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貨幣政策發展歷程
『壹』 98年以前,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演變史
從1979年到1992年。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有效供給不足的特徵,資金需求一直有較大缺口,因此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更多著眼於影響總供給,並且以「松」為主的擴張性政策搭配出現更多。
從1993年到1996年。該階段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開始迅速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微觀經濟主體的活躍程度也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有效供給不足的背景下,經濟過熱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積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財政貨幣政策一直採取「雙緊」配合,政策協調目標就是通過緊縮性政策,來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
從1997年到2002年。1997年開始,由於增長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資源約束過渡到需求約束,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經濟調控的新問題。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促使中國經濟的周期性低谷來臨,物價走低、投資低迷、失業增加等通貨緊縮跡象開始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1997年以後,財政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快速轉為「雙松」配合。其中以擴張性為實質的「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增發長期國債,籌集資金用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而在此期間「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質則是通過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並在1998年初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限制。此間,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重點,是集中在為建設項目和企業共同提供流動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試圖通過刺激微觀主體的活力,來帶動有效需求的提高。這一階段,政府首次面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周期低谷,並且處於有效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兩難境地,因此給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不僅提供了創新的背景,也帶來了眾多新的難題。
『貳』 貨幣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
貨幣制度是指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貨幣流通的准則和規范。主要內容有:確定貨幣和輔幣的材料;確定貨幣的單位;規定貨幣的流通程序和流通辦法;確定發行准備和貨幣的對外關系。
本位貨幣是一個國家貨幣制度規定的標准貨幣。在支付上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即在商品勞務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債務的清償上,債權人不得拒絕接受。
輔幣是本位貨幣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償,即超過一定數量,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
貨幣制度演變可以分為以下過程:
1.4.1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的主要內容是白銀作為貨幣材料。銀鑄幣為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1.4.2 金銀兩本位制
18 世紀 40 年代由於世界白銀產量的增加,使白銀價格不斷下跌。由於白銀價格不穩定,白銀作為貨幣不利於貨幣流通的穩定和國際收付。削弱了白銀作為貨幣的能力。因此許多國家逐步過渡到了金銀兩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典型的金銀兩本位制下,金銀幣之間的比價完全由金銀的市場價格來決定。這種本位制也稱為平行本位制。金銀比價由於缺乏穩定性,後來由政府規定金幣和銀幣的比價兩本位制稱為「復本位制」。進一步削弱的兩本位制稱為「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下金銀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復本位制下由於白銀市場價格下跌,而由政府規定的銀幣作為貨幣的價值高於其作為普通商品在市場上的價值,套利的結果使銀幣充斥流通。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揮作用,最終使銀幣的鑄造受到限制。但金幣仍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 .
金銀兩本位制有以下優點:( 1 )幣材充足,能夠滿足流通需要。 (2) 復本位制下 , 金銀比價由政府規定 , 能夠反過來影響金銀的市場價格 , 有利於金銀幣值的穩定。 (3) 便於交易,人們可以根據交易額的大小選擇金幣或者銀幣進行支付。
1.4.3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概述
第一,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金本位制盛行了一個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步開始受到削弱。
第二,典型的金本位制受到削弱後,逐步實行金塊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金幣的鑄造被停止,金幣也不再流通,流通的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以金塊作為准備。
貨幣的價值與黃金保持等值的關系。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不能兌換金幣,但可以兌換為金塊。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紙幣可以與金塊進行兌換,但不再是自由兌換,規定的兌換限額較大。因而這種制度也被稱為「富人本位制」。
第三,金匯兌本位制。其主要特點與金塊本位制大體相同。但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而只能兌換與黃金有聯系的外幣。這種制度的實質是把本國的黃金存於國外的銀行,換取國外的貨幣。用國外的貨幣作為本國的紙幣的發行准備金。國內居民可以購買外匯,並在理論上可以把外匯拿到國外去換取黃金。這種制度也被稱為「虛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崩潰的原因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動搖了金本位制的基礎,金幣的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和自由兌換受到了削弱,使這種貨幣制度難以繼續。
金本位制崩潰的原因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黃金既是貨幣又是商品,作為貨幣要求價值穩定,作為商品它的價值要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又不可能穩定,因此它不是理想的貨幣。
其次,黃金作為貨幣並不能保證黃金在國際之間的流動實現均衡,由於黃金流入或者流出會影響到各國貨幣供給量,黃金的流入流出不能實現自動的均衡,也就使各國的貨幣供給量難以與黃金的儲備保持適當的比率。
再次,金本位制下,要求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要用所含的黃金量作基礎來確定。由於各國政府為了刺激或抑制經濟的擴張或緊縮,對貨幣量進行調節,要求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因此以貨幣的黃金含量為基礎的固定匯率制度難以維持。
1.4.4 紙幣本位制
紙幣本位制是指一個國家的本位貨幣使用紙幣而不與黃金發生任何聯系的一種貨幣制度。它的主要特點:( 1 ),紙幣的發行不受黃金儲備的限制,其發行量完全取決於實現貨幣政策的需要;( 2 ),紙幣的價值決定於它的購買力,紙幣的購買力與發行量成反比,與商品供應量成正比;( 3 ),紙幣的流通完全決定於紙幣發行者的信用;( 4 ),政府通過法律手段保證紙幣具有一定的強制接受性。
紙幣流通條件下,保證幣值的穩定是貨幣制度的核心,必須要以社會公眾提供給中央銀行分配的資源或資產作為穩定幣值的基礎。我國人民幣制度是一種紙幣本位制。它的發行不與任何貴金屬掛鉤,也不依附於任何一國的貨幣,是一種獨立的貨幣。
『叄』 簡答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演變歷程
所謂貨幣政策目標是指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某相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特定的經濟目標。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有四大目標,即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1)穩定物價一般是指通過實行適當的貨幣政策,保持一般物價水平的相對穩定,以避免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2)充分就業一般是指消除一國經濟中的非自願失業,即由於工人們不願接受現行的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而造成的失業。它的實現並不意味著失業率降為零,只要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水平,就可以說該經濟社會達到了充分就業。
(3)經濟增長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通常用GNP或GDP的年增長率或人均年增長率來衡量。
(4)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入與全部或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肆』 我國貨幣政策的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92年。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有效供給不足的特徵,資金需求一直有較大缺口,因此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更多著眼於影響總供給,並且以「松」為主的擴張性政策搭配出現更多。具體來看,從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1年是財政政策緊,而貨幣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5年則是兩大政策「雙緊」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現為兩大政策的「雙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兩大政策的「雙緊」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現「雙松」配合。該階段的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由於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處於起步階段,政策協調的外部環境尚不完善,表現為政策作用的微觀主體多是國有企業,並且通常運用行政性手段來完成政策實施。二是在長期短缺經濟環境影響下,政府還缺乏市場經濟調控機制應用的經驗,表現在兩大政策協調方面,一直以直接調控為主,很少用財政和金融中間變數來間接影響經濟主體,而且「同松同緊」情況居多,沒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這也造成了政策協調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成為常態。
第二階段是從1993年到1996年。該階段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開始迅速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微觀經濟主體的活躍程度也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有效供給不足的背景下,經濟過熱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積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財政貨幣政策一直採取「雙緊」配合,政策協調目標就是通過緊縮性政策,來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與此同時,兩大政策配合也逐漸獲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礎,其中1994年的稅制和分稅制改革逐漸奠定了公共財政的基礎,而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也使得貨幣政策制定進一步得以獨立。應該說這期間兩大政策的協調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包括調控手段多樣化配合、調控技巧改善、駕馭宏觀經濟能力有所提高,這對於實現經濟「軟著陸」起到了較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始於1994年的外匯體制改革,不僅使得貨幣政策開始考慮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新問題,而且也引發了未來兩大政策配合的新層面。
第三階段是從1997年到2002年。1997年開始,由於增長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資源約束過渡到需求約束,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經濟調控的新問題。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促使中國經濟的周期性低谷來臨,物價走低、投資低迷、失業增加等通貨緊縮跡象開始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1997年以後,財政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快速轉為「雙松」配合。其中以擴張性為實質的「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增發長期國債,籌集資金用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而在此期間「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質則是通過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並在1998年初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限制。此間,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重點,是集中在為建設項目和企業共同提供流動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試圖通過刺激微觀主體的活力,來帶動有效需求的提高。這一階段,政府首次面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周期低谷,並且處於有效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兩難境地,因此給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不僅提供了創新的背景,也帶來了眾多新的難題。
第四階段是從2003年至今。2003年開始,中國經濟形勢再次發生變化,出現了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信貸和投資增長過快、外資流入偏多等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從2004年逐步調整財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適當調整長期建設國債規模和優化國債項目資金使用結構,向社會傳遞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資的政策信號,並在2005年宣布財政政策再次轉型,實施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特徵的穩健的財政政策。與之相配合,從2003年起,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適當回收流動性,最終確定「穩中適度從緊」的政策思路。五年來央行多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同時提高利率,這些都是緊縮銀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貨幣供應量。進入2007年,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觀調控思路,定為「從緊貨幣政策」與「穩健財政政策的協調」,這也體現了政府對較大通脹壓力的擔憂。應該說,在此階段,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開始出現向「雙緊」過渡的趨勢。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新特點,是除了共同作用於傳統的經濟總量目標之外,在更多的領域有了配合的實踐,例如以應對流動性問題、推進外匯儲備管理改革為目的而發行特別國債的行為,以及調低利息稅以引導儲蓄資金流向等政策。
綜合我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實踐,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結論。
第一,財政貨幣政策逐漸向市場化調控轉型,為發展新型的兩大政策協調機制奠定基礎。進入21世紀,財政政策在發展公共財政的總體框架下,從注重用政府投資性支出影響經濟,逐漸過渡到稅收、公債、轉移性支出等多項工具的綜合運用。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貨幣政策也逐漸具有了市場經濟國家的特徵,而不僅是傳統的信貸控制。
第二,從兩大政策的作用效果看,財政政策從強到弱,貨幣政策從弱到強。改革開放之初,財政政策居於主導地位,貨幣政策的作用幾乎沒有。1985年之後,隨著金融體系的發展,通過控制信貸規模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成為貨幣政策的核心模式。1994年分稅制改革也弱化了中央政府財政政策的實施空間,使貨幣政策成為兩大政策協調的主導方。1998年以後,由於貨幣政策作用不理想,擴張性財政政策才再次走上前台,但這並沒有削弱政府對貨幣政策作用的期望。事實上,在2004年積極財政政策淡出前後,貨幣政策仍是政策協調的主要一方。進入2007年,開放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面臨了更多的困境,使政府開始意識到財政政策應在宏觀調控中擔負更多的職責,這對兩大政策協調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第三,迄今為止的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主要通過關注總需求管理,致力於實行經濟總量穩定。我們知道,在凱恩斯主義政策理念影響下,財政與金融的協作問題,主要研究在封閉體系的自由利率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通過有效配合來促進總需求水平的穩定。對於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這樣的政策選擇是相對有效的。然而對中國這樣面臨發展與轉軌雙重任務的經濟體來說,則顯得過於單一。長遠來看,兩大政策協調,還必須關注結構調整性的供給管理、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制度優化等層面,這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希望採納
『伍』 什麼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主要工具有哪些
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
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主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2、再貼現政策(rediscount rate);
3、公開市場業務(open market operation)。
(5)什麼是貨幣政策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匯率穩定是央行貨幣政策目標之一。站在人民幣匯率的角度看,匯率穩定對一國金融環境穩定和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影響不需贅述,而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貶值自然也會帶來資本外流壓力,進而影響金融環境的穩定運行,並不利於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結構轉型,因而保匯率並不是犧牲國內經濟,而是為國內經濟的平穩運行創造條件。
央行於2018年10月7日宣布降准後表示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外匯市場平穩運行。這一說明也表現央行對當前人民幣匯率的關注,短期內資本管制對匯率的穩定效果尚可、離岸央票效果尚需觀察;但外匯管制不是長久之計,長期來看仍然需要利率引導釋放壓力。
中央銀行實施量化寬松政策通過從市場上大量購買資產,釋放流動性,它可以實現兩大目標。
第一,它可以降低長期利率,從而刺激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私人的消費和企業的投資,對任何國家的經濟來講都是最重要的,沒有這兩者,經濟不可能增長。
第二,通過量化寬松購買資產釋放流動性,那麼它就可以增加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准備金。中央銀行可以把商業銀行持有的資產買過去,增加商業銀行的儲備金,鼓勵它們向企業和個人發放貸款增加信用,來刺激企業投資,刺激個人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