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俘營里什麼適合做貨幣
Ⅰ 一、戰俘營中的經濟組織
第一天
先來個故事分享,《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R.A.Radford。
作者是一個經濟學者,二戰的時候被關進了戰俘營,解放後被放出,將自己在戰俘營中的看到的現象整理下來,發表了他的所見所聞。
有一位隨軍的牧師,手裡拿著5根香煙,和一罐乳酪,當他在戰俘營中溜達一圈回來的時候,香煙和乳酪沒有少,手裡還多了一塊巧克力,原來在溜達的過程中,一位囚犯願意用一罐乳酪換取巧克力,另一位囚犯願意用自己剩餘的兩塊巧克力換一罐乳酪,於是牧師就作為一個中間商,幫這兩個囚犯完成了交易,並且自己從中賺取了一塊巧克力的報酬,而兩位囚犯也獲取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幸福就在交易中憑空的產生了。盡管物質的總量沒有變化,但是交易雙方的需求得到了相應的滿足,幸福就從中產生了。
有了市場就會有價格,有了價格就會有價格波動。
戰俘營中的麵包是統一發放的,每周的周一和周四發放以後三四天的麵包,這時候麵包的價格就會發生變化,平時麵包是免費的,但每周的周三和周天麵包基本都被吃完了,所以價格就會上漲,這時候就會有人堅持在發放麵包的前一天不吃麵包,從而用省下的麵包換取一根香煙,這時的價格波動體現在物以稀為貴。需求加劇或者被需求的資源更稀少的時候,資源的價格就會上漲。
戰俘營中用於交易的貨幣就是香煙,有的人會把香煙的煙絲倒出來重新加工一下用於交易,他們會把香煙卷的更細或者更短,這樣同樣的煙絲就能做出更多的「貨幣」。導致用於交換的香煙大多數都是加工後的香煙,而品質好的額香煙一般都會被大家保留下來。
這里解釋下什麼叫劣幣驅逐良幣,當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種流通的貨幣,一種自身價值高於另一種,而法定比價不變,那麼真實價值低的貨幣將會在流通市場上越來越多,而價值高的或被收藏或被熔煉或被取代。打個比方,我國古代金子和銀子都可以用來購買物品,假設某一個時間段的黃金和白銀的法定比價為1:10,也就是一兩黃金兌換10兩白銀,當一張桌子標價1兩黃金或10兩白銀,你支付1兩黃金或者10兩白銀都無所謂,但是大家知道比價是時刻都在變化的,如果比價變成了1:12,一兩黃金兌換12倆白銀,那你還願意用一兩黃金去購買嗎,當然不會,在桌子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用10兩白銀就可以搞定的事你會支付1兩黃金去購買嗎,顯然在這個時候銀子的價值變低了,如果第二天比價又變成了1:13呢,以後你買東西的時候會不會考慮金子價值高,而銀子經常貶值,所以你就盡量使用銀子去買東西,而把金子留下來等有空去兌換成銀子再買東西,時間長了每個人都會這么想,那麼銀子在這個流通市場上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多,金子就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
有了貨幣就會有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泡沫的產生。
戰俘營里前一天夜裡宣布,100名戰俘明天將被處決,那麼他們晚上就會非常沮喪,明天命都要沒了還要那麼多香煙有什麼用呢,於是在夜裡他們就都抽起了香煙,第二天整個營房香煙的總量變少了,並且一段時間內沒人能拿出那麼多香煙買他們想要的東西了,這時候就出現了緊縮;過了一段時間,戰俘營的經濟恢復正常後,突然接到消息說,紅十字會要在營房中發放1000隻香煙,營房內香煙的總量得到了提升,於是好多商品的價格都上漲了,從來沒賣過2支香煙一塊的麵包,現在賣到4支香煙一塊,這時候就發生了通貨膨脹;過了幾天消息被證實是假的,紅十字會沒有發放香煙,這時候一塊麵包賣4支香煙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麵包不值得用那麼多香煙去交換,人們就不會去購買,慢慢的麵包的價格又恢復到它應有的價格上,我們就說泡沫被吹破了。
英國人喜歡喝茶,德國人喜歡喝咖啡,而戰俘營里只發放咖啡,這時候英國人把咖啡存起來,運送到鐵絲網外面換成茶運進來,這時候就發生了跨境貿易。
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的人來說,德國人更恨英國人和美國人,所以其他歐洲國家的人可以在營房中隨意走動,但是美國人和英國人不可以,做起生意的話,美國人和英國人的成本相對也更大一些,同樣是不自由的人,但是一部分人會比一部分人更加不自由,這就是所謂的戶籍制度。
在戰俘營中德國人收咖啡英國人買茶葉,但是輿論說不應該和德國人做交易,那樣是不道德的,是被大家共同抵制的,隨著輿論的聲音越來越大,一些人就減少了和德國人的交易,這時候茶葉的價格就發生了變化,原先兩斤咖啡換一斤茶葉,現在由於茶葉銷量不好,變成了一斤咖啡換一斤茶葉。最終,輿論對市場價格發生了影響。
戰俘營中的戰犯可能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還有英國人法國人,他們之間語言不通不能直接發生交易,這時候有同時掌握兩種語言的人做中間商,他低價從一方協商好進價,在高價賣給另一方,他的進貨聯系人,他的進貨價格都是他的商業機密,他會嚴格保密,外人很難知道,這樣就形成了商業上的壟斷,這樣的中間商是最遭人恨的,其他囚犯對他會產生強烈的仇富情緒,但其實大家都在某種程度上享受到了中間商所帶來的服務,但人類的本性如此,做中間商也要做一個聰明的中間商,不然哪天被人搞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了。🤣
後來,1945年4月12號這一天,美軍步兵師進駐了戰俘營,大家都解放了,大量的物資運進來,稀缺的情況一下得到了緩解,於是原來精心設計的商業模式再無用處,戰俘營經濟體系瓦解了。這就好像前幾年互聯網的出現,大量的商品可以在或聯網這個平台上買到,原先在當地實體店買100元的東西,網上賣50還包郵,資源稀缺的情況得到了緩解,很多實體店的經營體系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紛紛倒閉。不過倒過來看也帶來了巨大的盈利,你只要在新的平台混好了,你的客源也不在局限於以前的彈丸之地,而是整個互聯網。
1.我們看到的社會,只要有人在,就會有需求在;
2.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在,他們的需求就會不一樣,需求不一樣就會有交易;
3.有交易就會有對貨幣的要求,有貨幣就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就會有宏觀經濟的波動,有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4.有交易就會有信息不對稱,有信息的不對稱就會有中間商;
5.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情緒、就會有輿論、就會有外部性,戰俘營中的現象在社會上一樣普遍存在。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薛兆豐老師
《戰俘營的經濟組織—香煙貨幣及價格波動》— 雷德福德
Ⅱ 金融課上的疑問。二戰戰俘監獄中因廣發香煙,使得香煙成為約定俗成的等價交換物,老師提問,這時……
還是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只是交換的中介。一般等價物是一般等價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商品。正如原始社會使用的貝幣,對很多人並無需求,只不過由於其來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其價值而被人們廣泛接受。一般等價物大多數時候都是用來作為交換的中介而非直接消費的商品,只要被大部分人認可其價值就能發揮其作用。
你可以反問你的老師,男戰俘也並非人人抽煙,那這個案例是不是就不成立了。
當然,如果戰俘營改為純粹的女子戰俘營,香煙無法被大多數人認可就無法充當一般等價物了。
Ⅲ 為什麼香煙會成為戰俘營中流行的貨幣
抽煙是煙民一種生理需求,有人聲稱:飯可以不吃,煙不能不抽。
可見煙民對香煙的依賴性。
戰俘多是吸煙者,香煙較之其它物品,也更容易在那種環境下流通。
因此,香煙在戰俘營中必定成為除飲食之外最重要的東西。
貨幣在那種處境下、在戰俘手裡基本等於廢紙,而且戰俘手裡也沒有錢。
戰俘之間的交流,或是需要達成什麼目的,煙起到很大作用。
當然,除了極其特殊的情況,比如向管制者行賄。
Ⅳ 為什麼二戰監獄里香煙可以充當貨幣
香煙只是起到了代用貨幣的作用,作為監獄里物物交換的媒介。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當男主角安迪等一群新犯人剛進監獄時,老犯人瑞德就和別人打賭,並以10根香煙作為賭注,賭哪個犯人會受不了先崩潰。在這里,香煙就相當於監獄里的貨幣。
在經濟學中,貨幣是指人們用於向其他人購買物品與勞務的一組資產,比如當你在餐館用餐後,付給老闆幾張紙幣。老闆拿著這些紙幣給廚師支付了工資。廚師拿著這些紙幣給了房東,房東又拿它給孩子交了學費。
Ⅳ 第001講——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背景
薛老師在這一講推薦了一篇文章——《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這篇文章的作者雷德福(R.A.Radford)是一位經濟學者。「二戰」時,他被當做戰俘投進德國戰俘營。「二戰」結束後,他根據自己在戰俘營的細致觀察,寫了這篇文章。
戰俘營里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嚴苛的管束,在這里發生許許多多有意思的事情。
故事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被關到戰俘營的人,開始互相關愛,但是很快就發現,僅靠關愛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開始進行交易。除了物品交易以外,戰俘營里還出現了勞動服務市場。有人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比如洗衣服、熨衣服、甚至是畫肖像等等。
戰俘營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隨軍牧師,他手裡拿著一罐乳酪和五根香煙,在戰俘營里轉了一圈,手裡就憑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來手裡拿的一罐乳酪和五根香煙,卻一點沒少。這就是交易生出的幸福。
故事2
戰俘營中的價格與價格波動
在戰俘營里,麵包由紅十字會提供,一個星期兩次,星期一和星期四早上每人發一份麵包。這樣,戰俘營里的麵包價格就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在發麵包的前一天晚上,大多數的人都把麵包吃光了,麵包價格就會達到高峰,交易的價格比平時多一根香煙。到了發麵包當天,麵包價格就會回落。
故事3
戰俘營里的貨幣
戰俘營里沒有傳統的貨幣,而是用香煙代替。戰俘們會用壞香煙代替好香煙進行交易。一些戰俘不捨得用機器造的香煙來交易,他們會把香煙拆開,重新包裝,裡面混一些頭發絲,做得比機器做的煙細一些。
故事4
戰俘營里的通脹與通縮
每當營房周邊發生空襲,炮彈在營房邊上爆炸時,人們就會變得非常沮喪,覺得差一點就沒命了,存那麼多香煙也沒什麼意義,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大家就都抽起香煙來了。到第二天早上,香煙少了,通貨緊縮來了,人們發現照原來的價格,東西賣不出去了。
有天早上,有傳聞說紅十字會要送一批香煙過來。這意味著貨幣流通量會增加。於是,所有的物價上漲。後來證實消息是假的,物價下跌,泡沫破滅。
戰俘營里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諸如跨境貿易、戶籍制、輿論壓力等等。
所思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電影《肖生克的救贖》。在肖生克監獄里發生的事情,與戰俘營如出一轍。犯人、管教、監獄長,監獄里的每一個人共同組成了一個小社會。小社會里有交易、有服務、有階級、有輿論。每個人都在這個小社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都在尋求著自己的位置。
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兩個以上的人,就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交易等價物——貨幣;有貨幣就有劣幣驅逐良幣、通貨緊縮、通貨膨脹;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對稱,有信息不對稱就會有中間商,有中間商就會有剝削和幫助;有人的地方,就有情緒,就有輿論。
所想
經濟規律總是無處不在,但是經濟學家卻無法預知未來。因為人並不總是理性的,而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一個前提是人是理性人。雖然很多時候人們會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努力的尋求利益最大化,但有的時候人們也是盲目的、沖動的、感情用事的。人們會因為一個承諾、一個誓言、一份信仰而奮不顧身,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而這些時候,人是【可愛】的。我非常喜歡「可愛」這個詞,覺得他是對人最好的褒獎。給人一種「在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的倔強和美好,讓人心生嚮往。
很多時候不願意被估價,但身處其中,每個人都是待價而沽。大多時候人們總是掙脫不了各式各樣的評價體系和社會時鍾的綁架。學生時代,有學校考核制度;進入社會,有績效考核制度。甚至於每一個社會角色都會有相應的評價內容,為人子女,父母,配偶,兄弟姐妹,朋友等等。太多太多的聲音,讓人焦慮,迷茫。或許唯有守住自己的初心,傻傻的努力,傻傻的生活,美好就會不期而遇;又或許那個傻傻的你,可愛的你,就是美好本身。
Ⅵ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薛兆豐的經濟學讀書筆記之二
開課的第一講,講經濟學究竟有多大用處。
有一種很有代表性的觀點:經濟學的分析非常有道理,邏輯非常自洽,聽上去好像都無懈可擊了。但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畢竟是完善的市場經濟。
可是,我們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所以解釋中國的現象,不能只用經濟學原理,得用一些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才能解釋。
每當聽到這種觀點的時候,薛老師就想給這些人推薦一篇文章《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O.W.Camp),這篇文章的作者R.A.Radford是一位經濟學者,二戰時被當作戰俘投到了德國的戰俘營,二戰結束後被釋放,然後就寫了這篇文章。詳細描述了戰俘營的各種經濟現象,令人印象深刻。
戰俘營裡面,肯定不是市場經濟,但它裡面發生的事情,裡面的行為規律,跟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區別呢?裡面的世界是不是很特別呢?
通過對二戰德軍戰俘營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清晰的結論:
1、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剛到戰俘營,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相互關心、愛護與支持的。但是,他們馬上就會發現,只有愛心是不夠的,必須發展起市場交易才能夠相互幫助,也只有通過市場交易,才能夠公平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作者的原話是「事實上,一個戰俘物質享受水平的顯著提高,不是依靠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過商品和服務交換得以實現的。」
這個話,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就算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
戰俘營的交易,也是慢慢發展成熟的。比方說,有兩種不同的戰俘營,一種叫中轉營,因為只關3到5天,因為時間短,所以交易少,成交價格差異大。另外一種叫固定營。固定營的犯人長期在一起,互相認識交易頻繁,就發展了一些交易平台。固定的地方交易,還把交易價格寫在公告板上,這樣交易價格就逐漸縮小。
除了有商品交易,還有勞動服務的市場,有人開始給別人提供服務,比如說洗衣服、熨燙衣服、甚至是畫肖像等。
2、戰俘營中的價格與價格波動
有了市場就會有價格,有了價格就會有價格波動。
比如,戰俘營里的的麵包,是紅十字會提供的,一周兩次,周一和周四。
那麼,價格是怎麼變化的呢?周日和周三最貴,因為很多人把麵包吃光了。價格要多一根香煙。
3、戰俘營里的貨幣
有交易,就會產生對貨幣的需求。
貨幣是香煙。
還有,同樣的,;劣幣驅逐良幣。
好煙捨不得,把好煙拆了,重新包裝,混一些別的東西,再卷得細一些。這樣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了。當然,太爛了的話,也會被拒絕交易。
4、戰俘營里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營房四周被空襲了,覺得人生苦短,明天是否還有命在,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就抽煙了。
這個香煙可是貨幣,第二天,煙少了,就是通貨緊縮了,賣不到以前的價格,因為貨幣少了。
通貨膨脹勒,有傳言說紅十字會馬上送一批香煙來的話,所有的東西就立即漲價。
5、戰俘營里的跨境貿易
這想起來很奇怪,英國人愛喝茶,德國人愛咖啡,英國的戰俘,把分配給他們的咖啡存起來,偷運出去,換外面的茶。
6、戰俘營里的戶籍制度
德國人對歐洲大陸人還算比較友善的,那些來自法國、俄羅斯、義大利等的戰俘,可以在不同的營房之間走動。而英國人和美國人就得賄賂才行。也就是說歐洲人做生意的機會大一些。這就類似於戶籍的區分了。
7、戰俘營里的輿論壓力
很有意思,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除了經濟組織和交易行為,還有輿論的壓力。
比如,有的人認為,不該有交易,因為交易帶來了欺詐,使得人 變壞。還有人認為不該和德國人交易。
還有的人認為,有的人為了抽煙把食物賣出去了,傷害身體,去住院反而消耗了更多的屬於大家都物資。
還有的人認為,物價的波動太大了,要實行指導價格,還真有過。
8、戰俘營里的仇富情節
首先是對中間商懷有敵意,因為中間商加價是自己不勞動巧取豪奪。
討厭有壟斷市場能力的中間商。
直到有一天,美軍進駐了,原來的經濟組織和交易,也就瞬間瓦解了。
以前,一直覺得了解經濟學,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在書店看到的經濟學的書,如曼昆的,都是大部頭,望而生畏。
並且,經濟學的名詞特別多,不好理解,似乎還得數學好才行。
從「得到」上接觸到了這門經濟學課,才知道經濟學也可以通俗易懂。
更讓我覺得驚奇的是,這門課的開始,是從戰俘營,這個特殊的場景講起的。戰俘營也有經濟學,還有人寫了書,確實覺得很奇怪的。
如果經濟學都能解釋這種特殊的地方,戰俘營的話,那麼一定能解釋外部世界。
有一種說法,市場經濟,只能存在於規范的,物質豐富的環境,對嗎?
有的托詞,說中國不是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所以有的規律,並不一定適用,對嗎?
在戰俘營這種特殊的地方,人身的自由受到限制,和我們所理解的正常的社會,差別極大。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都能自發形成了經濟組織和交易,個中原因,人性使然。這個規律,可以理解為經濟學的規律。
人的地方,就會有需求。
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需求,就可能有交易;
有交易,就得有交易的等價物——貨幣,然後會有劣幣驅逐良幣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現象;
有交易,就會有信息不對稱,就會有中間商;
有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情緒,就有輿論。
只要有人,有兩個以上的人,就會因需求不同而產生交易。這就是經濟學的發端。我把它理解為陌生人的社會規則。暫且。
那麼,可以這么理解:在經濟學的規律面前,並沒有那麼多的特殊性。社會生活中的現象,都可以從經濟學中得到解釋。
不斷提升自己的經濟學認知,有助於提高自己對復雜社會生活的理解。並對自己的行為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今天,繼續組織匯永股權學院的線下視頻直播課。這也是一種經濟活動,授課的內容,稅務籌劃類別,稅收,不也是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嗎。
所以,經濟學無處不在。
Ⅶ 香煙為什麼會成為戰俘營中流行的交易媒介
其實不只是戰俘營中,在許多國家的監獄中也是非常流行的交易媒介,首先是煙民的數量眾多,香煙的本質以及被囚禁人員的心理各方面都可以造成香煙的流行,許多囚所內禁止貨幣使用,在裡面錢是沒有用的,因此只有消耗品代替貨幣成為了流通工具,其實不僅香煙,色情畫報,毒品,各種可消耗品都是可以成為媒介的,只不過香煙的需求量大,並且被抓住後不會受到處罰或受罰較低。
Ⅷ 【每天學點經濟學】1: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以下內容,來自得到APP的付費課程《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學習之後,獲益良多,特此分享)
我們經常聽說一種觀點:經濟學的分析非常有道理,邏輯非常自洽,聽上去好像無懈可擊,但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畢竟是完善的市場經濟。
每當我聽到這種觀點的時候,我就想跟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推薦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非常著名,它名字叫做《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 O. W. Camp ),這篇文章的作者R. A. Radford 是一位經濟學者,在二戰時,被當作戰俘投到德國人的戰俘營裡面去了。
二戰結束被放出來以後,他就寫了這篇文章,詳細描述了戰俘營裡面的各種經濟現象、經濟組織和有趣的事情,讀起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戰俘營肯定不是什麼市場經濟,但它裡面發生的事情,人們所遵循的行為規律,跟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差別呢?裡面的世界是不是很獨特呢?
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首先,作者說戰俘營裡面的市場行為,是迅速地發展起來的。最開始關到戰俘營裡面的人,他們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支持的。但是他們馬上就會發現,僅僅用愛心是不夠的,必須發展起市場交易才能夠互相幫助,也只有通過市場交易,才能夠公平地得到他們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我們看看作者的原話:「 事實上,一個戰俘物質享受水平的顯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過商品和服務交換得以實現的。」
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平淡無奇。他其實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物質的總量哪怕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地產生。在戰俘營里,流傳著一個很有意思的勵志故事。
有一位隨軍牧師,他手裡拿著一罐乳酪和5根香煙,在戰俘營里轉了一圈。回來以後,他手裡就憑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來手裡拿的那一罐乳酪和5根香煙一點沒少。這位牧師可不是什麼騙子,他是一位增加福利、創造幸福的商人,他手裡拿著的那一袋食物,就是他創造幸福的證明。
當然,戰俘營里的交易,也有一個發展成熟的過程。比方說有兩種不同的戰俘營,一種叫中轉營,中轉營裡面的戰俘,都是關3-5天就轉到別的地方去了。
在這樣的中轉營裡面有沒有交易呢?也有交易,但是由於戰俘只在裡面暫時呆著,大家互相不太認識,所以發生的交易比較零星,而且成交價格也比較離散,差距比較大。同樣一宗交易,在戰俘營里的一頭成交價是這樣,到另外一頭成交價可能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另外一種營叫固定營。固定營的犯人長期居住在裡面,互相認識,交易頻繁了,他們就發展起一些交易平台。他們有固定的地方進行交易,而且還會把成交價格寫在公告板上。這時候交易價格的差距就會漸漸縮小,基本上,這些交易價格只反映了時間、品質的不同。
而且戰俘營裡面不僅有商品的交易,還有勞動服務的市場,有人開始給別人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比方說洗衣服、熨衣服,甚至是畫肖像等等。
想想看,我們今天遇到一些貧困地區,說這些貧困地區沒有發展起來,原因是因為缺乏投資、缺乏資金,這樣的想法其實不太對。你看集中營裡面哪有什麼投資,哪有什麼資金?但是,只要制度許可,只要人們有那麼一點自由,人與人之間就開始服務,市場就會發展起來,經濟也會發展起來。
2. 戰俘營中的價格與價格波動
有了市場就會有價格,有了價格就會有價格波動。
比方說,在戰俘營裡面,他們的麵包是紅十字會提供的,一個禮拜兩次,禮拜一和禮拜四早上每人發一份麵包。拿了這麵包以後,每個人保存著慢慢吃,反正就管三四天。
這時候麵包價格有沒有變化?肯定有變化!什麼時候價格最高?就是發麵包之前的那一天晚上,也就是禮拜天、禮拜三的晚上,這時候大多數人都把麵包吃光了,麵包價格就達到了最高,比平時多一根香煙。這時候如果有人堅持在禮拜天、禮拜三的晚上不吃麵包,他就肯定能賺到一根香煙,那天晚上他就一定有香煙抽。
3. 戰俘營里的貨幣
有了交易就會產生對貨幣的需求。你會問戰俘營裡面哪會有什麼貨幣啊?有的。那不是傳統的貨幣,他們用香煙來做貨幣。
有了貨幣,就有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他們用的是香煙,那是用好煙還是壞煙呢?用壞香煙,他們捨不得用那些機器造的煙來做交易。所以他們把煙拆了,重新包裝,裡面混上一些頭發絲,卷得又比機器做的煙細一點,劣幣驅逐良幣。當然,如果他們卷的煙太細的話,別人也會拒絕接受。
4. 戰俘營里的通脹與通縮
既然有了貨幣,那麼會不會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呢?也有。什麼時候發生通貨緊縮?每當營房周邊發生空襲,炮彈就在營房邊上爆炸的時候,人們就變得非常沮喪,覺得差一點就沒命了,存那麼多香煙幹嘛?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他們就抽起香煙來了。
他們抽的香煙可是貨幣,第二天早上,他們就發現整個營房都出現了通貨緊縮,原來能賣的價格,現在到不了那個價格了。
既然有通貨緊縮,那麼有沒有通貨膨脹?也有通貨膨脹。有一天早上有謠言,傳說紅十字會要送一批香煙過來,香煙可是貨幣,送一批香煙過來,意味著貨幣流通量就會增加。
這時候,所有物價都上漲了。一份糖漿,從來沒賣過兩根香煙,那天早上賣到4根香煙,其他好多商品也都漲價了。但是到了早上10點鍾,消息被證實是假的,辟謠了。這時候所有的價格又下跌了。那天以後,糖漿再也沒賣過兩根香煙以上。回過頭來看,經濟學家就會說,當時那是泡沫,泡沫已經被吹破了。
5. 戰俘營里的跨境貿易
你肯定想不到的是,在戰俘營裡面還有跨境貿易。你說戰俘營裡面怎麼可能有跨境貿易,那不是有鐵絲網嗎?
Ⅸ 二戰期間,國際紅十字會向納粹集中營里的戰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煙等物品。戰俘之間進行物品交換或用
(1)香煙在交換中充當了貨幣的角色。執行了交換媒介和計價單位的功能。 (2)直接的物物交換往往會使交換變得很不方便,因此客觀上需要有一種商品能表現和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並被交易雙方普遍接受。香煙具有體積小、質地均勻、便於攜帶存放、易於計量等特點,使香煙在集中營中從普通消費品變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
Ⅹ 戰俘營里的經濟學
隨軍牧師帶著一罐乳酪和五根香煙出發了。
身為戰俘,並沒有太多自由,他只在營房轉了一圈就回來了,帶著麵包、巧克力、人造黃油……還有他的乳酪和香煙。
別誤會,這些東西不是搶的,也不是偷的,而是換來的。
這可不是我瞎編,而是經濟學家 Radford 在他的論文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O.W Camp )中描繪的場景。他進過德國人的戰俘營,在裡面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經濟現象。
戰俘營里,大家配給都一樣:麵包、香煙、果醬、人造黃油……有德國人給的,有紅十字會寄來的。配給不多,但他們還是會發現一些多餘的東西:有人不抽煙,有人難以忍受乳酪的味道,這些對他們沒有任何用。
很快就有了解決辦法: 交換 。不抽煙的人拿出香煙,換取一份麵包;不吃乳酪的人用它換人造黃油或巧克力。
剛開始交換很隨意,大家拿著東西到處跑。各人需求不同,消息流通不充分,交換的比例很不相同。就在這時,發生了文章開頭的故事,隨軍牧師了解了不同人的需求,增加了自己的財富——知道某時某地某人需要什麼,以及需要多少,這才是真正的 知識 。
後來大家覺得這樣太麻煩,就掛出來一塊板子,誰要交易就在板子上寫廣告——
信息公開,交易多了,物品的相對價格也大致確定了。後來又發現香煙比其他東西更受歡迎——
後來大家乾脆都用香煙標價了。香煙從原來的普通商品,變成了 貨幣 。就這樣,在物質匱乏的戰俘營里,發展出了 市場 。
香煙作為貨幣有兩個問題——
香煙可以換東西,也可以…抽。有些煙癮重的人很快把煙抽完了,甚至不惜省下食物去換,很快成了窮光蛋。但市場賦予他另一種可能——用勞動換取香煙和食物。集中營里當然沒有司機或者飛行員的工作,但只要有人在,就會有需求。
幫人洗一件衣服可以得到兩根煙,幫人畫粉筆肖像標價 30 根,或者幫別人縫衣服、煮咖啡、做交易中間人,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香煙和其他供給品一樣,都是從外面運來。而由於交通、季節等原因,供給有時不規律。
如果有段時間大量的香煙涌進來,就會通貨膨脹——物品價格(按香煙計算)暴漲,直到香煙逐漸消耗才緩慢下降。相反,如果交通中斷,香煙運不進來,就會通貨緊縮,人們不再願意用手頭的香煙換東西,物價下跌,市場規模縮小。
還有集中營里的空氣質量、前線戰報、空襲造成的停電、物資運送消息等,都會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以及香煙的消耗,從而引發通脹或通縮。
一天早飯,傳來消息說將有大量香煙運到。十分鍾後,一份平時出價三根香煙都賣不掉的糖漿,被人以四根的價格搶購。幾小時後,官方辟謠——還是那份糖漿,兩根香煙也沒人願意買了。
我們平時把錢存到銀行,會有利息。我們說是銀行拿著這些錢投資有了利潤,利息是給我們的回報。這么理解不能說錯,但是仔細想想就有個問題:銀行為什麼要分利潤給我們?
要知道在某些歷史時期,你到錢庄存錢,不但沒有利息,還要交保管費!要是銀行的投資賠錢了,利率是不是就變成負的了?換句話說,如果銀行只給本金,沒有利息,我們損失了什麼?
我們先把目光轉回戰俘營——
交易中會出現這種情況:我需要剃須刀片,但是沒有一條麵包來換,怎麼辦呢?我跟有刀片的人說,你先給我刀片,等周一配給到了,給你兩條麵包。或者我用黃油換糖,但對方說,現在沒有,要等到下周才可以給我一份糖漿。
一份糖漿,可能標價四根香煙(現在付),或者五根香煙(下周付)。廣告板上, 現在的麵包 往往比 下周的麵包 更有吸引力。這種現象,其實就是 期貨交易 。那多出來的一條麵包,一根香煙,其實就是 利息 。
人性是缺乏耐心的——我們更願意現在就享用麵包而不是等到周一;更願意現在就拿到香煙而不是下周;更願意現在就把錢花掉而不是存銀行,我們甚至願意借錢提前享受。
利息,就是 提前享受之價 。
我現在就要麵包,要我等到周三也可以,不過要多給一條;我現在就要香煙,等到下周也可以,不過要多給我一根;我現在就要把錢花掉,要我存銀行也可以,拿利息來——至於你拿了錢投資,是賠是賺跟我沒半毛錢關系。
有一個人,每次發麵包都留一份,等到下次發麵包前夕,價格漲到最高,他就出售 現在的麵包 。用這樣的方法,他每個周日都可以抽到煙——總是那些有耐心的人,贏得一切。
後來出現了商店——賣方把東西放在這里,標上價,等別人買走。在物資充裕的一段時期還出現了餐館,供應簡單加工的食物和熱飲——有人發明了一種浸沒式電加熱器(或者說…熱得快)來煮茶或咖啡,交易變得復雜起來。
價格波動對商店和餐館很不利,因為他們都需要有一定量的存貨。 於是商店出面說,咱們應該制定一套標准價格,交易的時候不要偏離標准太多,這樣物價不就穩定了么。
但這顯然跟不上需求的變化。大家發現,把物品放在商店,雖然標價高,但根本賣不出去。因此黑市開始出現,人們逐漸把自己的東西從商店撤出來,價格管制計劃以失敗告終。
北大經濟教授薛兆豐,有次上課學生問他:你講的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經濟學,過時了吧。他說不,我講的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人性的,而人性從來沒有變過。
你看,即便是在戰俘營這種地方,經濟規律也在發揮作用。裡面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沒講,比如用果脯釀酒、各種交易中間人的興起與破產、關於「不吸煙的人是否應該領香煙補給」的爭論、製造「假幣」,甚至是紙幣發行!如果感興趣可以找原文來讀。
我看完之後有這樣幾點認識:
題圖攝影 :TOM
授權基於 :CC0協議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
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