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貨幣資產交換合並報表如何處理
A. 非貨幣性資產在進行交換時主要涉及到哪些會計處理
首先,先確定該交換是否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涉及補價,在涉及少量補價的情況下,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於25%(注意不含25%)作為參考。如果高於25%(含25%),則視為以貨幣性資產取得非貨幣性資產,適用收入准則等其他一些准則。
1.收到補價的企業收到的貨幣性資產÷換出資產公允價值<25%
2.支付補價的企業支付的貨幣性資產÷(支付的貨幣性資產+換出資產公允價值)<25%
其次,如果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那麼確定其是否具有商業實質:
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1.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這種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金額相同,時間不同
(2)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金額相同,風險不同
(3)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時間相同,金額不同
2.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
其三,如果具有商業實質,那麼判斷其公允價值是否能夠可靠計量:
公允價值能否可靠計量的判斷條件
1.存在活躍市場,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
2.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以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
3.同類或類似資產也不存在活躍市場,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
你的題干里對公允價值已經明確,這一步就不用考慮了。
其四,以上確認後,該交換屬於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體處理方法如下:
1.換入資產的成本
方法一:換入資產成本=換出資產不含稅公允價值+支付的不含稅的補價(-收到的不含稅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適用條件
(1)不含稅補價=換入與換出資產的不含稅公允價值的差額
(2)支付或收到的銀行存款(含稅補價)=換入與換出資產的含稅公允價值的差額
方法二:換入資產成本=換出資產含稅公允價值+支付的含稅的補價(-收到的含稅補價)-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2.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
(1)換出資產為存貨的,應當作為銷售處理,以其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同時結轉相應的成本。
(2)換出資產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
(3)換出資產為長期股權投資、金融資產的,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記入「投資收益」科目。
(4)換出資產為投資性房地產的,以其公允價值確認其他業務收入,同時結轉其他業務成本。
3.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1)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不包括增值稅的銷項稅額;
(2)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以外的,如果為換出資產而發生的相關稅費,則計入換出資產處置損益;如果為換入資產而發生的相關稅費,則計入換入資產的成本
多項資產的交換一般處理思路:
先確定換入的多項資產的入賬價值總額,以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為基礎,加上支付的補價、相關稅費或減去收到的補價等確定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總額。
再按照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比例來分配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總額,以確定換入各個單項資產的入賬價值。
B. 合並報表非貨幣性交易為什麼不抵銷
合並報表非貨幣性交易需要抵銷。
非貨幣性交易,是指交易雙方以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這種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而發生非貨幣性交易時,交易雙方相互交換的是非貨幣性資產,此時,通常意義上所講的收入確認和資產計價等原則往往並不完全適用。
非貨幣性交易是交易雙方以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這種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我國新《 企業 會計 制度》頒布已近2年,制度中明確了非貨幣性交易的主要形式和會計處理的一般原則。但是,在合並會計報表編制有關規定中卻沒有將企業集團內非貨幣性交易業務的合並抵銷 方法 加以明確,這種技術性的失真必然帶來合並會計報表合而不全,甚至出現集團公司利用制度的真空來造假。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非貨幣性交易業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不涉及補價情況下的非貨幣性交易;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一般納稅企業涉及存貨的非貨幣性交易;涉及多項資產的非貨幣性交易。關於非貨幣性交易的合並會計報表抵銷,其難點有三:一是要對非貨幣性交易的會計處理非常熟悉;二是要站在集團公司的角度 計算 因非貨幣性交易而虛增或少計的資產;三是要全面而切忌疏漏,即凡是未對集團公司外發生的會計事項都應作為合並會計報表抵銷事項。筆者認為有關方面在制定合並會計報表會計准則時,應對非貨幣性交易的合並會計報表抵銷盡快規范,使實務工作能有法可依。筆者結合這四種情況對集團非貨幣性交易業務的合並會計報表抵銷處理原則探討如下。
一、不涉及補價情況下的非貨幣性交易的合並報表抵銷
不涉及補價情況下的非貨幣性交易,主要解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問題 。換入的資產應當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實際成本。
集團公司中的母子公司之間或子公司之間發生的這種非貨幣性交易,筆者認為在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的抵銷原則應為:(一)將集團公司內虛增的資產價值與少計的資產價值進行抵銷或補提。(二)將因多計資產價值導致多計提的折舊或減值准備於以抵銷;將少計的資產價值導致少計提的折舊或減值准備予以補計。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或「資產減值准備」科目;貸記「管理費用」科目或有關科目。(三)以後年度連續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1.將集團公司上期多計(或少計)的折舊或減值准備對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潤的 影響 予以抵銷或補計。借記「累計折舊」科目;貸記「期初未分配利潤」科目。2.同時集團公司將上期多計和少計的資產價值予以批銷或補計。3.將該相應年度多計提的折舊予以抵銷。借記「累計折舊」科目;貸記「管理費用」科目。
例1:甲乙公司均為九鼎電力集團的子公司。2002年甲公司以其生產用的設備與乙公司的一項專利技術進行交換。甲公司換出設備的賬面原價為300萬元,已提折舊為40萬元,公允價值為220萬元。乙公司換出專利技術的賬面原價為290萬元,已經提取減值准備10萬元。該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為220萬元。假設乙公司換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產進行管理,此設備尚可使用年限為10年,按直線法折舊,不考慮殘值。
2002年本集團公司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抵銷分錄應為:
(1)借:無形資產——專利技術 200 000
貸:固定資產 200 000
(2)借:累計折舊 20 000
貸:管理費用 20 000
以後年度連續編制合並報表肘,仍需編制抵銷分錄:
(1)同2002年末第1筆分錄。
(2)借:累計折舊 20 000
貸:期初未分配利潤 20 000
(3)同2002年末第2筆分錄。
二、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的合並會計報表抵銷
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會計處理的重點在於收益的確認。應確認的收益=(1——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補價。
集團公司中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間發生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交易,筆者認為,在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的抵銷原則應為:(一)涉及收到和支付的補價不做任何抵銷處理。(二)將集團公司內因非貨幣性交易而虛增的資產價值與少計的資產價值進行抵銷或補計。(三)將因多計資產價值導致多計提的折舊或減值准備予以抵銷;將少計的資產價值導致少計提的折舊或減值准備予以補提。(四)以後年度連續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將集團公司上期多計提(或少計提)的折舊或減值准備對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潤的影響予以抵銷或補提;將上期多計和少計的資產價值予以抵銷或補提;將該相應年度多計提的折舊予以抵銷,少計提的折舊予以補提。
例2:A公司是B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02年A公司以其擁有的專利權與B公司的生產用車床交換。A公司專利權的賬面價值為500萬元,B公司生產用車床賬面原價為800萬元,已提折舊100萬元,已提減值准備為40萬元,公允價值為550萬元。A公司另外支付50萬元給B公司。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均按10年計提折舊和攤銷。
2002年末集團公司編制合並報表時,抵銷分錄應為:
1.借:固定資產 1 100 000
貸:無形資產——專利技術 1 000 000
營業外支出——非貨幣性交易損失 100 000
2.借:管理費用 110 000
貸:累計折舊 110 000
3.借:無形資產 100 000
貸:管理費用 100 000
C. 以賬面價值計量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會計處理如何寫
以賬面價值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滿足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應當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計量:
(一)不涉及補價的,
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對於換出資產,終止確認時不確認損益。
(二)涉及補價的,
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支付補價的賬面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收到補價的公允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對於換出資產,終止確認時不確認損益。
(三)同時換入或換出多項資產的,
對於同時換入的多項資產,按照各項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的相對比例,將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總額(涉及補價的,加上支付補價的賬面價值或減去收到補價的公允價值)分攤至各項換入資產,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各項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的,可以按照各項換入資產的原賬面價值的相對比例或其他合理的比例對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分攤。
對於同時換出的多項資產,各項換出資產終止確認時均不確認損益。
D.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怎麼進行會計處理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需要進行三部處理。
E.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多項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是怎樣的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多項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或者雖具有商業實質但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原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原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F. 小企業會計准則中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如何處理的
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相關概念
1.1非貨幣資產交換的含義
非貨幣資產交換是交易雙方以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互惠轉讓。該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根據新准則規定,在資產交換中,使用的非貨幣資金占整個資產交換的比例低於25%的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1.2非貨幣資產交換的意義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一種特殊交易行為,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一方面可以滿足各自生產經營的需要,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貨幣性資產的流出。例如,某企業需要另一企業的設備,另一企業需要上述企業生產產品做為原材料,雙方就有可能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交易行為。
2非貨幣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
2.1新准則下會計處理的會計計量的確認
新准則對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時,以公允價值計量且確認損益。一是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二是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不符合條件的,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且不確認損益。
2.2以公允價值計量
2.2.1不涉及補價的會計處理
若以公允價值計價,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公式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例1:2008年5月,甲公司將一台原價為100萬元,累計折舊為15萬元的設備,換入乙公司生產的一批鋼材,鋼材的賬面價值為80萬元,設備與鋼材的公允價值均為80萬元。
2.2.2涉及補價的會計處理
若以公允價值計價,支付補價方,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公式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收到補價方,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公式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接例1:假設甲公司換出設備的公允價值為120萬元,換入鋼材的公允價值為100萬元,乙公司另支付20萬元的補價給甲公司。
2.3以賬面價值計量
2.3.1不涉及補價的會計處理
若以賬面價值計價,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涉及損益。公式為: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例2:甲公司以一台設備與乙公司的一輛汽車交換,設備的賬面原價為12萬元,已提折舊2萬元,甲公司用銀行存款支付設備清理費用1萬元,汽車的賬面原價為14萬元,已計提折舊3萬元,假設公允價值均無法可靠計量。
2.3.2涉及補價的會計處理
若以賬面價值計價,支付補價方,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雙方不確認損益。公式為: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支付的補價+相關稅費;收到補價方,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計算當期損益。公式為: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例3:甲公司一台專有設備與乙公司一棟古建築相交換,設備賬面原價300萬元,已計提折舊220萬元;古建築賬面原價200萬元,已計提折舊140萬元。公允價值均無法可靠計量,乙公司另外向甲公司支付10萬元補價。
3非貨幣資產交換的利潤操縱現象及其防範對策
3.1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可選擇性
為了減少對公允價值的濫用情況,新准則對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作了嚴格的條件限制。但實際上,由於這一規定,會使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利用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這一可擇性規定來達到人為調節利潤、資產等目的。當用於交換的非貨幣性資產真實的公允價值低於賬面價值時,企業可能會誇大資產,而主動選擇賬面價值來計量換入資產的成本。同樣道理,當用於交換的非貨幣性資產真實的公允價值高於賬面價值時,企業可能為減少稅收,調減利潤,而主動選擇賬面價值來計量換入資產的成本。因此,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准則中對於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可選擇性,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企業新的調節利潤和資產的手段。
3.2關聯方之間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利潤操縱
自新的非貨幣性交易准則修訂施行之後,利用非貨幣性交易操縱利潤的空間已經人為縮小,但是現行的這部准則也並不是無懈可擊,仍然有一些企業利用非貨幣性交易來操縱利潤或粉飾業績。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與其關聯方交易經常利用非貨幣性交易來操縱利潤。
由於交易雙方的關聯關系,使得它們更加具有可操控性。關聯方為了能使子公司為其擔保或轉移資金,利用非貨幣性交易轉移利潤使子公司包裝上市或實現再融資,以便達到無償或低於正常利率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目的;或直接利用非貨幣性交易侵佔關聯子公司的財產,因此,應加強公司內部治理機構的健全和完善,特別是在非公允交易的情況下,為了達到操縱利潤或粉飾業績或其他特定的目的,交易雙方需要設置許多不合理的交易條款。
3.3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判斷能力
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也正是在於其建立在未來經濟利益基礎上的決策相關性。但與此同時,要准確計算公允價值,就必須准確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預期未來的現金流量、現金流量的時間分布及折現率。無疑,對上述三項因素的確定都需要會計人員大量的主觀估計和判斷。然而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使公允價值的確定缺少明確的技術標准,缺乏可靠性、真實性。在非貨幣性資產易中,若該交易具有「商業實質」,則賬面上就要確認損益;若交易不具有「商業實質」,則賬面上就不得確認損益;但若補價稍高(只要高於25%),則為「貨幣性資產」交易,在賬面上也得確認損益。也就是說,新准則在具體執行時確實給了使用者操縱利潤的空間,但這絕非准則本身的問題。
因此一方面需要准則的應用指南規定一些細節,以方便執行者遵照執行,同時也要建立完善的判斷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的評價制度,一方面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
G. 非貨幣性資產進行交換的會計處理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話,需要遵守一定的會計准則,尤其是非貨幣性資產的會計准則,裡面規定的是以換出資產的價值來定,換入資產的價值相關的審議記錄到營業外收入或者投資收益之類的。
H.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會計處理是怎樣的
一、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界定:
企業之間的交易是否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交易的資產是否以非貨幣性資產為主;二是貨幣性資產的比重。
非貨幣性資產是相對於貨幣性資產而言的,具體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等,最基本的特徵是在將來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確定的。
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有時會涉及到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原因在於企業雙方交換的非貨幣性資產價值不對等,一方就會支付相應的貨幣性資產作為補價。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於25%的,視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二、以公允價值計量: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首先要判斷交易是否具備商業實質。所謂的商業實質,就是換出資產與換入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或其現值兩者之間的差額較大,即企業能夠在交換活動中得到收益。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除非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比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更加可靠。換入的資產視同銷售處理,換出的資產視同購進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