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如何影響貨幣發行
A. 央行發行貨幣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央行發行貨幣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1、市場現貨幣供需總量
2、市場貨幣周轉率
3、未來貨幣供需缺口
4、外國對本國貨幣儲備以及外幣在本國的替代總量
5、冗餘貨幣量
我國人民幣的發行歷來堅持以下三大發行原則。其內容是:
(1)集中統一發行原則。集中是指人民幣的發行權集中於代表國家的中央政府 — 國務院。統一是指國家授權人民銀行統一壟斷貨幣發行。除人民銀行外,任何地區、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行貨幣或發行變相貨幣。
(2)計劃發行原則。是指貨幣發行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有計劃地發行。具體由人民銀行總行提出貨幣發行計劃,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
(3)經濟發行原則。或稱信用發行原則,是財政發行的對稱。是指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按照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而進行貨幣發行。這種發行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增加貨幣投放,是為了適應和滿足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對貨幣的客觀需要。不會引起物價波動和通貨膨脹。
B. 影響貨幣流通的因素有哪些
1、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
2、居民的貨幣收入水平和支出結構變化
3、產業結構及生產專業化影響
4、經濟單位數量和金融市場發達狀況
5、財務及結算制度的影響
6、個人收入及消費習慣心理
http://wenku..com/view/a007c0220722192e4536f613.html
這個你看看,有具體影響分析
C. 國際貿易是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量和銀行准備的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個國家發行的貨幣總量。這個概念似乎很奇怪,但是在今天這個法定貨幣(指沒有任何實物資產作本位的貨幣)和計算機的時代,任何貨幣供應量的改變都可在瞬息間完成。政府的財政部門再也不必為了增加貨幣供應量而加印紙鈔——盡管他們也可以這么做。現在,他們只需在鍵盤上敲幾個鍵就能達到目的。
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量對外匯交易員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對貨幣價值有直接影響。貨幣發行量越大,貨幣價值越低;貨幣發行量越少,貨幣價值越高。
一國的貨幣供應量通常由以下部門或機構決定:
·政府財政部
·中央銀行
四、通貨膨脹
每當別人在談論貨幣的產生或印刷時,你一定會聽到「通貨膨脹」這個詞。當貨幣供應量增大時,商品數量滿足不了過多的需求,導致總體物價持續上升,這種現象被稱為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事關每一個人,因為它削弱了我們的購買力。換句話說,今天我們手上的每一分錢到了明天就會變得更不值錢,原因是物價上漲會導致我們花一樣的錢買更少的東西。
你能想像得出,通貨膨脹也影響外匯投資者。沒有人想購買因為供應量增加而逐漸貶值的貨幣。
所以,你在分析影響外匯市場的各個因素時要密切注意通貨膨脹,因為不斷上漲的通貨膨脹率會讓貨幣變得疲軟。我們以後將詳細說明通貨膨脹對貨幣產生的影響。總體來說,通貨膨脹對貨幣價值沒有好處。
五、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本前提是:一國的通貨膨脹率一旦升高,其貨幣就會開始疲軟。
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無論在哪個國家,同樣的錢購買的商品數量都是相同的。假設你在美國購買100美元的商品,根據美元和瑞士法郎1.1500的匯率,在瑞士購買同樣多的商品需花費115瑞士法郎。可不幸的是,情況往往不是這樣。
購買力平價理論還認為,購買力的不平衡最終會被貨幣價值的改變所消除。在商品數量相等的情況下,假如一個國家的商品比另一個國家貴,那麼為了使物價平衡,商品更貴的國家的貨幣將會貶值。
盡管購買力平價理論為通貨膨脹率和貨幣價值的關系提供了基本指導,但它卻存在一定缺陷:和國際收支理論一樣,它只關注了通貨膨脹率升高導致貨幣需求量降低的一種原因,所以不可能准確解讀推動貨幣價值的根本力量。
但是,你可以關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O)發布的購買力平價數據來了解各國目前的購買力。或者,你也可以關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發布的「巨無霸指
D. 貨幣發行和貨幣供應的關系
貨幣發行量不能決定貨幣供應量,雖然它們有點上游和下游的關系,但是,貨幣發行以後還要經過存款創造才能決定貨幣供應量,存款創造由存款准備率和貨幣流通速度決定。另外,利率也對貨幣供應量有影響:利率高,貨幣供應就多;利率低,貨幣供應就少。
E. 為什麼現實中的貨幣越來越多,中央銀行如何發行了怎麼多的貨幣
你好
樓主你問的問題有點奇怪。
(1)首先,很多國家都會發行貨幣,一個國家可能存在幾種貨幣。比如香港有3個。
(2)中央銀行不會發行很多貨幣。現實中確實有很多貨幣,比如日元 美元,韓元 歐元等。但是不是由同一個中央銀行發行的。一個國家一般就一個中央銀行。
(3)對於這些貨幣的管理,只需要做好匯率換算就可以了。
ok
F. 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主要工具有哪幾種它們是如何調節貨幣量的
主要有4種工具:1,公開市場業務;2,再貼現率,3,改變法定存款准備率,4,選擇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
如何調節:
逐一說明吧,
1,公開市場業務。經濟蕭條時期,央行買進政府債券,貨幣投入市場,商業銀行的儲備金增加,存款多倍放大,貨幣供應量增加,利息下降;經濟過熱、通脹時,則相反方法操作。
2,再貼現率。經濟衰退時,央行降低再貼現率,擴大貼現數量,增加銀行准備金,鼓勵發放貸款,通過貨幣乘數貨幣增加,降低利息,刺激需求,減少失業。經濟高漲時,相反操作。
3,法定準備金調整。經濟衰退時,降低法定準備金比率,銀行能夠創造更多的貨幣。同上,經濟高漲,則相反。
4,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費者信用控制、證券市場證券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及間接信用控制。
以上方法前3個用得比較多。一般會配合使用。
G. 電子貨幣對貨幣發行權的影響
電子貨幣由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一些企業發行(我們只討論商業銀行的電子貨幣發行)。電子貨幣的發行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電子貨幣作為現金替代和預付費用發行,另一種是電子貨幣作為債權形式發行。
1.發行作為現金替代和預付費的電子貨幣:
目前發行的所謂電子貨幣其實是現金替代物,這種形式的電子貨幣發行對央行壟斷的貨幣發行權不會造成沖擊;
發行過程中,商業銀行在發行電子貨幣的時候,客戶是用其不該銀行的活期存款購買的,這種情況符合目前商業銀行的業務情況:以活期存款為依據申請電子貨幣--銀行卡。這個過程減少了商業銀行的現金資產--商業銀行的現金資產是其超額儲備,而商業銀行的現金資產的減少,或者等額增加流通中現金(現金進入流通領域),或者等額增加了另一家商業銀行的現金資產(現金作為存款流入另一家銀行),因此,這種電子貨幣發行對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沒有景響,也不會增減基礎貨幣。如果客戶用現金購買銀行卡辦理活期存款的同時辦理銀行卡和用現金購買銀行卡類似。這種方式和其他企業發行電子貨幣的效果相同,故不另外分析,商業銀行把增加的活期存款存入央行的准備金賬戶,流通中現金減少,但是基礎貨幣仍然沒有減少。
如果商業銀行發行電子貨幣所得的現金資產留存在商業銀行的現金庫房(准備金)或者發放貸款(流通中現金),對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沒有影響電子貨幣發行對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可能造成影響,由於法定準備金率的原因會影響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一方的結構--法定準備和發行貨幣等量增減,但基礎貨幣仍然沒有變化,沒有減少或者增加基礎貨幣,這種形式的電子貨幣發行對央行的貨幣發行沒有影響。
2.商業銀行通過資產增加發行電子貨幣:如果這種電子貨幣在支付過程中不是同步結算,從支付到結算的時段內,這種電子貨幣充當了貨幣的職能,商業銀行在發行這種電子貨幣的過程中獲得了鑄幣稅收入。這種電子貨幣發行增加了基礎貨幣,對央行壟斷的貨幣發行權形成某些沖擊。但是,由於目前電子支付的同步性,這種形式的電子貨幣不可能成為基礎貨幣,對央行的沖擊只是在邏輯上存在,現實中無法實現;
3.真正能夠成為信用貨幣的電子貨幣是以電子貨幣形式發行,到期期限足夠長且可以無限背書的銀行本票和支票(包括企業發行的本票)--電子本票和電子支票。一旦技術成熟,這種形式的電子貨幣將徹底顛覆央行貨幣發行的壟斷,一個新金融時代就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