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國人在華用的是什麼貨幣
❶ 晚清,銀元和白銀的區別
銀元和白銀流傳時期、使用階段、品種及流通形式都有所不同。
1、盛行流傳中國時期不同。
白銀起於漢代盛行於明清,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在明萬曆年間才開始流入中國。
2、銀元和白銀的使用階段不同。
晚清時期,清朝政府已自己鑄造銀元,同時外國銀元在中國流行,銀元是中國清末所流通的本位貨幣,白銀在清朝屬於自由鑄造,從清朝初年的主要流通貨幣逐漸退出市場,但到清末仍然通行。但即將進入廢兩改元的貨幣制度當中。
3、品種及流通形式不同
白銀因成色、重量各地不同,不僅種類名稱復雜,平砝大小不一,約重50兩,多用於大額支付。其形式像船,兩端稍捲起,向上高翹。各地流通形式不完全相同,有長愈、方愈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可換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
銀元政府發行品種較少,基本未流通到市場,銀元標准重量是26.6克左右,經過流通磨擦,也不會低於25克,天津造幣總廠製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政府製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關於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購買力的暫棲處;
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盡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
❷ 清末民國時期有哪些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幣
最廣的估計是墨西哥銀幣。
墨西哥銀圓又叫做「墨銀」或「鷹洋」,後訛為「英洋」。是墨西哥獨立為共和國以後於1823-24年鑄造。幣面為墨西哥國徽,一隻鷹嘴中叼著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幣徑、重量均與本洋相同,銀色為96.18%。墨西哥銀圓於1854年初入中國,先是在廣州使用,其後流行各地,代替「本洋」成為主要通貨。直到1905年,墨西哥改用金本位制,鷹洋來源斷絕。
❸ 清朝末期在中國流通的貨幣有哪些,都使用什麼樣的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中國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的演變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環球熱訊社區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❹ 清朝時期貨幣是什麼樣的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值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100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我國流行。至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我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我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銅元票、銀兩票、銀元票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至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我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❺ 晚清珍罕品1905坐洋幣
坐洋,亦稱「坐人」「法光」、因為這種銀幣正面所鑄的自由女神坐像頭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稱「七角」。但為了敘述方便下文仍採用「坐洋」的說法。俗稱坐洋,為清末民初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銀幣正面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裝飾圖案為麥穗,因為這種銀幣正面所鑄的自由女神坐像頭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稱「七角」。但為了敘述方便下文仍採用「坐洋」的說法。
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Liberty),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於 美國 紐約 海港內 自由島 的 哈德遜河 口附近。自由女神穿著 古希臘 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塊銘牌,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徵, 美利堅民族 和美法人民友誼象徵,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國的 象徵 。
銀元正面希臘自由女神坐像,這也是「坐洋」得名的原因。坐洋的前身為法國政府在交趾支那因為戰爭的陰影而宣告結束。外國銀圓在中國的好日子不復再了,恰好的是這個時候坐洋也銷聲匿跡了。二次大戰城結束後,法國短暫統治印度支那,再沒有再發行過銀質貨幣,坐洋的發行期為1903年至1923年。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為了顯示表示印度支那是其海外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其二是為了區別本土貨幣和殖民地區的貨幣。 「坐洋」銀幣做工精良,成色足,受到了亞洲各國人民的青睞。其中品相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不同版塊是影響價位的參考因素,個別稀缺品是必須注意的關鍵因素。
文中所見的該貨幣為1905年,銀幣保存完好,色澤飽滿,圖案精美。銀幣正面的主圖為手執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坐像的兩側鑄法文文字是:REPUBLIQUE FRANCAISE(法蘭西共和國),下方分別標注有「1905」。銀幣背面的主圖案為一花環,周圈為說明文字,花環上方鑄法文為:FRANCAISE INDO-CHINE(法蘭西印度支那),銀幣花環中間的橫向文字為銀幣的面額:PIASTRE DE COMMERCE(皮阿斯特的貿易銀)。銀幣花環下方文字為:TITRE 0.900 POIDS 27 GR。兩枚銀幣無論從細節還是整體概況都臻於完美,極好地還原了當時貨幣的原樣,透過此枚硬幣我們在領略到當時那高超的藝術製作水準的同時追溯到那個屈辱年代下的社會現狀,具有極高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d16bed77cb06
❻ 清朝時中國用的什麼錢幣
清朝用的貨幣主要有
銀子、
銀元、
銅板
、銅錢、紙幣等。
❼ 清末和民國年間以及日侵華時用的銀元(記念幣),銳換現在人民幣價值有多少給人家收藏值多少
光緒元寶時期: 清朝貨幣。清代貨幣、紙鈔、銅幣並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行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兩廣總督張之洞曾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委託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並在廣東錢局首鑄機制銀元和銅元。其後,各省紛紛仿效,購制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包括廣東錢局在內,許多造幣機均訂購自著名的英國倫敦伯明翰造幣有限公司。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發行,成色為91%。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XX省造」或「造幣總廠」,底部鑄「庫平七千二分」,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為滿文「光緒元寶」。銀幣背面外圈頂部用小號英文標准字體銘「XX省造」或「造幣總廠」字樣,下面為英文「庫平七千二分」,內圈鑄有中心為蟠龍圖,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 大清銀幣時期: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准,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後採用七錢二分為單位。背刻鑄蟠龍紋圖案。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9成。在流通中按個計數使用。據統計,清末鑄銀圓總計達 2.8億枚。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後又成為正式大總統。當時,為了鞏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民族經濟,也為「制憲」和「稱帝」作準備,於是毅然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是年(民國3年,即1914年),制定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於是大量收購舊幣,在天津造幣總廠和武昌、廣州、南京等分廠按規格、重量等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幣,全國通用,逐漸取代了「大清銀幣」,等銀幣,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發行量最大、流通最廣、存世量最多的10餘種「袁大頭」機制銀幣(民國3年、8年、9年、10年等)。另外還有國民黨佔領南京後發行的孫中山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俗稱孫小頭。 「船洋」是國民政府在上世紀30年代鑄造的海洋帆船圖案銀幣的俗稱。在我國近代發行的上千種老銀幣中,其影響僅次於「袁大頭」銀幣。
1933年3月,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頒布了《廢兩改元令》和《銀本位鑄造條例》,決定結束各省分鑄銀元的局面,將銀幣的鑄造權收歸於設在上海的中央造幣廠,並決定先從上海實施廢兩改元,規定從當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項的收付,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交易。同年,一種新式的銀幣——「船洋」開始在上海中央造幣廠鑄造。「船洋」幣設計新穎,鑄工精湛,銀元直徑39.4毫米,重量為26.69克,成色88%,含純銀達23.49克。
「船洋」銀元為民國時期南京政府發行的銀本位幣。其正面圖案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身著漢裝的側面頭像,上方紀「中華民國×年」;背面圖案是雙桅帆船放洋圖,紀值「壹圓」兩字列在船的左右,直齒邊。「船洋」發行後,在市場上深受民眾歡迎,並和「袁大頭」、「開國紀念幣」一起逐漸取代了流通於市面的各式「龍洋」和外國銀元。直至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為止。
在該幣系列中,民國二十三年壹圓幣較常見,總鑄數是9874萬枚(註:另有3000萬枚為1949年由國民政府委託美國造幣廠後鑄)。其次是民國二十二年壹圓幣,總鑄數是4640萬枚。在「船洋」銀幣系列中,有一種民國二十一年版的銀幣有著戲劇性命運。
「九·一八「事變之前,國民政府發行了民國二十一年銀元,幣面刻有一艘雙桅帆船,頂上有三隻飛鳥,東方有一輪初升的太陽,俗稱「三鳥」。寓意「國運」、「一帆風順」、「旭日東升」。不料剛發行,正逢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當時有人把空中圖案附會為日本國正要升起,三隻鳥被說成是東三省要飛掉了,因此輿論嘩然,紛紛指責國民黨。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飛鳥是外國人的徽記,凌駕於中國帆船之上」,都認為不妥,馬上下令收回這版銀幣,以制止謠言流傳。如此小小方圓之間,竟然蘊藏著如此深刻的歷史內涵。民國二十一年版「船洋」總鑄量為226萬枚,實際流通不足5萬枚,目前市價從年前的每枚3000元,升到現在的每枚7000元,翻了兩番。
除以上發行流通三種「船洋」外,還有數種「船洋」試鑄幣流傳於世。一是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奧地利版試鑄樣幣,圖案正面為孫中山側面像,上緣刊寫「中華民國十八年」,背面為三桅帆船圖。這五個國家試鑄樣幣圖案基本相同,均是按照政府所擬定的標准圖設計雕刻試鑄,為數極少。所以,能得到其中任何一枚皆非常可貴,市價都在兩萬元以上。二是民國二十五年版試樣幣。這版試鑄樣幣,沒有正式發行,它歸結為盧溝橋事變後,由於抗戰爆發,國民黨政府內遷,所以發行受阻。現發現有幾種民國二十五年銀元存世,一種是雙桅帆船圖,面值有1元、中元(半元)等兩種。另一種是古布圖,面值有1元、中元等兩種。以上均未正式發行,存世極少,圖書所標參考價高達3萬至8萬元,屬珍稀品。 袁大頭420元。。。。孫中山開國記念幣380元。。。明治540元。。。宣統、光緒分別是790元和730元。。。ONE DOLIAR是站洋620元
❽ 現在站洋幣1911年的值多少錢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腐敗無能,無法抵禦外敵侵略,先後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外國列強為了在華爭奪利益,幾十個國家的銀元先後湧入中國,通過不公平貿易,換取我國大量白銀。
站洋幣到底是什麼、現在一枚價值多少?
「站人」銀元,是清末民初時期,由英國鑄造,在中國廣泛流通的外國貨幣之一。「站人」銀元進入我國後,開始在廣東、廣西一帶流通,因其製作精美,含銀量高,深得商民喜愛。英國政府看到「站人」銀元在中國有利可圖,便大量鑄造,大量輸入。不久,「站人」銀元便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使用,尤以北京,天津為盛。當時,在中國流通的外國貨幣中,「站人」銀元已佔相當大比例,使中國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經貿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站人」銀元作為一種歷史載體,記錄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屈辱歷史。研究在中國流通的外國貨幣,對於我們了解外國列強利用銀元貿易,掠奪中國財富的罪行,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英國「站洋」又稱「港元」或「站人」銀元,它實際上是外國商貿銀幣在中國民間的一種簡稱,是清末流行於中國的一款英國銀元。
站洋幣到底是什麼、現在一枚價值多少?
據記載,早在明朝中期,西班牙就已在墨西哥製造「本洋」銀幣(俗稱「雙柱」),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中國對外貿易日趨繁榮,從外國流入中國的銀幣種類也日漸增多。至清朝末年,除「雙柱」外,還有墨西哥「鷹洋」、英國「站洋」、印度支那「坐洋」、日本「龍洋」和德國威廉一世紀念銀幣等品種,其中,英國「站洋」以製作精良、圖案美觀而著稱於世。
英國"站洋",據史料記載和存世實物版別統計,現已知:
(1)無暗記版,有五年,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
(2) 1902年"站洋"從現有版式上看,已知的均為有暗記版;暗記分為陰文"B"和陰文"C",鑄造量分別為30404499枚(B)和1266618枚(C);
(3) "站洋"1902年無暗記版 .數量稀少. 站洋的不同版別多寡數量極其不均,個別稀少年號、稀少暗記是名副其實的珍品,如1935、1921、1934等年號極少,1904、1913、1925、1929、1930等年號也屬稀少品,其它年號則見仁見智,說法不一了;在暗記版中,則根據不同年號情況以「B」版和無字版較為常見,當然不同年號情況各異絕非能夠一言以蔽之,從普遍情況看「C」版屬於稀缺品,其它暗記版別更加不可得見了。
暗記版的,最普通的是「B」字版,主要是在槍戟的叉尖上有陰文「B」字,一般肉眼便可觀察,借用放大鏡效果更好,「B」版非常普遍,在該幣有發行的23個年頭中,除了1925年未發現有暗記版式外,其它年號均有暗記版站洋,而且以普通「B」字版最為常見;據載還有「2B」、「6B」、「0B」等陰文者;另有「C」版者,此暗記在站人正面盾牌與褲裙交界的下方三角內,船下波浪也與其它有別。
無暗記版,即在站洋的正背面無任何暗記,當然僅僅憑槍戟的叉間上無「B」是不能判斷是否無暗記版別的,真正鑄造發行無暗記版的站人銀幣的年號只有5個,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等,這一點應當注意。
❾ 「銀元」是清末民初的政府發行的銀質貨幣,可老百姓為何都稱之為「大洋」
在民間很多俗稱里帶“洋”字的東西都來自海外,比如洋火、洋釘等等,銀元也不例外,因為最早是從海外傳入,所以叫做洋錢,後來因為銀元之外還有輔幣銀毫,所以用大洋和小洋兩種叫法予以區別。
中國古代主要是以銅錢為貨幣,直到自明代以後,白銀大量流入,使用日漸增多,白銀才逐步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在明清兩代,白銀在日常使用時是採用以重量來計算其價值,貨幣單位就是重量單位兩、錢、分等。因此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外形,也沒有統一的發行機構,隨便哪家銀鋪就可以自己熔鑄銀錠當貨幣使用。
而平時使用的銀錠有元寶型、銀塊、銀條等各種形狀,甚至在使用時還可以直接分割,把一個銀錠切成若干塊使用,或者是把若干個小銀錠熔鑄成一個大銀錠使用。這種方式固然方便,但是弊端也很明顯。
銀角,俗稱小洋或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