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威半導體市值多少
❶ A股:2021年基金重倉前30強名單曝光!這些行業龍頭赫然在列
公募基金2021年二季報已經全部公布完畢!
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前十重倉股依次為貴州茅台、寧德時代、五糧液、海康威視、葯明康德、隆基股份、招商銀行、邁瑞醫療、中國中免和瀘州老窖。
其中,「白酒一哥」貴州茅台依然穩坐公募第一大重倉股的寶座,1660家公募合計持有該股總市值超1807億元。
其次,「創業板一哥」寧德時代和「白酒二當家」五糧液,位居第二第三。
業績成色方面,基金重倉前30強的一季度業績大部分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超100%的共計有13家公司;
排在增幅榜首位的是贛鋒鋰業,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6046%,其次是通策醫療和愛爾眼科,一季度凈利潤分別增長962.9%和509.9%;
其他凈利潤增幅超過100%的還有中國中免、葯明康德、匯川技術、華友鈷業等。
已有9家公司披露中報預告業績,全部實現增長,其中贛鋒鋰業、中國中免、匯川技術、卓勝微、韋爾股份、東方財富、山西汾酒中報預告凈利潤同比增超100%。
寧德時代、贛鋒鋰業、通策醫療、愛爾眼科、億緯鋰能、葯明康德等多股的滾動市盈率均超過百倍!
由於文章篇幅有限,上文講了基金重倉的前15強公司,接下來我們繼續聊聊剩下的公司!
16.立訊精密:二季度重倉基金439家,期末持股市值324.70億元;
蘋果無線充電發射端核心供應商;AirPods核心組裝商;蘋果lighting連接線核心供應商;
布局無線充電、聲學、天線、無線耳機、馬達等多個產品線,單機價值量提升;子公司科爾通實業為主要華為、艾默生提供連接器配套產品;
17.韋爾股份:二季度重倉基金355家,期末持股市值288.25億元;
公司在射頻產品等領域的多項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主要有射頻開關和射頻低雜訊放大器兩條產品線;
國內少數幾家同時具有半導體產品研發設計和強大分銷能力的企業集團之一;
收購北京豪威、思比科和視信源已完成資產交割過戶,豪威 科技 、思比科為晶元設計公司,主營業務均為CMOS圖像感測器的研發和銷售;
18.中國平安:二季度重倉基金579家,期末持股市值272.99億元;
中國保險行業龍頭,國際領先的 科技 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為2億個人客戶和 5. 16億互聯網用戶提供金融生活產品及服務;壽險、 健康 險及財產保險是公司的主要險種;
19.卓勝微:二季度重倉基金317家,期末持股市值272.92億元;
堅持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已成為射頻前端細分領域國產晶元的領先企業;
主營業務為射頻前端晶元的研究、開發與銷售,主要向市場提供射頻開關、射頻低雜訊放大器等射頻前端晶元產品,並提供IP授權,應用於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
20.華友鈷業:二季度重倉基金279家,期末持股市值263.78億元;
中國最大的鈷產品供應商,國內鋰電三元前驅體產品主要供應商之一,鈷產品銷量約佔全球消費量的18%;
公司主導產品為四氧化三鈷、氫氧化鈷和硫酸鈷等鈷產品以及鋰電正極材料三元前驅體產品;擁有從鈷鎳資源開發到鋰電材料製造一體化產業鏈;
公司N65系列三元前驅體產品通過 POSCO-LGC電池產業鏈;
21.智飛生物:二季度重倉基金348家,期末持股市值259.35億元;
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上市民營生物疫苗供應和服務商之一;
公司目前有3種自主疫苗產品簽發(ACYW135多糖疫苗、Hib疫苗、AC結合疫苗),5種代理產品簽發(默沙東的四價HPV疫苗、九價HPV疫苗、五價輪狀疫苗和23價肺炎、滅活甲肝疫苗);
22.通策醫療:二季度重倉基金190家,期末持股市值256.92億元;
國內連鎖口腔醫療龍頭;公司持續深耕口腔、生殖、眼科等專科醫療服務領域,擁有口腔醫療機構、輔助生殖醫療機構,其中在口腔領域作為中國大型口腔醫療集團,已在全國各地開設32家口腔醫院;
23.長春高新:二季度重倉基金309家,期末持股市值255.02億元;
水痘疫苗龍頭;子公司百克生物主打產品包括水痘疫苗、狂犬疫苗和鼻噴流感疫苗,其中水痘疫苗市佔率第一、凍干鼻噴流感疫苗作為國內唯一獲批的鼻噴流感減毒活疫苗已上市銷售;
24.伊利股份:二季度重倉基金385家,期末持股市值240.89億元;
國內最大的乳製品企業,銷售額第一;擁有液體乳、乳飲料、奶粉、冷凍飲品、酸奶等幾大產品系列,各種類型乳品均是市場龍頭,旗下擁有「金典」、「安慕希」等高端品牌聞名全國;
25.美的集團:二季度重倉基金505家,期末持股市值239.31億元;
空調業務為主的三大白色家電霸主之一,空調,洗衣機、冰箱線下份額佔比為:28.9%、27.4%、12.6%;
在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主流電商平台繼續保持家電全品類第一的行業地位;旗下擁有小天鵝、比佛利、極光、東芝、AEG;
26.贛鋒鋰業:二季度重倉基金284家,期末持股市值237.16億元;
全球最大的金屬鋰生產商,全球第三大及中國最大的鋰化合物生產商,是全球鋰行業唯一同時擁有「鹵水提鋰」、「礦石提鋰」和「回收提鋰」產業化技術的企業;
公司鋰產業價值鏈涵蓋了鋰行業上下游的各重要板塊,包括上游鋰資源提取、鋰化合物的深加工、金屬鋰生產、鋰電池生產、鋰二次利用及回收;
27.平安銀行:二季度重倉基金490家,期末持股市值235.77億元;
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綜合金融是本行特色優勢;建立了全行統一的區塊鏈綜合服務平台,並應用在供應鏈金融、破產清算投票、雲簽約存證、溯源等業務領域;
28.泰格醫葯:二季度重倉基金257家,期末持股市值234.90億元;
國內臨床試驗CRO企業龍頭,涵蓋臨床研究服務、 臨床前研究服務、技術轉讓、臨床前自主研發以及咨詢業務,業內少有的可以提供全方位、一體化CRO服務的企業,累計為客戶提供臨床研究服務400餘項;
29.匯川技術:二季度重倉基金363家,期末持股市值233.79億元;
國內工業自動化產品的領軍企業,機電液綜合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19年公司變頻器,伺服產品已做到內資第一,行業排名分別第二,第四;
工業機器人產品包括機器人專用控制系統、伺服系統、視覺系統、高精密絲杠、SCARA機器人、六關節機器人等核心部件及一體化解決方案;
30.興業銀行:二季度重倉基金502家,期末持股市值232.63億元;
首批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主要從事商業銀行業務,是涵蓋信託、租賃、基金、期貨、資產管理、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研究咨詢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
注意:上述公司根據業績報表等公開資料整理歸納,僅作為分享以及交流學習,不作為買賣依據;
(上述部分公司近期股價已有較大漲幅,切勿追高,切勿追高,切勿追高!)
❷ 中國大陸有哪些製造晶元的大公司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2018年產業規模約為5740億元。2012年以來平均每年增長率超過20%。其中設計行業佔40%,製造和測封各佔30%。
目前在A股市場上,有幾十家集成電路上市企業,但它們的市值總和還抵不上一家台積電。台積電的最新市值1882億美元,摺合高達1.27萬億元人民幣。
❸ 捐款200億建大學,虞仁榮和他的韋爾股份底氣在哪
昨天,一則消息傳出: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捐資200多億元在家鄉高標准建設一所理工類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地址都已基本確定,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
消息確定為真,畢竟是寧波鎮海區區委副書記表示的。這韋爾股份是做什麼的?董事長如此財大氣粗?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說!
之前寫晶元的時候提到過韋爾股份,它是整個A股市值第二的晶元公司,僅次於目前風口浪尖上的中芯國際,達到了2000億,它也是中國民營晶元設計企業,排名第一的公司。
2007年,韋爾股份在上海成立,起初專注於功率分立器件和電源IC等產品的半導體設計業務。
2013年,韋爾股份除了自己本身的發展,開啟了「買買買」的並購模式。當年,收購了香港華清和北京京鴻志,開始了半導體分銷業務;14-15年,收購北京泰合志恆及無錫中普微,開始了衛星直播晶元及射頻晶元兩項業務;2019年,韋爾股份通過收購思比科、豪威 科技 兩家公司股權,大踏步進入高速增長的光學領域;2020年,韋爾股份又宣布擬以1.2億美元,收購Synaptics亞洲區TDDI業務。
要說這些收購那個最重要,一定是19年收購豪威 科技 。
豪威 科技 是世界排名第三的CMOS領域公司,僅次於索尼和三星,市場佔有率12%,收購了豪威 科技 之後,韋爾股份的核心業務也轉變成為CMOS圖像感測器。
智能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cmos晶元的需求也是爆炸式增長,收購了豪威 科技 後,韋爾股份也攫取了更多了利潤。
經過一系列的並購,韋爾股份成功搭建半導體產品設計,分銷全覆蓋的業務網路,同時成了A股唯一一個實現泛模擬晶元全布局的公司。
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1966年出生於寧波,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隨後去了浪潮做工程師,2年後辭職去了一家主營代理分銷電子元器件的公司做銷售,這一做就是6年。1998年。虞仁榮創立了北京華清興昌,做起了電子元器件分銷,到2006年,虞仁榮的公司已經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分銷商。
現在虞仁榮持有32%韋爾股份的股份,600多億,現在拿出200多億支持家鄉,建立大學,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前人的影響。這個前人就是包玉剛,也是寧波大學的投資創辦者。
現在,虞仁榮跟隨前人的步伐,回饋家鄉,很是讓人佩服。但是,不知道這200億是不是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資金,建立一所一流的大學,畢竟寧波還有網易,分眾傳媒,公牛,銀泰等等大公司的掌門人。
不管網上的聲音是什麼樣的,對於虞仁榮出資建立大學,我打心底佩服!也從心底羨慕嫉妒,我的家鄉,什麼時候可以出來這樣的一位企業家?
❹ 基石資本張維:生物醫葯、信息技術等行業必將誕生數家世界級企業
中國在 科技 方面的投入,才剛剛揭開序幕。這輪 科技 泡沫或許是史無前例的,瘋狂到什麼程度,很難預測。但首先要摒棄一顆獲取暴利的心,如果你奔著泡沫的角度去做投機而不是投資,那你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會被泡沫利用。無論泡沫來不來,我們都應該堅持價值投資。
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開通科創板以及近期全面實施注冊制的政策背書都為 科技 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本期,《紅周刊》邀請到專注硬 科技 企業投資的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來談 科技 領域的投資機會。在他看來,由於中美摩擦、 科技 封鎖和舉國體制三大因素,中國在 科技 方面的投入,才剛剛揭開序幕,中國將會不遺餘力地扶持 科技 企業的發展,而財富效應和資本市場的泡沫,將會把整個 社會 的資源從房地產市場轉移到 科技 領域的投入上來。「這也必將產生一輪史詩級的泡沫,而無論泡沫來不來,我們都應該堅持價值投資,投資那些傑出的企業和企業家,靜候資本市場非理性繁榮帶來的超額回報。」張維表示。
「硬 科技 」發展的資金和時間
被注冊制打通
《紅周刊》: 您投資的方向聚焦硬 科技 企業。相比以互聯網 科技 為代表的「軟」 科技 ,您為什麼偏愛「硬」 科技 呢?
張維: 軟 科技 更強調模式創新,比如國內早期的互聯網公司,都是通過模式創新和模仿美國,很快做起來的。但硬 科技 企業不一樣,其成功需要更長的投入和孵化時間,硬 科技 的發展相對軟 科技 來說更加艱難,可替代性更弱,戰略意義更大。比如谷歌用不了我們可以用網路,差別有一些但不會太大,但現在我們半導體行業被扼住喉嚨,就真的難以呼吸了。
因此,我個人認為華為比騰訊、阿里更偉大,因為其在競爭極其激烈的領域里,不藉助商業模式的優勢,而是通過點滴的長期積累取得世界級的地位,進入「無人區」。2019年之前的幾年全球研發50強,華為是唯一的中國企業。阿里、騰訊等企業可以在模仿亞馬遜、谷歌、Facebook的道路上亦步亦趨,在相對短的時間里飛起來。但在傳統的硬 科技 領域,中國還不容易飛起來。
例如5G這類硬 科技 代表的是先進的生產力工具,在戰略意義上軟 科技 是不可能等量齊觀的。而且晶元這類技術是帶有一定的摩爾定律的效應的,同一面積上晶體管的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它的性能也可以提高一倍,你起步晚了,就真的很難再追上。而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
《紅周刊》: 的確,現在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從2018年開始爆發中興、華為事件,一批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別人卡著我們的脖子,我們的硬 科技 不實現突破,那就肯定無法在高價值的產業鏈上佔領制高點。
張維: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以晶元為例,它的產業鏈特別復雜,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涉及大量全球頂尖的公司共同協作。同時,晶元還必須具備符合經濟性能指標,否則就無法投入商業運營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其並不是單刀突破、舉國體制就能解決的,而需要長期投入。
《紅周刊》: 現在資本市場改革的科創板、注冊制,都是在打通這一路徑。
《紅周刊》: 依靠巨大的財富效應,將資金和人才都吸引到 科技 行業來,從而推動 科技 行業發展。
張維: 目前中國硬 科技 企業最需要的當屬資本市場穩定、持久的支持,使它們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本迎來硬 科技 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納斯達克的數據顯示,607家目前可查到首發市盈率數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首發虧損比例達70.7%,大量成長性 科技 企業在上市節點還未形成規模性利潤,但後期成長速度驚人。比起軟體互聯網企業,半導體晶元、生物醫葯等硬 科技 企業的成長要平緩許多,需更長久的投入支持。
泡沫效應
帶來資金又一次轉移到 科技 領域
《紅周刊》: 那麼在 科技 發展舉國體制下,勢將掀起一輪投資狂潮,但優質資產是有限的,這會不會形成泡沫?
張維: 必將形成泡沫。由於中美摩擦、 科技 封鎖和舉國體制三大因素,中國在 科技 方面的投入才剛揭開序幕。而上述三大因素和競賽是長期的。隨著中國不遺餘力地扶持 科技 企業的發展,會像美國90年代一樣,財富效應和資本市場的泡沫會將整個 社會 的資源從房地產等市場轉移到 科技 領域的投入上來。
金融資本在這其中將會起到關鍵作用,因為資本市場並不總是理性的。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對 科技 領域的投資控制在一個恰好的度上,它要麼不來,要麼來得太快。當前體現得最狂熱的是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因為這才是真正的短板,卡脖子的領域。目前引起高層重視並加大馬力要解決的就是高 科技 和軍工相關的領域。越是對方封鎖的領域,才越有可能需要國家巨量的投入,也才越有可能形成資本市場上狂熱的資金投入和估值的高期望,進而形成泡沫。
《紅周刊》: 現階段半導體的投資是否已經超出了市場的容納度?
張維: 方興未艾。從各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熱情和資本市場對晶元相關板塊的高估值就可以看出來,市場的容納度還是很高的。現在半導體公司的估值雖然很高,但大部分也還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我們也投資了一批晶元企業,比如大概三年前, 科技 封鎖剛剛露出端倪時,我們就投資了從美國私有化的豪威半導體。
《紅周刊》: 您投資晶元類公司看重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張維: 大家都在看國產替代,也就是在封鎖狀態下,國內是否能滿足自身的市場需求。半導體的產業鏈非常長,而且種類繁多。以英特爾和英偉達為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英偉達的估值和市值就大大超越了英特爾,但英偉達的營收不及英特爾的1/6,這主要還是晶元的技術含量和代表的趨勢和方向上的區別導致的。
比如我們今年就投了一家晶元設計企業,業內號稱對標英偉達,做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晶元,目前公司快速地就進行了第二輪融資,可見資本對晶元的追逐是非常熱的。
《紅周刊》: 但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做出預示性的反應,晶元類的公司當前的估值水平如何?
張維: 近期,我們也投資了一些晶元相關公司。在目前的投資熱潮下,加上現有上市公司的估值參照,晶元類公司的估值都不會便宜。
單就中芯國際這家公司來說,香港市場代表了機構投資者更為理性的看法,因此也就給出了幾百億的市值。但回到A股,中芯國際市值就飆升到了6000億-8000億元,之後則一路走低,我認為它未來可能走出「中國石油」的走勢。因為大家的期望過高,但其在全球晶元產業中的地位並不能支撐其高估值。中芯國際A股最近市值在4000億左右,比港股至少還要高2倍左右,市場終究會做出修正,但什麼時間修正,並不容易預測。
以長期價投思維
應對 科技 泡沫的大機會
《紅周刊》: 作為投資者,如何去把握這么長時間周期的投資節奏?
張維: 這是一個難題,因為很多企業,最後的估值可能會變成100倍、200倍,甚至500倍,我們並不能判斷到底200倍還是300倍更合理。只能是長期跟蹤公司、具體分析。說白了還是投資人對公司的了解程度。
比如特斯拉的股價,最近三四個月又上漲了一倍左右,那當前究竟應該給多少估值才算合理,無法判斷。當特斯拉股價漲到很高時,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聲音,認為特斯拉是 汽車 界的蘋果,也會創造新的生態系統。參照蘋果當前超過2萬億美元的市值,特斯拉要說可以與之比肩,還有很多理由都禁不起推敲。
蘋果在這一輪上漲前,市盈率才20倍左右,現在是35倍左右,特斯拉則是市夢率。蘋果開創了智能機的時代,在蘋果做出這件事之後,它是一枝獨秀的,當然也可以說特斯拉開創了電動車的時代,但特斯拉在做這件事前後,還有無數的傳統 汽車 廠商在等著它。而且 汽車 跟手機也不一樣,它的可靠性、安全性需要更長時間的驗證,工藝也需要更高的質量保障。
數據顯示,全球工業企業研發前50強,傳統 汽車 企業占據了13家,早在三年前,本田 汽車 與商湯 科技 達成戰略合作,委託商湯 科技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開發面向未來的自動駕駛商業解決方案,給商湯 科技 的研發合約就達到了1億美元,可見傳統 汽車 企業在新能源 汽車 以及智能駕駛上的研發投入也是足夠大的,只不過它們沒有像特斯拉這樣完全集中力量在新能源 汽車 上。我相信未來兩三年內,包括賓士、寶馬、豐田、本田、大眾等在內的傳統 汽車 廠商所推出的新能源 汽車 數量及銷量都會上一個台階。
《紅周刊》: 我們說回這輪 科技 泡沫,無論是什麼級別的泡沫,對於投資人來說應當本著長期價投的思維?
張維: 從本質上來說,一、二級投資都應該做價值投資,我們一直是這樣。
這輪 科技 泡沫或許是史無前例的。但具體到什麼程度,很難預測,就像牛頓說的,「我能計算天體的軌跡,卻無法預測人性的瘋狂」。首先你要摒棄一顆獲取暴利的心,如果你奔著泡沫的角度去做投機而不是投資,那你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會被泡沫利用。
無論泡沫來不來,我們都應該堅持價值投資,基於安全邊際的投資,投資那些傑出的企業和企業家,把事情做好,然後安靜等候資本市場非理性繁榮給你帶來的超額回報。
如果你相信兩點:第一,復利的力量;第二,資本市場的本質是非理性繁榮,那你就能做到積小勝為大勝,慢慢把雪球滾大。而且資本市場劇烈的、頻繁的波動會給你送出一份大禮,讓你提前兌現超額回報。
而且相比於美國資本市場來說,中國資本市場波動的周期、頻率以及幅度會遠遠超過你的想像。既然資本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已經給你創造了最大的機會,那你就更應該謹慎。你不賭都有機會,你何必去賭?你用一種保守的、謹慎的思維就能把這種投資收益率完成了,何必用一種劍走偏鋒的方式呢?
《紅周刊》: 從 科技 投資的大方向上看,您是如何望遠的呢?
張維: 看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的世界前十大公司分布,行業輪動明顯,即互聯網、半導體、醫葯等知識和 科技 密集型行業逐步取代石油、電話、銀行等行業,這是人類 社會 文明發展的必然。十年後、二十年後,人工智慧、生物醫葯、信息技術等行業中必將誕生出數家世界前十大企業。
從0到1的企業和從1到2的企業
投資標准不同
《紅周刊》: 「硬」 科技 企業要成長為「明星」或偉大 科技 公司,需要有哪些潛質?
《紅周刊》: 從0到1的創新和從1到2的企業,標准有何不同?
張維: 投從0到1的創新、從1到2的模仿兩者判斷標准不同,因為中國後發者的角色就決定了我們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從模仿做起的。
此外,中國很多從1到2的企業,雖然以模仿起家,但如果有一個有企業家精神的領導人,能好好搞研發,也是可能後來居上,走入「無人區」,走出一條新的從0到1的路來的。而對於那些純粹是跟風、炒概念的,我們就會堅決摒棄,比如之前的百團大戰、共享經濟、造車新勢力,我們一家也沒投。
《紅周刊》: 那麼,應當如何平衡成長性與估值呢?
張維: 高 科技 企業估值的核心不在於交易時點的絕對估值,更重要在於隨著企業快速成長所帶來的業績成長從而讓估值得到快速修復,並在短時間內讓投資和交易獲得足夠的安全邊際。比如商湯 科技 ,2016年,我們決定投資的時候,它當時的估值對應收入PS將近80倍,到了2019年,我們的投資對應的PS倍數只有2倍左右,估值已經遠遠回落到安全區間。對抗高估值的永遠是成長性。
我們投邁瑞醫療、新產業和凱萊英的時候也是這樣,它們估值都不便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的成長,當初看起來很高的PE,可能短短兩三年就變得非常低了。所以與一個高成長性的公司可能給你帶來的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上百倍收益比起來,當時估值貴個10%、20%其實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中國的資本市場 科技 公司的上市門檻降低,虧損但有成長性的 科技 企業的估值肯定會有巨大提升。市場開始有可能用從0到1的創新的眼光去判斷一家企業。
《紅周刊》: 對於中國的 科技 企業而言,實現從0到1的突破,有何優勢呢?
張維: 中國的 科技 紅利在於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市場、人口以及海量的數據。中國的AI技術之所以發展得快,就是因為中國的數據比國外高出一個甚至幾個量級,比如同樣是做人臉識別,中國地鐵的人流量和國外的人流量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機器訓練的效果顯然也會是天壤之別。
很多行業都可以以此入手,從量變走向質變。比如工業機器人行業,中國目前和世界的差距是巨大的,但是中國有全世界最完善、龐大的工業產業鏈。中國製造業的GDP高達40萬億,主要門類一百多個,平均每個門類的市場空間就是幾千億,而絕大多數製造業領域的機器人應用滲透率都還處於較低水平,這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無法標准化。這一條路起步很艱難,但我們投資的企業已經把機器人技術結合人工智慧來服務於非標准化場景。這裡面市場龐大,哪怕只是幾個細分門類。
摒棄只看營收和利潤的誤區
《紅周刊》 :不少獨角獸都是帶有偽高 科技 性質的企業,您是如何識別的?
張維: 每一輪 科技 革命或是熱點來臨的時候,都會有很多鼻子插大蔥的豬。 科技 企業的偽成長性主要體現在三點:依賴於經濟或產業周期的短期成長、依賴於持續資本投入的輸血式成長、依賴於持續並購的捏合式成長。
《紅周刊》: 投資 科技 股如何摒棄投資傳統企業的一些誤區?
張維: 誤區就是只看營收和利潤,傳統行業往往有成熟的行業發展趨勢和規律,營收和利潤的增長趨勢和估值方法都比較確定,但是 科技 企業不一樣,比如我們投資的一些 科技 企業,在投資之時,估值就可能達到了10億美金,但是它還沒有營收和利潤,而它其實是只有創始團隊和核心技術;如果是只看營收和利潤,往往就會錯過優秀的 科技 企業。(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紅刊招聘季 正式啟動!】
金九銀十,你是否在尋求一份干貨滿滿的優質offer?是否在尋求一個能展示個人能力的舞台?
❺ 下周機構最看好的六大黑馬
順鑫農業(000860):白酒業務平穩增長 整體業績有所承壓
類別:公司 機構: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陳青青/李依琳 日期:2021-08-27
經營逐步恢復,疫情影響下業績仍有承壓
公司發布21H1 業績公告,21H1 實現營收91.91 億元(-3.46%),實現歸母凈利潤4.76 億元(-13.27%);其中21Q2 實現營收37.06 億元(同比-7.26%,較19Q2 +1.50%),實現歸母凈利潤1.02 億元(同比-47.57%,較19Q2 -53.29%)。整體利潤率有所下降,21Q2 毛利率和凈利率為25.30%/2.79%(-5.04pct/-2.23pct),其中白酒業務仍受北京等地疫情影響,中高檔產品銷售受阻,毛利率略降;屠宰業務毛利率略升。21Q2 銷售/管理費用率為5.78%/5.44%(-2.25pct/+1.43pct),廣告投入減少,促銷投入增加。21H1 母公司銷售回款74.70 億元(-5.04%),預收款27.92 億元(-20.90%)。
白酒業務表現平穩,中高檔酒收入下滑,豬肉和地產業務有所拖累分業務看,21H1 白酒業務收入65.36 億元(+1.09%),銷量略降0.58%,毛利率35.62%(-0.14pct),收入佔比71.11%,其中高/中/低檔酒收入分別為7.96/7.65/49.76 億元(-1.96%/-17.42%/+5.24%),毛利率均有所增加,收入佔比分別為12.17%/11.70%/76.12%,且據母公司利潤表估算白酒利潤同比增長個位數;豬肉業務收入21.50 億元(-19.29%);地產業務收入4.22 億元(+39%),凈利潤-2.30 億元。分區域看,北京/外阜地區收入分別為38.44/53.48 億元(-8.67%/+0.68%)。21H1京內經銷商凈增12 家,京外經銷商凈減6 家。
白酒產品升級穩步推進,地產去化加快進度,長期仍看好成長潛力渠道調研反饋,北京市場銷售平穩增長,外阜如華東地區打款順利,珍品等升級產品銷售良好,未來有望推動白酒業務利潤率穩步提升。
公司為大眾白酒龍頭,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長期仍看好公司在光瓶酒市場的成長潛力。公司也在加快地產去化進度,虧損幅度有望收窄。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風險,低端酒競爭加劇,產品升級不及預期? 投資建議:考慮疫情對白酒影響,下調盈利預測,維持買入評級考慮疫情影響銷售,預計21-23 年公司EPS 為1.02/1.28/1.60 元(前值1.06/1.40/1.66 元),當前股價對應PE 為33/27/21x,維持買入評級。
韋爾股份(603501):21H1業績符合預期 多條產品線齊發力打造半導體平台型公司
類別:公司 機構: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劉凱 日期:2021-08-27
事件:
2021 年8 月26 日,公司發布2021 年半年報,公司21H1 實現收入124.48 億元,YOY+54.77%,實現歸母凈利潤約22.44 億元,YOY+126.60%,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約19.66 億元,YOY+119.06%,非經常性損益約2.78 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約111.00 億元。
點評:
業績符合市場預期,增長迅速。韋爾股份21H1 實現收入124.48 億元,YOY+54.77%,實現歸母凈利潤約22.44 億元,YOY+126.60%,符合市場一致預期,21H1 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約19.66 億元,非經常性損益約2.78 億元。單Q2 季度來看,公司實現收入62.36 億元,環比Q1 基本持平,實現歸母凈利潤12.03 億元,環比Q1 歸母凈利潤10.41 億元增長15.56%,非經常性損益約1.81 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約10.22 億元,環比Q1 扣非歸母凈利潤9.44 億元增長8.26%。
公司發布股權激勵,彰顯長期發展信心。公司擬向2162 名激勵對象授予不超過800萬份股票期權,360 萬份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為281.40 元,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為168.84 元, 股票期權的行權目標為21-23 年凈利潤分別為20 年凈利潤的1.7、2、2.4 倍,即38、45、54 億元,21-24 年需攤銷的總費用約1.15、2.81、1.22、0.42 億元,公司發布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彰顯公司長期發展信心。
多條產品線齊發力,打造半導體平台型公司。
在公司圖像感測器方案中,21H1 CIS 產品線實現營收90.82 億元,佔半導體設計業務105.49 億元收入比例達到86.10%,同比增長51.32%。公司CIS 產品線包含手機CIS、 汽車 CIS、安防CIS、醫療CIS 和其他消費電子CIS。手機CIS 受2 季度手機銷量下行影響,表現較為平緩, 汽車 CIS、安防CIS 和醫療CIS 增長強勁,尤其在2 季度 汽車 銷量向好和ADAS 智能化背景下,公司 汽車 CIS 增長迅猛,同時 汽車 CIS 較手機CIS 等產品線盈利能力較強,彌補了手機銷量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公司圖像感測器方案還包括微型影像模組封裝業務,ASIC 業務和LCOS 業務,在21H1 亦表現較好。
公司觸控與顯示解決方案21H1 實現收入6.13 億元,受漲價缺貨影響,該業務毛利率約70%,凈利率達到約50%,上半年貢獻約3 億利潤。
公司模擬產品方案品類較多,包含功率(TVS、MOS、二極體)、電源管理IC(Charger、LDO、Switch、DC-DC、LED 背光碟機動)、射頻等產品線。2020 年公司功率產品線實現營收約7 億元,其中TVS 實現營收5.03 億元,毛利率為35.38%;MOS 管業務實現營收1.67 億元,毛利率為30.23%;肖特基二極體實現營收0.31 億元,毛利率為45.67%;電源管理IC 實現營收3.81 億元,毛利率為33.90%。射頻及微感測實現營收1.27 億元,毛利率為4%。在整體半導體高景氣度下,公司模擬產品方案增長較快,營收同比去年增長55.52%。
公司半導體分銷業務21H1 實現營收18.51 億元,同比增長62.91%,該業務增長較快主要系半導體處於高景氣度,分立器件和被動元件等均處於漲價缺貨中。
持續投入研發,進一步打造核心競爭力。2021 年上半年,公司半導體設計業務研發投入金額為12.10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2.50%,佔21H1 半導體設計業務營收比例為11.47%。截至21 年6 月30 日,公司擁有授權專利4257 項,發明專利4097 項,實用新型159 項。公司在手機CIS 領域推出了全球首款用於高端手機前置和後置攝像頭的0.61um 像素高解析度4K 圖像感測器OV60A。在 汽車 CIS 領域,公司研發的HALE(HDR 和LFM 引擎)組合演算法,能夠同時提供出色的HDR 和LFM 能,而其DeepWell? 雙轉換增益技術可以顯著減少運動偽影。在醫療CIS,公司研發的Camera Cube ChipTM 技術產品,將晶圓級光學器件與CMOS 圖像感測器創新性的結合,提供了適用於醫療市場設備的超小型感測器。在TDDI 產品線,公司TDDI 產品TD4375 在一線手機品牌客戶多個項目中陸續量產,公司領先業界推出下沉式HD TDDI-TD4160,支持720*1680 解析度,60/90/120Hz 顯示刷新率,60 240Hz 觸控報點率。
汽車 CIS、VRAR 和安防CIS 業務成長空間廣闊: 汽車 CIS 是繼手機CIS 後另一增長點,主要由量價份額三大邏輯支撐。1) 量:數量大幅提升,傳統車用量平均2 顆,新能源車用量8-16 顆左右,單車CIS 用量大幅提升;2) 價:傳統 汽車 CIS 約2.5 美金/顆,未來單顆價值量有望增加30%-50%到數倍,CIS 價格大幅增長。3) 份額:韋爾 汽車 CIS 2020 年全球市佔率第二,未來有望成為 汽車 CIS第一龍頭,主要系豪威是歐洲 汽車 CIS 的第一龍頭,前裝認證壁壘高企下很難被其他廠商超越,且豪威擁有大小像素結合技術、在新能源趨勢下更適用在車用CIS 上,在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不斷搶占安森美份額,未來有望成為 汽車 CIS 全球第一龍頭。
根據Frost&Sullivan,2024 年其它消費電子和安防市場規模約19 和8.6 億美元。
1)其它消費電子CIS:OV 在全球知名VR 大客戶獲得突破,有望在未來VR/AR的浪潮中深度受益。2)安防CIS:OV 目前在中高端CIS 領域,不斷搶占索尼的市場份額,在海康、大華中的供貨佔比也不斷提升。
盈利預測、估值與評級:韋爾股份收購豪威後,成為全球領先的CIS 龍頭企業。
光學賽道創新不斷,量價齊升趨勢確定,CIS 行業將保持長期增長,公司不斷升級自身技術實力,在手機CIS 和 汽車 CIS 領域持續取得新突破,公司市佔率和盈利能力亦不斷提升,半導體高景氣下公司有望實現快速增長。我們維持公司2021-2023 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69、55.54、68.32 億元,當前市值對應PE分別為50、40、33 倍,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手機銷量不及預期風險、行業競爭加劇風險。
至純 科技 (603690):厚積薄發 發力濕法設備快車道
類別:公司 機構: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方競 日期:2021-08-27
高純工藝系統龍頭,濕法設備生力軍。公司從高純工藝系統起步,逐步拓展了BU1-5 五個事業部,分別開展濕法設備/晶圓再生、高純工藝系統、先進工藝材料、生物制葯、光感測及光器件業務,有望發揮客戶資源優勢,實現各業務的協同發展。
伴隨業務線的不斷拓寬,公司營收構成持續豐富,收入規模強勁增長。
2016-2020 年,公司營業收入從2.63 億元增長至13.97 億元,年均增速51.8%。利潤方面,伴隨濕法設備批量出貨及高毛利的感測業務拓展,公司利潤率逐年提升,2021 年Q1 毛利率達42%。
作為晶圓廠上游的設備和系統供應商,至純 科技 的成長將深度受益於國內晶圓代工產能的高速擴張。據我們統計,2021 年國內晶圓廠新增產能將達64 萬片/月(等效8 英寸)。公司亦於2019/20 年分別通過可轉債和定增融資擴產,滿足下游需求增長。
系統:下游需求旺盛,本土客戶全面覆蓋。高純工藝系統是晶圓廠建設的關鍵基礎設施,承擔化學品儲存和輸送的作用。高純工藝系統約占晶圓廠建廠成本的8%,是晶圓廠建設中價值量較高的資本開支環節。除了集成電路製造,泛半導體領域的面板、光伏、LED,以及光纖、生物制葯等行業亦有廣泛的高純工藝系統需求。
高純工藝系統業內龍頭主要為美、日、台系廠商,國內廠商起步較晚,公司是其中的領軍者。2020 年系統業務收入8.63 億元,毛利率32%,領先競爭對手,並擁有上海華力、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合肥長鑫、士蘭微、西安三星、無錫海力士等眾多行業一線客戶,2020 年所有核心客戶均給予了持續的重復訂單。
濕法設備:客戶驗證順利,單片批量交付在即。清洗是貫穿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工藝環節,每一代製程升級將帶來平均15%的清洗步驟增長,重要性凸顯。據台灣工研院數據,2020 年半導體清洗設備市場空間49億美元,2025 年將達67 億美元。當前全球清洗設備市場由日韓巨頭壟斷,2018 年,DNS、TEL、SEMES、Lam 四家廠商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有至純、北方華創、盛美、芯源微四家廠商重點布局。
當前濕法清洗設備國產化率約達20%。
2020 年,公司單片濕法設備和槽式濕法設備全年出機超過了30 台,較2019 年增長50%。同時單片式濕法設備新增訂單金額超過3.6 億元,同比增長112%。產品覆蓋28nm 以上全部製程節點,14nm 預計明年開始驗證。客戶方面公司打入中芯國際、華潤微、台灣力晶、TI 等海內外龍頭客戶,獲得重復訂單。伴隨公司持續擴產,我們看好公司在下遊客戶獲得持續的份額增長。
業務拓展:晶圓再生填補國內空白,並購開辟感測業務。晶圓再生業務是濕法工藝的延伸,主要用於測試片晶圓的重復利用。伴隨矽片用量的持續增長和價格上漲,晶圓再生需求旺盛。而當前國內供應商份額不足10%,國產替代意願強烈。至純合肥工廠是中國首個量產12 英寸再生晶圓的工廠,建成後預計將形成年產168 萬片的晶圓再生產能。
光感測是公司通過並購波匯開啟的另一戰場。2018 年全球光纖感測器市場規模達43 億美元,空間可觀。對波匯的並購有效增厚了公司的利潤,2020 年貢獻3.17 億元營收和0.7 億元凈利。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我們預計公司2021/22/23 年,營收分別為19.03/25.71/31.23 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16/4.24/5.24 億元,對應當前股價PE 分別為61/46/37 倍。對比同行業可比公司,至純當前估值仍處於合理區間。考慮到公司作為濕法清洗設備的龍頭公司,隨著設備技術的不斷突破,具備較強的國產替代確定性,市佔率有望持續提升。
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因素:行業周期性波動風險;下遊客戶擴產不及預期風險;國際貿易摩擦風險。
同仁堂(600085):收入業績增長符合預期 葯品與商業發展穩健
類別:公司 機構:西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吳天昊 日期:2021-08-27
事件:同仁堂發布2021年中報,報告期內分別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扣非歸母凈利潤73.59億元/6.24億元/6.1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58%/29.91%/29.57%,業績增長符合預期。
二季度收入業績增長符合預期,已基本恢復至 健康 水平。公司單二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扣非歸母凈利潤36.53億元/3.06億元/3.0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84%/26.61%/27.41%。由於20Q2公司銷售受到疫情和產能雙重影響基數較低,21Q2增速較高,收入業績金額已基本與18Q2 健康 時期持平。
葯品與商業均維持較高增速,發展穩健。21H母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17.35億元/5.2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42%/17.13%;同仁堂 科技 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27.66 億元/4.74 億元, 分別同比增長23.45%/16.72%,核心葯品穩健增長;同仁堂國葯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5.87億元/2.4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92%/13.14%;同仁堂商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43.60 億元/1.85 億元, 分別同比增長29.03%/110.99%,商業板塊目前擁有葯房門店900家,以銷售中成葯與中葯飲片為主,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響較大,21H恢復明顯。21H公司前五大葯品(預計為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大活絡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實現營業收入22.37億元,同比增長22.84%,增速穩健。
維持「買入」評級。預計公司未來三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66億元/12.90億元/13.99億元,EPS分別為0.85元/0.94元/1.02元,目前股價對應PE分別為40.5、36.6x、33.8x,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疫情持續影響海外業務風險,原材料價格上漲超預期風險。
中新賽克(002912):前端恢復正增長 後端受海外疫情影響
類別:公司 機構: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石崎良/劉凱 日期:2021-08-27
事件:公司發布2021 年中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4 億元,同比增長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433 萬元,同比由盈轉虧;剔除股權激勵費用5720 萬元影響,則凈利潤為1287 萬元,同比下降81%;與前期預告基本一致,符合預期。
前端:寬頻網產品恢復正增長,移動網產品快速放量。上半年,寬頻網產品實現營收1.6 億元,同比增長24%,毛利率86.8%,同比下降1.01pct。營收增長主要因疫情後,行業需求有所恢復,同時部分項目由去年Q4 延後至今年上半年驗收。我們認為,21 年相關投資建設部門主要精力集中在規劃制定上,22 年有望進入建設景氣周期。移動網產品營收9207 萬元,同比增長103%,毛利率68.5%,下降2.33ptc。公司及時推出了5G 移動式移動網產品,正在研發5G 固定式移動網產品,預計將於2021 年下半年發布。我們認為,移動網作為5G 後周期產品,有望在22 年進入快速上升期,復制16~18 年的成長路徑。
後端:受海外疫情影響較大。上半年,網路內容安全營收2047 萬元,同比下降57%。大數據運營營收1098 萬元,同比下降85%。主要受疫情影響,海外業務拓展難度較大,導致部分訂單簽單和實施均有所推遲。
股權激勵費用壓製表觀利潤,未來逐年緩解。20 年公司在股價高位時授予了限制性股票,因此確認了較高的股權激勵費用,根據前期披露數據以及年報數據,20~24 年公司股權激勵費用約為0.6/1.3/0.9/0.4/0.1 億元,因此進一步壓制了業績釋放,如今股價已經下跌較多,接近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
持續研發投入,鞏固傳統領域優勢並積極拓展新方向。公司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新產品的預研和開發,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43.41%,研發人員人數達到808 人,占公司總人數比例為57.14%。一方面,在傳統業務領域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保持產品和技術持續領先優勢;另一方面,向ToB 業務(企業數字化轉型)方向積極轉型,前期研發和市場投入較大。
公司自身邏輯不斷驗證:前後端延伸、多部門拓展。公司管理團隊經過多年持續打拚,自身邏輯不斷驗證。銷售從經銷走向直銷,18~20 年直銷比例74%上升至84%。產品從前端延至後端,18~20 年網路內容安全和大數據運營產品佔比從10.37%上升至21.28%。業務領域從網信、公安拓展至安全及行業企業應用。
維持「買入」評級:維持21~23 年凈利潤預測3/4.5/5 億元,對應PE 22X/15X/13X。
估值水平已具備安全邊際,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政府采購周期波動風險,項目驗收周期波動影響,股權激勵費用壓制業績釋放。
分眾傳媒(002027):業績符合市場預期 單屏成本受益競爭趨緩顯著下滑
類別:公司 機構: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張良衛 日期:2021-08-27
投資要點
公司2021 上半年實現收入72.27 億元,同比增長58.90%,實現歸母凈利潤29.00 億元,同比增長252.23%。其中Q2 實現收入37.34 億元,同比增長39.71%,歸母凈利潤15.32 億元,同比增長95.04%。公司同時預計Q3 實現歸母凈利潤14.80-16.30 億元,同比增長7.32%-18.20%。
業績符合市場預期。此外,公司更改回購股份用途,將2.36 億股公司股份注銷,占公司總股本的1.66%;同時宣布中期分紅。股東回饋超市場預期。
公司業績符合預期,但受益於競爭格局改善,樓宇媒體成本下降,好於市場預期。公司2021Q2 收入利潤同比快速增長,主要由於去年疫情導致的低基數,拆分來看,樓宇媒體實現收入34.10 億元,同比增長30.3%,影院媒體實現收入3.13 億元,同比增長626.3%。本季度雖然公司收入大漲,但樓宇媒體營業成本僅10.08 億元,同比甚至下滑4.51%,而公司當前點位數量246.4 萬個,同比增加5.52%,表明公司單屏成本同比下滑約10%。相對於此前市場對租金成本上漲的預期,本季度的成本下滑情況要好於市場預期。主要受益於競爭格局的改善。基於此,我們將上調公司EPS。
教育培訓政策收緊對公司業績影響有限。公司2021Q2 利潤沒能環比大幅高於Q1,主要源於:1、2021 年春節返鄉人口大幅減少,導致廣告主今年春節期間投放熱情並未有明顯減退;2、教育培訓機構廣告投放受政策影響出現收緊,分眾在線教育廣告主廣告投放受到負面影響。但公司收入結構多元,在線教育類廣告主雖占據一定營收比重,但分眾在持續加大各個行業廣告主的開發力度,因此導致負面影響有限。回顧2020年,公司收入增長大超市場預期,是因為新消費、金融類、 游戲 類等不同行業廣告主的加大投放所致,甚至新消費、基金類廣告主的出現都是事先未能預料的。宏觀經濟回暖帶來眾多行業廣告主盈利情況改善是加大樓宇媒體等品牌廣告投放的重要原因。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由於公司成本下降受益於競爭格局改善,我們將2021-2023 年EPS 由0.41/0.51/0.60 元上調為0.42/0.51/0.61 元,當前市值對應PE 分別為19.10/15.67/13.05 倍。我們維持公司「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超預期波動、競爭加劇、回款不利
❻ 「高級倒爺」變身中國晶元首富,背後是誰的力量
中國晶元行業首富
那麼,韋爾股份之所以能上演“蛇吞象”,跟虞仁榮畢業於極富傳奇色彩的清華大學無線電系85班有關。
大家要知道,這屆清華校友,後來支撐起了中國半導體領域的半壁江山。
據不完全統計,在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中,總市值前15名的,有4家是由他們參與創立的,分別是韋爾股份、兆易創新、紫光國微、卓勝微,覆蓋了半導體產業鏈中的晶元設計、製造、封裝和設備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豪威的創始之一兼COO陳大同,是清華大學無線電系1977屆校友,也就是虞仁榮的同門師兄,而且美國豪威初期的研發團隊大多都出自清華,之後公司被中資財團收購,也有清華的元素在。
可以說,這為虞仁榮的收購奠定了基礎,也再次驗證了:“中國晶元業一半清華人”的說法!
❼ 上海豪威半導體壓不壓工資有誰在豪威上班,我們主管說不壓工資,但是聽說豪威是月底發工資
一般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的勞動合同中都會約定工資發放的時間,遇到節假日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提前發放工資,具體的工資發放時間可以您聯系公司所屬財務部門確認。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7-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❽ 北上資金重倉的十大龍頭股,未來高成長(建議收藏)
北向資金作為聰明錢的代表,他們只確定性大的股票,只挑選好的股票操作。例如10月北向資金介入的氫能源龍頭股如今已經是開花結果,剛剛過去的11月份,北向重倉的前10名公司,其中又開始靜悄悄抄底了一個超跌方向,這是值得我們研究,關注的。
第一名: 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成立於2011年,總部位於福建寧德。2012年公司與德國寶馬達成戰略合作,正式進入動力電池系統行業。2015年公司收購廣東邦普循環 科技 有限公司,布局鋰離子電池產品梯次利用及回收產業鏈,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並形成產業鏈循環閉環。2017年公司研發生產的動力電池系統使用量攀升至全球第一並保持至今。
2018年6月公司順利登陸A股創業板在深交所上市。截至2020年末,寧德時代共擁有鋰電池產業鏈相關業務的子公司15家,其中,寧德時代在福建和廣東的子公司最多,分別為5家和3家,此外,公司在青海、北京、湖北、湖南、江蘇均有布局。
在公司發展戰略方面,公司將持續發展建立鋰電池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體系,持續研究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長壽命的電池產品和解決方案,以產品技術、卓越製造和精益管理的核心理念應對市場競爭。
第二名: 電動車電控龍頭【匯川技術】
匯川技術成立於2003年,從低壓變頻器業務起家,後藉助內生發展和外部並購,實現了跨領域快速增長,現已成長為國內領先的工業自動化產品供應商和新能源 汽車 電控產品供應商。數據顯示,2007-2020年,公司營收從1.59億增至115億,復合增速高達39%;凈利潤從0.55億增至21.8億,復合增速為32.7%。
當前,公司聚焦工業領域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專注「信息層、控制層、驅動層、執行層、感測層」核心技術,堅持以TOP客戶價值需求為導向,立足國內,拓展國際,為全球客戶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與服務,主要業務分為通用自動化業務、電梯電氣大配套業務、新能源 汽車 業務、工業機器人業務、軌道交通業務等五大板塊。因公司創始團隊有華為背景,且在公司文化上明確提出向華為學習,匯川技術又被市場戲稱為智能製造領域的「小華為」。
第三名: VR代加工龍頭【歌爾股份】
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01 年 6 月,2008 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作為全球領先 的聲光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歌爾在微型聲學器件、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光 學、精密製造等領域建立起獨有的競爭優勢。當前實行「零件+成品」發展戰略,零件方面主要業務是聲學、光學器件、微電子產品,2019 年營收佔比約 30%,相對穩定;成品業務之一為智能聲學整機,包括 TWS 耳機、智能音箱,營收佔比約 42%, 為近2年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成品業務之二為智能硬體,包括智能手錶/手環、 VR/AR 設備等,營收佔比約為 24%,將助力公司實現中長期持續成長。
2018年上海恩捷並入上市公司後,鋰電隔膜業務成為公司核心業務。濕法鋰電池隔膜業務是公司2018年收購上海恩捷後的核心業務,業務歸屬於子公司上海恩捷及孫公司無錫恩捷、珠海恩捷、蘇州捷力、江西通瑞等,產品主要運用於新能源 汽車 鋰電池、3C類產品及儲能領域。
第七名: 鋰礦龍頭【贛鋒鋰業】
公司成立於2000年,起初專注於中游金屬鋰及深加工鋰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目前為止,公司已成為全球鋰行業上下游一體化的國際領先企業,擁有五大類逾40種鋰化合物及金屬鋰產品的生產能力,業務貫穿上游鋰資源開發、中游鋰鹽深加工及金屬鋰冶煉、下游鋰電池製造及退役鋰電池綜合回收利用,形成了一套鋰生態系統。
贛鋒鋰業的目標是「打造全球鋰行業上下游一體化的國際一流企業」。它是鋰離子電池上游鋰鹽賽道龍頭公司。產業鏈要素:垂直整合「鋰」全產業鏈,延伸至固態電池贛鋒鋰業所有業務圍繞「鋰業」進行,收入來源是以「鋰化合物及鋰金屬」為主的加工冶煉,並以此向上游布局鋰資源、向下游延伸以「固態鋰電池【1】」為核心的相關製造產業。公司發展思路清晰,從中游鋰化合物及金屬鋰製造起步,積累豐富的行業經驗及專業技術後,逐漸拓展上游鋰資源開發業務以獲取鋰原材料的供應,再拓展下游電池鋰電池製造及廢舊電池回收,已形成垂直整合的業務模式且協同有關「鋰」的上、中、下游。
第八名: 光伏儲能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
陽光電源成立於1997年,專注於逆變器的自主研發與製造。公司依託逆變器產品以及在電力電子轉化技術上的優勢,逐步向下游應用領域延伸,2013 年開始拓展電站業務,目前市場份額已迅速提升至全球第2;2014 年 與三星 SDI 合資建廠開始進軍儲能電池與電源業務。2016年以來儲能系統裝機穩居全國第1,已成為全國排名前五的鋰電儲能製造商。同時,公司積極進行業務創新,尋找新 增長點,在新能源車電控、充電樁及水面光伏系統等領域均有布局。
公司乘國產逆變器大規模擴張之勢,憑借技術優勢,市佔率迅速提升,穩居全球逆變器龍頭。2020年我國逆變器企業的全球市佔率高達 64%,牢牢占據市場主流地位。在 2013 年光伏逆變器光伏國家標准正式發布之後,公司光伏逆變器出貨市佔率穩步提升,2020 年 光伏逆變器出貨 35GW,全球市佔率 19%,居於第二位,與華為同處於第一梯隊,並相較 於第二梯隊具有較大優勢。
第九名: 圖形感測器晶元龍頭【韋爾股份】
韋爾股份成立於2007年,一直從事半導體產品設計和分銷業務。2017年,公司在A股上市,2019年先後並購全球第三大CMOS圖像感測器供應商豪威 科技 和知名晶元設計企業思比科,一躍成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設計公司之一。當前,韋爾股份已是A股市值最大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同時也是國內主要的半導體產品分銷商之一,2019年位居國內第5名,且前五名之間差距不大。
從技術對比看,索尼新產品發布速度較快,但三星和豪威 科技 同類產品緊追其後,三者不存在明顯的代際差距,多數時間內,三家產品同質化都較高。從價格對比看,豪威 科技 的產品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再考慮到中國大陸攝像頭模組出貨量占據全球近80%的份額,在國產替代的大環境,公司市場份額有望繼續快速提升。
第十名: 鋰電電解液龍頭【新宙邦】
❾ 韋爾股份是哪家公司公司主要負責什麼
韋爾股份的全稱是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它主要負責自主研發、銷售服務,該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總部坐落於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在深圳、台灣、香港等地設立辦事處。主營業務就是相關的集成電路以及計算機軟體相關的進出口業務,以及銷售業務。
隨著公司發展,公司逐步引進大量人才,重點加強研發、品質等方面人才儲備,同時建立了先進的可靠性實驗室、EMC實驗室,在產品的研發、試產、量產過程中,對產品質量層層把關,並為合作夥伴提供大量的EMC測試,在得到合作夥伴認可的同時,韋爾半導體正逐步成為國際知名的半導體器件廠商。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於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在2017年第43次會議審核中通過(首發)。
另外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的投資有北京京鴻志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韋豪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樹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夷易半導體有限公司、浙江韋爾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紹興韋豪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等。
拓展資料:
一、 韋爾股份公司的相關
(一) 韋爾股份股票價格2021年2月19日的收盤價為304.28元,總市值2639.93億元,市盈率128.33。如果用戶想要投資它的股票,最好選擇股價低的位置介入,然後時刻注意股價的走勢,後續在股價較高的位置賣出就可以獲利。
(二) 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15日,注冊地位於浦東新區龍東大道3000號1幢C樓7層,登記機關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三) 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對外投資有北京京鴻志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韋豪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樹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夷易半導體有限公司、浙江韋爾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紹興韋豪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等。
❿ 功率半導體十大龍頭
韋爾股份、中芯國際、卓勝微、北方華創、兆易創新、華潤微、紫光國微、鵬鼎控股、滬硅產業、三環集團在半導體企業中排名前十。
1、新能源領域的寧德時代已經率先站上萬億市值,那麼,代表著人類最先進的半導體科技也應該有萬億市值的龍頭。那麼,我們來簡單說說這十大半導體龍頭,其實,這十大龍頭和半導體ETF(512480)中的十大重倉股基本一致,韋爾股份、卓勝微、北方華創、兆易創新、紫光國微等在列,這裡面沒有科創板的中芯國際、滬硅產業、華潤微等,但是多了長電科技、匯頂科技、瀾起科技、華天科技、中微公司,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個龍頭。
2、韋爾股份 603501:2422.09億,主營業務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產品的研發設計。以CIS業務為核心,多產品線協同發展開啟韋爾新征程。2019年收購全球第三大CMOS圖像感測器供應商豪威科技,除豪威外,韋爾股份近兩年對外先後收購思比科、Synaptics 等優質資產,對內加大在分立器件、 射頻 IC、模擬 IC 等領域研發力度,形成了以 CIS 業務為核心,多產品線協同發展的業務布局。2020年上市公司實現營收198.24 億元,同比增長45.43%;實現歸母凈利潤 27.06 億元,同比增長481.17%,在疫情等外部不利因素影響下 依舊保持了較高的增速。2021 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和利潤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創下單季歷史新高,體現了公司主業橫向拓展後良好的成長性。預計公司業績有望繼續保持較高增長。
3、中芯國際688981:2263.81億,大陸晶圓代工龍頭,被給予厚望,目前全球最領先的晶元製造商是台積電,佔了全球晶元加工5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芯國際卻只有6%的市場份額,上市即巔峰,後面股價持續低迷,主要還是我們依然被卡脖子,而中芯被給予的希望太大了,最後大家失望了,中芯國際目前的先進工藝主要是14nm和28nm製程,大家都在等中芯國際量產出7nm製程的晶元,而台積電7nm和5nm製程的晶元早就量產了,現在人家已經大力投資建廠在研發3nm製程的晶元了,而現在高端手機都是5nm,所以,這是中芯國際的軟肋。業績方面,20年及一季度都不錯,目前半導體景氣度在提升,股價還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