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貨幣政策是如何實施的
㈠ 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是如何實施的
貨幣政策包括擴張性、緊縮性、穩健性的貨幣政策,我們國家目前實施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目標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三個: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
舉個例子就清楚了:拿公開市場操作來說吧,因為這是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最主要的手段。
公開市場操作是相對中央銀行來說的,這個市場主要指債券市場,這個過程就是中央銀行在債券市場上通過發行諸如央行票據之類的金融工具,由商業銀行等來購買,這樣央行就把商業銀行手中的貨幣收到央行的國庫中了,而對於商業銀行來說,說白了就是拿錢買了央行的票據。而商業銀行因為買了央行的票據,就沒有更多的錢去給企業發放貸款了,這樣企業從商業銀行貸不到款了,就不能去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投資等等了,這也就起到了抑制投資過熱、物價上漲的作用,即實現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目標。
以此類推,都不難理解。
㈡ 貨幣政策如何實施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用以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比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直接地或間接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准備金(最低儲備金)。
1、增加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
2、調息(增加或減少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
3、增加基礎貨幣
㈢ 貨幣政策的三大手段
貨幣政策三大手段如下: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ReserveRequirementratio)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的真實效用體現在它對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對貨幣乘數的調節。若中央銀行採取緊縮政策,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則限制了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降低了貨幣乘數,最終起到收縮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再貼現政策(rediscountrate)
存款貨幣銀行持客戶貼現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貼現,以取得中央銀行的信用支持。根據政策需要調整再貼現率,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存款貨幣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上升,基礎貨幣得到收縮,反之亦然。
3、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operation)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開展證券交易活動,其目的在於調控基礎貨幣,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公開市場業務是比較靈活的金融調控工具。
拓展資料: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從各個銀行拿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到央行,以防止銀行把存款都借出去儲戶無法取現,從而可以保證銀行的資金流;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和外匯,調節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商業銀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兌換現金的利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
存款准備金政策是央行針對商業銀行的現金流,對經濟影響程度最強。公開市場業務是央行直接對貨幣的交易,調節市場貨幣的供應量,影響作用沒有存款儲備金大。再貼現政策是央行針對商業銀行的利率的調整,對經濟的影響也沒有存款儲備金大。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所採取的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穩定的物價水平、充分就業、穩定的利率、穩定的匯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情況,但它可以根據其所能影響的變數制定不同的政策。
通過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實現的最終目標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最高行為准則
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以概括為:價格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和金融穩定。
穩定物價是指將總物價水平的變化控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短期內不會出現大幅度或急劇的波動。
充分就業是指將失業率降低到一個社會能夠承受的水平。
經濟增長意味著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總是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一個時期比另一個時期好,沒有起伏,也沒有衰退。
貨幣政策的目標包括:最終目標、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
綜上所述,由於目標之間的矛盾,銀行中央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具體的政策目標。
㈣ 實施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1.存款准備金率。分為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與超額備付金率。
根據規定,商業銀行需要將其存款的一定百分比繳存至央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合稱為存款准備金率,後者體現出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水平。目前央行已經取消了對商業銀行備付金率的要求,將其與存准率合二為一。其中,超額備付金=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存款+庫存現金。特點是作用猛烈,主動權在中央銀行手中。
2、公開市場操作
第一,公開市場操作始於1994年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恢復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
第二,公開市場操作又分為逆回購和正回購,前者為央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投放流動性,後者反則反之。
第三,目前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期限主要有7天、14天、28天和63天等幾種類型。
特點貨幣政策主動權掌握在央行手中,需要有較為發達穩定的金融市場環境。
3、再貼現
第一,這兩類工具是央行最早進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式。
第二,再貼現政策是指央行通過商業銀行持有的已貼現但尚未到期的商業匯票,向商業銀行提供融資支持的行為。
第三,再貸款政策是指央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1984年央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 後,再貸款成為調控基礎貨幣的基礎,並在後續的較長時間提供了基礎貨幣供應總量的70-90%。
主動權掌握在企業手中,往往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政策缺乏彈性。
㈤ 貨幣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狹義內
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信用量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中國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方面,可把貨幣政策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
㈥ 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一、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8個方面:
1、控制貨幣發行;
2、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3、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4、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5、調整再貼現率;
6、選擇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8、常備借貸便利。
二、貨幣政策主要作用如下: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㈦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什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呀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是以比較平穩的貨幣供應量增長來實現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的。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來擴大社會總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購買、增加政府轉移支付、降低稅率。
堅持相對寬松的財政政策,主要為支持供給側改革與經濟增長。而貨幣政策以幣值穩定為目標,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在提高貸款質量的前提下,保持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可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拓展資料:
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
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為著維護其超經濟的剝削關系。當其統治者處於上升時期時,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採取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財政政策。但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政策會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網路_貨幣政策網路_財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