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商品轉換為貨幣
⑴ 如何從價值形式的發展看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
從貨幣的起源和邏輯分析的角度來把握本質是最重要的: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理解: △貨幣首先是一種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價值的表現材料,具有與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換的能力。 △貨幣外在形式的變化不改變貨幣的本質,也不改變貨幣與商品的對立均衡關系。
⑵ 怎樣理解馬克思把商品轉化成貨幣叫做「驚險的跳躍」這一思想對你有什麼啟示
「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這句話來自馬克思的《資本論》。
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目的是「為買而賣」,即為實現「貨幣--商品」(買)的目的必須首先實現「商品--貨幣」的跳躍(賣出自己的商品)。否則,不能賣出自己的商品換得貨幣,購買自己所需商品的生產目的就難以實現。所以,如果「商品--貨幣」的跳躍不成功,著急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產(所有)者。
花錢容易賺錢難。首先購買權在買家那裡,買家可以通過貨比三家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就形成了一種競爭,當你商品質量不過關,跳躍不成功,賣不出去,那你就虧本了,也就是摔壞了你自己。也就是說,消費者把風險轉移給了銷售者。所以,這對銷售者來說是一次「驚險的跳躍」。
啟示: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更大的降價空間
(2)如何理解商品轉換為貨幣擴展閱讀:
《資本論》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資本論》對後世的影響:
在馬克思主義以前。已經有了政治經濟學,不過那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國民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只講物與物的關系,不講人與人的特殊社會關系,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恆存在的東西。馬克思通過創作《資本論》,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革命,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資本論》在批判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分析了勞動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政治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⑶ 商品價值只有轉換為貨幣,其社會價值才得到體現
這句話有問題。
所謂商品的社會價值就是其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的體現在於被人使用,而不一定要轉換為貨幣。
例如袁隆平研製超級水稻,應用於生產,增產水稻若干億公斤,這項技術的社會價值就得到了體現,難道只有把相應於若干億公斤水稻的若干億元人民幣給了袁隆平才體現其社會價值嗎?再有飯店做了一碗面,被人吃了就體現了面的社會價值,而不論這個人付不付錢,付多少錢。
在沒有貨幣之前,商品通過簡單交換後被人使用,就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價值,而這些商品並沒有轉換為貨幣。
⑷ 為什麼商品到貨幣的轉換是驚險的一躍
貨幣商品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獨佔一般等價物地位,或者說專門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通常是指貴金屬黃金、白銀,特別是黃金。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經濟生活中商品能夠成功的出售,如果成功出售了,商品生產者才可以繼續生產。否則商品生產者的生產將難以為繼,這就意味著生產者面臨停產倒閉的風險,所以如果不能實現驚人的一躍,摔壞的將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產者。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2-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⑸ 為啥說商品變為貨幣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它的使用價值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商品變為貨幣說明它體現了它自身的價值,並且滿足了人們的某種需要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商品成功的轉換為貨幣是它自身兩種屬性的很好的證實,使用價值的實現是在交換中實現的本身就具有社會性,而且商品的價格就是根據社會時間所確定的。
⑹ 「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試論述其經濟學含義
1、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2、貨幣的出現,使整個商品世界分為兩極:一極是商品,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使用價值;另一極是貨幣,它只代表商品價值。這樣,就使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發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
3、在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過程中,商品一貨幣一商品,商品生產者只有順利實現商品到貨幣的跳躍,把商品換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貨幣,商品生產者才能生存下去。即通過商品交換,使用價值才能轉化為價值,具體勞動才能轉化為抽象勞動,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
⑺ 從商品到貨幣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一句話:"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的所有者。""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等等類似的話,幾乎在每個企業都能聽到,但真實情況是,我們看到有很多企業在為別人做嫁衣裳,比如最先發明數碼相機的柯達、最先研發平板電腦的微軟、甚至於消費類電子的先驅者索尼。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誰贏得顧客,誰就贏得市場,誰的企業就能夠有所發展。
無數的事例告訴我們,取勝的法寶,通常都是----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賣得出去的東西,或領先市場一點的產品,才是客戶真正的技術需求。超前太多的技術,當然也是人類的瑰寶,但必須以犧牲自己來完成。IT泡沫的浪潮使世界損失了數十萬億美元的財富。從統計數據可以得出,那些破產的企業,不是因為技術不先進,而是技術先進到消費者還沒有完全認識與認可,以致沒有人來買它的產品。所以,我們認為,新技術只是一個工具。新技術一定要滿足質量好、服務好、成本低的要求,否則就沒有商業意義。
很多企業,技術研發和市場是脫節的,技術人員追求的是純技術的尖端,尤其是在高校、國企,很多技術人員的終極目的就是評上科學院院士,至於(近期)有沒有市場,基本不在他考慮之列,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會以此為"恥",認為這就是臭臭的銅錢味,而市場人員則希望我們的產品能夠恰到好處的滿足客戶需求。事實上,技術研發和客戶需求之間的矛盾,幾乎是所有行業、所有企業不可避免的一對矛盾。這個矛盾的實質,在我們看來,是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大眾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天然鴻溝。
但作為企業,我們更需要的是滿足客戶需求,滿足客戶當下的需求,只有這樣,企業才能贏利,才能生存。反過來,如果技術人員沒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即便配備再好的試驗設備,照樣無法研製出讓企業獲利、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正如任正非曾經在華為內部講話中提到:"如果死抱著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的理想,我們就餓死了。我們的結構調整要完全以商業為導向,而不能以技術為導向,在評價體系中同樣一定要以商業為導向。我們需要隊形扁平化一些,多做一些有客戶現實需求但技術不一定很難的產品。"
著眼企業經營,我們認為技術人員千萬不要做技術崇拜者,要做工程商人。在我們過往接觸的企業中,有不少研發人員一味地追求技術超前。結果、片面追求技術進步,變技術開發為玩技術,導致技術研發嚴重脫離市場,公司的生產過程 出現了較為嚴重殘次品現象……相信一點,你的技術是用來賣錢的,不要對技術宗教般崇拜。
比如像華為,對於研發人員,華為規定:每年必須有6%的研發人員轉做市場,同時有一定比例的市場人員做研發,目的是為了避免研發人員只追求技術先進而缺乏對市場的敏感度。以致在華為內部自發形成了一條法則:一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包括技術開發。這使得華為的業績蒸蒸日上並受益之今。事實上,華為大多數獲得市場成功的產品,都不是憑借什麼技術上的先進性。
比如1997年,天津電信的人提出"學生在校園里打電話很困難,任正非當時緊急指示:"這是個金點子。"這樣,華為用了兩個月就做出了201校園卡,推出後市場反應很熱烈,很快便推向全國。實際上,這項新業務只需要在交換機原本就有的200卡號功能上進行"一點點"技術創新就實現了,但就是這個小小的創新,使得華為在交換機市場中變劣勢為優勢,最終占據了40%的市場份額。
所以,我們認為,商品到貨幣的實現,最關鍵的是要滿足客戶當下的真實需求。
⑻ 馬克思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
在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過程中,商品——貨幣——商品,商品生產者只有順利實現商品到貨幣的跳躍,把商品換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貨幣,商品生產者才能生存下去。即通過商品交換,使用價值才能轉化為價值,具體勞動才能轉化為抽象勞動,私人勞動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因此正確答案是選項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