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需求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① 1.為什麼國家每年要發行貨幣 2.每年發行的貨幣如何進入實體經濟通過什麼途徑呢
社會的總價值再不斷提高,由此導致貨幣的需求量上升,即使社會總價值恆定不變,由於人為或自然損毀,流通中的貨幣也會減少,所以也需要發行貨幣。只要將貨幣的發行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就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一般情況下,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勞務,政府采購等進入實體經濟
② 銀行業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1.從不完備市場正確看待「壟斷論」隨著近幾年銀行整體業績顯著提高,一部分社會觀點認為銀行的壟斷力量、高利差及其他高服務費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首先,針對社會各界關於銀行壟斷地位的討論,筆者認為,我國銀行業不存在壟斷,但確實存在著賣方的優勢地位。從經濟學角度看,壟斷分為自然壟斷、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銀行業與自然資源無關,因此不存在自然壟斷;銀行業在我國不屬於行政領域,因此不存在行政壟斷;而對於經濟壟斷,也沒有一家銀行的行為符合我國《反壟斷法》中「一個企業一種產品在市場佔有率達到50%」的壟斷行為的定義。因此,我國銀行業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壟斷。但由於市場的不完備性,作為存貸款的金融替代品還很少,規模也很小,我國銀行業存在著顯著的賣方優勢地位。即便銀行業不存在壟斷,賣方優勢意味著市場的不成熟,這使得銀行業的結構更加趨近於不完全競爭市場。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不完全競爭的特點不是通過價格競爭,而是通過服務、品牌效應等方面的競爭。這種競爭方式無論對消費者或是整體銀行業結構的穩定都是有好處的。其次,針對飽受批評的高利差及其他高服務費,這些表面現象與實際情況並不一致。從央行規定的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變動額來看,近幾年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利差並未擴大,而是有所減小;從有效存款利率來看,近年來通過理財產品的競爭,有效存款利率是上升的。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沒有一家銀行具備靠利差維持運營的條件,其他服務收費也是建立在為客戶和實體經濟提供優良服務基礎上的合理商業行為。因此,我國銀行業沒有從壟斷或定價的方面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2.服務基層能力不足盡管如上文所述,我國銀行業沒有從壟斷或定價的方面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它仍然面臨著其他方面的不足,導致我國實體經濟無法以最大速度發展。一般的觀點認為,當今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脫節是由大量投機交易和資產價格泡沫導致。但需要澄清的是,這些因素應歸根於游離於資本市場的民間資本,而不是以信貸市場為主的各大商業銀行。另外,由於我國經濟過分依賴於出口和投資,而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過小,因此實體經濟不振也不能歸因於銀行。我國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時面臨的真正問題應該是:對基層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和服務不到位,即中小企業(以及「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的困難。這一困難來源於風險方面的問題和結構性方面的問題。首先,從風險的角度看,對於銀行來說,由於存在風險防範的約束和利潤的約束,資金很容易投入到大的企業和大的行業中;中小企業風險大,業務成本高,獲得資金的難度自然會很大。這是很正常的,是由市場經濟本身所決定的。在現實中,許多容易獲得資金支持的企業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資金,許多迫切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也並不是將資金全部用來發展生產和經營,很大一部分用於償還其債務,使它脆弱的資金鏈不至於斷裂。這主要是因為市場機制的不完善,特別是價格機制的不完善。其次,從結構性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分為三點:第一是市場結構方面的問題——我國的直接融資方式並未完全發展,在資本市場中缺乏對信貸市場的結構性替代,導致各大銀行受到的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競爭壓力不夠。而在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大企業更多利用發債等方式在資本市場上融資,這使得銀行被迫向中小企業貸款助其融資。這方面的問題同樣也導致了信貸市場上價格機制不完善,民間利率與社會平均利潤率嚴重脫節,最終使得即便已經成型了的中小企業資金鏈也十分脆弱。第二是銀行產品結構方面的問題——缺乏對信貸產品的替代產品,使得貸款融資方式單一,無形中縮小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道路。第三是銀行組織體系結構方面的問題——缺乏對基層業務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技術,導致各大銀行還未找到服務中小企業的較好模式。提高銀行對實體經濟服務的對策針對上文所述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面臨的基層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本文從金融機構建設、資本市場輔助和政府政策輔助等多個方面來探討緩解對策。1.形成具有多元化多層次金融機構的組織體系許多國際上成功經營小企業業務的大銀行都是從基層業務做起,有一套完整的包括風險評估和管理評估等方面的技術。然而,我國的各大商業銀行,大多是從向大企業發放貸款發展起來的,大企業信貸和中小企業信貸的風險技術不完全一樣,需要有學習的過程。各大銀行的層級過多,以至於目前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時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模式。因此,對於基層金融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銀行應增加供給,增設一些小型的、社區型的金融機構以及服務中小企業和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增加競爭性的供給。另外,准入制度要做適當的調整,讓民間金融機構正規化、合法化,形成一個多元化的金融結構,使小的金融機構、社區的、農民的金融機構有較好的發展,讓民間資本發揮作用。由於民間金融機構對當地的或者特定產業的情況比較了解,容易判斷真實的資金需求,借貸風險也會顯著減小。同時,不要引導和鼓勵小金融機構做大做強,以免脫離其原有功能。應引導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區域化或產業化的利益共同體。以此形成大銀行、中銀行、小銀行,甚至微型銀行這樣一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最根本路徑,為實體經濟尋路。2.創新銀行替代產品和擔保方式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銀行產品層出不窮,但其適用對象大多隻針對投資者。適用於中小企業或社區、農民的融資方式卻僅限於幾種信貸產品,這無疑縮小了基層服務的覆蓋面。為了拓寬中小融資者的融資方式,銀行業應進行可行的、有針對性的銀行產品創新,如中間業務產品等。在此之上,還應擴大各創新品種的規模。其次,由於單一的擔保方式同樣限制了許多有潛力的融資者,銀行業還需要在創新擔保方式上加大力度。例如,銀行可以大力推廣應收賬款、專利等動產作為擔保,盤活目前的自由資產及探索采礦權、門票收費權、海洋使用權等權益擔保,以減少企業的擔保費用。3.尋求並創新資本市場的信貸替代品在我國整體金融市場中,作為存貸款的金融替代品還很少,規模也還太小,這就是上文所說的結構性問題。因此,不只應該在銀行內部創新銀行產品,還應在資本市場上進行可行的金融創新,有效地發展存貸款金融替代品,不僅存貸款金融替代品的品種要增加,而且規模還要足夠大。例如大幅度推進資產證券化,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在市場上,一種產品的定價不僅僅是由買方和賣方決定的,還應和這種產品的替代品有一定的關系。拓寬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方式,有益於擴大銀行的競爭壓力,減小市場的不完備程度,從而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此提高我國全面的金融市場化程度。當然,為了使銀行業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以上方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部門賦予銀行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加強對民間資金的管控和引導,以及對整體金融市場的監管。同時我們應該注意,金融改革的過程應與國家整體的宏觀情勢相匹配,不但要與實體經濟實現良性互動,牢牢把握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為實體經濟提供針對性強、持續性好、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務。而且要提高金融服務的匹配度和適應性,創新服務機制和提高服務效率,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我國經濟轉型面臨著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我國的經濟結構也正在由靠投資出口拉動轉變為發展內需,加大消費和投資力度拉動。因此,金融業也要根據宏觀經濟的變化調節金融配置,特別是對產能過剩的行業區分不同情況,分別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推動調整過剩的產能。此外,銀行業應利用極為龐大的客戶群和營銷網路對創新企業的項目進行篩選,使其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與經濟發展的動力相適應。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讓金融更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正是當前中央所提倡的。
③ 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隨著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儲蓄的不斷上升會限制生產投資的增長,使許多生產過程因缺乏投資被困在沒有經濟效益的規模上。虛擬經濟則可以其流動性和高獲利性吸引大量暫時閑置和零散的資本投入到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虛擬資本上,全社會的沉澱資本就由此投入到實體經濟中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過程的資金需要。如銀行系統通過儲蓄存款將社會上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由貸款、投資等方式讓企業在證券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票據、可轉換債券等金融工具吸收社會閑散資金,滿足其進一步發展之需。由於金融市場上融資渠道的拓寬、融資技術的提高、融資成本的下降,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更通暢、更便捷,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融資支持。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2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④ 貨幣如何影響經濟體系
貨幣究竟如何影響經濟?這是經濟學最古老、最持久、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貨幣金融理論經歷了從貨幣中性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經濟理論也經歷了從實物經濟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今天,已經很少有人離開經濟談貨幣或離開貨幣談經濟了。
早期學者(他們被凱恩斯歸入「古典學派」)強調貨幣的中性性質。他們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確保經濟平穩運行,貨幣不過是覆蓋於實物經濟之上的一層「面紗」,並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數,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毫無二致。他們因而採取「二分法」(dichotomy),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截然分開,認為任何積極的貨幣管理都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貨幣管理的任務只在於控制貨幣數量,穩定物價水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古典學派」的這一思想是以「薩伊定律」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根據「薩伊定律」,供給能自創需求,而貨幣僅有便利交易的功能。從穆勒父子、大衛·李嘉圖等「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的理論中,都能看到「薩伊定律」的影子。如詹姆斯·穆勒認為,當一個人生產的任何一種商品多於他本人的需要時,這就只能表明他打算要某些其他商品。約翰·穆勒認為,所有賣者都必然是買者。李嘉圖認為,任何一個佔有商品的人都必然是一個需求者。根據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如果一種商品出現超額供給,其他商品必然出現超額需求,並且這種暫時的不均衡將通過自發的價格調整迅速消除;貨幣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實是多餘的。
傳統貨幣數量說,如費雪方程式MV=PT,將「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思想公式化了。費雪認為,在長期中,貨幣流通速度(V)與商品交易量(T)都不受流通中貨幣量(M)變動的影響。因此,物價水平(P)的變動與貨幣量(M)的變動成正比;貨幣數量增減不改變商品間的相對價格,也不對生產和就業產生任何影響。
上述認識是片面的,它僅僅看到了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而未考慮其價值儲藏職能(貨幣的這一重要職能使賣者可以不是買者,所以只有在貨幣經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也忽視了貨幣在媒介資本轉移、實現儲蓄配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何況貨幣流通速度也非一成不變,貨幣與物價的關系就更不是一一對應了。同時,「古典學派」貨幣中性論的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與一般均衡理論)也都忽略了貨幣經濟的重要特徵(貨幣購買商品,商品購買貨幣,但商品並不購買商品),所以才將貨幣經濟等同於實物經濟。當然,他們的錯誤不只緣於認識的片面,還與時代局限有關。當時的貨幣金融不發達,貨幣與經濟不像現在這樣須臾不可分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貨幣與經濟的關系的理解。
瑞典學派經濟學創始人魏克賽爾,首先拋棄了「二分法」、「貨幣面紗觀」與「貨幣中性論」,而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合二為一,從而開創了貨幣經濟理論。他看到了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離對經濟的作用機理,指出政府有必要採取一定的貨幣政策,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以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承襲其主張,於1930年出版《貨幣論》,將魏克賽爾貨幣經濟理論公式化,更於1936年撰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著重論述貨幣管理對解決失業問題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貨幣供求決定利率,利率決定投資,並通過乘數效應成倍作用於就業和國民收入。他的這一邏輯從其書名就可見一斑。於是,「通過凱恩斯的理論,貨幣理論從價格水平的理論轉變為整個產出與就業的預期理論」。當代西方宏觀經濟理論正是沿著凱恩斯開辟的這條道路發展起來的。魏克賽爾與凱恩斯可謂貨幣金融理論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前者是貨幣經濟理論的開創者,後者則將貨幣因素融入其整個經濟理論體系中,並提出了具有重大實際意義的政策主張,從而使貨幣經濟理論深入人心。
「大蕭條」是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的最大經濟危機。1929~1933年,美國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下降30%,物價下降33%,失業率上升到25%的最高值,工業產出下降37%。四年間,貨幣存量下降33%,流通速度下降近1/3,每年有近9%的銀行倒閉。到1933年底,倒閉的銀行大約為1929年銀行數的一半。「大蕭條」以悲劇性的方式宣告了古典「二分法」的破產,並使凱恩斯理論及政策主張廣泛傳播。由於凱恩斯的思想源於魏克賽爾,因此可以說,當代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及其理論支撐,可追溯至100多年前。這就是理論的價值和意義。
1959年,格利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提出「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該學說是對魏克賽爾與凱恩斯貨幣經濟理論的發展。它既分析了貨幣,又分析了其他金融資產;既分析了銀行,又分析了非銀行金融機構;既是貨幣經濟理論,又是金融經濟理論。因而,該學說是在貨幣金融新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的更深刻的認識。
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西方國家普遍發生了通貨膨脹,有的還出現滯脹。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日漸式微,格利和肖的學說也因此未得到足夠重視。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乘機祭起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大旗。他們在承認短期內貨幣影響實體經濟的同時,認為長期中貨幣存量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變動(與傳統貨幣數量論不同,他們認為貨幣存量變動與物價變動不一定存在精確比例關系),又回到貨幣中性論的老路上去了。更有甚者,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不僅在長期中,而且在短期內也是中性的。上述兩派的理論統稱為市場出清的貨幣意外模型。即在市場出清的假設下,如果沒有貨幣幻覺效應(如果僅僅是名義變數的變動引起了一個人按實際項目計算的需求或供給變動,那麼他就出現了貨幣幻覺),貨幣就不會影響就業和產出;而貨幣幻覺效應的有無,又取決於公眾預期強度(理性預期的強度最高)。也許是受到理性預期學派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甚至認為,經濟增長與波動完全取決於實際變數,與貨幣無關。值得一提的是,理性預期理論還是金融市場「有效市場假說」的基礎。後者提出「市場效率論」,豎起一道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自身約束的「煙幕障」,讓人們相信金融創新有百利而無一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2008年9月,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與「大蕭條」一樣,這次危機也是一次對既有理論的巨型而真實的「社會實驗」。兩次「社會實驗」表明,「大蕭條」源於人們未能正確理解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這次危機同樣源於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偏差。正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等理論為支撐,華爾街才得以製造出復雜艱深的次貸衍生品,進而誘發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隨著「有效市場假說」遭遇「滑鐵盧」,其提出者尤金·法瑪,這位一直以來呼聲很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也因此在2008年和2009年兩度與諾獎失之交臂。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提醒經濟學界,必須更廣泛更深入地研究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過去幾十年的某些理論觀點,可能低估了貨幣金融因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格利,在50年前就說過:金融世界的廣闊,使許多將自己束縛於這個世界一隅的貨幣理論家和決策者感到渾身不自在。而該學說的政策主張,包括對銀行資產投資實行更嚴格的控制、強化對銀行的檢查程序、將貨幣控制范圍擴大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都成了本輪危機的現實救助手段。經歷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並渴望獲得理論解釋的人們,如果讀到該學說,是否會感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呢?
梳理西方貨幣金融學說的數百年歷史,從中可以看到,相關學說如同鍾擺一樣,始終圍繞「貨幣是否中性」的問題來回搖擺。理論的紛爭,既來自研究者的假設條件和研究方法的差異,又源於研究者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可以斷言,爭論還會繼續,但真理將越辯越明,實踐會對理論作出選擇。「大蕭條」讓人們選擇了貨幣經濟理論,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又讓我們看到了金融對經濟的深刻影響和持續效應,真所謂「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回望貨幣金融理論發展史,留下的是先賢學者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不斷深化認識的曲折足跡。孰是孰非,唯有讓時間來證明。時間也能讓後人的探索與前人的「足跡」遙相呼應。時間還能讓人感慨:前人的一些認識,有的在今天看來是如此膚淺而讓人忍俊不禁,有的卻是那麼深刻而富有遠見。或許現在,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對曾經讓人興奮不已、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感到困惑與迷茫,甚至從盲目迷信轉為避之不及,但展望未來,可能在短短數年後,我們又會對金融與經濟的關系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論總是在反復曲折中螺旋前行,並日益彰顯其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⑤ 什麼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質就是有效發揮其媒介資源配置的功能,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實體經濟可以理解為公司。
⑥ 如何正確處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
所謂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從信用關系和信用制度中產生的虛擬資本衍生出來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經濟活動形態。早在140多年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提出了「虛擬資本」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馬克思指出,虛擬資本是在生息資本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貨幣所有權與貨幣使用權脫離時,生息資本出現了。生息資本的出現,表明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一個資本的利息,當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貨幣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並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一個資本提供的收益,這樣貨幣收入就資本化了,虛擬資本也就形成了。
當年,按照馬克思所論述的虛擬資本,有兩種不同的形態,除了上述的股票、債券等公共有價證券外,另一種形態是由信用制度產生的各種信用票據,包括商業匯票、銀行匯票和銀行券,而且這是馬克思所分析的虛擬資本的重點,是虛擬資本的首要的、基本的形態。今天看來,這種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因為,隨著當今世界金融市場的日益活躍和空前發展,為了規避風險或投機取利而發展起來的金融衍生工具日益增多,虛擬資本的范圍也被大大擴展了。它不僅包括了各種有價證券,還包括了以股票等原生性金融工具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金融衍生產品,如期權、期貨等,虛擬資本得到了更高程度的發展,並逐漸發展成為以信用制度為基礎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活動領域,這就形成了虛擬經濟。而現代市場經濟,也正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不斷完善的基礎上,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同時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而逐漸走向繁榮的。
這一點,我們從過去100多年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到。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從美國西部開發到伊利運河的修建,從鐵路的興起到南北戰爭,從19世紀後期開始的美國工業化,一直到近年高科技產業在美國的蓬勃興起,在美國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活躍的資本市場,為美國經濟的崛起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而華爾街也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逐漸成長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美國經濟的成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都被認為是資本市場,或者說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協同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證。概括起來,美國的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虛擬經濟的發展,不僅將大量閑置和零散的資本集中起來投入實體經濟中,為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支持,滿足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資金需求,而且對於優化資源配置也起到了十分積極作用。其次,虛擬經濟的發展,十分有助於分散經營風險,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和形式的多樣化,為實體經濟部門和投資者提供了規避風險的多種選擇。二是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集中,促進資本加速周轉和結算,大大緩解了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各種摩擦,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效率。再次,虛擬經濟的發展,還有效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拉動實體經濟增長。不僅如此,虛擬經濟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其自身也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而迅速膨脹。然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虛擬經濟一旦失去信用制度的有效制約和必要的嚴格監管,任其自由發展、過度膨脹,就會導致泡沫經濟,從而不僅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將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沖擊整個國民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引發經濟衰退。這一次從美國華爾街發端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例證。
面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很多人的腦子里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疑問:為什麼在美國這樣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核心華爾街,那些曾活躍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著名投資銀行會迅速土崩瓦解?為什麼曾被人們極力推崇的號稱是「最嚴格的監管、最有效的市場手段」,會製造出這樣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隨著事態的發展,當人們透過這些疑問的背後,漸漸看到問題的更深層次時,竟然發現是監管失靈、內部失控、爾虞我詐、暗箱操作,等等。曾幾何時,壟斷國際金融市場評級的三大評級機構,為了賺錢竟然也違背職業操守,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如今,這些號稱按市場規則運行,有充分信譽度,並且評級很高的機構,不是破產倒閉就是被紛紛兼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美國和歐盟盡管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採取了多種措施,下了大注,但是收效並不理想。由此可見,如果不對現有的某些機制、制度動大手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否則,即便渡過此次危機,下一次危機到來,問題會更嚴重。於是,有人提出,從當前這場金融危機中,不僅讓人們看到了美國國家信用的危機,也看到了曾被美國極力推崇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破產。為此,必須改變由美國主導的舊的金融秩序,探索建立新的金融體系、新的金融體制。前不久,歐盟也提出要進行全面改革的意見,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二、關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思考
資本市場是虛擬經濟的范疇。透過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探索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過程中,絕不能照搬西方國家資本市場任其自由發展、國家不準干預的那一套理論,一定要按照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標准,去進行我們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妥善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作為在金融領域工作了50多年的老金融工作者,我至今清晰地記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始終處於一個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的過程。這么多年來,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一次次地探討我們為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和如何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這個問題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一定要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的有活力的資本市場,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的東西,一定要經過消化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趨利避害,尤其是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暴露的種種弊端,更要加以嚴格的防範。但同時也不能因噎廢食,全盤否定資本市場和虛擬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回顧我國資本市場10多年的發展實踐,我們應當看到,發展資本市場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僅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也是取得了顯著成績的。概括起來,一是有利於持續穩定投入長期資金支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總量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從我們建立資本市場以來,通過資本市場籌集了大量的資本金,對推動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二是有利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四大銀行進行改革,通過資本市場籌集了大量的資本金,資本充足率大幅度提高,一舉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現在看來,如果沒有這次重大的改革,很難應付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三是有利於推動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有利於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和商業保險的運行。五是有利於擴大內需,增加社會財富。六是有利於我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為此,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不斷加深對資本市場普遍規律的認識,善於運用正確的政策和理論去引導,正確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和儲蓄與消費的關系。只要組織運用得當,就會對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認真吸取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從我國基本國情和資本市場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資本市場建設,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關系:
首先,要妥善把握好資本市場發展、創新與有效監管的關系。發展是硬道理。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加強有效監管,市場才能健康發展。我認為,當前我國資本市場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強化監管的措施:一是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要聯合起來綜合制訂中國的法規,協同工作,強化綜合監管,把監管落到實處。二是對各類衍生工具和產品,特別是對出台的新品種,務必要實施嚴格的監管,制訂完善的監管條件,明確執法職責,堅決避免出現放任自流的狀況。三是對私募基金的現狀,要抓緊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制訂有效的監管方案,明確監管的職責,不可放任。與此同時,對做空機制要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對媒體的股市評論也要加強管理,凡不利於資本市場穩定者,要進行清理整頓;對虛假傳播造謠生事,給市場帶來負面影響的,要追究責任。
其次,要妥善處理好資本市場行情漲跌的關系。一般說來,資本市場上漲和下跌都是難以避免的。但從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的實踐來看,應力爭避免短期內的大起大落,努力爭取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我認為,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我們對資本市場的政策支持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強,要採取「組合拳」式的綜合措施,把保持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結合起來。目前,國際上出現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工作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對此,我們要認真研究分析,積極尋找正確的應對策略和措施,把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金融健康發展的壓力轉化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只要我們統一思想,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備得更周密一些,堅定必勝信心,加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有效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的資本市場,就一定會迎來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第三,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政策,為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經過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反思,我們的頭腦應當變得清醒一些,要看到我國資本市場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而發展起來的,由於資本市場發展初期,制度還不完善,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對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產生了一些制約。因此,促進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導和扶持,各有關部門都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為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
三、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
最後,我們回到正題:如何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正如我前面已經說過的,資本市場是虛擬經濟的范疇。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通過回顧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實踐,我們既看到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也通過一次次金融危機特別是最近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看到兩者關系扭曲後所產生的嚴重危害。因此,我們在充分肯定資本市場積極作用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其中潛在的問題,趨利避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和虛擬經濟的積極作用。
回顧我們前面所談到的,概括起來,我認為虛擬經濟具有如下幾個特徵:第一,虛擬經濟是建立在信用關系和信用制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虛擬經濟的發展本身也促進了信用制度的發展,進而極大地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第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有著本質的不同。虛擬資本本身沒有價值,不過是資本所有權的證書,是實質資本的紙質的副本。虛擬資本代表的資本已經投資於生產領域,它自身作為可以買賣的金融資產卻滯留在資本市場上。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切不可捨本逐末,過度熱衷於追逐虛擬經濟的紙面收益,而忽視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實體經濟的發展。第三,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存在著自我膨脹機制。股票,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等,作為有權取得未來價值的所有權證書,其價值表現了人們對尚未創造出來的價值的提前承認。因而,把許多還沒有實現的未來收入加入到現實價值中,這就使虛擬資本迅速膨脹成為可能。當虛擬資本過度膨脹,超過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就會產生泡沫經濟,一旦泡沫破滅就會引發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因此,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虛擬經濟的這些基本特徵,妥善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既要注意其發展的正面作用,又要嚴加防範其消極作用。
在目前形勢下,我認為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正確引導,靈活審慎地採取有效措施,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堅定投資者的信心。堅定信心是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動盪和金融危機的有力武器。當前,我們在看到國民經濟總體上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蔓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加深。從國外情況看,主要發達國家已步入衰退,新興經濟體普遍減速。在一個時期內,我們將突出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壓力,突出面臨外部需求顯著減少、我國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壓力。著力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靠信心穩定市場預期,靠信心渡過難關,極端重要。因為,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投融資服務鏈的樞紐環節,不僅可以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點,還能夠較好地兼顧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的要求,成為促進實體經濟多渠道融資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所以,我們一定要從維護信心入手,統一認識,各部門協同,下手快,決心大,明確穩定市場的目標,組織調動資金,推動大量持幣待購股票的資金入市。
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除了堅定信心,穩定股票市場運行外,還應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要推動期貨市場穩步發展,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優先安排與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等相關的債券發行。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責無旁貸。當前,我們要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不僅是壓力、是挑戰,更是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發揮作用的重要機遇期。比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方面要下力氣幫助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業型、高成長類的中小企業解決流動資金不足;另一方面從長遠發展看,中小企業成長和發展更需要金融體系發揮全面支撐作用,需要藉助資本市場協助其解決長期發展所必需的資本金問題,因此,服務科技創新,服務中小企業是當前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更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
最後一條,就是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宏觀調控,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安全,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認真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要通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創新體制機制,調動商業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增強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形成銀行、證券、保險等多方面擴大融資、防範風險的合力,更好地發揮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和促進結構調整的作用。
⑦ 金融業如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可行的做法如下:
1.首先,服務實體經濟理念跟不上實體經濟發展形勢,致使服務節奏落後。近年來,金融業無論在銀行信貸上還是資本市場融資方面,都存在「重大輕小」、「重國企國輕民企」傾向,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展動態、狀況及現實需要知之甚少,或不願去了解,使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困局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
2.其次,資金流動方向跟不上實體經濟需求節拍,致使支持方向錯位。金融機構由於受高利驅動,無論信貸市場還是資本市場,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嚴重,導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房地產市場加杠桿和高泡沫化傾向,使中央政府各種金融政策難以實施到位,或被「截留挪用」:一方面使實體經濟陷入「嗷嗷待哺」困局,一方面金融泡沫又推動了中國產業經濟泡沫的加劇。
3.再次,金融服務模式與實體經濟運行客觀現實脫節,致使服務有效性不足。這方面,銀行機構表現得尤為突出,對實體經濟幾乎都按大型國有企業要求,實行「全面」、「嚴格」的擔保抵押貸款制度,過分強調防範自身風險,而實體經濟多為民營中小微企業,財務管理相對不規范、一些成長性企業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為此,大量中小微企業被擋在銀行信貸大門之外,導致銀行貸款難放和企業貸款難兩難尷尬困局,大大抵消了銀行信貸的有效性。
4.最後,金融服務產品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特點不相容,致使服務力度不準。目前,金融產品創新可謂日新月異,尤其中間業務理財產品多達幾萬個品種,平均每天都有數百個品種誕生,但仔細研究,針對中小微實體經濟的不多,大都為大型國企或上市公司而「創新發明」;無論銀行信貸市場的貸款品種、理財產品,還是資本市場融資規定,都有向大型國企傾斜跡象;且推出的中間業務或理財產品往往成本高,實體經濟難以承擔。如此,金融服務手段遠遠跟不上實體經濟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也無法對實體經濟實現精準扶持,最後使支持實體經濟陷入「疲軟無力」狀態。
⑧ 央行發行的人民幣是如何進入實體經濟的
中央銀行,在我國即中國人民銀行,是唯一合法的貨幣發行機構.央行發行的貨幣一般通過四種渠道進入流通.一是通過再貼現,再貸款業務流入商行,又經過商行的資產業務(如貸款,證券投資等)進入流通——這就是把錢貸出去.
二是通過對付金銀和外匯業務——換回美元或者金銀等作為銀行儲備或者外匯儲備;
三是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既而政府獲得資金——向政府放貸;
四是財政向央行透支,然後直接支出——向政府無息放貸。
國債是財政發行的,央行在國債發行時可以購買國債,這相當於向政府有息透支;其次是利用國債這個工具進行貨幣的回籠和投放。
滿意請採納
⑨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