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下的貨幣會怎麼樣
1. 經濟下滑錢會升值還是貶值
經濟蕭條意思是說「經濟衰退」連續超過3年,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裡美國出現了經濟蕭條。如果發生經濟蕭條錢會貶值嗎?這是眾多人關心的問題。發生了經濟蕭條,對各個行業有影響的,至於錢是否會貶值,我們接著往下了解。
人民幣
發生經濟蕭條,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事,在前期階段,物價會伴隨著上漲,股票價格會大跌。自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沒有發生過經濟蕭條事件。那麼,如果中國發生經濟蕭條錢會貶值嗎?而人民幣升值一定是好事嗎?一般的經濟蕭條前期階段,往往伴隨著非常劇烈的物價上漲,惡性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黃金的保值功能就非常可貴了。而且,在經濟衰退,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股票價格會跌的很低,房產價格也會跌得很低。如果當新興國家出現經濟蕭條時,新興國家的貨幣是會大幅貶值的,在這種情況下黃金和白銀是具備保值功能的。還有糧食,出現經濟問題後,什麼都會貶值,只有糧食不會貶值。當然,我們不希望我國出現經濟蕭條,希望國家能救股市救經濟。其人民幣升值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其實,人民幣升值是好事還是壞事,要看特定時期的特定需要。目前來說,肯定是好事。在2018年,由於美國連續四次加息,美元指數一路上揚,致使資金從新興市場撤離迴流美國,金融市場動盪,在加上我國經濟正處於金融去杠桿,產業調結構和產業升級階段,相對強勁的美國經濟,以及強勢美元,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資金外流,外匯儲備持續下降,人民幣持續貶值,給國內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如今人民幣適當的升值,意味著資金的流入,對國家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是有利的,會給我國帶來一定的經濟回暖效果。同時,有利於國內資本進行海外投資,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控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
2. 經濟危機後貨幣是否貶值
何謂「廣場協議」?最簡單直觀而又合乎邏輯的表述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復甦了,美元上漲了,大量國外產品,特別是來自日本和德國的產品輸入到美國。於是,美國人民認為國外產品擠佔了美國國內市場,剝奪了「應該」屬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導致美國的失業率顯著上升。類似推論通過輿論和國會對里根政府形成巨大壓力,他們不得不把世界主要五個經濟體(G5,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及英國)的財政首腦邀請到紐約,說服他們共同致力於美元的貶值。善解人意的五國財長當即同意,並發表了聯合聲明,即「廣場協議」。
聲明發表幾個小時後,美元開始了瘋狂的貶值進程。國際外匯市場開始瘋狂拋售美元,持續了兩年之久,仍沒有任何停下來的跡象,以至於這五位了不起的先生(或他們的後任)不得不再度聚首,商議採取措施,以阻止美元進一步下跌。這就是1987年達成的盧浮協議,那是後話。
「廣場協議」後,日元和馬克開始大幅升值。自1971年浮動匯率體制實施之後,美元開始對馬克和日元貶值。進入80年代之後,美元穩步走強,這一慢性走高的趨勢在1985年中期再次被打斷,日元和馬克又開始大幅升值。1985年之後的三年左右時間里,美元急劇貶值。馬克的升值水平恢復到了8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日元則升到了戰後的歷史新高。這正是日元成為「廣場協議」焦點的一個重要原因。
「廣場協議」與日元升值的副作用
首先,日元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產品的成本和價格。過去曾以物美價廉馳騁世界市場的日本產品,一下子全都變成了商品世界中的「貴族」。雖說日元升值對那些具有無可替代性的產品出口影響不大,但是,日本的出口產品中,畢竟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替代的。日元升值會抑制國際市場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從而對生產這類產品的企業造成打擊。這種打擊還會通過產業鏈條波及其他產業,甚至有可能形成對日本經濟增長的全面抑制。這就是日本政府所擔心的「日元升值蕭條」。
第二,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的進口價格。這固然可以使資源短缺的日本用較少的支出換取所需要的資源,但是,廉價的外國製成品也同時湧入日本,沖擊著日本原有的產業結構。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技術含量不高、但對維持就業具有重要意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第三,日元大幅度升值引起了國際投機資本的興趣,使日元成為投機資本的炒作對象。此後日元匯率的大起大落和日本股市的動盪,都有國際投機資本在興風作浪。這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四、「廣場協議」後的日元升值與日本泡沫經濟的關系
按照日本政府的思維定式,日元升值必然帶來經濟蕭條。為了應對「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政府提出了向內需主導的經濟增長轉變的政策。在財政方面,從1986年度到1988年度的政府預算,都將克服「日元升值蕭條」作為重要政策課題。在金融政策方面,日本連續5次下調利率,公定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後的2.5%。此外,日本還通過增加政策性貸款,擴大公共投資規模。
然而,原有產業結構下的日本經濟增長已趨飽和,迅速增大的貨幣供應無法被產業吸收。在「土地拜物教」、收益預期的驅動,大量資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於是,地價爆漲,股價扶搖直上。日本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泡沫經濟。到1989年末,日經225種股票的平均價格高達38915.87日元,相當於1984年的3.68倍。從表面的因果關系和時間順序來看,「廣場協議」與日本的泡沫經濟似乎確有某種聯系。「廣場協議」促成了日本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成為改變日本經濟增長基調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轉折點恰恰也是日本泡沫經濟的起始點。
但從另一方面看,「廣場協議」後,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均對美元升值。但是,那些國家並沒有發生像日本那樣嚴重的泡沫經濟。這說明,「廣場協議」與泡沫經濟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諸多研究成果表明,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根源在日本內部。這些原因包括:在追趕型經濟增長結束後,未能主動向自主開拓型經濟增長轉變,制度和體制老化;宏觀經濟政策失誤,原有結構下的經濟發展已趨飽和,但卻人為刺激景氣,造成經濟虛漲;金融體制不健全,在金融自由化的風潮中,銀行監管缺位;對剩餘資本流向缺乏引導,致使大量資金流向投機市場等等。
3. 金融危機 貨幣升值還是貶值
當處於金融危機時貨幣會貶值。
經濟危機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現金貶值,而是國家為了應對經濟危機而採取的超發貨幣措施導致的現金貶值。社會經濟的運行有一定的周期,它是經濟社會發展必然經歷的規律。當經濟社會的發展處於經濟危機時,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的經濟在一段時間內會不斷萎縮,社會整體失業率會上升。此時,為了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國家會採取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也就是這種積極的政策,會引起一定程度的貨幣貶值。
但在國內市場上無論匯率將如何變動對國內經濟影響都不會很大,因為對於人民幣的管理我國並沒有開放資本賬戶下的自由兌換。也就是在危機之下,對於我國經濟沖擊並不大!我們的國門已經向世界打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完全獨立的經濟個體存在。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
4. 金融危機時為什麼要貨幣貶值
貨幣貶值有助於刺激消費,而外國使商品具有競爭力,並刺激本國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保護國內經濟,但負面影響是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復甦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東南亞,南亞及「亞洲四小龍」,日本的經濟全面崩盤,並影響到了歐美發達地區,在這危急關頭,全球矚目於亞洲唯一還具有能力的中國。
如果中國貨幣貶值,或許可以讓中國避免經濟危機的影響,免受經濟損失,但代價就是亞洲經濟甚至是全球經濟衰退。 然而,中國堅持貨幣不貶值,是以自身損失為代價的。
(4)經濟危機下的貨幣會怎麼樣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區別。
理論上而言,「金融」與「經濟」本身就存在較大差別。「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的系列活動總稱,與它相對應的主要概念有「消費」和「生產」,後兩者則主要是圍繞商品和服務展開。
所謂金融危機,就是指與貨幣、資本相關的活動運行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比如,票據兌現中出現的信用危機、買賣脫節造成的貨幣危機等。
就美國次貸危機而言,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
當這種偏離普遍地存在於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時,次貸危機,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經濟」的內涵顯然比「金融」更廣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關的活動,它的核心在於通過資源的整合,創造價值、獲得福利。
就此而言,「經濟」是帶有價值取向的一個結果,「金融」則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某個過程。因此,經濟危機,是指在一段時間里價值和福利的增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供需脫節帶來的大量生產過剩(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蕭條),比如,信用擴張帶來的過度需求(最近發生的經濟危機)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5. 金融危機時物價是暴漲還是暴跌你覺得呢
個人覺得金融危機時物價暴漲還是暴跌要根據金融危機的類型來決定。
金融危機顧名思義就是金融系統發生危機,因為人類現在的經濟已經離不開金融系統了,所以金融危機往往伴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破壞力極其大,而且波及范圍特別廣,不僅涉及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會波及到別的國家,甚至全球。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經濟會陷入極端的蕭條,企業會大量倒閉,人們會失去經濟來源,嚴重的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動盪之中,在歷史上就有國家因為金融危機而發生權力更迭的情形,而引起金融危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不過大部分跟金融產品有關系,就比如近年來影響最大的美國次貸危機,全球甚至現在都沒有走出其陰影,而在金融危機中物價的漲跌取決於引起金融危機的類型,下面就來說一說:
你覺得金融危機時物價是暴漲還是暴跌呢?歡迎留言討論。
6. 金融危機時物價是暴漲還是暴跌為什麼呢
一場金融危機一旦發生,就會立刻變成一場經濟危機,導致大量國內民眾失業,貨幣貶值。對於政府來說,不可能讓價格飆升,而是採取限價銷售策略,我們將回到計劃經濟時代。”金融危機,物價上漲或下跌,生活必須要用,早早搶購一空,如果你想買到實惠的商品,恐怕你得帶著政府發給你,到指定地點限購。價格不貴,但數量必須很有限。如果你覺得這個配額不夠,你可以在黑市上購買,那裡的價格可以上漲幾倍。因為黑市價格就是真實的市場價格。諸如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等非必需品的消費電子展將會暴跌。
通貨膨脹比通貨膨脹對整個經濟的危害大得多,這可能是為什麼許多國家保持適度的貨幣增長率,寧願採取溫和的通貨膨脹以避免通貨緊縮的原因之一。簡而言之,經濟更有可能出現通貨膨脹,因此金融危機中物價上漲的可能性要比物價下跌的可能性大得多。
7. 經濟危機後,貨幣是否貶值呢
這個會的,因為經濟危機會影響資本市場的運作,許多國家就靠貨幣的貶值來刺激出口回籠資金。匯率工具常用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匯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特別是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多使用本幣貶值的策略,希望通過本幣的貶值,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增加出口額,另一方面,提高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本幣價格,降低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減少進口。總之,通過本幣匯率的下調擴大出口,縮減進口,使貿易收支以至國際收支逆差縮小,恢復平衡,甚至出現順差。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吧!
8. 經濟危機時即使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給也可能萎縮,為什麼舉例說明。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經濟危機一般表現是:商品大量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信用關系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雖然危機的可能性在貨幣出現以後就已經產生了,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具有現實性。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應答時間:2021-01-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9. 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對貨幣的價值有什麼影響
問得問得沒法答。
貨幣價值是引發經濟危機的媒介之一。
A是B的媒介,而並不是B獨立於A發生後再影響A的這種關系。
10. 一般經歷過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貨幣貶值情況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經濟崩潰時,伴隨著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貨幣不斷貶值。
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多,資源越來越少,普通人拿到錢的時候,已經物資匱乏價格高漲了。經濟崩潰,物價飛漲,貨幣貶值,大部分企業經營難以為繼,股市暴跌就很正常。
惡性的通貨膨脹是一種不能控制的通貨膨脹,在物價急速上漲的情況下,使得貨幣很快失去價值。這種惡性的通脹一般是需求遠遠大於供應。
中國出現經濟危機,人民幣兌美元會發生貶值,國內生產水平跟不上,進口也跟不上,貨幣供給遠遠大於市場上的實物。
通貨膨脹會造成老百姓實質性的購買力下降,那麼同時國家的實際收入也會減少,其一是稅收體制,主要體現在稅收的計算和納付上的滯後。
(10)經濟危機下的貨幣會怎麼樣擴展閱讀:
貨幣貶值對國內的影響:
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
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余額需求的增加,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通過出售商品和金融資產來滿足增加的名義貨幣需求,從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否則。
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沖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