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用的流通貨幣是什麼
① 鬼子當年在東三省發行的錢是什麼樣的
偽滿洲國的中央銀行為「偽滿洲中央銀行」。偽滿洲國貨幣為元。1元=10角=100分。偽滿洲國貨幣與日元等值。流通貨幣為偽「滿洲銀行券」,不可兌換金銀。朝鮮銀行券和日元在偽滿洲國境內也可自由流通。1933年偽「滿洲中央銀行」紙幣發行額為6億元,1938年紙幣流通額達50億元。[1]
偽「滿洲國圓」是偽「滿洲國」的流通貨幣。發行單位是「滿洲中央銀行」。
偽「滿洲國圓」發行之初和中國的貨幣一樣,都是採用銀本位制。1935年11月起,改實施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與日元等值。另外「滿鐵」附屬地和關東州也使用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圓。[1]
一開始,紙幣和硬幣都是由日本銀行的造幣廠生產,不過後來就由偽「滿洲國首都」新京(現長春)的偽「滿洲中央銀行」生產了。由於20世紀30年代國際銀價的不斷大幅波動,偽「滿洲國圓」在1935年脫離了銀本位而與日元固定匯率,隨後就接近了與日元的匯率平價。自1940年開始,偽「滿洲國圓」就開始用來衡量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在此期間所發行的紙幣的一半面值都是由硬幣回收的。一共發行了五種面額的紙幣,分別是一百圓、十圓、五圓、一圓和五角,正面以清代的統治者為特徵。由於二戰時期日本統治地區的通貨膨脹壓力,1944年發行了一千圓紙幣。[1]
偽「滿洲國」纖維制硬幣
圓可以細分為十角、一百分或是一千厘,硬幣面額的發行則是從五厘到十分。[1]
1944年和1945年,偽「滿洲國」發行了由與硬紙板類似的,被「世界硬幣標准目錄冊」稱為「紅色或棕色纖維」的材料製成的硬幣(1、5分)。[1]
194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大約120億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的鈔票被東北銀行收回。
希望採納!謝謝!
② 抗戰時期的貨幣都有哪些
法幣。軍用手票(日本)。中央儲備券(儲幣)
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韓德勤),江蘇省農民銀行大量發行紙幣,俗稱小「鋼板」,流通與蘇中、蘇北一帶。
流通券。江淮幣。鹽阜幣。華中幣。
③ 抗日戰爭上海用的是什麼貨幣
這個要看歷史階段。
1937.8.13-1941.12.8:上海的西方租借尚存,除了國民政府的大洋、法幣、日元、軍票外,汪偽政府的中儲卷、美元、英鎊等貨幣都在使用,幣制非常混亂。
1942.5.31-1945.8.15:汪偽政府禁止法幣流通,強制兌換法幣。由此法幣退出上海金融市場。但是地下的外幣、法幣交易十分猖獗。
④ 紅色貨幣的關於抗幣
「抗幣」也叫「邊票」、「邊幣」,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所發行的貨幣。是「紅色貨幣」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大博物館和革命紀念館的館藏精品。目前「抗幣」已引起越來越多紙幣收藏家的重視,國內不少有遠見的紙幣收藏家把投資熱點逐漸轉移到「抗幣」上來。抗幣發行的期限是公元1940年一1945年,發行地點為華中、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東等敵後抗日根據地。
「抗幣」的發行對根據地商品流通的擴大,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根據地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紅色經濟」的中流砥柱,突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現在,隨著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抗幣」的價值更是被凸顯出來,成為被各路藏家爭相關注的「焦點」。
⑤ 1940年1千萬法幣值多少錢
300萬以上。
如果是袁大頭,相當於人民幣300萬以上。如果是法幣就不好計算了。1940是民國時期,流通的貨幣是銀元和法幣,當時是抗日戰爭時期,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日本鬼子的佔領區更是發行軍票,和廢紙一樣。當時銀元還是人民比較信任的貨幣,購買力強,折算成今天的貨幣也是很多的,其他紙幣的話,都快成廢紙一樣了。
⑥ 抗日期間敵占區用的日偽貨幣什麼樣
抗日期間敵占區用的日偽貨幣主要有:
1、日本軍票
二戰時期,日本瘋狂發行軍票,日本軍民的一切公私經濟的收支,完全使用「軍用手票」,更逼令佔領地居民兌換軍票作為貨幣。由於軍票發行時不會有保證金作為兌換支持,也沒有特定的發行所,所以軍票不能兌換日圓。基於這個緣故,日本政府以此作為支配佔領地經濟的一種手段。戰後,軍票淪為廢紙,給日佔區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失。
⑦ 抗戰時淪陷區和國民政府控制區各自用的貨幣是什麼
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至一九四五年日軍投降的這段時間里,日本在中國大陸扶持的偽政府共成立了滿洲中央銀行、中央儲備銀行、冀東銀行等七家偽政權銀行,每家銀行都發行紙幣和硬幣,同時,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發行的貨幣和日本軍用票也大量湧入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批貨幣流通在中國各淪陷區,成為日本侵略者與其扶持的偽政府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的工具。所以說日佔區使用的貨幣太雜,國民政府控制區使用法幣,共產黨控制區使用的是邊鈔。銀圓在那時候一直都是所有人認可的流通貨幣。
⑧ 抗日戰爭時候,一個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中國當時使用的主要貨幣是銀元,1914年搞銀本位,我國民眾沒有使用紙幣的習慣,當時採用的是貨幣單位銀兩制,同時要改兩為元。發行銀元,一元,五角,貳角,一角,鎳幣一種為五分;銅幣五種,分別為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中央銀行同時發行紙幣,1元,5元,10元,50元,100元,銀元和紙幣可到當時的中國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兌換,1元紙幣等於1銀元,這本身就是暫時性措施,為經濟發展,遲早是要廢除,實行金本位,紙幣和銀元不再兌換,回收銀元,單用紙幣,禁止銀元在市場里通。後來隨著戰亂,也沒有人去做這件事。一銀元大約能兌換1000文錢。銅元每枚約得換銅錢八文,銀元進入市場以後,每元換輔幣10角,時間地點可能造成兌換不同。一碗面條大約四文錢,一斤魚肉十五文,一斤豬肉四十文。第一版人民幣與銀元兌換比率大,不同地區不同,部分地區人民幣成了銀元的輔幣,人民幣只能進行小宗買賣,幣額太大,不利於正常經濟活動。1955年幣值改革前的舊幣值,舊幣值的1萬元等於新幣1元。 第二版人民幣是按照1銀元購買力制定,一人民幣等於一銀元,一銀元大約相當於現在300元人民幣,我們這十年人民幣增發量大。
⑨ 抗戰時中國的哪種貨幣在國際上可以用
當時的合法政府的官方貨幣就是法幣。
另外「大洋」因為貴金屬屬性也是硬通貨。
⑩ 抗戰時期高捷誠主持發行什麼鈔怎麼念
冀鈔(jìchāo)。
抗戰時期高捷誠主持發行是冀鈔,華北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北海銀行合並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時,「冀鈔」才退出流通。
冀鈔(jìchāo)亦稱「冀南幣」。1939年10月抗日根據地冀南銀行發行的貨幣,流通於晉冀魯豫邊區。1948年5月後成為華北解放區本位幣,同年底停止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