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談談生活中該如何對待貨幣

談談生活中該如何對待貨幣

發布時間: 2022-12-15 19:02:33

① 誰有正反兩方面典型材料說明人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貨幣

正確面對金錢 有一句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又是萬萬不行的」。這生動的說明了金錢的兩面性。在商品社會里,金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用多說,所以人們都愛它;但錢多就萬事大吉了嗎?富翁害怕人偷人搶,它甚至可以製造罪惡與殘殺,所以人們又都恨它,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金錢呢? 一個同學說:「錢可以買到一切」。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似乎錢多了,親情、友情什麼都有了。 其實並非如此,一個靠不正當手段得來很多錢的人,朋友不一定多,親情不一定濃,友情不一定重。甚至會走向反面。王寶森就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貪污腐敗的錢多了,結果眾叛親離,自絕於人民,走上了死路。有人說精神的力量和親情友情,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東西,是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最本質的特徵。這還是有道理的。 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洪災,國內外廣大愛國愛民之士,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不足以說明這一點嗎?而金錢呢?只是一種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品,一種具有流通價值的商品等價物。的確,我們生活中時時處處離不開它,於是有人就換言之:「有錢就有一切。」顯然,這句話是個荒唐可笑的論調。比如一個白丁買了一張大專文憑,上崗後能用大學知識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嗎?能勝任工作嗎?可見金錢不是萬能的。有錢能買到文憑,但買不到知識;有錢能買到朋友,但買不到友情;有錢能買到婚姻,但買不到幸福。 金錢,有時看來是神秘的,也是很敏感的。錢在善良人的手,它是善的,因為用錢可以辦好事;錢在壞人手裡,它是魔鬼,便之見利忘義,為了錢甚至喪失人性,以致父子不相識,手足相殘殺。這種人雖然有錢,其結果,親情友情,愛情和人格,尊嚴等等,都喪失貽盡。 所以,我認為現實生活中,在商品社會中,盡管錢是人類生存不可少的等價物,但要正確對待錢。掙錢要合理合法,花錢要得當適度。讓錢發揮正常的作用,但對錢的「副作用」,負面影響也應有足夠的認識。

② 結合實際,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貨幣

貨幣定義
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一)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必須有實質價值,其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種理論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Aristotle)樸素的金屬學說。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早期特徵就是「重金主義」或「金屬主義」,認為只有金銀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
(二)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為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於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來,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極其復雜。
然而貨幣的本質問題是最復雜的問題,19世紀中葉英國有一位議員格萊頓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在研究貨幣本質中受到欺騙的人,比談戀愛受欺騙的人還要多。」真的是這個樣子,直道今天不論是馬克思也好,西方經濟學的學者們也好關於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4.購買力的暫棲處。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後面4條應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在西方貨幣學說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貨幣金屬論,二是貨幣名目論。貨幣金屬論者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出發,認為貨幣與貴金屬等同,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貴金屬的價值。貨幣名目論者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出發,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為貨幣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貨幣金、銀本位制的產物,隨著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其影響力正日益減弱。目前在西方貨幣學說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貨幣名目論,這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斑。最近出版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為:「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這些定義都沒有科學地抓住貨幣的本質,但對於貨幣經濟分析也有一定的可用之處。不同的學說雖有其合理內涵,但都沒能在科學、全面的基礎上概括貨幣,從而導致在經濟生活中長期存在著「貨幣拜物教」。
馬克思第一個科學地從多角度定義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和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執行著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歷史上不同地區曾有過不同的商品交換充當過貨幣,後來貨幣商品就逐漸過渡為金銀等貴金屬。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商品貨幣(金銀)的供應越來越不能滿足對貨幣日益增長的需求,又逐漸出現了代用貨幣、信用貨幣,以彌補流通手段的不足。進入20世紀,金銀慢慢地退出貨幣舞台,不兌現紙幣和銀行支票成為各國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續,但是支配貨幣運動的始終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貨幣流通規律。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 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為1蘇(Sol),20個蘇為1里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和韓元。
在現代經濟社會里,貨幣包括下述種類。
(1)硬幣
硬幣是一種小面額的輔幣。它是銅質的、鋁制的或是鎳質的。
(2)紙幣
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為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為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為通貨或現金。
(3)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隨時提取的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稱為需求存款。由於活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換成現金,所以銀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貨沒有區別。它也是一種貨幣。
(4)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為一種貨幣。
(5)准貨幣
准貨幣(near-money)是指能夠執行價值儲藏職能,並且易於轉換成交換媒介,但本身還不是交換媒介的資產。例如,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就是准貨幣。
(6)貨幣替代物
貨幣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夠暫時執行交換媒介職能,但不能執行價值儲藏職能的東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種貨幣替代物。

③ 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做理智的消費者應該遵循的原則: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正確對待貨幣,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對金錢,要取之有道, 用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是受法律保護的,是光榮的。對於金錢,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於做最有意義的事。花錢要節制,用於做什麼要分輕重緩急,能節省的要節省,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就能讓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理性地對待金錢,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利於國家,他人的有益的地方,用到有利於自己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慧都能上一個層次。

(3)談談生活中該如何對待貨幣擴展閱讀

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和人生觀緊密相連的。金錢觀屬於物質觀,作為物質世界的一種表現;金錢作為人類社會一般等價物的載體表現。金錢觀也可以說是人類在人類社會中對物質世界的一種認識。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歷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財產,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

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居里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自己幾乎全部獎金捐給了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50年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重金聘約,攜妻子兒女一起越過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僕人、壞主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金錢觀。

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經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錢是可以放棄的

當然,有了錢就可以有許多東西,就能建立一個在物質上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過較為舒適的物質生活。但是,我們的生活絕不是只要擁有高檔的物品就一切美滿了,因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質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為重要。

我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些革命青年甘願放棄城市的優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許多僑居海外的科學家,舍棄洋房、汽車,回國住集體宿舍,騎自行車,他們的薪金少了,物質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們卻感到更幸福。可見,一個人即使缺少錢,但他為了某種高尚的理想而活著,那麼他是幸福的。

錢也不是萬能的

一個人即使有很多錢,但他的精神世界如果是空虛的,或者生活並不自由,那麼就決不會有幸福,有時甚至是痛苦的。《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生長在一個門第顯赫、極為富貴的封建官僚家庭里,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說他是很幸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為封建禮教所禁錮,沒有自由,因此,他不幸福。古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可以說是富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貴只使得他獸性大發,弒母戮師,甚至荒唐到火燒羅馬城,最後眾叛親離,只得自殺。這,說明了金錢與幸福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們透過金錢的魔力,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就會發現錢不過是一種商品,如果喪失了那種能夠交換商品的能力的話,那麼紙幣不過是一些廢紙,金屬幣也只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對錢的態度正確,理解得透徹的人是不會被錢所動的。

我們對錢要有一種正確的認識。既不能像晉朝的王夷甫那樣把它蔑稱為「阿堵物」,連碰也不願碰它,也不能為它而瘋狂,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它。總而言之,我們對錢的態度應是「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④ 如何正確對待金錢

錢,是一種雙方物品交易的媒介,是物品的衡量標准,在物品買賣中並不具備價值。

「錢」在這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的外表不斷發生變化,它的交易方式亦發生了變化,但是它的核心「職能」卻沒有絲毫的變化,依舊只是一個交易的媒介。

錢本身並不具備任何的價值,只有在人們從事物品買賣交易之時,錢財可以發揮它自身的功效。人是錢的主人,一切的經濟活動只有依託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展開。

由於錢在漫長歲月中的使用,讓大家逐漸對他形成一種明確的觀點認可「錢=利益」,在這樣的刺激下,促使大部分人去不斷追逐金錢,更有甚者一葉障目迷失在這虛假的利益之中,忘記了錢本無價值的觀念,最後悔之晚矣。

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用錢來衡量,那是因為錢的核心功能,就是為物品的價值提供一個確切的標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不擇手段的去追逐錢。人的一生之中會擁有很多東西,而錢只是其中之一。有些東西是有價無市的。例如生命,健康,愛情,友情,親情,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一生珍藏。

⑤ 當貨幣貶值時,對於普通人來說,應對方法是什麼

現實一直都很殘酷,貨幣貶值無形中抹滅了多少人的財富。

對於普通人而言,對抗貨幣貶值的途徑其實只有兩個。

一是購買能夠抗通脹的資產。

二是不斷增加自己的賺錢能力。

這兩條路,第一條看似簡單,實則很難。

第二條看似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就不難。

所謂的貨幣貶值,其實本質上就是因為大量的發行貨幣導致的。

由於全市場生產的商品,跟不上貨幣的數量,導致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貨幣自然就貶值了。

貨幣貶值對應的是物價上漲,原則上可以通過購買資產來進行保值。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大部分的錢是花在消費上的,並不是用來購買資產的。

貨幣貶值最直接導致了消費成本增加,如果再趕上消費升級的大浪潮,那麼光消費支出這一塊成本就會大大提升。

如果生活質量都不能有保障,那麼買再多的資產,即便應對了貨幣貶值,也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 對抗貨幣貶值的第一個要務,就是保證自己的收入增長,增加自己的賺錢能力。

所以說,任何時候都要懂得投資自己,而不是說單單去依靠購買資產,來應對貨幣貶值。

那些九十年代的萬元戶,二十一世紀初的百萬大戶,為什麼逐步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不是他們沒有去購買資產應對貨幣貶值,而是因為時代的變化,賺錢的能力下降。

原來他們處於 社會 的相對頂層,現在可能只是在中高層了。

如果遭遇投資失敗,可能情況更差。

所以即便資產保值了,他們所處的階級也是在逐步逐步往下掉的,因為有更能賺錢的人站在了他們的上層。

如果你仔細的去觀察富豪榜,就會發現大部分的富豪本質上還是依靠經營企業賺到的錢,而並不是購買資產。

本質上資產只能保值,賺錢才能致富。

普通人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通過知識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和賺錢能力,當然也可以通過不斷增長的社交能力,圈層影響力去一步步往上邁進。

這些不僅可以應對貨幣貶值的,更會讓自己的財富不斷增值。

我們只有先把自己變的更強,才有錢、有資格去聊那些關於資產配置的問題。

很多人一直在喋喋不休的爭論,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什麼資產是最保值的。

會是房子,還是股票,或者是黃金?

沒錯,上一個十年,由於大量的貨幣流向了房地產市場,所以樓市是保值,甚至升值的。

但這並不代表未來樓市一樣是保值升值的,邏輯上沒有必然性和關聯性。

中國的廣義貨幣M2僅200萬億元左右,而樓市的總市值已經高達500萬億元,也就是說錢全部拿出來也不足以買下所有的樓,這是有問題的。

那麼未來房產就不保值了嗎?

什麼才能保值呢?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很多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對於保值這件事,進行了資產押注。

即便押注短期內猜對了資產的升值,但人生漫漫幾十年,誰知道未來十年會不會發生反轉。

原則上,多餘的流通貨幣,會進入市場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

我們作為普通人是沒有辦法進行准確預判,資金究竟會流入哪類市場,到底是樓市,還是股市,亦或者是大宗商品。

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綜合資產配置,涵蓋了樓市、股市、大宗商品、藝術品等市場。

如果我們回顧過往幾十年,其實做好資產配置,持有房子、現金、股票、黃金、外匯等等,原則上綜合起來是可以保值的。

只不過在某一段時間內,這些資產中個別資產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值,讓我們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買入一類資產才能保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資產,比如有一些就是喜歡買股票,有一些就是喜歡買房子,有些喜歡黃金珠寶,有些則喜歡現金理財。

這些資產其實都沒有問題,只不過市場上的貨幣不會剛好平均的流入這些市場而已。

與其押寶哪類資產會一騎絕塵,不如每一類都配置一些,取平均值,因為平均值和貨幣貶值率最接近。

這也就是為什麼,做好資產配置,可以確定保值。

但保值並不是增值,很多人其實想的並不是保值,而是想要突破通脹,追求升值,難度自然更大了。

要想了解哪些資產會明確升值,就得明白升值邏輯,為什麼貨幣資金會湧入這些資產。

如果從大邏輯來看,會升值的資產只有一個大類,就是「 優質資產 」。

什麼是優質資產,又可以用四個字來表示,就是 供不應求

什麼叫做供不應求?是買不到嗎?

其實不是,供不應求的意思是買的人多,賣的人少。

比如,好的股票,就是供不應求,買的人多,賣的人少,所以股價不斷的上漲。

比如,一線城市的房產,就是供不應求,不然不會採取限購措施,市中心的房子,學區房等,依然穩中有升。

比如,名人的字畫,就是供不應求,拍賣會上價格節節攀升。

比如,限量版的任何東西,大到跑車,小到球鞋,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能夠升值的優質資產,本身必須具備稀缺性,其次就是高附加值。

至於未來什麼一定是稀缺的,就很見仁見智了。

曾經人們覺得石油很稀缺,後來石油開采不僅過量,可替代的清潔能源也是越來越多,油價就不斷下滑。

曾經人們覺得房子很稀缺,後來房子越造越多,而人口越來越少,從此那些空城的房價就不再上升。

資產的價值,本質上取決於供需,價格的變化,就是供需的再平衡,僅此而已。

不知道大家讀完以後,能不能意識到,哪些資產會相對更保值,哪些是屬於消費類資產,該怎樣去應對貨幣貶值。

但這些都不是關鍵問題。

還是那句話,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努力的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收入,才是對抗任何經濟風險的主要途徑。

通貨膨脹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這一點在我們國家表現的尤為突出,近三十年,是經濟騰飛的三十年,也是物價飛漲的三十年,相對來說,也是貨幣貶值最快的三十年。

有數據現實,從1986年起算,最近三十年國家的貨幣總量上漲了280倍左右,也就是說,1986年的1萬元(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280萬元,貨幣的總量大概保持著每年21%的增長速度,相應的購買力的下降幅度可以想見。

在貨幣貶值的大環境里,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呢?我覺得有3點。

01 推動職業發展,個人成長其實是最抗通貨膨脹的

貨幣貶值速度很快,但是只要你的收入水平的上漲速度能夠跟得上,貨幣貶值對你的威脅就很小。

提到通貨膨脹,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去理財,其實我倒覺得,理財是風險與收益並存的,而工作上的長足發展、工資的水漲船高,可是實打實的,每個月真金白銀的發到你手裡,靠譜!

舉個例子,

我媽在銀行業工作,三十年前,一個月工資不到100元,她的工作沒有很突出,到現在也沒有混成領導,但是現在的工資仍然能夠達到近10000元,三十年上漲了100倍。

而如果要靠理財,你拿著每月100塊錢,想要達成每月10000元收益的理財目標,年化收益率得多少?這么高的年化收益率還要保持幾十年,這得是巴菲特才能做到吧?

在職場,我媽完全不算成功,只能算是恰巧選擇了一個正確的行業。我們這個時代,憑借職場發展,完美對抗貨幣貶值的更多。

我有個同學,2010年大學畢業在廈門一家小互聯網公司工作,月薪不到3000,後來憑借多年積累的優秀業務能力,2017年跳槽到阿里,年薪近70萬,如果折算成年化收益率,這得有多高!

所以我認為,職業發展才是應對貨幣貶值的頭號利器,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職場的可能性很多,選擇對的行業、練好內功,比什麼理財都強。

02 學習理財技能,用金融工具推動財富的增值

貨幣貶值的厲害,我們只要讓財富保持同步的增值,就能抵消貨幣貶值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如果說職場發展是根本,學習理財就是財富增值的「助推器」,也是我們應對貨幣貶值的利器。

選擇不同的金融工具,在三十年這么長的時間段里,對於財富的「改造」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十年前,別人投資黃金,你選擇銀行活期存款;十年前,別人買房,你選擇國庫券;五年前,別人買了騰訊公司的股票,你選擇P2P平台,別人和你的區別就在一個有一個的理財選擇中,現象出來。

如何選擇對的金融工具呢?這就要考驗我們的理財技能了。投資眼光其實是學習的結果,沒有人天生擅長理財,誰都是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在錯誤與修正中成長起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培養理財意識、學習理財技能、選擇正確的投資標的,才能更好地應對貨幣貶值。

從目前的的經濟環境來看,我覺得兩個方面還會有機會。

一個是我們國家的股市, 從 歷史 數據看,股市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資標的之一,而且我們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穩健,正在逐漸走到世界舞台的中間,這樣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一定能在股市中有所體現。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選擇指數型基金,定投股市,大概率能獲得不錯的匯報。

另一個是核心城市核心地區的房產, 雖然最近新聞的信息都說房價下跌,並且國家的調控政策也很緊,但是我認為,目前國家城市化的進程還在進行中,核心城市對於人口的吸納作用日趨現象,而且隨經濟發展,人們會有更大的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好的位置的房產仍能很好的保值增值。

03 理解財務風險,學會控制自己的本能

財富的保值增值最怕什麼?最怕本金受損!

普通人應對貨幣貶值尤其應該注意放防控風險,很多時候,我們盲目追求高收益,反而容易陷入投資陷阱,試想,本金都賠光了,手中的貨幣都沒了,還談什麼應對貨幣貶值呢?

投資理財,風險收益永遠是並存的 ,而我們的人性往往是,賺錢的時候,膽子越來越大,股市5000點,就有人敢喊出沖破10000點的口號,就有人不惜開始融資融券。

這就是人的本能,有了還要更多,而投資理財都是和本能對抗的,很多投資決策都是反本能的,所以巴菲特才說,在別人瘋狂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瘋狂。

其實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對於財富的侵蝕還是緩慢的,那些忽視風險的、屈從本能的投資才「立竿見影」,直接擊潰你的生活。

綜上所述,貨幣貶值和經濟發展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面對呢?我們應該加速個人成長,推動職場升級,這是根本路徑;我們應該學習理財,選擇正確的金融工具保住自己的財富;我們應該控制風險,學會和本能作戰。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從90年代到現在,由於通貨膨脹的存在,物價是不是在飛速上漲,我們手中的貨幣就是處於貶值過程中的。那麼在這個貨幣貶值的過程中,普通人是在怎麼應對呢?

01正常的貨幣貶值

我們可以從每年公布出來的數據就能發現,通貨膨脹每年都存在,那麼貨幣自然也是貶值的。不過這種貶值的幅度並不是很大,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也不是很明顯。

這種情況下,我們正常的生活就行了,不需要過多的去操心一些什麼東西。如果手上有績效,可以選擇國債、銀行存款、定期理財等方式來對抗通貨膨脹,做到讓手上的資金增值保值。

對於幅度不是很大的貨幣貶值,我們不需要過多的擔心,正常的生活,適當的理財就行。

02非正常貨幣貶值

①貨幣大幅貶值

古今中外都有一些非正常的貨幣貶值情況存在,例如:一戰後的德國、民國時期的中國、委內瑞拉貨幣貶值等。很可能我們手中的錢在短時間內就變得一文不值。

對於這種非正常的貨幣貶值,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手上所有的貨幣變成保值物以及食物,保值物就包括黃金在內的一些投資品種,兌換食物是避免出現手上有錢但是買不到食物的情況發生。

②貨幣中等幅度貶值

這次疫情的發生,美國大量印刷美元,肯定會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一定幅度的通貨膨脹,貨幣會在一定的幅度內貶值。

這種情況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應對比較合理的方式有:

(1)投資自己,讓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變強,可以獲取更多的勞務報酬。

其實還可以通過投資金融工具來避險,例如:基金、股票、期權期貨等,不過這些投資都需要比較強的專業技能技巧,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沒必要為了保值增值而去「火中取栗」,更大的可能是得不償失。不過可以通過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利用相關工具來達到避險。

綜上:貨 幣貶值一直都存在,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提升自己,讓自己勞務報酬的增漲幅度能夠超過貨幣貶值幅度;其次通過投資工具,做到讓手中的資產保值增值(注意防範風險)。

⑥ 結合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談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金錢,應該如何使用金錢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它是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所以貨幣在一定程度上是財富的象徵。
但是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待貨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首先貨幣的獲得應該取之有道,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獲得貨幣。
其實我們使用貨幣應該。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把錢花在更需要用的地方去優化資源配置。

⑦ 如何正確對待貨幣

金錢是用來進行物物交換的一種等價物,是為了簡化交易而出現的交換工具。1.金錢本身沒有感情和意志,他可以為做好事的人服務,亦可以為做壞事的人 效勞。金錢既不是眾善之門,也不是萬惡之源,問題在於他處在什麼社會制度下,怎樣獲取金錢,錢掌握在什麼人手裡,怎樣利用它。2.只要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而取得的金錢,就是正當的,是合理的。

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對待金錢

在實際生活中,沒有錢是不行的,如萬一遭遇困厄,生活拮據,身患重病……我們總是那麼渴望金錢,渴望它帶給我們健康,渴望它讓我們擺脫困境,渴望它給我們帶來舒適生活。這一切,的確無可厚非。可是,一旦對它有過多的貪欲,把它當成生活唯一的目標,一旦心靈完全被金錢占據,那我們便永無安寧之日了,因為它會讓我們喪失人格、尊嚴、友情等,甚至為錢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當一個人被金錢所異化時,他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金錢被看作神聖的、萬能的、第一位的東西時,人便喪失了生命中一切寶貴的東西,人生便毫無幸福可言,人便不能再稱之為人了。一個最後「窮」得只剩下錢的人,一定活得很累、很乏味、很空虛。
其實,錢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生活中還有許多遠比錢更有意義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尋,比如愛情,比如友誼,比如健康……有句名言說得好:「能用錢買來的都不貴。」不要讓錢擋住我們的眼睛,不要讓錢成為套住我們心靈的枷鎖。做一個灑脫的現代人吧!切記,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連生命都丟了,錢再多又有何用呢?

熱點內容
股市黃昏星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5 15:15:00 瀏覽:495
建設銀行股票歷史最低是多少 發布:2025-07-05 14:43:57 瀏覽:373
全球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場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866
如何介紹基金定投業務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744
黃金期貨浮動盈虧如何處理 發布:2025-07-05 13:47:41 瀏覽:251
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7-05 13:39:43 瀏覽:126
股票歷史財務指標查詢網站 發布:2025-07-05 13:34:23 瀏覽:777
首旅酒店股票歷史 發布:2025-07-05 12:29:18 瀏覽:606
佛山照明股票歷史最高價 發布:2025-07-05 12:21:47 瀏覽:48
對沖基金的對沖成本指什麼 發布:2025-07-05 12:12:09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