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貨幣怎麼算收入
1. 關於非貨幣性資產收入的處理上會計制度規定和稅法是如何規定的
會計上做資產處理
稅法上給你個文件,稅務總局剛發的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取得財產轉讓等所得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公告
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第19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現就企業以不同形式取得財產轉讓等收入徵收企業所得稅問題公告如下:�
一、企業取得財產(包括各類資產、股權、債權等)轉讓收入、債務重組收入、接受捐贈收入、無法償付的應付款收入等,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非貨幣形式體現,除另有規定外,均應一次性計入確認收入的年度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二、本公告自發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2008年1月1日至本公告施行前,各地就上述收入計算的所得,已分5年平均計入各年度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納稅的,在本公告發布後,對尚未計算納稅的應納稅所得額,應一次性作為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納稅。�
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2. 什麼是非貨幣性收入
非貨幣性收入就是企業取得的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存貨、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勞務以及有關權益等。
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額。公允價值,是指按照市場價格確定的價值。
3. 非貨幣形式收入如何確認收入額
【問題】 企業所得稅法所指的非貨幣形式收入包括哪些內容?如何確認收入額? 【解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取得收入的非貨幣形式,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存貨、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勞務以及有關權益等。」 第十三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所稱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額。前款所稱公允價值,是指按照市場價格確定的價值。
4. 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人,應當按照( )確定收入額。
正確答案:C
解析:本題涉及的考點是所得稅的計稅基礎。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額。
5. 企業取得收入的非貨幣形式包括哪些
現在很多人都對於企業或者是公司的經營非常感興趣,但是有關於企業或者是公司的相關知識也是比較多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掌握這些知識還是比較難的,但是小編覺得把握這些信息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的話大家就能夠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了解。企業取得收入的非貨幣形式包括哪些呢?
三、結語
其實小編覺得包含的因素還是非常復雜的,但是如果你想進行學習的話,也能夠在網路上查詢到相關的信息,在網路上有關於企業收入的相關信息還是非常多的。
6. 關於非貨幣性資產收入處理上會計制度規定和稅法是如何規定的
非貨幣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商業實質的,另一類是不具有上也實質的非貨幣資產交換。
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資產交換,換入資產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除非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可靠採用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
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資產交換,換入資產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
稅法處理:
.以存貨(不含開發產品)換取其他資產,應當視同銷售計算增值稅。如果是自產應稅消費品,還需繳納消費稅。計算增值稅時,按同期或最近時期同類存貨的加權平均價格計算,如果同期或近期無同類售價,按組成計稅價格計算。但計算消費稅時,應按最高售價計算。金銀首飾以舊換新業務,收到補價的一方,按補價計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2.以使用過的固定資產(不動產除外)換取其他資產,如果公允價值不超過原價,免徵增值稅,超過原價,按4%計征增值稅並減征50%。
3.以無形資產、不動產、投資性房地產向對方換取除自身股權之外的其他非現金資產,應當視同銷售計征營業稅、土地增值稅。
4.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換入存貨或設備(增值稅轉型試點企業)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符合抵扣條件的,應當確認可抵扣的進項稅額。
此外,還要計算相應的所得稅。
7. 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會計核算其中哪些是要確認收入的
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處理企業所得稅作為對企業經濟利益影響最大的稅種之一,其處理規定十分復雜。由於會計和稅收的目的不同,其處理自然會存在一定差異。面對同一項經濟業務,會計上如何處理,稅收上如何處理,會計與稅收的差異又如何處理,都是值得會計工作者深入學習的地方企業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取得該項投資時會計與稅法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初始投資成本的確認1.初始投資會計成本和初始投資計稅成本的計價基礎不同。以非貨幣性資產換入投資,換入的投資入賬價值是以換出的非貨幣性資產的原賬面價值為基礎來確定,這符合歷史成本原則。換入的投資計稅成本一般以換出的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來確定。2.收到補價的處理不同。按非貨幣性交易准則的規定,企業進行非貨幣性交易是以公允價值為基礎,交易中是否涉及補價,也是依換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來判定的。換入投資與換出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一致,則可能不存在補價;反之則可能涉及補價。具體到非貨幣性資產換入投資,收到補價時,減去補價後還要加上(或減去)應確認的收益(或損失),也就是說收到的補價所產生的非貨幣性交易損益,其確認的金額大小會影響換入的投資的入賬價值。按稅法規定,收到的補價直接抵減投資計稅成本,不存在確認非貨幣性交易損益的問題。對於初始投資計稅成本與初始投資會計成本的差異不需作處理,企業只需在備查簿中准確記錄該項投資計稅成本,作為將來處置該項投資時計算投資轉讓損益的重要因素。換出非貨幣性資產損益的確認1.換出的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等於賬面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否涉及補價,會計處理上均不會產生非貨幣性交易損益。按稅法規定,因其公允價值等於賬面價值,不存在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的問題,也就不存在繳納所得稅問題。此時會計處理和稅法規定一致。2.換出的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當該項交易中不涉及補價或投資方需支付補價時,不會產生非貨幣性交易損益。此時,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部分即非貨幣性資產的轉讓所得在會計處理上不確認為收益,而稅法規定,該轉讓所得要依法繳納所得稅。因此,該差額(公允價值-賬面價值)要在投資年度年末計算繳納所得稅時全額調增應納稅所得額。當該項交易中投資方收到補價時,補價部分所包含的換出資產的部分價值的盈利過程已經完成,此時會產生非貨幣性交易收益,此項收益在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後,在年度終了會並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所得稅;而稅法上確認的資產轉讓所得(公允價值-賬面價值)在年度匯算清繳時如果全額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則計入營業外收入的非貨幣性交易收益部分存在重復計征所得稅的問題。為消除重復征稅因素,企業在年末調整應納稅所得額時應調增的金額為公允價值減去賬面價值再減去營業外收入(非貨幣交易收益明細科目)。對於該資產轉讓所得數額較大的,可按前述國稅發[2000]118號文的規定進行處理。3.換出的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小於賬面價值。當該項交易中不涉及補價或投資方需支付補價時,不會產生非貨幣性交易損益。此時,公允價值小於賬面價值的差額部分即非貨幣性資產轉讓損失在會計處理上不確認為損失;而稅法規定該轉讓損失可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因此,該差額(公允價值-賬面價值)要在投資年度年末計算繳納所得稅時全額調減應納稅所得額。當該項交易中投資方收到補價時,補價部分所體現的換出資產的部分價值的減值過程已經完成,此時會產生非貨幣性交易損失,此項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後,在年度終了計算繳納所得稅時會自然抵減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而稅法上確認的資產轉讓損失(公允價值-賬面價值)在年末如果全額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則計入營業外支出的非貨幣性交易損失部分同樣存在重復抵減應納稅所得額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在年末調減應納稅所得額時應調減的金額為賬面價值減去公允價值再減去營業外支出(非貨幣性交易損失明細科目)。在上述2和3調整過程中,需調整的差額均屬時間性差異,企業應視所採用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進行處理。注意,在非貨幣性交易中如果換出資產為存貨時,因涉及繳納增值稅問題,因此在計算非貨幣交易損益時會有所不同。從非貨幣性交易准則中公允價值的定義,即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及該項准則《指南》中提出的計稅價格等於公允價值可以看出,從理論上講,我國的公允價值是計稅價格,本身不包含增值稅,並且補價中也不包含增值稅。該項增值稅由投資方全額負擔,計入投資的入賬價值,不影響非貨幣性交易損益的計算。即:非貨幣性交易損益=補價×(1-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在實務中,考慮到公平交易這一原則,交易雙方在進行交換時,往往會將增值稅考慮在交換范圍之內,即以含稅價進行交換。此時收到的補價中含有增值稅,在計算非貨幣性交易損益時,首先應扣除該補價包含的增值稅額,然後以不含稅價為基礎進行計算。
8. 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按()確定收入額
企業所得稅法中,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