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如何作用於經濟
Ⅰ 貨幣政策的作用有什麼
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
貨幣政策目標,並非一個孤立的目標,而是由四個漸進層次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1)穩定物價
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
(2)充分就業
所謂充分就業目標,就是要保持一個較高的、穩定的水平。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凡是有能力並自願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
充分就業,是針對所有可利用資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測定各種經濟資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以勞動力的就業程度為基準,即以失業率指標來衡量勞動力的就業程度。
(3)經濟增長
所謂經濟增長就是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必須保持合理的、較高的速度。各國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一般採用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即用人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剔除物價上漲率後的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來衡量。政府一般對計劃期的實際GNP 增長幅度定出指標,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銀行即以此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
(4)平衡國際收支
就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經濟交易的性質而言,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於經濟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慮以及道義上的動機而自動進行的經濟交易,如貿易、援助、贈予、匯兌等。另一種是調節性交易,或叫事後交易,它是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差額而進行的,如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的短期資金融通、動用本國黃金儲備、外匯儲備以彌補差額等。
(1)貨幣政策如何作用於經濟擴展閱讀
在通貨膨脹時期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效果比較顯著,但在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效果就不明顯。從貨幣市場的均衡情況來看,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要影響利率的話,必須以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為前提。
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也會影響政策效果。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華夏時報》記者說,貨幣政策的寬松帶來銀行間流動性堆積問題,股市、樓市資產價格泡沫也有所抬頭,監管層正在反思相關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可以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下一步管理層可能會在財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適度調整。
Ⅱ 貨幣政策對一國經濟是怎樣影響的
貨幣政策都經濟的影響可以作為一個流派來研究,是個很系統的問題。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會影響銀行間插接市場的利率和債券,尤其是國債的收益率(二者反向變動),從而影響市場利率,繼而就會深化到投資,消費和出口等國民經濟的各個變數中去。
美國國債負擔沉重指的是既定國債水平下載到期之日所支付現金流現值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債券價格下降,意味著美國政府現在借來的錢相對便宜,而將來要支付的則會增加更多。現在借進1美元,在R的收益率之下,將來要還的是(1+R)的N次方,R越大,顯然將來支付也就增多。
主要理性情況下,市場競爭會使得債券收益率和利率趨向均衡。
Ⅲ 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
一,貨幣政策通過開放市場業務,貼現率和准備金率的調整,進而影響到市場利息率的變化,市場利息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
二,當今在貨幣理論體系中存在著兩大派別。一個是美國貨幣主義經濟學米爾頓·弗里德曼,另一派則是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這兩種宏觀經濟理論都直接影響著國家立法者制定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方式。如果把兩種經濟學家都比喻成兩位不同風格的汽車駕駛員,那麼貨幣主義者將最關心的是在他們的油箱中添加汽油,而凱恩斯主義者則最關心的是保持他們的發動機運轉。貨幣主義學派的米爾頓·弗里德曼一直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直接批評。
三,簡而言之,這些理論之間的區別在於,貨幣主義經濟學涉及經濟中貨幣的控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涉及政府支出。貨幣主義者相信在控制流入經濟的貨幣供應的同時,讓市場自行修復。相比之下,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除非採取干預措施驅使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否則陷入困境的經濟將繼續呈螺旋形下降。凱恩斯的貨幣經濟學理念曾經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最嚴重的經濟通縮中得到的驗證,證明其經濟理論是正確的。
四,凱恩斯認為在當時背景條件下,簡單地期望通過控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很難讓經濟能有所起色。他強調貨幣供應在經濟中也同時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雖然他認為市場可能需要花較長時間來適應新的貨幣政策,但這最終會對國內生產總值能產生直接積極影響。凱恩斯相信政府通過刺激消費,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和增加國際貿易凈出口可以改變經濟狀況。美國在大蕭條後不久,當時的共和黨保守派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在平衡預算的方法上通過增加稅收和削減支出,寄希望於經濟體系能自動調節恢復。
但這種嘗試最終失敗了,胡佛沒有等來經濟的自我修復,而是無窮無盡的企業破產和倒閉,美國百姓生活,特別是農民群體,痛苦不堪。在當時的美國紐約大街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胡佛總統黯然下台。
Ⅳ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
一是財政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二是貨幣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收緊銀根,提高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貨幣,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放鬆銀根,降低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放出貨幣,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一般在經濟危機和蕭條時,宜採用雙松的政策,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搭配;在經濟過熱時,宜採用雙緊的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相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