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變動為什麼具有產出效應
㈠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經濟效應是本國產出上升,外國產出下降,為什麼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也就是提高貨幣供給量,表現為利率降低,信貸更容易獲得,因此本國的產出會隨著投資增加而上升,在浮動匯率的情況下,國家不幹涉匯率,因此國內產品相對於國外產品更便宜,從而出口增加,也許會帶來國外的產出下降。
說多一點,如果是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國家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央行要拋售國外貨幣,購買大量國內貨幣,最終結果是經濟中貨幣供給量不變,也就是產出沒有變化。
㈡ 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
產出效應:國民經濟的產出水平是隨著價格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溫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對產出和就業將有擴大的效應,而通貨膨脹預期會削弱通脹的經濟增長效應。
第二種情況: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會使收入或產出減少,從而引致失業。
第三種情況:超級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崩潰。
(2)貨幣的變動為什麼具有產出效應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經濟效應:
(1)強制儲蓄效應:政府如果通過向中央銀行借債,從而引起貨幣增發這類辦法籌措建設資金,就會強制增加全社會的投資需求,結果是物價上漲。
在公眾名義收入不變條件下,按原來的模式和數量進行的消費和儲蓄,兩者的實際額均隨物價的上漲而相應減少。
其減少部分大體相當於政府運用通貨膨脹實現政府收入的部分。如此實現的政府儲蓄是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
(2)收入分配效應:於社會各階層收入來源極不相同,因此,在物價總水平上漲時,對於固定工資收入階層來說,其收入是固定的貨幣數額,落後於上升的物價水平。
其實際收入水平由於通貨膨脹會下降;相反,那些靠變動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則會從通貨膨脹中得益。
例如,那些從利潤中得到收入的企業主,投入的資本是前一時間的價格,如果其產品價格比資源價格上升的快,則企業的收益將比它的成本增加地快。
這種物價上漲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這種收入再分配表現為:有利於利潤收入者而不利於工資收入者;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有利於國家而不利於公眾。
(3)資產結構調整效應:也稱財富分配效應,是指由物價上漲所帶來的家庭財產不同構成部分的價值有升有降的現象。實物資產的貨幣價值大體隨通貨膨脹的變動而相應升降。
金融資產中的股票,它的行市是可變的,但絕非通貨膨脹中穩妥的保值資產形式;至於貨幣債權債務的各種資產,物價上漲,實際的貨幣額減少;反之,實際的貨幣額增多。
㈢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之中的 擠出效應 產出效應, 是什麼意思啊
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是指利用財政政策工具手段引起的一個國家的總產出水平或總收入水平的變化。通俗來說,假定我是央行行長,我通過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降低利率來促進投資與投機行為,從而達到了增加總產出水平或總收入水平的目的。
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支出的擴張或縮減引起的對私人投資的影響,擠出私人投資使私人投資所佔的份額減少,從而達到抑制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通俗來說,假定我是央行行長,經濟不景氣,我花錢僱人挖坑然後再把坑填掉,相當於發錢給老百姓,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的目的,但是同時我也對私人投資造成了影響。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的羅斯福新政就是這樣的。
如下圖表所示,隨著財政支出的擴大,引起的IS曲線的右移,利率水平的升高,導致經濟份額的擴大,但是隨之而來也有一部分市場投資被擠掉了。
結合IS-LM曲線分析會更好理解一點。在圖表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被擠出和新增加的市場。
而且這是可以計算的。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㈣ 微觀經濟學問題為什麼在古典區域增發貨幣的產出效應最大
因為古典區域,貨幣量增加,IM曲線右移(注意,曲線是垂直的),沒有任何擠出,產出效應最大。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
㈤ 宏觀經濟學中問答題為什麼古典區增發貨幣的產出效應最大
因為在古典區域LM曲線是垂直的,所以在ISLM曲線中,增發貨幣即LM曲線的移動則產出效應最大。
你可以自己畫一下圖,垂直的LM曲線和右上傾斜的LM移動相同的水平距離造成的產出變動是不一樣的~~
㈥ 如果肯定貨幣的能動作用,那麼貨幣擴張中的產出及價格效應是怎麼樣的呢
簡論我國貨幣政策的作用
貨幣政策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改變存款准備金率是運用貨幣政策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自2006年7月5日一來,央行21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至2008年6月25日,存款准備金率由7.5%上升至17.5%,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消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2008年初的時候,政府就已經公布了將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以減緩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面是我對這21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的原因和起到的作用的理解:
(一)國際收支順差矛盾突出 目前,我國國際收支的順差主要來自於國際貿易的順差,大量外匯流入過快,加上超出常規的外匯儲備,導致矛盾明顯。2006年以來,國際貿易順差屢創新高, 2008年10月,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9056億美元。萬億美元儲備不僅是全世界第一,而且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國際收支順差大幅度增加,造成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多,增加了本外幣政策協調的難度,嚴重影響著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貿易順差的增加,使得我國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劇,一旦國際市場萎縮,外部需求減少,將不利於我國宏觀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也將會使我國與國際上其他國家和地區貿易摩擦加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二)固定投資過熱 目前,我國投資過熱的狀況盡管可能不會導致嚴重通貨膨脹的發生,但是這種投資增長不是因為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的結果。現在投資的增長所引起的生產能力的提高並不能保證未來有效需求的相應提高,這將是非常危險的信號。而投資過熱,還會導致資本對勞動的取代,將會對我國本來已經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產生負面影響。同時,近期困擾整個宏觀經濟系統的一大問題是房地產投資過熱,房價上漲過快,偏離了房地產業本身發展的軌跡。而一旦房地產的供給超出市場整個需求和消化能力的最大極限,人們對其市場預期發生逆轉,將會產生相應的連鎖反應,波及金融業及其他相關產業,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健康發展,不利於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公平與效率的協調。
(三)信貸規模激增 。截至2006年9月,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情況,資金來源總計為349992.77億元,其中各項存款為327775.52億元,而資金運用合計為349992.77億元,其中各項貸款合計為221035.86億元。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新增貸款快速增加,去年僅前三個月的新增貸款已經超過央行整年貨幣政策的目標總和。這與商業銀行過度依賴貸款盈利的商業行為有關,而同時,這種商業銀行的貸款沖動仍然存在,如果不降低流動性鞏固宏觀調控強行降低的新增貸款增長速度,新增貸款的增長隨時可能恢復。對此,央行有必要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以保護銀行,綜合控制銀行風險,進而降低金融風險。
從緊的貨幣政策所起到的作用:貨幣政策從緊後,在控制物價上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現在商業銀行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流動性。
存款准備金率的下調:8年9月25日,央行在4年內首次對除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的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並且同時自04年來首次降低了貸款基準利率。由於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很多沿海企業和外資企業都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國家做出下調存款准備金率的地同時,也下調了存貸款的利率,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首先我們從宏觀分析,從緊的貨幣政策並不能應對現在所面臨的困難,而先前從緊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看來國家目前的工作重心已經由抑制通貨膨脹轉化為促進經濟繼續高速增長上了;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更有利於我們減少外界因素對我國的影響,從而有利於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對於一路狂跌的中國股市了來說,利率的下調,無疑會給低迷的股市帶來一些活力,有利於企業的投融資;雖然對於各大商業銀行來說,在短期內的盈利會受到影響,但總體來說,對銀行長期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總體來說,我國的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穩定所起到的作用是明顯的,雖然有一定的時滯性,但決策者能有效地使用政策,同時根據市場反應作出必要的調整,取得的效果會是很明顯的。
㈦ 通貨膨脹的 產出效應指什麼
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供遠小於求】。
表現形式
·典型表現--物價上漲
一般地說, 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②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③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④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⑤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才是通貨膨脹。
㈧ 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有哪些
主要分為以下4個影響:
1、再分配效應:降低固定收入階層的實際收入水平(累進所得稅),犧牲債權人利益,使債務人獲利,鼓勵投機,導致社會資源浪費
2、產出效應,短期需求驅動的通貨膨脹能促進產出和刺激就業,成本驅動的通貨膨脹能導致產出下降,超通貨膨脹產出下降,經濟趨於崩潰
3、對利率的影響:導致利率上升以彌補通貨膨脹的損失。
4、對稅收的影響:名義利率上升,政府稅收增加,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進一步減少。
5、對社會的影響:心理傷害和社會不穩定。
(8)貨幣的變動為什麼具有產出效應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的起因
通貨膨脹
紙幣是國家或地區強制發行並使用的,在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數量,多餘的部分繼續在流通中流轉,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刺激經濟增長(如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或平衡匯率(例如中國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等原因增發貨幣。
通脹可能會造成社會財富轉移到富人階層,但一般情況下的通貨膨脹都是國家為了有效影響宏觀經濟運行而採取措施無法避免的後果。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溫和良性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通貨膨脹是個復雜的經濟現象,其成因也多種多樣。
(1)直接原因。不論何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其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過多。用過多的貨幣供應量與既定的商品和勞務量相對應,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
(2)深層原因。
㈨ 對貨幣擴張產出效應的思考
貨幣擴張的意思就是增加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供給自然導致投資增加,而投資增加也意味著產出的增加,但是需求能否跟上,又是另一回事,而單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是不會長久的,你可以結合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的財政政策來寫這遍論文。
㈩ 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的區別,怎麼理解
1、 擠出效應會帶來產出效應,比如加大投資力度、投資房地產、投資高鐵、勢必要花錢投資。這樣積極的政府決策刺激了經濟,帶來產出效應,同時市場上流通的錢就多了,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預期,銀行利率就要相應提高。
2、產出效應(output effect of money)--指的是貨幣供應量變動對實際產出量發生影響的一種反映。
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可促進產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卻會導致產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對就業的影響是清楚的,它會刺激就業、減少失業;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在通常情況下,會減少就業。在長期,上述影響產量和就業的因素都會消失。
3、擠出效應(Crowding Out Effect)--指的是一個相對平面的市場上,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增加,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短期中,當經濟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時,擠出效應小於1大於0,但在長期中實現了充分就業時,擠出效應則為1。由此得出,在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時,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長期,這些政策只會引起通貨膨脹。
(10)貨幣的變動為什麼具有產出效應擴展閱讀: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1、政府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政府債券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貨幣供給不變,政府出售債券相當於收迴流通中的部分資金,則市場上資金減少,從而利率升高,貸款利率上升減少了私人投資,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投資的利率彈性,投資的利率彈性大則擠出效應大。
2、政府通過增加稅收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增稅減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費與投資減少,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大,則稅收引起的私人消費減少多。
3、在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價格水平的上升,這種價格水平的上升也會減少私人消費與投資,引起擠出效應。
4、政府支出會以下列方式擠出私人投資:由於政府支出增加,物價就會上漲,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在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條件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投機需求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就會下跌,利率上升,從而私人投資減少。
5、在開放經濟中當實行固定匯率制時,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價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出口減少,私人投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