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白銀本位貨幣怎麼來的

白銀本位貨幣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1-03 19:58:36

❶ 銀本位制度是如何初步確立的

到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統一貨幣,定國之幣為三等時,只有上幣的黃金和下幣的銅錢,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則不為幣。其中的白銀沒有進入貨幣流通領域。「王莽改制」時,在公元10年推行過「寶貨制」,鑄有少量的銀幣,但銅錢仍然獨霸天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銅礦比較好找,冶煉技術已相當成熟,能夠跟得上當時經濟增長變化的需要。

直至唐玄宗時,另立「通寶」,取代歷代「五銖」,也沒有動搖過銅本位的堅強地位。使白銀重新進入流通領域是唐宋以後的事情。有學者認為,唐代白銀登上了歷史舞台,由一般的貴重物品或裝飾品而迅速地轉變為正式貨幣,完成了我國貨幣史上又一次重大變革,這就是銀本位制度的初步確立。

作為貨幣,白銀在唐代的出現和使用范圍,應當與其海外貿易有關。但還不足以成為支撐當時我國經濟全局的貨幣本位。因此,唐代銀本位制度還處於始發階段。

❷ 請問大師,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白銀作貨幣的中國的白銀是哪裡來的謝謝了!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使用白銀,據載西周的時候就開始使用了。
但是白銀作為法定貨幣進行流通相對就沒那麼早,請注意,是「作為法定貨幣流通」,事實上白銀「什麼時候作為貨幣流通」和「什麼時候作為法定貨幣流通」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民間流通和官方流通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白銀作為貨幣在民間流通的時間更早,作為法定貨幣流通的時間就要晚的多——古代有很多東西在民間都是可以流通的,比如白銀、比如布匹、比如貿易券等等,只要物有所值,就有人接受,也就是說,可以當錢用。
作為一個更方便攜帶的物品,白銀作為貨幣流通在漢朝就開始了,但是作為法定貨幣應該始於宋代,真正普及大量流通,始於明。宋時白銀雖可流通,但需要先換成銅錢然後再使用,到了明代就可以直接使用。

至於中國的白銀是哪裡來的,那就只有兩個途徑了,一是自家開采提煉,二是貿易所得,貿易所得佔大多數。
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等在全世界都是搶手貨,這就為中國獲得大量白銀提供了條件,也為白銀的普遍流通創造了條件。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中國沒有那麼多白銀,那麼它作為普遍流通貨幣就會不夠使用,但是經濟仍然要發展國家仍然要運轉,也許政府就會換一種東西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❸ 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的

在4000多年前,白銀就開始作為貨幣。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在我國清代,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幣(長美注)。


(3)白銀本位貨幣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分類

1、銀圓

銀圓,也作「銀元」,是我國過去市場上流通的一種貨幣,種類繁多,以清末各種龍洋,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袁世凱頭像銀元、孫中山像船洋最為多見,還有中華蘇維埃幣、四川"漢"字幣等,此外一些外國銀元,如站洋、坐洋、鷹洋、日本龍洋等也在國內流通。

2、銀條

外性長條狀,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為多見,是製作銀飾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質堅硬敲打有銅聲,底面無蜂窩,火燒後表面顯黑紅。

3、松江錠

外貌形狀似乳頭,表麵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鉛釉,底部具深細蜂窩,每錠上附有15克鉛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區)已經去掉,有打擊痕跡,形成上方下圓。

❹ 銀本位的建立條件

明代對外貿易的發展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推動了銀本位的確立。 簡介
在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白銀成為本位貨幣的物質前提是國內市場白銀存量足夠滿足流通之需。在西方世界,早在古希臘時期,金銀鑄幣就已廣為流通。而在中國,雖然早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就鑄行了白金幣, 但白銀一直未能擺脫輔幣地位,甚或主要用於貯藏。自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幣制以來,外圓內方的銅幣歷經朝代更迭,盤踞本位貨幣寶座長達一千多年。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中國金銀礦藏相對貧乏。根據明、清史籍所載銀課收入數字計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來百餘年間,中國白銀年產量一直徘徊在10萬兩左右,清代前期約20萬兩左右,較之美洲、日本、 歐洲只不過是個零頭而已。而且我國銀礦品位不高,開采往往得不償失。據全漢升統計,明代中國銀礦含銀量在0.003%-12.5%之間,一般在1%以下;而同期秘魯波托西銀礦含銀量為50%,新西班牙銀礦含銀量為5%-25%。《明史·食貨志·坑治》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嘉靖二十五年(即西歷1546年)七月命采礦,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員四十餘,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約費三萬余金,得礦銀二萬八千五百,得不償失。」梁方仲就此指出:「中國向來是一個產銀不多的國家。自近代與歐洲各國通商以來,銀的供給,大部分依賴外國的來源;本國產量,殊不重要。」
不僅如此,自唐宋以來,「錢荒」的記載不絕於史,流通中貨幣不足成為長期制約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瓶頸。為補錢幣之不足,政府只得以谷、帛等其它商品充當流通媒介,實際上實行了錢幣、谷帛的平行本位制,金銀主要用於貯藏。本質上並不適宜充當貨幣的谷帛長期與錢幣並行,即使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唐朝鼎盛年代也是如此,重要原因就是金屬貨幣短缺。但由於錢重物輕,民間交易優先使用錢幣,政府又不得不出面強制推廣代用貨幣。僅在唐朝,開元二十年(732 年)和二十二年(734年)、德宗貞元二十年(804 年)、 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和八年曾先後多次下詔禁止交易只用錢幣。宋朝則三令五申,並在邊境設卡,嚴禁銅錢外流。宋代紙幣制度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克服硬幣不足的困難,滿足商品流通的客觀需要。元代雖然名義上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但從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發行至元寶鈔以來就一直使用不兌現紙幣,實行了全世界第一個紙幣本位制度。然而古代紙幣制度終因其內在的通貨膨脹傾向而在元末崩潰,明太祖雖發行了大明寶鈔,但不久就名存實亡。明代中葉以後,中國商品生產和交換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錢荒有增無減,對大宗交易所需的高價值交易媒介--白銀需求增長則更快。因鑄錢銅料不敷使用,明政府不僅數次下令銷毀民間銅器鑄錢,南京太僕寺甚至將大內舊銅器47萬余斤也用於鑄錢,並允許將前朝舊錢投入流通。羅掘至此,明初至萬曆初200年間鑄錢數量也僅有1000萬貫, 而北宋除開國初期每年鑄錢少於100萬貫外,百餘年間每年鑄錢都在100 萬貫以上, 熙寧六年(1073年)後每年鑄錢竟達600萬貫。商品經濟發展與錢幣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由此形成的通貨緊縮效應嚴重阻礙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白銀源源流入中國,消除了國內銀礦資源貧乏的制約,使這一矛盾最終得以化解。
直至明初,中外貿易仍以奢侈品為主。自南宋以來,中國大量購買海外珍寶、香料、葯材,造成長期貿易逆差,金、銀、銅錢大量外流,成為一個嚴重問題。歷朝均嚴禁金屬出口,但效力不大。西人東來後,中國日用消費品獲得了廣闊的新市場,中國對外貿易商品構成發生本質變化,國際收支隨之逆轉。
至晚明時,較之中國,歐洲在火器、鍾表、「打簧器」、呢絨、船舶、玻璃等生產部門已佔優勢;但在國際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生產方面,中國商品則擁有千百年間發展起來的精湛工藝,質量優良,風靡歐、美和日本市場。此外,部分由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部分由於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倍。而美、歐正處於「價格革命」時期,導致中國商品以白銀為計量單位所表示的相對價格極為低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價格優勢。當時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1621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采購一批台灣生絲, 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由於歐洲商品難以與價廉物美的中國貨競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後來躋身對華貿易的荷蘭人、英國人都不得不用硬幣購買中國商品,巨額對外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鴉片貿易興起前夕。自阿卡普爾科返航馬尼拉的大商帆運載的主要是用以購買中國貨物的白銀。西屬美洲流往馬尼拉的白銀開始每年約100萬比索,後來達200-300萬比索,有時甚至超過400萬比索。1571-1821年間, 輸入馬尼拉的美洲白銀共計4億比索之多,其中絕大部分(亦有1/2、1/4之說)又轉輸中國。有些外國學者則估計美洲白銀總產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國。此外,還有部分輸入歐洲的美洲白銀通過貿易轉運澳門,然後流入中國內地。中外歷史文獻中有關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記載比比皆是。W. L. Schurz在《馬尼拉大商帆》中記載,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國商人把從新西班牙運來的白銀幾乎全部運走了;一位西班牙海軍上將則驚嘆道:「中國國王能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僅1631年一年,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約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
主要國家
美洲白銀流入中國數量之大,一度使歐洲貴金屬輸入量銳減。美國經濟史學家漢密爾頓就曾指出,與1591-1600年間相比,1641-1650年間美洲黃金輸入歐洲數量減少92%,白銀減少61%,這一減少與中國--美洲貿易擴大有關。由於美洲白銀通過菲律賓大量流入中國,17 世紀上半期某些西班牙人竟建議放棄菲律賓殖民地。
流入中國的海外白銀另一個主要來源地是日本。日本不僅用白銀購買中國貨物,而且用白銀交換中國錢幣。日本白銀流入中國,年代早於美洲白銀,流入途徑有民間走私貿易和葡萄牙人開展的轉口貿易兩途。有明一代,中日關系一直談不上熱絡,倭患頻仍和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更使兩國關系落到冰點以下,明廷因而將對日貿易懸為厲禁,隆慶元年重開海禁時仍將日本排除在外。然而,商人的趨利本性最終使這種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紙虛文,走私貿易屢禁不止,成為中日直接貿易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人征服菲律賓之前的嘉靖年間,正當中國白銀需求日增之際,中日走私貿易已經使不少日本白銀流入中國。盡管如此,中日直接貿易畢竟因為明廷的禁令而受到很大制約。與明廷和日本沿海各大名均有良好關系的葡萄牙人遂乘虛而入,利用中日兩國給予的優惠待遇,在中日貿易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後就主動招引日本人赴廣東方面貿易,最終建立了以澳門和長崎為軸心的葡日貿易網路。中國學者全漢升、李龍華估計,16世紀最後25年間,日本生產的白銀半數外流,其中大部分為葡萄牙商人運走,每年數量達50-60萬兩;到17世紀前30年,每年運出100多萬兩,有時高達200-300萬兩。 葡萄牙歷史學家在17世紀初估計葡萄牙大商帆每年從日本輸出的白銀價值超過100 萬金幣。而根據日本學者新井白石調查,僅慶長六年至正保四年(即明萬曆二十九年至清順治四年,西歷1601-1647年)的47 年間, 日本白銀輸出總量即達7480餘萬兩,大半輸入中國。日本白銀外流中國數量之大,使日本政府為之不安。為減少白銀外流,日本政府於1689、1715年兩度頒布法令,限制中國赴日商船數量和貿易額。
白銀流入中國,並非僅有貿易一途,歐洲人在中國、日本、歐洲之間開展的套匯業務也是一條重要渠道。16、17世紀間,中國、日本、歐洲三地金銀比價存在較大差價,中國金銀比價為1∶5.5-7,日本為1∶12-13,歐洲為1∶10.6-15.5,歐洲商人將日本、美洲白銀輸入中國套換黃金,可獲利一倍以上。 在需求方面,首先出口市場的迅速擴大,使手工業發達的南直隸南部(今蘇南、上海)、浙江、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又通過聯鎖效應進一步帶動了北方和廣大內地的經濟發展。今日相對貧窮的贛南,當時是通往廣東外貿口岸的商道,百業興旺。對外貿易對明季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直接促進作用之大,從中國商品外銷與內銷規模比較中可見一斑。眾所周知,蘇杭絲織業與松江棉織業是明代後期商品率最高、產值最大的兩個產業部門,據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一書提供的資料,當時蘇杭民間機戶年產絲綢約20萬匹,價值白銀16萬兩;松江棉布運銷量為2000萬匹,價值白銀300萬兩,兩項合計316萬兩。而根據中國學者張鎧計算,17世紀初,不計荷蘭人經台灣輸往日本、東南亞的中國商品以及葡萄牙商人運銷果阿、歐洲的中國貨物,每年僅直接出口菲律賓和由葡萄牙商人輸往日本的中國商品價值即達白銀427-487萬兩。
其次商品經濟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一種穩定的通貨,但明政府發行的寶鈔和銅錢幣值都不穩定。就寶鈔而言,洪武八年(1375年)發行的寶鈔,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實際價值就跌落到面值的5 %-16%,後世所發行的寶鈔實際價值就更加低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一貫寶鈔竟然只能兌換一文銅錢。就銅錢而言, 明朝中葉以後,錢法日趨紊亂,腐朽的統治集團將濫鑄劣幣、大錢,獲取鑄息作為一條搜刮人民、緩解財政危機的財路。從錢幣重量上看,據葉德輝《書林清話》記載,明末錢重由1錢2分改為1錢,後又減至8分,南京所鑄,有輕至4分以下者。從成色上看, 天啟年間銅錢成色由規定銅七鉛三降為銅鉛各半,甚至銅二三而鉛砂七八。憑借這種手段,天啟年間南京鑄錢年獲利達12萬兩白銀,鑄息達60%以上,而萬曆以前鑄息通常為20%-30%。加之私人盜鑄猖獗、政府貨幣政策變動無常,致使寶鈔和銅錢信譽都不高。隆慶初年高珙就指出:「錢法朝議夕更,迄無成說,小民恐今日得錢,而明日不用,是以愈更愈亂,愈禁愈疑。」蘇州市民就曾發起席捲蘇南各州縣的拒用天啟錢運動,持續10個月之久。海外白銀源源流入,提供了一種供給隨經濟發展穩步增長並擺脫政府幹預的穩定通貨。
白銀為本位幣、銅為輔幣的貨幣體制確立後,歷經明、清兩朝和民國初期,直至1934年美國政府實施《購銀法案》,提高銀價,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國民政府被迫於1935年11月實行法幣改革時方才廢除。

❺ 貨幣白銀本位制形成的原因

銀本位制是指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 (1) 國家規定白銀為貨幣金屬,並要求鑄成一定形狀、重量和成色的銀幣。(2) 銀幣可自由鑄造或持生銀到國家鑄幣局請求代鑄。(3)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銀幣或白銀。(4) 銀幣或白銀可自由輸出或輸入,以保證外匯市場的穩定。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商品的價值尺度,在中世紀,不少國家就把白銀作為本位貨幣了。

❻ 銀子在我國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中國白銀的貨幣歷史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後只有二年就被廢除。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於史書的最早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嗣後,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也鑄過「銀貨三品」,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到了金、元時期,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白銀的廣泛流通
明初,為了推行大明寶鈔,明政府曾明令禁止用金銀交易。據《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八年(1375)「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斬。」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市場對白銀的需求增加,明政府逐漸解除了禁銀規定。開放銀禁後,部分官庫貯藏白銀便隨著支付官俸和軍餉而被投入商品流通,從而使官庫存銀變成活銀。

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當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由於受條件限制,北京官員的俸祿仍要在南京支付,負責經辦的人員「將各官俸米貿易貨物,賣貴賤酬,十不及一,朝廷虛廢米祿,各官部得實惠。」到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戶部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決定將江南租賦改成白銀、布帛等物品運往北京發放官俸,次年又將蘇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73萬石糧食也折換成白銀給官員發放俸祿。明朝政府的這些決定,使白銀成為當時中國官方認定的合法貨幣,從此以後,中國各朝代的財政收支也逐漸轉向以白銀為主的貨幣支付方式。

隨著經濟貿易的擴大和發展,國內白銀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因為世界各國的金銀比較不同,外國的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更使得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廣泛流通。

萬曆年間全世界興起開礦熱潮。明政府因自身白銀需求量增加,便在國內大興開礦,從而使國內白銀產量有所增加。明朝中葉以後,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增加也使外國白銀不斷流入我國。其中由西班牙人經菲律賓運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僅隆慶五年(1572)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間,就達4OO0多萬庫平兩。

嘉靖年間,我國的金銀比價為一比六到一比七之間,而日本由於白銀增產,金銀比價是一比十。受利益驅使,日本白銀從不同渠道被大量運往中國,因為從日本運銀到中國可兌換更多黃金。葡萄牙人為了能夠從日本與中國的白銀差價中謀利,曾從澳門把中國的絲絹運到日本售取白銀,然後折回澳門購買中國絲絹,以便去日本換取更多的白銀。另外,美洲的白銀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商人對華貿易、菲律賓華僑對祖國的貿易,以及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也有許多白銀輸入中國。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貿易往來,國際市場的白銀在明朝後期被大量地運往中國。

外國白銀的大量輸人,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演進,但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白銀貨幣之間無固定比價,並且各自計價流通,各種形狀和重量的銀塊出現在貨幣市場上,因此使中國本就繁雜的貨幣體制更加無序和混亂。

從銀兩到銀元
清朝初期,白銀成為中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在政府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工商貿易的交往中,絕大多數經濟行為都是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民眾以擁有白銀作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庫存,銀行間結算也以白銀為標准。

在當時,中國的茶葉、生絲和陶器等商品對外國人很有吸引力,而當時中國貨幣市場上習慣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因此很多外國商人都用滿船的銀元到中國購買滿船的中國商品回去。因為中國當時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很少購買國外的商品,所以白銀一直都是凈流入到中國的。

當時流人中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屬地銀元、日本龍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人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據東印度公司記錄,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153年中,輸人中國的銀元和生銀塊有7000多萬兩,其中大部分是由東印度公司輸入的。本洋是由世界上產銀最豐富的墨西哥鑄造的。由於墨西哥是西班牙的屬地,而且幣面上刻有雙柱形和西班牙皇帝像(查理第三、第四),所以人們把墨西哥本洋誤認為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鷹洋是墨西哥獨立以後鑄造的銀幣。因幣面花紋刻有鷹,俗稱鷹洋,世面上誤作英洋,我國北方又名正英。這種洋錢的質量比其他外國銀元純,銀色為90.3‰,一般按九成四計算。英屬銀元在中國流通的有兩種:一種是1866年至1868年間由香港造幣廠鑄造的,另一種是1895以後由印度造幣廠製造的。龍洋是日本明治時代通用的銀元,定名為「圓」,因幣面刻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

外國的銀元製作精美、分量標准,且便於計枚核值,非常收中國民眾的歡迎,外國銀元在中國的貨幣市場不斷擴大。為了減少外國銀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清政府最終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式設置錢幣製造局,決定自己鑄造計量標准、受國民歡迎的中國銀元。清政府清朝在鑄造銀元時,基本沿用明朝的鑄錢習慣,並對本朝所鑄的銅錢通稱為「制錢」,以區別於早先使用的「古錢」。

當時中國鑄造的銀元都是白銀含量很高的,這又讓外國商人發現其中的暴利空間,他們用銀元與中國進行交易時,用含純銀九成左右的洋元兌換中國鑄造的「十足」紋銀,然後運往外國投機取利。外國資本主義者以浮價掠奪的純貨幣交易對中國經濟進行資本侵略。加上當時的外國銀元與中國自鑄銀幣都有自己的計價標准和流通范圍,彼此之間沒有固定的比價和匯率,這就使得我國當時的貨幣流通市場及其混亂繁雜。

清朝後期,由於鴉片貿易、條約賠款以及關稅和鹽稅主權喪失等因素,我國白銀開始持續地外流,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使得國內的白銀少而昂貴,以白銀表示的物價下降,以制錢表示的物價上升。白銀外流造成的銀貴錢賤,加重了國內民眾的負擔,使中國農業和手工業受到嚴重損害,而且由於賦稅減少和國家歲人下降,清政府開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清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便大量增收關稅和厘金。由於過度增發無法兌換的流通貨幣,結果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受到嚴重的沖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為巨額賠款和世界銀價持續下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貨幣機制的運行更加混亂無序。為了挽救頹敗的經濟狀況,我國的士大夫和經濟學者多次上書光緒皇帝,倡議改革現行幣制,以維護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他們建議在北京設立鑄造銀錢的總造幣廠,統一發行新式銀錢;國內所有上繳款項,均用所發行的新式銀幣;部庫省庫的歲人收支,必須遵守國家統一規制,不許巧立名目擅自徵收;設置中央財政處,專門監督新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使用,並負責整頓國家財政及幣制。

在這些有識之士整頓中國混亂幣制的努力和倡議下,清政府多次下令統一貨幣流通單位,尤其是兩、元並用的貨幣計價單位,以解決嚴重阻礙中國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易的貨幣體制。為了統一幣值,清政府一度在用『兩』還是用『元』之間來回變更換計價單位。直到宣統二年(1910年),由度支部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家貨幣統一採用『元』單位制度,才暫時結束了中國貨幣史上兩、元並用的混亂局面。

銀本位制度確立與廢除
辛亥革命前夕,外國銀元大量流人中國貨幣市場。到1910年,在中國市場流通的外國銀元已達l1億元左右,其中墨西哥鷹洋大約有4萬元,佔三分之一左右。當時在中國流通的貨幣除了白銀、制錢、銀元、銅元等金屬貨幣外,還有清政府戶部、官銀號、各地錢庄、票號發行的信用貨幣,以及外商銀行和中國自辦銀行發行的各種紙幣。加上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割據和頻繁的戰亂,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貨幣機制由於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長期不統一所造成的混亂局面。

1914年,北洋政府為了整頓貨幣體制,加強國家財政能力,實行了貨幣體制改革,並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條例同時規定,凡在中國境內從事經濟貿易等商品交易活動時,必須以新鑄造的銀元為交易手段。隨後,為了便於收兌各種龍洋改鑄新幣,又將一元銀幣的成色改為八九。白銀成為我國的本位貨幣,暫時結束了中國混雜的貨幣流通局面,使中國近代幣制暫時達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1914年12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刻有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刻有嘉禾紋飾與幣制值,俗稱「袁大頭」,鑄有一圓、二元、二角、一角、五分等幣值。因為新銀幣的幣型統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比較准確,又易於識別,很快在全國推行。在1914年至1921年間,這種新幣種曾多次鑄造。由於新幣種流通數量非常可觀,成為當時中國流通貨幣中最重要的幣種。

1914年的國幣條例雖然確立了我國的銀本位制度,但當時國內外的經濟貿易還是以銀兩、銀元同時並用,本次幣制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混亂的貨幣流通局面。到了19世紀末,西方各國工業國家紛紛放棄白銀的貨幣作用,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以銀為本位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的蕭條。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發展國家經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紙幣流通。當時,西方列強為了轉嫁國內危機,便把本國過剩的資本和商品以黃金為計價單位大量輸入中國,這對使用銀本位的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打擊。由於國內貨幣市場由於銀、銅、金的同時流通的局面更加混亂,國內強烈要求「廢兩改元」,統一幣制。而當時國民政府嘗試引入的金本位制度在國內行不通,不得不放棄。

1933年3月,在國內經濟專家、學者反復爭論與商討之後,國民政府下令施行「廢兩改元」貨幣改革。法令中規定所有用銀兩徵收的稅款及關金,一律改為銀本位幣,其他各項以銀兩實行的收支,也都改用銀幣。此次改革雖然結束了中國兩、元並用的貨幣制度,使銀本位被正式確立為中國的貨幣單位。

1934年起,在西方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幣制、美國人為抬高白銀價格後,國際銀價急劇上漲。國際市場銀價的持續上升,給使用銀本位貨幣體制的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為了徹底擺脫國際銀價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挽救瀕臨破產的貨幣金融體制,國民政府最終於1935年11月3日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但流通領域禁而未絕。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按一定比價收兌銀元,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宣布銀元不再流通,以銀元作為貨幣的歷史從此結束。

❼ 銀本位制的貨幣史

在我國貨幣史上,白銀自漢代已逐漸成為貨幣金屬,到明代白銀已貨幣化,中國真正成為用銀之國。但實行的是銀兩制,以金屬的重量計值,屬於稱量貨幣制度,沒有踏進貨幣制度階段。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頒行《幣制條例》,正式採用銀本位,以「元」為貨幣單位,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成色是90%,名為大清銀幣。但市面上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公布《國幣條例》,正式規定重量七錢二分、成色89%的銀元為我國的貨幣單位。「袁大頭」銀元就是這樣鑄造成的。但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本位幣定名為「元」,總重26.6971克,銀八八、銅一二,即含純銀23.493448克。銀本位幣每元重量及成色,與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過0.3%,並規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銀本位幣授受,其用數每次均無限制。同年4月,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發行全國統一的銀幣——「孫中山頭像」銀元。1935年國民政府又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宣布廢止銀本位。

熱點內容
螞蟻財富理財怎麼樣 發布:2025-07-13 22:01:55 瀏覽:868
網上理財多少錢可以起投 發布:2025-07-13 22:00:13 瀏覽:115
基金成長之路怎麼樣 發布:2025-07-13 21:56:10 瀏覽:718
如何拯救被套的基金 發布:2025-07-13 21:39:58 瀏覽:57
怎麼投資套利基金 發布:2025-07-13 21:38:41 瀏覽:92
貿易戰與理財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7-13 21:26:39 瀏覽:357
之前退市的股票哪些 發布:2025-07-13 21:25:42 瀏覽:722
小能科技股票 發布:2025-07-13 21:06:26 瀏覽:465
支付寶和余額寶哪個基金好 發布:2025-07-13 20:39:09 瀏覽:851
股市如何切入大行情 發布:2025-07-13 20:33:38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