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格力市值多少億
❶ 格力電器市值能破萬億嗎
能。
格力現在是3500億,一萬億是現在的3倍。現在是20多倍PE。一萬億是60PE,用不了幾年就應該能破萬億。
格力(GREE)是一家集生產研發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國際化家電企業,擁有格力、大松,晶弘三大主品牌。
❷ 正泰電器與格力電器比較
收盤報漲,總市值。
1、收盤報漲方面。格力電器31.11,3.29%;正泰電器28.98,2.33%報漲。
2、總市值方面。格力電器總市值1815億,正泰電器總市值619.62億。
❸ 格力「翻盤」無望董明珠再放大招
截止2021年7月6日,格力電器市值為3014億,美的市值為4835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申明「格力沒有把美的當做競爭對手」。然而,美的在多元化經營明顯已經超越了格力,並且格力在空調領域的優勢也局部縮小。 美的、格力對各自的估值都不滿意,試圖通過回購提振市場信心。
然而,格力的三期回購,收效甚微。在營收增速放緩,主營業務差距也在局部縮小,格力「翻盤」無望之際,2021年7月6日的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峰會上,格力再放大招,能否助力格力「逆風翻盤」?
格力宣布「第一期回購」——2020年4月10日,動用自有資金30億~60億進行回購,價格不超過67.8元/股。第一期回購累計買入1.08億股,均價55.36元/股,總對價60億。
格力宣布「第二期回購」——2020年10月13日,動用自有資金30億~60億進行回購,價格不超過69.02元/股。第二期回購累計購入1.01億股,回購均價59.3元/股,總對價60億,。
格力宣布「第三期回購」——2021年5月26日,運用自有資金75億~150億進行回購,價格不超過70元/股。截至2021年6月30日,累計回購6000萬股,回購均價52.9元/股,總對價31.75億,按計劃還將投入118億進行回購。
回購價目前都高於現收盤價,並且但三期回購也是格力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回購計劃,最終效果微乎其微。 由於資本投資者基本只會看中一家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增速,單單靠回購來提振信心,投資者是不會買單的,這一決策基本宣告失敗。
2012年,格力、美的市值均從千億出發。隨後2016-2020年,美的在方洪波帶領下, 領先優勢擴大到近40個百分點。
營收增速方面: 美的營收同比增速均是個位數,反觀格力,2019年零增長,2020年同比下降15%。不僅在營收方面未能超過對手,連自己的「戰績」也沒能保住。 不論從橫向看格力自身,還是縱向對比美的,營收增速完全沒有優勢。
2018年, 格力家用空調業務營收1557億,美的「家用空調+暖通空調」加起來不到格力的一半。隨後,2020年,美的「家用空調+暖通空調」收入達1212億,首次超過格力「家用空調」收入。而美的的多元化經營全面開花,而格力家用空調在2018年沖高之後,連年下降,此消彼長。 美的的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格力喊了多年 「加快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長點」 。智能手機、精密器械、新能源、半導體、醫療 健康 等這些板塊格力也是積極布局參與,但是依然沒有擺脫格力電器對空調業務的高度依賴, 這種多元化業務終究成不了格力「翻盤」的重要手段。
董明珠在CBNData舉辦的2021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峰會上稱,「格力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把光能、儲能和空調結合起來,當足夠的能源聚集起來後通過空調發電。 把這個技術深入研究,一個家庭可以完全自我發電,照明不用花一分錢電費 」。
首先,從技術層面分析: 董明珠所說的是基於該技術已經能得到驗證才能實現「全球溫度可降半度」,目前該技術處於開發中,有待研究深入,才能實現「新招」。 董明珠這項新技術方向,或許能夠成為格力的「翻盤」大招。 這里不加評論,用時間來證明。
然後,從降本增效方面來說: 2018-2020年, 格力在成本控制方面顯然更勝一籌,而且優勢越來越大。現今,格力四大成本合計比美的低7.6%。 這也是目前僅存的優勢,並且,隨著美的的多元化加速,這種優勢只會逐漸縮小。
最後,不論格力「翻盤」能否成功,格力在降本增效這一方面是值得學習的。如果格力的多元化經營突破不了「空調天花板」,可以試試把「空調路」走到極致,可以把董明珠的「新招」早日全球化使用,不僅企業能輕松「破局」,對環境也是一大助力。
❹ 格力電器市值3千億,「真正老闆」是誰董明珠只是下屬
在家電行業中佔主要力量的空調,成為每個人必須的一個產品,由於其必要性,各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隨即展開。
在如今這個空調市場氛圍下,國內外品牌各有千秋,因為主打的市場不同,市場被各品牌所搶占。
在國內空調廠家中,占據絕大多數市場份額的是格力空調,格力的成績可以說在國內市場上一直不被動搖。
大家都知道格力的董事長是董明珠,但其實董明珠只是下屬,其真正老闆才是最大決策者,可以讓格力市值從3千萬提升到3千億。
格力電器是1991年成立的一家公司,其是集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與一體的家用電器企業。
格力主要經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手機、生活電器等一切電器產品,格力的市場效應以及口碑是非常不錯的。
提到格力電器,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董明珠,一介女流之輩,可以經營這么大的一個企業,而且效益還可以這么好,真的是太有能力了。
諸不知格力電器真正的大老闆不是董明珠,我們通過相關資料查找,發現格力電器在經過股權多次轉讓後,現在的老闆是高瓴資本。
高瓴資本的最大股東是張磊,可以說現在格力電器最大的股東是張磊,董明珠只不過是一個給張磊打工的人。
我們從各種企業關繫上可以看出,張磊現在是格力電器最大的股東,但是格力電器從開始到現在,不是張磊一手創辦的。
如果說是誰讓格力電器從最初的一家小公司到現在的大企業,從市值3千萬到如今的3千億
現在格力電器在國內家電市場上,一直以銷售第一的成績穩坐第一,成為很多國產企業立誓要超過的企業。
❺ 格力市值大跌,秘書離職,董明珠為何還要執著於造手機
好空調,格力造,這句廣告詞已經深入人心。而格力空調的品質也對得起這句廣告詞。
世人皆知,董明珠對於格力的發展是有重大貢獻的。但這些年董明珠也把格力折騰得夠厲害。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資金很少,市場很大,格力只做一個產品。
可現在不一樣了,格力已成為中國空調行業的龍頭老大,董明珠的野心就開始膨脹,為格力搞起了多元化發展。
這些年,格力先嘗試了智能手機,新能源 汽車 以及晶元等產業。但取得的效果都很一般。
今日有媒體爆料,格力電器官微發布預熱海報稱,格力TOSOT G7將在1天後登場。今日,「格力董明珠店」這款新機已正式上架。
那麼問題來了,董明珠為何如此執著於做智能手機呢?在春公子看來,單一產品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且受市場影響會產生較大波動,格力想要做大做強、再創輝煌,單純依靠目前的空調還是比較難的。
物聯網被稱為下一個時代,而智能手機又是物聯網時代的重要入口。董明珠一直都希望格力能擁有自己的手機,從而在智能家居領域占據一定的話語權。
格力表示將通過格力語音空調、格力APP、物聯手機、智能門鎖、魔方精靈等五大控制入口實現格力所有產品的互通互聯,打造多個智慧生活場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想法是很美好,但現實是殘酷的。不僅是中國智能手機行業格局已定,現在全球智能手機行業也就是那些固定的玩家,就連技術見長的谷歌公司在智能手機領域都談不上成功,何況格力?
當然了,董明珠對格力造手機的心不死,從另一方面說,董明珠身上有一種企業家堅持和不服輸的精神。
由於這些年格力在多元化戰略上的折騰,這使得資本市場並不看好格力。目前格力股價連續7個月下跌,目前市值在2183億元,已和老對手美的拉開了差距。
此外,格力電器原總裁助理胡文豐、格力電器原電商管理部部長李鵬也已加盟,分別擔任飛利浦空調中國運營總部總裁和副總裁。
不可否認,董明珠對格力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可如今董明珠都67歲了,她依然選擇奮斗在格力的一線,這種敬業的精神是值得贊美的,但董明珠是否想過,自己的經營理念已開始不再迎合這個時代呢?
格力現在需要進行一輪大的換血,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進入管理層,不知道諸位怎麼看?
❻ 格力電器股票為什麼大幅度下跌
格力大跌。原因市場是這么認為的:
一,格力這些年的多元化並不成功。小家電,手機,新能源,工業母機都沒反映在報表上。只有空調這一條腿走路,這條腿都被美的迎頭趕上。
二,產品線過於單一。營收上,確實有收縮的跡象。隨著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放緩,業務不確定很大。是否繼續收縮,看不準。
三,董明珠的作風,市場對格力的管理層不信任。
四,怕銀隆會拖累現有格力的資產負債表。
五,國際化上不如美的。
六,渠道改革還沒有看到成效。
這種看法是市場的主流看法。格力真的就變差了嗎?市場並沒有這么認為,而是對未來的確定性撲朔迷離。
從68到36,跌的不可謂不狠。這期間,也給了市場很多情緒性的反映,本來基本面市場就有擔憂,格力的員工持股計劃再點燃一下,就是這種局面。大額注銷回購股份,起不到任何緩沖情緒的作用。
其實,現在對格力,市場的真實想法還是觀望。格力的未來還是有想像力的,銀隆也並沒有並表。所以,現在去分析格力的真實資產情況,都是不準確的。一切可能都要等到今年的年報,銀隆並表以後再談。
格力現在的真實經營情況,有三大塊都是不夠透明的。或者說,超出絕大部分投資者的能力圈的。
第一,就是工業母機。這個的細節情況不是很了解。
第二,上文所說銀隆的情況。
第三,渠道改革的情況。
稍微這些東西能夠確定下來,或者能夠給予確定性的業績支撐,甚至給予市場一些信心和想像空間,那估值可能就會有很大的溢價。對格力管理層這些附帶的問題,就會消失不見。
現在格力的市值只有2200億,空調業務每年如能有200億的自由現金流,歷史未來不增長,用8%的折現率,也差不多是這個估值水平。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國際化家電企業,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手機、生活電器、冰箱等產品。
2019年1月1日,格力電器於1月16日召開股東大會進行董事會換屆選舉,在董事候選人方面,第一大股東格力集團推薦董明珠、黃輝、望靖東、張偉參選,第二大股東京海擔保推薦張軍督、郭書戰參選。
同時,董事會推薦劉姝威、邢子文、王曉華為獨立董事候選人。2019年7月,發布2019《財富》世界500強:格力排名414位。2019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第37位。「一帶一路」中國企業100強榜單排名第82位。
同年11月13日,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榜單項冠軍示範企業(第四批)名單;同年12月,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入選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榜樣100品牌。
2020年1月10日,格力大容量高效離心式空調設備關鍵技術獲得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盤後公告,公司通過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30.47%股權。銀隆新能源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2021年9月28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公司將注銷第三期回購的2.21億股股份,以減少注冊資本。
❼ 格力蒸發1900億,董明珠的黑暗時刻來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好空調,格力造」這句廣告語大家都耳熟能詳。說的是創立於20世紀90年代的格力空調。憑借著可靠的技術、以人為本的企業責任,格力一路披荊斬棘,現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格力空調成為空調行業的龍頭老大。格力集團也在掌門人董明珠的帶領下,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民族企業,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業務遍布了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解決了8萬多員工的就業溫飽問題。武漢疫情、河南暴雨洪災,災難面前,格力集團也是毫不猶豫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人力物力齊上陣,從不含糊。
據統計,截至9月底,格力的市值是2300億,相較於去年同期的4200億,整整縮水了1900億,這一年的董明珠發生了什麼?格力集團經歷了什麼驚天巨變?
格力捐贈口罩等防疫物資
跨界手機之路漫漫其修遠兮
說起「跨界」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從一開始形容演藝圈明星多才多藝,演戲的能去唱歌,唱歌好的主持也行……後來,「跨界」一詞的使用范圍就更加廣泛了,企業家跨領域搞研發,房地產的去投資電影,做手機的去嘗試造車,賣車的又搞研發衛星發射,驚喜總是不斷。
格力跨界做手機
前段時間董明珠就沖上網路熱搜,格力跨界做手機。是的,沒錯,就是那個專心研發各種功能空調的格力集團,投入大筆經費,搞起了手機研發。拋開企業財大氣粗的背景不談,至少在競品分析這方面,董明珠還是有些輕敵了,目前市面上手機市場確實是塊大蛋糕,但是這塊蛋糕基本上也是三分天下的,外來戶——蘋果,擁有一大票忠粉,每年秋天,一發布新品,專賣店門口就會連夜排起長龍;國產大佬——華為,商務人士的首選,與蘋果比肩的國產手機,5G技術全球領先;再就是憑借自身獨特優勢的拍照神器——OPPO,VIVO,以及物美價廉的小米手機。這些企業也是摸爬滾打多年,坐穩了各自的地位。現如今的格力想硬擠進來分一杯羹,既沒有技術加持,也沒有強大的購買群體,屬實是困難,智能手機這條路,雖不能貿然用失敗二字來形容,但也是艱辛。
投資新能源造車領域著實是步險棋
近兩年,脫碳環保的口號喊得十分響亮,各大傳統車企,都拿出看家本事,投入到新能源的研發中去。老牌車企大眾、寶馬、通用紛紛轉投電動車行列,新晉勢力小鵬 汽車 、蔚來也備受矚目,更不要提一開始就走在電動車行業排頭的特斯拉了,穩坐釣魚台的位置。自信滿滿的董明珠領投26億元成為銀隆新能源最大的股東,當時號稱新能源領域的種子選手,結果事實上所謂的超級電池還在論證階段,連實驗都算不上,充其量是紙上談兵。16年投資,號稱2018年就可以回款100億的構想,都是一場騙局,這家新能源的老闆差一點就成功攜款潛逃了。
格力布局新能源
格力要做大做強,還是要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
單一的經營模式雖然讓格力在空調領域成為一方霸主,擁有著業界良好的口碑,但是近些年來,迅速崛起的像美的、海爾、小米等品牌,也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市場銷售份額也被擠兌下降。縱觀海爾、小米,也都是經營多品類家電產品,小到燒水壺、電插座,大到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而且還全方位打造智能家居,目標直指年輕人群體。相比之下,格力的經營模式就略顯單一。雖然空調是拿手的看家本領,但是在一座獨木橋上走路還是有些單薄。
格力掌門人董明珠
結語
董明珠的管理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格力的發展大家也是看在眼裡的,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格力集團能夠把握住時機,利用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研發出更多好的產品,讓老百姓驕傲的民族企業。
❽ 格力、美的,田忌賽馬的終結
作者 Eastland
頭圖 視覺中國
2022年6月25日,格力電器(000651.SZ)公告稱,京海互聯於6月24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共減持公司股份1.1億股,占總股本的1.86%,持股比例降至6.47%。
2012年,美的、格力營收分別為1030億、993億,格力為美的的96.4%。這一年方洪波、董明珠同時成為「操盤手」。從此,起點基本相同的兩家公司經常被進行比較。
按照2022年6月28日收盤價,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市值分別為4143億、1970億,靜態市盈率分別為14.4倍、12.3倍。兩家市值較1年前都有較大回落,但美的市值領先優勢從60%擴大到110%。
歷時十年的「田忌賽馬」結局越來越明朗。
營收差距漸大
到2016年,美的、格力營收分別為1590億、1083億,格力相當於美的的68%。在方洪波治下,美的領先優勢從2012年的4個百分點擴大到32個百分點。
2018年格力發力上攻,營收逼近2000億、相當於美的的76.3%。但自2019年,落後幅度再度擴大——2020年格力營收跌破美的營收的60%,2021年降至美的的55%。
空調、家電、智能裝備,分別對應美的、格力的「上駟」「中駟」和「下駟」。
1)上駟,懸念還能保持多久?
美的、格力的上駟是空調業務,包含家用空調和暖通空調。
格力的「上駟」是長勝將軍。2018年格力空調業務營收1557億,美的收入不及格力的一半。
2020年,格力的「上駟」偶有「失蹄」,被美的以微弱優勢超越。
2021年,格力空調收入1317億,相當於美的空調營收的108%,重新奪回空調霸主寶座。
在上駟的對決中,格力贏得不輕松。現在看來,美的空調收入終將超過格力,懸念保持不了多久。
2)中駟,並沒有可比性
美的、格力的「中駟」是家用電器,分別命名為「消費電器」和「生活電器」。
2021年,全國25個主要家電品類中,美的有7個品類線上/線下市場份額排名第1;冰箱、洗衣機、電熱水器、微波爐、烤箱等7個品類線上市場份額排名第2。
格力家電業務與美的家電業務不具可比性,放在一張圖里極為不協調。
美的消費電器包括冰箱、洗衣機、廚衛及品種繁多的家電,2018年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2021年美的家電收入達1319億,同比增長15.8%。
2020年、2021年格力家電收入分別為45億、49億,跌到美的家電收入的4%以下。而且2021年增速僅為8%,遠遠落後於美的。
空調與冰箱、洗衣機都是家電,在設計、生產、供應鏈、銷售渠道等諸多方面都是相近甚至相同的。
作為空調王者,家用電器是格力最有希望做大、做強的業務, 但努力了這么多年,冰箱、洗衣機、電飯鍋……都做了,但格力家電銷售收入還不到美的二十五分之一。
所以,美的、格力的「中駟」沒有可比性。
3)下駟,美的「埋伏」多年
作為家電製造巨頭,美的、格力均已完成向智能製造的轉型,還對外出售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
美的將智能裝備板塊命名為「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板塊的核心是2017年美的收購的世界頂尖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2021年,該板塊營收272.8億,其中來自戴姆勒、寶馬等的訂單達數千台/套。
2021年,格力智能裝備板塊營收僅8.6億。為提高可比性,將綠色能源板塊收入29.1億(主要來自銀隆,已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工業製品」板塊收入31.9億(壓縮機等),與智能裝備收入相加,總收入69.6億,約為美的智能裝備收入的25.5%。
美的智能裝備板塊的核心是德國庫卡(KUKA)。該項收購極大地提高了美的製造的自動化水平,截至2022年初每萬名工人使用的機器人台數達到370台,預計兩年內進一步提高到700台/萬人。
庫卡被美的並購後業績緩慢下滑,2020年營收216億,較2017年下降20%,每年下滑7.2%。2021年庫卡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全年營收273億、同比增長26.4%。
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額度不到250台/萬人,韓國則超過930台/萬人。人口紅利殆盡,招工難、用工貴、人員流動率高,促使企業更多地使用機器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機器人市場。
從2017年收購庫卡95%股權,美的花了四五年時間整合資源、提高供應鏈的本土化率,如今已漸入佳境。 到2024年,美的收購庫卡時做出的「不幹預、不裁員、不退市」將到期。
都是高手,但格力出現異動
1)格力成本控制能力出眾
2021年,美的、格力毛利潤分別為767億、456億。格力以美的55%的營收,獲得美的60%的毛利潤,說明格力的成本控制能力優於美的。
格力成本控制優勢是全方位的:
2021年,美的原材料成本占營收的51.3%、格力為45.9%。營收數千億的同行,材料成本竟相差5個百分點;
美的人工成本占營收的3.6%、格力為2.3%;
美的能源成本占營收的0.8%、格力為0.4%;折舊占營收的比例,美的、格力同為0.9%。
美的成本略高的客觀原因是產品線豐富,相比之下格力更加專注。
2)毛利潤及費用
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藍色「淹沒」彩色時才能獲得經營利潤。
2021年,美的毛利潤767億,毛利潤率22.5%(較峰值下滑6.4個百分點)。銷售、管理、研發三項費用合計509億,總費用率為15.8%(較峰值下滑4.9個百分點)。
2021年,格力毛利潤456億,毛利潤率24.3%(較峰值下滑5.9個百分點)。銷售、管理、研發三項費用合計219億,總費用率11.7%(較峰值下滑2.5個百分點)。
通過對比,有兩個印象:
第一,美的規模效益更顯著。以2021年為例,市場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均為格力的2倍,費用率只比格力高1 2個百分點。特別是研發費用,美的、格力分別為120億、63億。長此以往,美的會累積越來越大的技術優勢。
第二,盡管創新能力不佳,但格力對現有業務(主要是空調)壓縮成本、控制能力超強。
2012年美的營收小幅領先,但凈利潤遠低於格力,直到2020年才超過格力。2021年美的、格力凈利潤分別為286億、231億,格力相當於美的的81%。
以美的50%的營收取得美的80%的凈利潤,格力的成本控制能力值得稱道。但格力已「擠掉毛巾中最後一滴水」,進一步壓縮的餘地不多了。
3)格力關鍵指標異動
在格力凈利潤保持領先的那些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卻大幅低於美的。
2017年,格力、美的凈利潤分別為224億、186億,格力領先20%;但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163億、244億,格力落後33%;
2020年格力凈利潤落後美的19%,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192億、落後35%;
2021年格力「風雲突變」,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僅為18.9億、同比下降90%!
與期初數據比對,發現「產品庫存」賬面價值增加109億(2020年增加值為45.8億)、應收賬款增加51億,這是經營活動現金流下降的主要原因。
多年以來,格力賬面現金超過經營、投資活動所需,2021年驟然減少近200億。
2016年,格力、美的營業成本分別為729億、1156億。對格力而言,賬上有幾百億現金足夠了。但到2017年6月末,格力賬面現金突破1000億(格力、美的賬面資金分別為1053億、342億)。
2019年末、2020年末,格力賬面現金已先後達到1254億、1364億。
2021年,賬面現金掉頭向下,年末降至1170億,較年初減少194億。
無論如何,格力經營活動現金流斷崖式下跌值得警惕。
田忌賽馬的終結
家電、空調(含暖通空調)是美的、格力的「必選題」,智能裝備是「附加題」。2021年,美的兩道必選題「總分」2737億,比格力的1366億高100%。
美的「附加題」主要內容是並購/整合庫卡,盡管道路曲折但前途越來越光明。
格力喊了多年「加快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長點」,智能裝備、精密模具、再生資源、新能源、半導體、醫療 健康 ……但始終沒有改變對空調業務的高度依賴。
格力的空調「王位」是前任董事長朱江洪率領團隊獲得的戰果,董明珠當年在團隊里的角色是「賣空調」的。
朱江洪退休後,董明珠連電冰箱都沒能做起來,智能手機、新能源車、鋰電池就更難說了(註:2021年國內冰箱佔有率排名前三的是海爾、美的、西門子,TCL排在第八,格力冰箱榜上無名)。
按「三局兩勝」規則,美的、格力已然分出勝負,比賽繼續的理由是人們想看美的是否能夠全勝。如今這場持續十年的田忌賽馬到了該終結的時候了。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❾ 空調被美的超越,第二主業不明,董明珠的下一個支柱在哪
作者 | 趙磊
編輯 | 饒霞飛
9月3日,格力集團與小米集團、中信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約定在產業基金、金融服務、產業投資、項目合作、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也許是「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這個概念太深入人心了,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這是董明珠和雷軍聯手了。
事實上,這個合作跟董明珠沒有關系。董明珠是格力電器董事長,格力集團董事長另有其人。格力電器和格力集團淵源很深,但並非一家人。
了解格力和董明珠的人都知道,格力集團,應該算是董明珠的「對頭」,而雷軍與董明珠的關系,也是「對頭」的成分居多,這就是說,董明珠的「對頭」聯手了。
按說格力集團和小米集團走在一起,跟董明珠無關,但是,他們要做的事情,卻讓董明珠十分介意。
根據協議,格力集團出資35.45億元參與投資和管理由小米集團發起的小米產業基金,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核心裝備、前沿 科技 等領域的小米生態鏈和優質供應商進行深度布局,助力珠海加速打造智能製造產業集群。
這些恰好都是董明珠近10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投入近10年的模具業務、備受爭議的手機、傳聞中的晶元業務,以及想打造為「第二主業」的智能裝備。
在這些領域,格力集團選擇與別人聯手,在業內看來,相當於否定了董明珠過去的努力。
讓董明珠難受的是,這個別人,還是小米——被她認為「品質管理有問題」的企業。
還有更糟糕的事情。2005年以來,格力一直占據著家用空調第一的位置,2018年的一次采訪中,董明珠說,「再過五年,還是沒人能超越格力空調。」但是,今年,格力空調不敗的神話被打破了。
剛剛公布的半年報顯示,董明珠嘴裡的那家「小偷」企業——美的的空調產品營收反超了格力。
與此同時,美的和格力的市值也進一步拉大。在2019年底,兩者市值相差不過百億元。截至收盤,格力電器的總市值為3298億元,而美的集團的市值為4830億元,相差1500多億元。
在董明珠最在意的智能製造領域,她曾經看不上的小米集團上位了;在董明珠最得意的空調產品營收上,幾乎是她一生的對手的美的反超了,這不禁讓人感慨,董明珠的時代要過去了嗎?
在簽約儀式上,格力集團的代表是董事長周樂偉,他曾是「市政府重點培養的年輕幹部」,2016年11月,周樂偉接任格力集團董事長,前任正是董明珠。
董明珠現在的職務是格力電器的董事長。
格力集團成立於1985年,是珠海首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由珠海國資委100%持有。
1991年,格力集團投資3000萬元,成立了格力電器。
1996年,格力電器上市後,格力集團的持股比例不斷下降。1998年底為55.35%,2007年5月下降為29.74%,2016年9月,再降至18.22%,但仍為第一大股東。
去年下半年,格力電器進行混改,格力集團將其中15%股權以416.6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高瓴資本由此入局。
目前,格力集團僅擁有格力電器3.22%的股權,看起來,兩家曾經是「父子關系」,目前則是股東關系。
事實上,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關系一直都很微妙,大部分時候,格力集團扮演的角色都是董明珠的「對頭」,某些時候,還是「死對頭」。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董明珠曾diss格力集團稱,「一直以來,格力集團沒有什麼好項目和好資產,只擁有一家很好的上市公司(格力電器),作為一個集團,要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旗下一家上市公司,因此需要引進戰略投資者,尋找新的項目,並進行產業優化,最終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董明珠也曾公開「吐槽」珠海政府和國資委:「格力遇到困難的時候找國資委,國資委不搭理,讓我們自己解決。但是遇到利益問題的時候,珠海政府手就伸得很長,什麼政府決定、國資委要求,可能就會出來。我隨時准備跟他們斗,一定要堅持原則。」
董明珠跟珠海政府斗得最激烈,成績也最斐然的一件事,發生是2004年,當時,珠海政府計劃把格力賣給美國開利,作價9億美元。但董明珠堅決不同意,並想盡辦法阻止了交易。
多年後,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格力電器的市值900多億,國有股份的價值也接近200億了,而當時(差點)9個億美元就賣掉了。我們現在給國家掙了300多億。
2012年,董明珠出任格力集團董事長,跟珠海國資委之間的關系始終比較緊張,2016年卸任後,董明珠就不屬於國企領導人,只是上市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了。
小米集團的代表則是總裁王翔,他是8月16日公布的小米公司4位新合夥人之一。資料顯示,王翔在2015年6月加入小米,擔任高級副總裁,後在2019年11月升任小米公司總裁,2020年4月又接替周受資擔任小米公司CFO一職。加入小米前,王翔曾是美國高通公司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
王翔的出現,意味著這是雷軍非常重視的一次合作。
董明珠和雷軍的關系中,最著名的是「10億」賭約,誕生於2013年12月12日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盛典,當時,雷軍認為,5年內,小米的總營收能超過格力,並願意賭1塊錢。董明珠認為不可能,並表示,要賭就賭10億。
根據2018年財報,小米的總營收為1749億元人民幣,而格力的總營收為1981億元,「10億」賭約,董明珠險勝。
去年8月28日,董明珠在北京表示,跟雷軍的10億賭約已經結束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10個億我不要了,還想再跟雷軍賭5年。」雷軍回應稱:「我覺得可以試一下」。
8月11日,在小米十周年的發布會上,雷軍承認與董明珠的賭約有點盲目自信,「後來很後悔」。兩天後,在央視新聞相對論節目中,董明珠對此回應說,「格力在空調領域擁有核心技術,現在是走在領先地位,格力要在保持主業不變的情況下,讓中國的裝備在世界上叫得響!請雷軍提出自己行業的目標。」
4月27日,在和雷軍一起參加央視《新聞1+1》節目中,董明珠說,「我跟雷軍很熟悉,也是朋友了。」雖然兩者的關系,現在看起來不錯,但在過去,兩者的關系,還是「對頭」的成分更足。
2014年12月,小米 科技 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董明珠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評價這個合作是「兩個小偷在一起,是小偷集團。」
董明珠罵美的是小偷,因為此前美的銷售的某幾款空調侵犯了格力的專利,因此被法院判決賠償格力經濟損失200萬元;而說小米是騙子,指的是小米因侵犯愛立信的技術專利,在印度新德里被愛立信公開起訴,並導致小米手機在印度一度被禁售。
此後,董明珠還多次炮轟小米,說「小米不是什麼偉大公司,小米手機不是有品質的產品。」又說「大家選擇不用小米手機是因為小米質量不行,沒有人會說因為小米價格太貴。」還說小米是貼牌生產,等等。
當然,董明珠真正的危機,不在外面的「對頭」,而在格力之內。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規模8032億元,低於2018年的8104億元。這意味著國內空調行業進入了存量博弈時代,格力、美的之間的廝殺,會更殘酷。
對於疫情影響下損失慘重的空調行業來說,誰能扛得住風險,誰能把損失盡可能降低,誰就能在疫情結束後更快恢復過來,甚至重塑行業的格局。
8月30日,格力和美的這對「宿敵」同時發布了半年報,這一次,一向強勢的格力輸給了美的。2020年上半年,格力的空調業務營收413.33億元,美的則在空調業務上收入了640.3億元,以半年報來看,這是多年以來美的首次在空調業務上超過格力。
更明顯的是兩家整體營收下滑的幅度,美的營收1397億元,同比下滑了9.47%;歸母凈利潤139億元,同比降了8.29%。但格力營收只有706億元,歸母凈利潤只有63.62億元,降幅分別高達28.21%和53.73%。具體到空調業務,美的只下滑了10.37%,格力卻大幅下滑47.89%。
輸給心裡看不上的那家「小偷」企業,董明珠恐怕很不開心。
自稱最大的樂趣就是「賣空調」的董明珠,其實一直想改變格力七八成收入都來自於空調這一事實。
主業單一最大的風險是,如果在空調業務上敗了,格力就很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美的對格力的挑戰雖然只是一次小的勝利,但格力非常緊張,因為這是「命根子」。從2018年至今,格力空調的營收長期占總營收的7成以上,今年上半年有所下降,也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空調賣不出去,其他業務的比重有所上升。
最關鍵的是,空調業務是格力利潤的最主要來源,其毛利率長期保持在35%左右,今年上半年下滑至32.05%,也是因為市場行情不好,降價出售導致的,其他製造業務如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的毛利率雖然也比較高,但由於佔比太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要知道,格力空調在2018年、2019年的收入基本是持平的,從市場看,2019年行業總產量同比增長1.21%,但總體銷售額同比下降0.74%,行業總出口量同比下降0.82%,行業總內銷量同比下降0.69%,空調全行業都面臨巨大壓力,而在2019年,格力在中國家用空調線下市場零售額佔比36.83%,想進一步提升難度非常大。
而在海外,格力也並沒有海爾那樣的競爭力,在三大白電巨頭中,格力對本土市場的依賴度最高,海外市場貢獻率長期低於15%,只有在今年上半年達到17%,而美的、海爾的海外市場貢獻率均已接近50%。
格力在空調領域確實還能在很長時間里屹立不倒,但是除了空調之外,格力還能講出什麼新故事呢?這決定了董明珠的時代能維持多長時間。
在2018年的幹部工作會議上,董明珠表示要把智能裝備作為格力電器的「第二主業」。2013年,它只是自動化設備製作部,2015年,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成立,並獨立運營。
2017年前後,格力將原來的智能裝備業務分拆成為三個部分,南水的工廠主要生產機器人,北嶺的機械所主攻自動化的生產線,坐落在暨南大學的舊廠房則主要進行上游技術的研發。
目前,格力聲稱已具備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物流倉儲、智能檢測、自動化集成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據介紹,格力的這塊業務不僅服務自己的自動化改造升級,主要還是向其他B端企業推廣智能製造升級改造方案。可是在2C的輕工業領域深耕多年,並不代表就能在2B的重工業領域很快發展起來,這需要漫長的技術積累驗證,從收入佔比即可看出,離真正成為「第二主業」,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2B不好做,在技術已經成熟的生活家電和手機等消費者業務上,格力也沒有立穩腳跟,只是在電飯煲、凈水機、空氣凈化器等小家電領域推出過一些爆款產品,但在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與美的、海爾這樣的傳統豪強還有很大差距。
讓董明珠擔心的是,格力雖然在空調行業一直是龍頭老大,但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前有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後有小米等互聯網新貴高調入場,格力在她手裡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春蘭空調」?要知道,這個曾經的空調霸主就是倒在了多元化擴張的道路上。
事實上,不管是智能裝備,生活電器,還是包含晶元業務、手機業務在內的其他業務,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投入了很多,也拿了很多專利和獎項,但在商業化上就是沒有什麼明顯的起色。
疫情之下,格力遭受的創傷越重,越說明自身體質不過關,核心就在於格力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到底是智能裝備,還是新能源,還是手機和晶元,能成為格力的下一個支柱,誰也不知道,包括董明珠自己。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