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回鶻貨幣是什麼
① 五代宋遼金時期,什麼在高昌回鶻相當於貨幣等價交換物
五代宋遼金時期,葡萄酒在高昌回鶻相當於貨幣等價交換物。五代宋遼金時期,果農業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也決定著本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塑造著當地人民的意識形態與情感,高昌歷來盛產葡萄,在南北朝時,就向梁朝進貢葡萄。
② 宋代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主要的貨幣是什麼及原因 結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回答 謝謝
宋朝人民用的主要貨幣是交子
社會經濟的繁榮是根本原因。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范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 256 340貫,備本錢360 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准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③ 為何蒙古國貨幣印成吉思汗肖像,蒙古文數字,傳統蒙古回鶻文字
蒙古貨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改變,是有多種因素在內,主要是後蘇聯時代,俄羅斯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原蘇聯勢力范圍內的國家需要重構國家主義。文字、本民族歷史人物的肖像、貨幣等都是載體。當然,由於西里爾蒙文在蒙古國具有幾十年的統治力,幾代人都受其影響,想要徹底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蒙古國在貨幣上的行動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但對於蒙古國本國而言,卻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比如說上文提到的傳統豎寫蒙文與現代化兼容問題、普通百姓重新學習傳統蒙文的成本問題以及教育普及問題;還有隨著新事物的出現、詞彙量的不斷擴大,傳統蒙文自身的進化更新,是否符合時代發展。
④ 為何蒙古國貨幣印成吉思汗肖像,蒙古文數字,傳統蒙古回鶻文字
絕大部分國家,或許都有獨特一套文字。這些文字,有些已沿用上千年,也有的經過不同時期發展,衍生出更加符合每個時代人們使用的文字。近日,蒙古國向全世界發布這樣一則消息:2025年,蒙古國要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看到這則消息,筆者先是非常不解。轉念一想,蒙古國此舉也是有獨特的深意。
畢竟20世紀初期,蒙古人已開始使用西里爾字母,100多年之後又要使用老祖宗留下的回鶻文。且如今的回鶻文沒有經過改動,使用也不方便,很難說此舉是好是壞。然而用回鶻文和漢字進行比較,回鶻文應該比較簡單。因為回鶻文沒有那麼多的多音字,只需要記住幾個點就可以了,遠不如漢字那麼博大精深。筆者也想看看,5年之後蒙古國使用回鶻文,有怎樣的景象。
⑤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西域疏通的貨幣是
概況:156年,於闐王把西域長史王敬殺了之後,西域就逐漸脫離東漢控制,到了董卓劫漢帝的時候,西域已經是非常混亂的了,只有西域長史府和戍己校尉那塊地還在,疏勒,於闐,焉耆,車師後部和鄯善據有原來的西域,到了221年,曹魏平河西諸郡,222年,再次設立戍己校尉,但是這是曹魏在西域的少數據點之一,西域有5個主要國家,其中鄯善受曹魏,西晉影響最大,因為西域長史府就在鄯善的國土上面,鮮卑可能據有車師故地,再往西就是大宛了,大宛和烏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很少來朝貢,八王之亂以後,西晉無暇顧及西域,對鄯善的影響也消失了,這時張氏據有河西,西晉滅亡後,張茂,張駿等人控制了河西,但是西域長史李柏,戍己校尉趙貞都沒有歸張氏管理,張駿先把李柏幹掉,後來又擊敗趙貞,平定西域,前秦把前涼給滅了,西域諸國再次脫離控制,後來前秦好不容易才把西域收復,卻又瓦解了,呂光和他的後代占據西域,後來大宛改名為破洛那,而呂氏的後涼內亂後,西域脫離了控制,但是戍己校尉和西域長史府的地還在,到了南北朝,伊吾,高昌都出現了割據政權,悅般也代替了烏孫控制了烏孫舊地,後來柔然又把西域吞掉了,北魏也出兵去打西域,卻沒能控制全部,只有鄯善和於闐,柔然又把於闐吞了,兩個國家在西域那裡對撕,5世紀末期,嚈噠人侵入西域,高車部也反叛,吐谷渾也加入了對西域的爭斗中,吐谷渾控制了於闐,鄯善,最後高車輸了,然而柔然也快滅亡了,突厥興起後,在552年把柔然滅掉,553-555年又攻打西域,嚈噠在西域的統治瓦解,557-8年把嚈噠滅掉後,突厥控制了西域,在吐谷渾被隋朝滅掉之前,西域大體上都是被高昌,突厥
⑥ 西州回鶻的經濟
回鶻在漠北時從事游牧,西遷以後畜牧業仍很發達。牧場大都在天山以北的草原上,主要養馬。高昌王、王後和太子等各有馬群,在平原放牧,前後相繼長達100多里,以毛色分群,不知其數。好馬每匹值絹一正。差的馬供肉食用,每匹僅值絹一丈。貴族食馬肉,平民食羊及野鴨、雁等。
回鶻遷徙到高昌一帶農業地區以後,許多平民特別是貧苦牧民,轉向務農。高昌一帶基本上不下雨、雪,夏季酷熱,人們都「穿地為穴」避暑。炎熱的天氣對農作物和瓜果生長有利。特別是從金嶺(今新疆博格達山)上流下的豐富水源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大好條件。回鶻人引水環城,灌溉田園,轉動水磨。農作物除蕎麥以外,其它五穀都有,並出產白(棉花)。白布(棉布)是輸入內地的重要商品。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高昌回鶻送往後周的「貢品」中,就有白布1329段。
狩獵是高昌回鶻人的重要副業。野獸、野禽是人們的肉食來源之一。獸皮可供製衣。特別是貂皮作為「貢品」,大量送往中原王朝和遼朝。
951年一次貢給後周「白貂鼠皮二千六百三十二,黑貂鼠皮二百五十,青貂鼠皮五百三,舊貂鼠襖子四」其中4件舊貂鼠襖子顯然不是進貢給皇上的禮物,而是用於貿易的商品。 高昌回鶻的貿易也比較興旺,其中相當部分通過「朝貢」的形式進行。除了對中原地區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和朝貢以外,高昌國向遼朝「三年一次朝貢,進獻玉、珠、乳香、斜合里皮、褐里絲等。亦有互市」。遼朝回賜的錢數以萬貫計。龜茲回鶻商人最為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從1001年至1096年,龜茲向宋貢方物15次,貢品包括馬、獨峰駱駝、大尾白羊、室刀、鑌鐵劍、弓箭、盔甲、玻璃器、瑜石、瑜石瓶、硇砂、玉石、玉佛、玉鞍勒、玉轡、玉帶、玉越斧、琥珀、象牙、翡翠,真珠、胡黃連、香葯、乳香(最多一次為124.5公斤),花蕊布、宿綾、褐、雜物等。另有龜茲僧人獻梵夾、菩提印葉、念珠、舍利、佛骨等。龜茲是絲綢之路的樞紐之一,當地回鶻商人實際上做了許多東西方貿易的中轉工作。他們有時就和婆羅門(今印度)人、波斯(今伊朗)人一起到北宋京城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