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版總市值多少
Ⅰ 科創板有多少只股票
1.科創板有差不多200多股票,科創板股票不多,如:正業科技300410,是一家以光電檢測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漢邦高科:成立了華北一區、華北二區、華中、華東、華南一區、華南二區、華南三區、東北、西南、西北十個大區,近百個辦事服務機構,營銷和服務網路覆蓋全國。還有北京城建600266、越秀金控000987、巨輪智能002031等等。 科創板每個交易日的15:05至15:30為盤後固定價格交易時間,當日15:00仍處於停牌狀態的股票不進行盤後固定價格交易。接受交易參與人收盤定價申報的時間為每個交易日9:30至11:30、13:00至15:30。
2.科創板單只股票限價申報,綜合來看,科創板每筆申報最少200股,而主板每筆最少100股。科創板申報買入時,超過200股的部分,可以以1股為單位遞增,如201股、202股等。根據上交所給出的前50隻樣本股名單,包括華興源創(688001)在內的50隻樣本股入圍。縱觀50隻個股,行業特徵鮮明,成分股集中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葯等新一代戰略性新興產業。據Wind統計,50隻樣本股總市值達到1.04萬億元。業績方面,2019年50隻股票平均凈利潤為2.75億元,達到所有科創板公司平均凈利潤的1.57倍。
拓展資料:
首批入圍科創50的成份股行業特徵鮮明,50隻樣本股集中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葯等新一代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信息技術行業的公司數量最多。按照Wind的一級行業來看,前50家短上市公司屬於五大行業:醫療保健、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工業、材料。其中,屬於信息技術行業的個股多達21隻,佔比42%。比如科創板「001號」華興源創、富光、廣豐科技、方邦,科創板第一批上市企業,都屬於信息技術行業。
Ⅱ A股總市值全球第二,哪些行業正醞釀機會
截至9月24日,兩市上市公司數量達到4021家,市值合計76.14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較年初增加了11.88萬億(包括274隻新股),增幅18.48%。同期,上證指數漲幅5.67%,A股市值增幅遠高於指數漲幅。
滬市估值最低 創業板漲幅最大
截至9月24日,按2019年業績測算的A股市場靜態市盈率,由年初的19.39倍增加到22.97倍(剔除凈利潤為負的個股,下同)。
在五個主要的市場中,市值佔比最高的是滬市主板,1550隻個股總市值合計為42.11萬億元,佔比55.3%,靜態PE為16.05倍。
市值佔比居第二位的是深市中小板,972隻個股總市值合計為12.73萬億元,佔比16.72%,靜態PE為51.28倍。
創業板排名第三,860隻個股總市值合計為9.42萬億元,佔比12.38%,靜態PE為88.03倍。
市值佔比最小的是科創板,因為家數較少,科創板總市值只有3.04萬億元,佔比3.99%,靜態PE高達160.32倍。
從年內漲幅來看,漲幅最大的市場為創業板市場,個股平均漲幅為37.96%,遠遠跑贏上證指數。
表1 A股各市場市值與估值情況
表2
行業方面,截至本周四,申萬28個行業中銀行業的總市值合計9.74萬億,排名第一,占兩市市值合計的12.65%。銀行業的靜態市盈率只有5.82倍,處於兩市最低位置,雖然今年上半年業績有所下滑,按中期業績測算的動態市盈率也只有6.15倍。整個行業的歸母凈利潤最近3年增速為19.16%,但2019年比2018年只增長了6.92%,業績增速有放緩趨勢。銀行板塊今年行情較差,36隻成份股的平均跌幅為8.17%,與採掘業和鋼鐵行業一起成為僅有的三個下跌的行業。
行業市值佔比排名第二的是以保險與券商為主的非銀金融行業,總市值合計7.77萬億,非銀金融行業的靜態市盈率為18.94倍,行業歸母凈利潤最近3年增速為64.45%,而2019年的增長率64.91%,業績仍處於快速增長途中。今年以來非銀金融業85隻個股平均漲幅為14.55%,明顯強於上證指數。
行業市值佔比排名第三的是今年的大熱門行業——醫葯生物行業,總市值合計7.73萬億,略少於非銀金融業。醫葯生物行業有354隻個股,年內平均漲幅為45.03%,排名居所有行業第一。不過,醫葯生物業績上有些差強人意,整體行業的靜態市盈率高達53.81倍,在28個行業的排名第四。不但近3年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僅有4.63%,而且2019年歸母凈利潤合計比2018年還下降了10.04%。股價遠遠走在了業績前面,存在估值泡沫。
行業市值佔比排名第四的是中國 科技 製造的排頭兵——電子行業,總市值合計6.65萬億。電子行業295隻個股年內的平均漲幅為27.95%。整體行業的靜態市盈率52.03倍,在28個行業中排名第五。近3年的歸母凈利潤增速20.26%,2019年歸母凈利潤合計同比增長24.07%,雖然估值泡沫不低,不過業績增長性表現良好。
牛股倍出的食品飲料行業排名第五,整個行業總市值合計5.84萬億。食品飲料行業104隻個股年內平均漲幅為43.34%。整體行業的靜態市盈率44.69倍,在28個行業中排名第六。近3年的歸母凈利潤增速高達80.9%,與之相比2019年歸母凈利潤合計同比只增長了13.09%,泡沫的增大速度已經超過了業績增速。
圖1 靜態市盈率(倍,剔除負值)
低估值的行業除了銀行之外,建築裝飾、房地產、鋼鐵、採掘與建築材料靜態市盈率也均低於15倍,只不過他們去年的業績較之前有較明顯放緩,行業處於調整周期。
(文中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紅刊招聘季 正式啟動!】
Ⅲ 科創板新股申購規則
科創板新股申購規則
1.資金和賬戶准備
個人投資者申購科創板新股需滿足兩大條件:一是開通前2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以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不低於50萬元人民幣,其中不包括該投資者通過融資融券融進的資金和證券,但包括逆回購等;二是投資者要參與證券交易24個月以上。對於首次委託購買科創板股票的客戶,必須簽署紙面或者電子形式的科創板股票風險揭示書。滿足條件的投資者才能夠在券商開通科創板的交易許可權,參與申購新股。需要注意的是,科創板開通需要到櫃台或者網上開通。
2.市值申購規則
科創板新股申購要求投資者同一身份證下的所有證券賬戶T-2日(含T-2日)前20個交易日日均持有上海市場非限售A股股份和非限售存托憑證總市值1萬元以上(含1萬元),其中只包括股票市值,不包括ETF和逆回購。不足1萬元的不計入申購額度,滬深兩市的市值需分開計算。科創板的申購單位是5000元市值,即500股,所以申購數量應為500股或者500股的整數倍。
科創板
科創板全稱是科技創新板,它獨立於現有的主板市場,專門服務於創新型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該板塊內實行注冊制試點。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製造業和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的深度融合,提升質量與效率,從而進一步引領中高端消費。在科創板中施行的注冊制也有助於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能力,增強市場包容性和進一步強化市場功能。
科創板有以下特點:
1.科創板是主要服務於中小企業的專業化市場,為那些滿足規范性、創新型以及科技型特徵,沒有進入成熟期但具有良好的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創造發展空間。
2.科創板內進行注冊制的試點,早於主板市場實施,注冊制將建立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掛牌審核機制,中介機構和掛牌企業負責保證信息的完整、准確和真實。
3.科創板對於個人投資者有嚴格的要求,對於投資者的賬戶資產有規范的要求。
Ⅳ 2022科創板為何連續下跌
因鍵電池龍頭、科技股及重要醫葯股下跌的拖累,今日創業板再度大跌,盤中跌幅超4%、盤面上看,CRO/CMO、半導體晶元、鋰電池等板塊指數跌幅居前,寧德時代(300750)跌超5%、康龍化成
(300759)跌逾13%
昨日寧德時代(300750.SZ)早盤跳空高開後股價大幅震盪拖累了創業板指的表現。7日午後,公司股票盤中一度大跌超
3%
截至2月7日,寧德時代在創業板指數中權重已超過兩成,高達20.064%。
繼昨日逆勢大跌之後,寧德時代今日早盤再度走弱。截至發稿,該股跌逾8%,股價一度跌破530元,總市值12314億
元。
此前機構認為:技術面上,當前可以看做是超跌反彈的技術修復,而且從量能上看,市場補量並不充足,資金踴躍性不強,所以後面仍有受阻回落的可能。同時日線【抄底逃頂】指標和【多空分界】指標皆保持空頭狀態,趨勢扭轉信號尚未明
Ⅳ 到2022年科創板開戶人數
到2022年科創板開戶人數達1000萬。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2022年7月22日科創板迎來三周年的重要窗口。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由開板初期的25家擴容至437家,合計總市值達5.67萬億,而科創板開戶人數達1000萬。
Ⅵ 科創板上市條件和要求
發行人申請在科創板上市的應符合發行後股本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其中市值及財務指標應當至少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一)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二)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
(三)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四)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五)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葯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Ⅶ 科創板上市條件和要求
科創板上市條件和要求:
1、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的發行條件。
2、發行後股本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
3、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4、市值及財務指標符合本規則規定的標准。
5、本所規定的其他上市條件。
發行人申請在本所科創板上市,市值及財務指標應當至少符合下列標准中的一項:
1、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2、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
3、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4、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5、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Ⅷ 7月22日新上證指數以及科創板大規模解禁對股市的影響
中午發了一篇文章《從 歷史 數據看本輪"熊市"回補2855.32缺口的概率接近100% 》,許多不明真相的黑粉開始黑,下周二指數新規,到時候指數就跟之前的不一樣了,缺口回補概率會變低,菩老只想給各位打臉的是,在總盤40萬億市值的上證指數,這些新規不僅沒有影響,反而更容易回補缺口。
新規修訂內容一共有三點:
A、指數樣本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從被實施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從指數樣本中剔除。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的證券,從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計入指數。
B、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三個月後計入指數,其他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一年後計入指數。
C、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紅籌企業發行的存托憑證、科創板上市證券將依據修訂後的編制方案計入上證綜合指數。
下面菩老逐一分析下影響效果:
目前上證指數共有ST股票95隻,總市值為2713億元,市值最高的ST國重裝為379億元。ST股票總市值總比上證指數的總市值比為0.678%,可以說對上證指數的影響幾乎可以不計。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延緩新股上市暴漲暴跌引起的指數影響,目前新上市的股票都較少,能夠進去前10的好幾年都出現不了一隻。目前現存上市未滿一年的上證指數股票一共有54隻,市值最高的是郵儲銀行3980.47億元。目前未滿一年的上證指數總市值為19313億元,占總市值比為4.8%,
但是同時還有25隻科創板將會被納入上證指數,總市值為5887億元,目前即將納入的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中微公司,市值為1143億元。
7月22日當日,以上三個要素匯總抵消後,凈減少總市值為16139億元,占總市值比為4.03%。
修正後的總市值為383861億元。根據《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以及《上證系列指數計算與維護細則》:
新除數變動率約為:0.96。上證指數可能減少4%左右(如有錯誤請指出),指數按照昨天收盤指數,調整為3084.45。
7月22日,去年7月首批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將迎來解禁潮。據Wind統計,首批科創板解禁壓力主要集中在7月22日,解禁規模高達2200億元。當然在科創板大規模解禁的同時上證指數也出現了新規,這兩者同時發生,只能說監管是特意安排這個時間點發生的。
按照以往的理論,只要有大規模解禁,那麼正常邏輯都是股市要承壓,投資者應該避開大規模解禁帶來的減持洪荒,但是從菩老對以往每次大規模解禁發生的A股走勢分析,實際情況卻往往相反,參考《從7月5000億大規模解禁分析,年底將可能再來一波「牛市」行情 》。因此下周為讓上證指數正常調整以及舒緩科創板大規模解禁帶來的資金壓力,很可能監管層會有托市的動作。 當然這一切都是菩老的猜測,不能作為你們抄底的依據 。
#銀保監會依法對天安財險等六家機構實施接管# #股市 財經 #
Ⅸ 就差1分錢就發行失敗!科創板驚現市值僅10.04億公司
本以為拿到發行批文就萬事大吉的擬IPO企業們要當心,未來,股票可能賣不出去。
去年凈利潤接近8000萬元,本身業績持續增長,但按照發行價格計算的總市值卻僅10.04億元,差點不能滿足科創板的最低市值要求而被中止發行。
上緯新材給投行及券商提了醒。雖然注冊制下,強調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淡化盈利指標方面的考核,但如果未能合理傳播公司價值,引導機構投資者合理定價,發行失敗就在眼前。
1
發行後市值僅10.04億「僥幸」過關
上緯新材募資僅7000萬
9月15日晚,上緯新材發布的一則公告引起投行圈廣泛討論。
公告顯示,以發行價格2.49元/股計算,上緯新材此次發行對應的市盈率僅為11.51倍(每股收益按照2019年扣非後歸母凈利潤除以本次發行後總股本計算),低於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C26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為28.96倍,也低於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42.01倍。
不僅如此,上交所官網顯示,公司原本計劃募資2.16億元。
然而,因為發行價格偏低,即使發行成功,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為1.08億元,預計募集資金凈額僅7004.27萬元,這還不及公司2019年度的凈利潤,這也創下科創板最低募資紀錄。
事實上,此次確定的發行價格也讓上緯新材勉強踩「紅線」過關。
《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發行人預計發行後總市值不滿足其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選擇的市值與財務指標上市標準的,應當中止發行。」
按照發行價格2.49元/股計算,上緯新材發行後總市值僅10.04億元,這剛好略超科創板市值標准中最低的10億元標准。如果發行價格為2.48元,將因市值不足10億元發行失敗。
公開資料顯示,上緯新材主營業務為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乙烯基酯樹脂、特種不飽和聚酯樹脂、風電葉片用灌注樹脂、手糊樹脂、膠粘劑、風電葉片大梁用預浸料樹脂、風電葉片大梁用拉擠樹脂、環境友好型樹脂、軌道交通用安全材料等多個應用系列,是的復合材料用樹脂供應商。
報告期內,公司的主要財務數據如下:
可以看到,上緯新材業績並不算差。即使如此,公司仍然差點就因為發行後總市值不及10億元而發行失敗。
華南一家大型券商的保代表示,近期新股發行越來越困難。「這說明注冊制下,券商承銷能力才是未來投行最核心的能力。我們經常跟客戶說,別再找沒啥承銷能力的券商了,明後兩年可能承銷能力不行的券商就賣不出去了。」
牛牛研究中心對2018年至今,市佔率前二十券商的承銷情況(包含IPO,增發、配股、可轉債等)統計如下所示:
2
下半年已有30家IPO募資不足
創業板超6成估值不及行業
春江水暖鴨先知,上緯新材之前,其實早有端倪。
首先表現在募資完成情況上。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A股市場共有48家IPO企業出現募資不足的情況,其中發生在今年下半年的就有30家,佔比高達62.5%。
不僅如此,機構投資者詢價報價的不斷走低也表明了資金的態度。
9月11日,有媒體報道稱,參與詢價的機構投資者當天對IPO企業發行價格報出了券商投研報告定價下限的2.3折,而今年5月,報價還在7折左右。
更不要提,科創板剛啟動時,機構報價相對投價報告並不存在打折之說。
投行資深人士王騏躍甚至表示,「取消券商的投價報告,若買方報價均打到2折,3折,投價報告已經沒有意義」。
牛牛研究中心對創業板企業8月以來確定的發行PE整理後發現,26家公司中,發行PE在23倍以下的共有6家,而估值低於行業PE的則有16家,佔比高達61.54%。
這意味著,即使放開23倍市盈率限制,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後,大部分公司發行PE仍不及行業估值。
IPO承銷定價這么難,究竟是怎麼回事?
3
A股加速「港股化」
500億市值公司成交佔比提升7個百分點
首先,這與近期新股不斷出現破發,投資者信心受挫有一定的聯系。
Choice資料庫顯示,9月9日,鋒尚文化(300860.SZ)成為創業板注冊制下首隻破發的次新股,從上市日至破發用時13個工作日,9月10日,美暢股份(300861.SZ)、時空 科技 (605178.SH)、新亞強(603155.SH)三隻次新股也相繼破發。
今年以來上市新股,連板日期統計如下:
風險規避下,機構投資者報價趨於謹慎,而新股定價機制的作用則放大了這種「恐慌」。
一方面,發行人和保薦機構(主承銷商)依據剔除無效報價後的詢價結果,按照申購價格、申購數量及申報時間等排序後,需要剔除申購總量中報價最高的10%,而不需剔除報價最低的10%,將報價中樞下移;
另一方面,《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第十條規定,「初步詢價結束後,發行人和主承銷商確定的發行價格(或者發行價格區間中值)超過第九條規定的中位數、加權平均數的孰低值的」,發布風險提示公告即可。但實踐中,這個「四數區間」(網下投資者有效報價的中位數、加權平均數,五類中長線資金有效報價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下限成為發行價格確定的隱形紅線。
事實上,A股公司「港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所謂「港股化」,就是低價及低市值公司越來越多,投資者更多的向龍頭公司扎堆。
牛牛研究中心統計顯示,按9月15日收盤價計算,2527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億以下的公司共有1437家,佔比高達56.86%,而市值規模在1000億以上的公司僅有86家,佔比僅3.40%,如下:
然而,成交方面卻表現截然相反,不同市值分類對比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小市值公司雖然數量方面占絕對優勢,但從資金成交情況來看,卻很不樂觀。
500億市值以上公司數量佔比僅6.33%,而成交金額佔比卻高達79.68%。投資者們都在高市值的龍頭公司扎堆,低市值公司卻被棄之不顧。
注冊制實施後,優質公司供給不斷,而退市制度的完善又讓垃圾股的所謂「高風險,高收益」逐漸成為偽命題,A股市場「港股化」趨勢明顯。
首先,市值分布方面,牛牛研究中心統計後發現,2016年時,總市值在30億元以下的A股公司僅有14家,而如今,市值在30億元以下的A股公司卻已經達到766家,如下:
不僅如此,從成交情況來看,小市值公司所佔比重逐年降低。其中,50億以下市值公司成交佔比從2018年的28.83%減少至目前的13.45%,而市值500億以上公司成交佔比則從22.71%增加至目前的29.07%,如下:
應對建議有這些
價值傳播很重要
IPO定價越來越低,與注冊制實施後,上市公司供給數量不斷增加,買方話語權增長有很大的關系。
針對這種現象,牛牛研究中心有兩大建議。
首先,新股定價規則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
目前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採用詢價方式的,網下投資者報價後,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當剔除擬申購總量中報價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於所有網下投資者擬申購總量的10%,然後根據剩餘報價及擬申購數量協商確定發行價格。剔除部分不得參與網下申購。」
這一規則是在IPO市場出現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募資情況下,為了遏制高發行價目的而制定的,並未剔除最低報價部分,無形中讓發行定價中樞下移。隨著賣方話語權趨於弱勢,可以考慮適當將剔除報價范圍放寬或者對報價偏低的部分也做類似處理。
不僅如此,雖然承銷管理辦法要求機構需要獨立報價,但實踐結果上來看,可能並非如此。以上緯新材為例,公司發布公告顯示,超過400家詢價機構的報價范圍在2.49元-4.96元之間,而其中399家報價都是2.49元!
這399家機構包括公募基金、保險公司、證券公司、QFII、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私募基金等各類機構投資者,投資風格不同,但最終報價卻精確的相同。
對此,其實可以取消前文中所提的「四數區間」的隱形紅線,並可採取累計投標詢價的方法。
其次,價值投資的時代從發行詢價開始,投資者溝通成為必不可缺的環節。
IPO過會只是第一步,詢價環節可能將更重要。
華東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很多企業對自己對市場有錯誤認知,以為注冊制下啥企業都能上。我覺得上緯新材案例對很多IPO企業老闆來說是一次警醒。」
注冊制改革後,越來越多的優質公司將上市,而隨著A股「港股化」的推進,如何在發行詢價階段,傳遞自身價值,獲得機構投資者認可,成為擺在擬IPO企業面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