮的觀念,表現為圓形方孔。其中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是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這種「外圓內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范,乃至中國古代的建築結構、風水習俗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單位上,早期鑄有面值,屬稱量貨幣,以釿、寽、銖、兩等為單位,如秦半兩、漢五銖。唐代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十枚開元錢重一兩,每一枚開元錢稱為一錢,則十錢為一兩,這就是重量單位「錢」的由來。
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專為文字。錢幣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謂大篆,秦以後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針篆,劉宋孝建錢是薤葉書,北周布泉則是玉筋篆,這些都是小篆的變體。六朝以後多用隸楷,蜀漢直百五銖的直百兩字是隸書,這是中國錢幣上最早出現的隸書。
技術上,先秦使用范鑄,早期為泥范,基本是一錢一范。後來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屬范,六朝時期開始採用疊鑄技術。到唐朝時發展為翻砂澆鑄。從漢代五銖錢開始,加鑄外郭,此項技術的採用,便於保護錢文,減少磨損,明顯較同時期歐洲的鑄錢技術先進。
無論是從形制、單位、圖飾、還是鑄造或印刷技術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
E. 歷史誰知道關於古代貨幣名稱
西周
銅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晉:空首布
戰國
齊:齊刀、齊圓錢三種
燕:明刀、針首刀、齊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兩十四銖、兩錙、文信、長安、半兩
楚:印子金、連布、殊布當十、蟻鼻錢
趙: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三孔布、直刀、圓錢
韓:銳角布,方足布
魏:橋足布、方足布、圓錢
中山:大尖首刀
東周:東周圓錢、東周方足布
西周:西周圓錢
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 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少帝(劉恭) 前187~前184 八銖半兩
少帝(劉弘) 前183~前180 五分錢(六銖半兩)
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 四銖半兩
武帝(劉徹) 前140~前87 三銖、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
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 昭帝五銖
宣帝(劉詢) 前73~前49 宣帝五銖、小五銖
元帝(劉大) 前48~前33 四齣五銖
王莽 9~20 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
F. 我國古代時期貨幣各有什麼字
1.唐朝貨幣D
開元通寶(唐明皇早年)
2清朝貨幣
A順治通寶(康熙他爹)
3戰國貨幣F是刀幣
4.明朝貨幣B洪武(朱元璋)通寶、C嘉靖通寶
5.義和團運動時期貨幣E保清減洋(義和團的口號是扶清滅洋)
G. 求古代錢幣上的文字!越詳細越好!
這么兩千年,怎麼一下說得清?大概說,錢幣主要是形態上發生變化~春秋戰國各國幣制不同,形態各異,刀幣,貝克,方孔錢,都有~秦統一貨幣,鑄造半兩錢,中國錢幣開始都用方孔錢~漢武帝造標准五銖錢,以後一直用到隋朝,唐高祖廢五銖錢,開始造「開元通寶」,以後歷代都是什麼什麼「通寶」這種樣式的錢幣!至於特殊的紙幣是南宋開始有,中國最早使用紙幣,叫做「交子」~
H. 我國古代錢幣上共有哪幾種藝術文字並分別舉例。
我國古錢幣上的文字寫法有:楷書(大楷、小楷)、真書、隸書、篆書(大篆、小篆、懸針篆、九疊篆)、瘦金書(宋徽宗的御筆)、草書、行書、八分書、鍾鼎文、米書(文字書寫方式類似大書法家米芾的書寫體)、戴書(文字書寫方式類似清代的書法家戴醇士的書寫體)等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文字:滿文、西夏文、迴文、蒙文(八思巴文)、突厥文、契丹文等。(僅代表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I. 這個古錢幣上面寫的什麼字是什麼錢幣
元代,八思巴文,上面寫著大元通寶。
J. 古代的錢幣是怎樣的你能介紹一兩個朝代的錢幣嗎
一、古代錢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中國錢幣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二、錢幣
1、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
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復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5毫米,重約3g。
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幣種與不同時期形狀與大小也有不同。
2、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鑄造的年號錢。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種版式。
3、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范,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4、永平元寶
永平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間(公元911~915)鑄造。
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
徑約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系安南所鑄。
永平元寶傳世稀見,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5、天成元寶
天成元寶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間的貨幣。「天成元寶」的天成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廢鋁錫鑄造的劣等錢幣,所鑄成「天成元寶」。
這種錢在製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錢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成元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平元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元通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觀通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乾隆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