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用什麼作為貨幣
『壹』 古代金銀銅換算比例多少
換算比例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
注意銀子作為貨幣從晉朝才開始,金子作為國家承認的貨幣一直要到民國,在民間私自流通從
明朝開始金子也具有一定的貨幣屬性
北宋期間金銀兌換大約為
南宋初年,銀與銅錢的兌換大約為
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一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加5000兩金子。
『貳』 晉朝1枚五銖錢值多少人民幣
五銖錢是很多人比較陌生的一種古錢幣,不過現在在收藏市場還是可以看到的。五銖錢是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歷經約兩千年,是中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很長的金屬貨幣。五銖錢自從西漢武帝元狩五年開鑄以來,先後七百多年,隨著隋朝滅亡,到唐武德四年開鑄新錢徹底廢止。那麼,現在一枚五銖錢的收藏價值一般值多少錢呢?
五銖錢價格表我們常見的漢五銖錢幣市場價格不是很高,多數價格在50元以內,收藏價值一般。雖然五銖錢歷史悠久,但是五銖錢存世量大,多數價格較低且升值空間有限,也有些稀少的版別,比如直讀五銖錢。漢代五銖錢存世量還是很大的,銅的五銖錢市場價格大概在幾十元一枚,具體還需要看品相。五銖錢的發展史蜀五銖: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魏五銖: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沈充五銖: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太和五銖: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永平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復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雞目五銖」。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五銖錢自從西漢武帝元狩五年開鑄以來,先後七百多年,隨著隋朝滅亡,到唐武德四年開鑄新錢徹底廢止。其間,官鑄私鑄,種類多而復雜,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這幾百年的五銖形形色色,大小紛繁,史書中名目也非常多,要想把所有名目同實物聯系起來,那是很困難的。總之,五銖錢在我國古代貨幣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稱得上是一顆璀璨的明星。
五銖錢成交記錄漢代五銖錢范(3枚) 成交價:908萬 2018-05-17漢代五銖錢范(3枚) 成交價:450萬 2017-06-25漢代「五銖」錢樹、錢范各 成交價:276萬 2018-7-16清道光 申錫五銖錢壺 成交價:246.4萬 2018-10-15戰國 五銖錢范 成交價:280萬 2018-11-10漢 「五銖」銅范,內含「 成交價:249.5萬 2017-09-23戰國-漢 鎰六化、五銖錢 成交價:213萬 2017-07-06漢 「雞目五銖」錢范一枚 成交價:679萬 2018-09-25
『叄』 東晉時期人們用的是什麼錢幣東晉時期人們生活是怎麼樣的(歷史題,謝謝!)
東晉王朝統治的百餘年間,官方未曾鑄錢。《晉書》卷26《食貨志》載:「晉自中原喪亂,元帝過江,用孫氏舊錢,輕重雜行,大者謂之比輪,中者謂之四文。吳興沈充又鑄小錢,謂之沈郎錢。錢既不多,由是稍貴。」這一記載反映了當時錢幣流通的基本情況。
『肆』 晉朝貨幣名稱
西晉最初是不鑄錢的,用的是前朝的錢,如漢之五銖錢,魏之五銖錢,。。晉室東渡之後,又多用孫氏舊錢,沈郎錢。。西晉的時候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地方一度廢錢,用布匹或穀物做貨幣,東晉的時候也有谷帛替代錢幣之論,總的說來,晉朝官方鑄錢是很不積極的。
朝廷方面賞賜除了錢,還用絹,帛等;百姓生活中的貨幣除了錢,還有谷、帛等。。但是流通的錢幣越來越少,錢就越來越貴,銀作為貨幣開始流通,因為處於剛開始的階段,所以花樣不可能有很多,應該是以碎銀的形式。。總的來說,在晉代金銀還是更多的用於鑄裝飾和器物。。另外,此時的金,應該也是銅,不然晉書里動輒數百,上千金銀數量的記載,以古代金屬的產量來看,是不敢想像的
『伍』 魏晉南北朝時的一兩銀子是現在的多少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錢幣流通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後。但由於這里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辟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西晉統一全國後,農業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課田制 ,這是西晉的主要土地制度。當時的西晉面臨著經過三國長期戰爭後的經濟蕭條局面。西晉採取了獎勵農桑、表彰生產的經濟政策,召迴流民,增加農業人口,表彰生產搞得好的官吏。此外興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到了東晉時,我國南方經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農業上生產技術有所提高,大量開墾荒地。實行精耕細作,推廣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產量大為提高。興修的水利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防治水患災害,使得農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長。手工業方面,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質量也更好。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品種增加了,質量提高了。 當時紙張已經完全替代了竹簡和絹錦。貿易也有很大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鹽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總之三國之後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逐漸穩定,經濟上有所恢復和發展,人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之後發展經濟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在我國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各地競相鑄錢,鑄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據史書記載,當時鑄錢「堆積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車載錢」。當時曾經把鑄錢用的原材料——鐵,拿出來「數千萬斤塞浮山堰決口」。可見錢幣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當時人們的思想認為錢能操縱人的命運,主要表現在社會風氣貪財如命。晉武帝賣官,錢入私門。私門(有權勢人)出賣官爵,是貪財的一種方法。士族自矜門第清高,對商賈極其賤視。法令規定市儈都得戴頭巾,巾上寫明姓名及所賣物品名,一腳著白鞋,一腳著黑鞋。商賈的社會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賈,並不因為商是賤業而不屑為。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許多園田,親自拿著籌碼算賬,晝夜忙得不得了。家有好李,怕買者得好種,鑽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賣。有勢力人家霸佔水利造水碓,替別人舂米取酬,稱為舂稅。潘岳《閑居賦序》說他住在園里賣鮮魚、蔬菜和羊酪,並收舂稅,一家人生活舒適。可見經營商業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惠帝時,石崇做荊州刺史,劫奪外國使者和商客,積財物成巨富。家有水碓三十餘區,奴八百餘人,還有大量的珍寶錢財和田宅。可見劫奪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律》規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錢贖罪。貪財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贖死罪也不過黃金二斤,所以只要有錢財可得,任何一種方法他們都敢採用。
晉國統治階級愛錢,唯錢是求,後世稱為「錢鬼」。而這些也影響了社會上的人,金錢支配了人們的交往、言談、行事等等。
我國古代用穀物、布帛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種情況早在西漢就已出現,東漢時更加盛行。到我國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這種情況顯得更加突出了。
據史書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在南北長期對立中,盡管戰爭總是不斷,但在戰爭的空隙,經濟的交往總是連綿不斷,商品交換非常活躍;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貨幣的使用幾乎廢棄,在商品交換中都是使用絹帛。
從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品種來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員、貴族享用的高級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馬匹、駱駝、皮毛製品等等。
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官方主辦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這種走私在民間、官員、軍隊中間都有。據史書記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國、魏國戰後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國提出兩國「互市」的要求,朝廷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江夏王義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贊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謨等大臣反對馬上互市,理由是「虜雖說互市,實為窺測國情,答應了他們,必生邊患」。但朝廷考慮到兩國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經濟利益,最後還是同意了。
我國古時候經常用穀物、布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東漢時期,有時在市場上谷帛也代替貨幣充當過流通領域內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范圍較廣,以致在社會上曾經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不準使貨幣」的現象。這是因為市場上錢幣缺乏。晉朝統治者主要沿用漢朝的「五銖錢」貨幣,因此,鑄幣數量不多,遠遠滿足不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記載,當時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寫奏議反映國庫貨幣減少,市場流通使用的貨幣奇缺的情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因此,人們在市場上不得不用谷帛當做貨幣流通,而且貨幣制度也不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較大,魏晉前期,東晉、宋、齊、梁、陳偏安江南;後來,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國,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相繼更替。由於朝代不斷改換,致使貨幣制度很不統一,南朝的貨幣制度在北朝行不通,北朝的貨幣制度在南朝也不能實行,所以人們寧肯在南朝、北朝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而不願意收受貨幣。當時市場物價波動劇烈,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南齊大臣劉纘看到北魏的市場上金、玉、珠寶價格比南朝低了好幾倍,感到奇怪,北魏派出接待的主客令謊稱:「我朝不重金玉,所以賤同瓦礫。」還有,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公元452年),陝城鎮將崔寬看到弘農這個地方出產的漆、蠟、竹、木價錢比南朝市場上便宜好幾倍,於是他利用職權走私,發了大財。由此可見,當時南朝、北朝市場物價差別如此之大,人們認為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比收受貨幣風險小,安全有可靠保證。以上這些就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流通情況的一些特點。
可以看出,當時是起碼是沒有文這個貨幣單位的!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陸』 晉朝絹珍貴嗎
網路知道提問
搜一搜
古代絹帛用來做什麼,有什麼重要地位? ...展開
2020-06-07 媽媽的愛藏在烹飪美食里,讓我們細細品味!
關注
古代絹帛是指絲織物品的總稱,在古代早期紙張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會用很多東西來寫,是記載歷史,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會把文字刻在烏龜的龜殼上叫做甲骨文。到了春秋時期,會把絹帛作為重要的書寫和畫畫的工具。但是因為絹帛價格昂貴,只能被達官貴人所使用,所以並不普及。絹帛對保存歷史,展現歷史進程有重要意義。
一、絹帛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絲織行業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從新石器的時候我們國家就已經發現絲織品。後來隨著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發展中,又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織法以及各種品種的絲織物。宋代的時候絹的織法發生變化,所織出的絹也更加細密。到了元朝的時候,絹的總體質量要相對粗糙點,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
二、絹帛的作用
除了上面說到的絹帛可以用來畫畫寫字之外,絹帛本身的作用就是用來製作衣服。而且絹帛還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因為當時很多場合都會用絹帛來進行交易,那麼絹帛也可以體現許多商品的價值。而且絹帛已經是普通家庭可以生產的東西,所以人們知道它所包含多少勞動力,因此在沒有出現銅錢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絹帛是最適合用來體現社會勞動的。而且當時封建朝廷為了徵收絹帛,規定了統一的標准。
三、絹帛的歷史意義
在沒有出現紙張之前,絹帛的歷史意義就是保留文化,我國歷史上出現的最早的畫就是畫在絹帛上的。而且絹帛在國際貿易中影響深遠,因為絲綢之路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所以絹帛作為最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促進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
『柒』 簡述銅錢在中國貨幣史上的歷史變遷
如果僅僅是銅錢的話,最早的是周朝的銅錢,當時是青銅(銅與錫的混合物)為材料,其形制包括布幣(齊魯)、刀幣(晉燕)、銅貝(楚吳越)、環狀錢(周秦)(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孔方兄),秦統一後的貨幣統一政策使得環狀錢一統天下,當時的是叫「半兩錢」就是一枚銅錢半兩重的意思。漢初幣制混亂,銅錢輕重不一,漢武帝時統一貨幣,行「五銖錢」。新莽時金融秩序混亂,於是托制仿古,另外製造了一些虛值大錢——也就是製造一些文飾漂亮,但面值超大(從以一當十,到以一當五千)且重量不足其面值的銅錢。漢光武帝統一後重新統一使用五銖錢。需要注意的是,秦漢時期雖然普遍地使用銅錢充當一般等價物,但同時還使用黃金作為銅錢的上級貨幣,其關系類似明清的銀與銅錢的關系。但黃金在東漢時逐漸退出貨幣的行列。
三國時吳蜀都製造虛值大錢,而魏國則曾經廢除銅錢,實行以物易物。晉朝時又出現了「劣幣」——邊緣被剪(實際是被偷去另行鑄錢)或是重量太輕遠不及五銖的銅錢。整個分裂時期,由於社會動盪導致經濟秩序混亂,劣幣不斷,並且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就是真正的五銖錢無法流通)」的現象。而五銖錢也在長時間內沒有再新鑄。
隋統一後又重新鑄造五銖錢。但由於隋朝的存在時間不長,貨幣秩序依然混亂。唐統一後,鑒於五銖錢已混亂不堪,於是鑄造新幣——「開元通寶」,從此銅錢不再以重量來稱呼(但實際上其重量在大多數時期都是五銖左右)。
五代時,在部分地區曾出現過鐵錢,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劣幣。不過從五代到北宋,鐵錢只是作為輔助貨幣在部分地區流通,銅錢仍是全國的主要貨幣。北宋時紙幣開始出現,不過也只是輔助貨幣。
從南宋開始紙幣的地位開始上升,同時期的金朝金幣又一次被定為法定貨幣,並且曾規定每戶最多隻能有三千錢銅錢,超過三千就得換金幣。所以,同時期不論南北,銅錢都不再是最主要的貨幣。到了元朝,紙幣成為主要貨幣,銅錢變成輔助貨幣。
由於元朝後期的紙幣發行泛濫,導致紙幣失去了公信力,整個明清時期,紙幣的印製減少並且時通時停,銅錢再次成為了主要貨幣,同時銅錢的材料變成了黃銅和紅銅(也就是銅與鋅、鉛等材料的混合物)。一條鞭法後,由於朝廷的稅收以多少兩銀子來計算,所以白銀又漸漸地變成主要貨幣而與銅錢的地位相等。
晚清時期,白銀被製成定指的銀幣,現代意義的紙幣也開始產生,銅錢的地位開始下降,又逐漸變成輔助性貨幣。新中國建立以後,銅錢作為一個獨立的幣種正式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但是目前的五角錢硬幣仍是銅錢
『捌』 誰知道晉朝錢幣是什麼樣的
西晉最初是不鑄錢的,用的是前朝的錢,如漢之五銖錢,魏之五銖錢,。。晉室東渡之後,又多用孫氏舊錢,沈郎錢。。西晉的時候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地方一度廢錢,用布匹或穀物做貨幣,東晉的時候也有谷帛替代錢幣之論,總的說來,晉朝官方鑄錢是很不積極的。
『玖』 中國古代歷史上西晉發行了哪些錢幣
西晉、東晉,史家習慣上合稱「兩晉」。這個兩晉,在中國貨幣史上很特別,是唯一的一個沒有鑄造貨幣的朝代。
晉朝流行玄學之風,主流意識形態很虛無,士大夫也都荒誕不經。不鑄錢,究竟是因為懶,還是國事紛亂顧不上,不清楚了,反正是給中國貨幣史留下了100多年的空白。
那老百姓用錢怎麼辦?有啊,就用前朝的老貨幣。
西晉因為繼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國的五銖錢。到了東晉,因為地盤在當年的東吳一帶,所以就用東吳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