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如何實現貨幣供給量調整

如何實現貨幣供給量調整

發布時間: 2023-01-01 04:04:09

『壹』 怎樣控制貨幣供應量

通過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一方面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另一方面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貳』 中央銀行是怎樣利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的

書上找的,還要整理,總結,再打字,辛苦哇~

貨幣政策工具里的三大法寶是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原理整理如下:

1.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賣出或買進有價證券。
當中央銀行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買入證券,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通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功能,最終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增加。相反,當中央銀行需要減少貨幣供應量時,可進行反響操作,在公開市場上賣出證券,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引起信用規模的收縮、貨幣供應量的減少。

2.存款准備金
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時,商業銀行需要上繳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增加,可直接運用的超額准備金減少,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減少,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商業銀行的貸款或投資下降,引起存款的數量收縮,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

3.再貼現
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會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借款意願,減少向中央銀行的借款或貼現。如果准備金不足,商業銀行只能收縮對客戶的貸款和投資規模,進而也就縮減了市場貨幣供應量。

『叄』 貨幣政策通過什麼措施可以釋放資金流動性,減少貨幣供應量

釋放資金流動:可以通過降低准備金、利率、貼現率;也可以減少發行央票或由央行買入市場的證券標的;又或者通過匯率進行市場調整令本幣貶值。
減少貨幣供應量就是緊縮資金流動性,與上述操作相反

『肆』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三種他們是如何調節貨幣量的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有三種及調節貨幣量的方法如下:
(1)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以增加或減少銀行准備金的一種政策手段。在經濟蕭條時期,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放市場。這樣,一方面出售債權的企業和家庭得到貨幣,將它存入商業銀行,增加銀行存款,通過貨幣創造乘數作用使存款貨幣成倍增加,使利息率降低;另一方面,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還會導致債券價格提高,使利息率下降。利息率下降會引起投資增加,從而有引起收入、價格和就業上升。反之,在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相反做法會抑制與消除通貨膨脹。
(2)調整法定準備率:法定準備率是由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准備金對存款的比例。具體做法:在經濟衰退時,降低法定準備率,使銀行可以創造更多的貨幣,增加貨幣供給量,降低利息率,刺激總需求的擴大,使收入、就業和價格都提高。在通貨膨脹時,提高法定準備率,使銀行減少可創造的貨幣,減少貨幣供給量,提高利息率,壓縮總需求,使收入、就業和價格都降低。
(3)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存款機構的貸款利率。具體做法:在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採取降低再貼現率措施,可促使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貼現,鼓勵商業銀行擴大貸款,刺激投資需求。反之,在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要提高再貼現率,限制給商業銀行借款,使商業銀行減少貸款,於是貨幣供給減少,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資以及總需求,消除通貨膨脹。
拓展資料:
1.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
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2. 凱恩斯主義貨幣簡介: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和再貼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模控制、特種存款、對金融企業窗口指導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間接調控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直接調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取消了貸款規模控制,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政策、匯率政策、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等。

『伍』 當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中央銀行可以採取的措施是什麼

措施:在公開市場上買入證券、降低銀行准備金率、降低銀行再貼現率、降低利率。具體解釋: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直接多印點錢,多給你鈔票,這叫做公開市場操作。第二種方法,是間接的方法,就是: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降低借貸成本,讓錢以更高的效率流通起來。公開市場操作是通過中央銀行買賣國債實現的,相當於有給公眾發錢,具體措施就是在公開市場上買入證券。間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措施:1、降低銀行准備金率(讓銀行內部保留的錢變少,讓銀行可以借出去的錢變多)。2、降低銀行再貼現率(降低銀行向中央銀行貸款的利率,讓銀行可以用借的錢更多)。3、降低利率(降低公眾貸款的利率,讓更多的人借錢用錢)。
以上就是央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拓展資料:貨幣政策的措施首先,貨幣政策我們都很好理解,就是錢多錢少的政策。我們的錢變多的貨幣政策,叫做寬松的貨幣政策;讓我們的錢變少的貨幣政策,叫做緊縮的貨幣政策。怎麼讓我們的錢變多呢?央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個工具中,法定準備金率並不能直接調整利率,再貼現率政策效果有限,對利率影響很小,而公開市場業務可通過市場買賣債券來調整利率,在中國市場,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利率的行為很少被央行採用,中國市場上的存貸利率並不是市場化,雖然已經開始實行市場化,但是央行在利率定價方面有很大的決定權。央行可降低貸款利率,增加社會信貸需求,個人和企業貸款增加,從而貨幣供給增加。

『陸』 怎樣用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

減少貨幣供應量那就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1、控制貨幣發行量 2、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再貼現率以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擴張 3、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賣出央票、回購等調節貨幣供應量,緊縮銀行信。 4、信用管制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和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
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實施宏觀調控,是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之一。運用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間接調控的重要手段,在整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1、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2、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運用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第一,控制貨幣發行。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第五,調整再貼現率。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柒』 請簡述中央銀行運用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具體過程。

當中央銀行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買入證劵,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通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功能,最終導致貨幣供應量多倍增加。

當經濟處於增長過慢、投資銳減不景氣的狀態時,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放市場,使貨幣流通量增加,導致利息率下降,從而刺激投資增長,使總需求擴大。


(7)如何實現貨幣供給量調整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

一是基礎貨幣。

二是超額准備金。

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捌』 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機制

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機制,也稱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它是指中央銀行為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其他宏觀金融變數而掌握的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並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於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然後再通過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達到其政策目標和各種重任的完整體系。
無論哪一個國家採取何種社會制度和何種經濟管理體制,盡管各國中央銀行調控力度和廣度有異,但就其調控體系的一般模式而言,有其明顯的共性,可用圖示。
但必須指出,就這個一般模式而言,還不能區分不同類型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模式的具體內容和不同特點,甚至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也不一定採用相同模式。從大類上劃分,可分為直接型、間接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 當一個國家對宏觀經濟採取直接管理體制時,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就只能是運用指標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調控形式,通過強制性的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來直接控制現金流通量和銀行系統的貸款總量,以此來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前蘇聯、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我國在1979 年以前均採用過計劃指標控制這種模式。
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都採取過這種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與高度集中型經濟模式下以實物管理為主的直接控制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在這種體制下,中央銀行在全國金融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由此各家專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對中央銀行有根強的依附性。在此情況下運用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可以收到預期效果的。因為指令性計劃一旦制定,中央銀行就運用行政手段來強制地貫徹執行。所以,只要中央銀行不突破計劃,不增撥信貸資金,不迫加貨幣發行,那麼,全國的貨幣供應量就不會突破預定的指標。但是,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型向市場型轉軌的當今世界,這種直接型調控模式暴露的缺點越來越明顯,它不利於充分維護廣大基層銀行的自主權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不利於充分發揮信貸、利率杠桿有效調節經濟的作用;因為管理辦法僵死,時而會造成經濟的波動和決策的失誤,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容易出現「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等弊病。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大多採用這種模式。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客觀要求,經濟運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過渡已是歷史的必然。
間接型調控的特點是:它所依存的經濟體制是一種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一個相當規模和發育健全的金融市場;中央銀行在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同時,並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利用行政手段進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較好地尊重微觀金融主體的自主權;較好地起到抑制經濟波動的緩沖作用。 過渡型調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間接型過渡的模式。發展中國家一般採用這種模式。有些雖採用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但因其商品經濟發展水平低,金融市場不發達,加上財政、外匯赤字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等,還有必要對經濟採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
我國經濟管理體制已從傳統的直接管理體制過渡到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相結合的雙重管理體制。對於國民經濟的運行,國家既運用經濟手段,也運用計劃行政手段。特別在宏觀失控的情況下,採用一些直接控制手段會收到較快的成效。但從長遠觀點看,依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中央銀行採用間接型金融宏觀調控模式已是必然趨勢。由此,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也將愈來愈明顯。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是一個由內在諸因素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復雜綜合體。為說明問題,它的組成可用以下三個層次剖析:
1.調控主體。
整個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主體有三個:一是中央銀行,二是商業銀行,三是非銀行經濟部門。
依據各主體的不同功能,我們不妨把中央銀行稱之為發動主體,因為由中央銀行供應給商業銀行基礎貨幣(也稱始初貨幣)的多少,決定整個調控機制運轉的規模。這里,它是以最後貸款者的身份出現的。把商業銀行稱之為放大主體,因為中央銀行將基礎貨幣貸入商業銀行後,通過商業銀行系統內的倍數放大效應,會創造出多倍於始初貨幣的存款貨幣,以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這里,它是以直接貸款者的身份出現的。把非銀行經濟部門稱之為目標主體,因為由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始初貨幣隨即在商業銀行系統內產生倍數放大效應的整個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向非銀行經濟部門供應適量的貨幣,當然不能否認非銀行經濟部門的行為對整個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運轉的影響作用。
2.基本因素。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
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3.若干金融變數。
具體指:法定存款准備比率、超額准備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現金比率等,這些因素共作用於倍數放大效應。如圖1-7 所示。
這里:(1)法定存款准備比率是指商業銀行按規定繳存中央銀行的那部分存款同所吸收存款之比;(2)超額准備比率是指商業銀行保有的不運用於其資產業務的准備金與活期存款之比;(3)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4)現金比率是指非銀行經濟部門所持有的現金與活期存款之比。以上諸金融變數中,受制於中央銀行行為鈉是(1);受制於商業銀行行為的是(2);受制於非銀行經濟部門行為的是(3)和(4)。
綜合上述三個層次的剖析,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各組成部分合一,圖示如下:
必須說明,以上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組成,只是從靜態角度加以考慮,如果將時間變數和利潤因素引入,其實際運轉過程就更為復雜。

『玖』 中央銀行的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有哪幾種它們分別是如何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其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1、存款准備金制度

存款准備金制度開始於19世紀20年代波士頓的蘇弗克銀行的改革。以解決鄉村銀行劣幣驅逐城市銀行良幣,要求鄉村銀行在城市銀行存入足額存款,城市銀行則按面值收兌鄉村銀行的銀行券,維持其面額十足流通,保持了銀行券流通的穩定。

優缺點:

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由於對經濟具有極大沖擊力,因而中央銀行使用時一般比較慎重。在世界范圍內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呈現降低趨勢。

(9)如何實現貨幣供給量調整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調節基礎貨幣,銀行儲備,貨幣供給量,利率,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以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貨幣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工具綜合組成的工具體系,每一種工具各有其優點和局限,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使用來實現其宏觀調控的目標。

『拾』 中央銀行的一般性貨幣政策是怎樣調控貨幣供給量的

中央銀行常用的調控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就是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
賣出債券,減少貨幣供給量,投資下降,利率上升.
買入債券,增加貨幣供給量,投資增加,利率下跌.

熱點內容
股票交易里的n表示什麼 發布:2025-07-13 05:54:47 瀏覽:486
平安基金如何改分紅 發布:2025-07-13 05:46:25 瀏覽:932
資產和金融有什麼區別 發布:2025-07-13 05:42:17 瀏覽:427
中國股票下跌中國房產有沒影響 發布:2025-07-13 05:34:09 瀏覽:992
英雄互娛科技股票代碼 發布:2025-07-13 05:34:08 瀏覽:177
為什麼印加沒有貨幣功能 發布:2025-07-13 05:28:24 瀏覽:339
中電廣通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5-07-13 05:27:45 瀏覽:419
中宏退市買了股票的散戶錢怎麼辦 發布:2025-07-13 05:22:29 瀏覽:311
哪些基金持倉中盤股 發布:2025-07-13 05:21:10 瀏覽:405
銀河證券軟體查歷史股票價格 發布:2025-07-13 04:58:32 瀏覽: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