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還可以與什麼知識相聯系
㈠ 高中政治貨幣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貨幣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中,貨幣的知識點是基礎,我們應該要用快捷的方式進行掌握。下面高中政治貨幣知識點總結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貨幣的本質
1、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構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於交換。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價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東西。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2、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
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3、貨幣的基本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體現。貨幣從產生時起就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現出來,現實生活中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用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叫商品的價格。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就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它需要現實的貨幣。
4、金屬貨幣與紙幣
紙幣是金屬貨幣的代表,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所以,紙幣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
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否則,會引發通貨膨脹或導致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時各應實行什麼對策?
通貨膨脹對策: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具體來說A要大力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B提高銀行貸款利率和提款准備金率,緊縮銀根,減少財政、投資,努力增收節支,同時要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C要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抑制消費基金過快增長;
通貨緊縮對策: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第一,降低利率,刺激社會投資,增加貨幣的供應量;第二,鼓勵消費,加快貨幣周轉速度;第三,發行國債,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擴大社會總需求;第四,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吸引社會消費,減少產品的積壓。
(二)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1、貨幣與財富
從一定意義上看,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商品貨幣關系,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2、結算與信用工具
人們在日常經濟往來中,通常使用兩種結算方式,一是現金結算,二是轉帳結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這些結算工具具有現金結算不能比擬的優越性,更簡便、實用、高效和安全。在我國,支票主要分為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
3、外匯和匯率
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匯率升高;反之,則說明外幣匯率跌落。匯率是經常變動的,而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對我國和世界的金融穩定、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拓展知識】
《貨幣的本質》高中政治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課是<經濟生活>內容的第一堂課,講述貨幣的相關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商品的交換都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只有懂得貨幣,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有了解了貨幣的產生和本質,才能為經濟常識以後各課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幫助同學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走出拜金主義的誤區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此外,本課從學生具有一定生活體驗的「錢」入手,是全書的開篇,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是深刻認識各種經濟現象、進行後續學習的基礎,所以必須高度重視。
2、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普通高級中學思想政治新課程標准》為准繩,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出發點,以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落腳點,確定了如下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依據新課程標准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知識目標是:識記一般等價物和貨幣的定義;理解商品交換經過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四個階段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運用所學原理分析貨幣產生的過程。
②根據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閱歷淺的實際情況,結合思想教育要求,確立的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學會用聯系、全面的觀點認識一般等價物、貨幣和商品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③針對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徑和某些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學習貨幣知識,教育學生正確對待貨幣,要對學生進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傳統教育,增強學生抵制拜金主義思潮影響的自覺性。
3、重點、難點及確立的依據
教學重點為貨幣的本質。因為只有懂得了貨幣的本質,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價值規律;才能使學生對貨幣有正確認識,抑制拜金主義和「金錢萬能」的腐朽思想,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教學難點是「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因為貨幣產生前金銀只不過是普通的商品,歷史上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有很多,但後來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商品都要貨幣去交換,這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二、說教法
依據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生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際出發,課堂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實現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轉變,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轉變。本堂課我採用了以下教學原則和方法:
1、教學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即在組織課堂教學,落實教學內容時,能密切結合和聯系當前社會熱點、社會生活中和學生身邊的一些具體的例子,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教學方法
①情景教學法:通過課件演示,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②合作探究法:圍繞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成長的實際,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我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營造和諧、寬松、民主的氣氛,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形成了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
③自主學習法:通過引導學生讀、議、悟,讀思結合,動口動腦結合等多種方法,適應探究性學習的要求,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凡是學生能讀懂、能說得出、能解決的問題一律讓學生自己來做。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學的方法。教學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本堂課我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以下方法:
1、「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2、讀議領悟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讀性強的特點,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歸納,理解基本知識和原理,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討論法,把學生在思想認識中存在的誤區同本課內容結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提高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合作探究法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貨幣。為什麼人們離不開貨幣?它是用來干什麼的呢?
使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得出,貨幣是用來購買商品和服務。
【探究一】
(一)商品的含義:
1、從現實生活來看,我們擁有貨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眾多的商品中,這些商品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探究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2、並學會判斷商品和普通物品、勞動產品的區別。一是勞動產品,其次必須用於交換。
3、分析價值的含義: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不同商品之間能夠進行交換是因為生產商品都耗費了人的體力和腦力,而這種體力和腦力是沒有差別的,是任何商品的生產所共有的。
4、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探究二】
情景教學法
(二)一般等價物的產生
1、利用幻燈片演示感受物物交換的困難,創設教學情境。
讓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a。如果擁有紅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誰能成交?
得出:兩人都能成交——偶然的物物交換
b。如果這幾個人都成交,需要什麼條件?
得出:雙方都互相需要——擴大的物物交換
c。你能設想出讓更多的人都成交的辦法嗎?
得出:把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即最好的辦法是媒介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讓學生談談他對這種交換的感受,並概括總結提高交易成功概率的辦法。
最終找到解決辦法:尋找大家相對比較樂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價物的產生。
2、這里須明確一個問題:
一般等價物,首先明確它是物——商品;其次,等價(物)說明該商品可以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最後,一般(等價物)——它可以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充當各種商品交換的媒介。
自主學習法
(三)分析比例貨幣與其他一般等價物──揭示貨幣的本質
1、多媒體展示牛羊、貝殼、布匹等一般等價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缺陷。
2、展示課件,說明金銀的優點,揭示貨幣的產生:由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
3、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的產生過程。
得出:貨幣充當一般等價物,是貨幣與其他商品的本質區別,因此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4、歸納小結
教師點拔啟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參與框知識的重溫與梳理工作,然後教師操作課件把貨幣的產生過程逐步展現出來,其目的是使學生鞏固深化所學的知識,通過歸納總結,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網路化,明確重點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是商品交換發展的第四個階段。
5、分析:「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
(1)「金銀天然不是貨幣」:意思是金銀天生並不是貨幣。因為金銀最初出現在市場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當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當一般等價物都集中到金銀上,由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才是貨幣。因為金銀並不是一來到世界就成為貨幣的。
(2)「貨幣天然是金銀」:意思是貨幣天生應該由金銀來充當,或者說金銀天生就具備了充當貨幣的優良特點。這是由金銀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於分割,不易磨損,便於保存和攜帶等優點。
6、自我發展、開拓視野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貨幣發展史,了解貨幣發展的有關知識。並嘗試說明:作為比黃金更貴重的「白金」為什麼沒有成為貨幣。
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學的知識。自從貨幣產生以後,商品的交換就以貨幣為媒介來進行,由於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換,所以它是財富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貨幣稱為錢,提起錢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可不少,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預習下一框題:貨幣的職能。
;㈡ 貨幣起源於什麼 貨幣的相關知識
1、中國古代的貨幣起源學說:先王制幣說,管子認為貨幣是有權勢的統治者或者賢明的人為解決民間交換困難而創造出來的;自然產生說,司馬遷認為貨幣是為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自然產生的,隨著農、工、商三業的交換和流通渠道的形成,貨幣和貨幣流通應運而生,隨之興盛。
2、西方的貨幣起源學說:創造發明說,貨幣是由國家或者先哲創造出來的;便與交換說,貨幣是解決直接物物交換困難而產生的;保存財富說,貨幣是為保存財富而產生的。
3、馬克思的貨幣起源學說: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就產生了。
4、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出發點不是物物交易的困難,而是交易成本高的必然趨向交易成本低的規律。
㈢ 貨幣流通相關知識
貨幣流通規律
Law of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它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數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其中,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這是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的貨幣流通規律。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紙幣的發行量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幣量相適應,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造成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
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職能產生以後,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發生變化。因為在本期內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的商品無須支付貨幣;前期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而在本期內到期的貨款需要支付貨幣;交易雙方互相賒購的商品可以彼此抵消。所以,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發生了變化: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賒售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貨幣流通是指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連續不斷的收支運動 貨幣流通,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幣不斷在賣主和買主之間轉手,這種連續不斷的貨幣轉手,便形成一個與商品流通W—G—W相伴隨的貨幣流通G—W—G。 社會上的貨幣流通量是由貨幣發行和流通兩個環節共同決定的。通常發行是由國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過銀行進行。銀行在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等業務時可以創造出大量流通貨幣,這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轉的一個基本原理。在高效率的金融體系當中,國家只要發行/回收少量的基礎貨幣,就可以通過銀行的信用擴張來增加/縮減大量的社會流通貨幣。
編輯本段貨幣流通的形式
(一)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資金流動引起的、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運動 (二)貨幣流通的形式包括現金與非現金流通 現金流通是直接以現金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的運動,主要是同消費資料零售市場的商品流通、居民個人的小額支付相聯系的貨幣流通。 非現金流通或存款轉賬結算主要是同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資料批發市場的商品流通、企事業單位的大額支付以及與金融交易相聯系的貨幣流通。 (三)貨幣充當流通手段,根據其靈活程度不同,分為三個層次: M0=現金 M1 = M0 + + 企事業單位的存款+城鄉居民的活期存款 M2 = M1 + 城鄉居民的定期存款 + 企業專項基金存款+可貼現的國庫券
編輯本段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關系
(1)貨幣流通實質上商品流通的實現形式和表現形式,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和實質內容。在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關繫上,商品流通始終是第一位的,它不但決定貨幣流通的速度,也決定其流通的方向和速度。 (2)現實中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具有相對獨立性,貨幣流通還能夠反作用與商品流通,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商品與貨幣的呼喚不具有強制性,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是有條件的;二是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在時間上有不一致性,商品轉化為貨幣和貨幣再轉化為商品是兩個不同的過程;三是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在量上有不一致性,貨幣流通量總是小於商品流通量,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決定因素也不相同。 (3)雖然從本質上說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決定的,但在形式上商品流通卻通過貨幣流通反映出來,並通過貨幣流通來實現,貨幣流通是否正常和穩定,直接影響著商品流通和國民經濟運行。
㈣ 聯系貨幣的起源本質和職能談談如何正確兌點金錢關於貨幣
(一)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必須有實質價值,其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種理論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Aristotle)樸素的金屬學說。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早期特徵就是「重金主義」或「金屬主義」,認為只有金銀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 (二)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為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於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㈤ 貨幣的各種職能以及相互關系。
貨幣的職能也就是貨幣在人們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具有這樣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中陸續出現的。
貨幣的各個職能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它們共同表現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
(5)貨幣還可以與什麼知識相聯系擴展閱讀
貨幣 CCY(Currency)本質上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它反映的是個體與社會的經濟協作關系。貨幣的契約本質決定貨幣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帳單位。
實物貨幣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人們的商品價值觀的物質附屬物和符號附屬物。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
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起著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在宏觀經濟學中,貨幣不僅是指現金,而且是現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無形的資產。
㈥ 每天讀點貨幣知識
貨幣的提升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兩級。一級是特殊商品——貨幣,那即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貨幣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厚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原始公社之間現了最初的食物交換。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了經常行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
在《貨幣金融學》中提到,任何旅行貨幣功能的物品必須是被普遍接受的——每個人願意用它來支付商品和服務。一種對任何人而言都具有價值的物品是最有可能成為貨幣的。於是經過長期的自然淘汰,商品貨幣發展到後期。人們自然的選擇了金銀等貴金屬作為支付貨幣,在絕大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帶去。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經營和夜店困難的同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
對於我國而言,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同輩。三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被由於來源不穩定而使教育發生不便, 人民店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人民將其稱為青銅幣,隨著頁面技術的發達,從不再是西數的金屬,人們開始用更加難以獲得金和銀作為鑄造貨幣的金屬材料。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營都是被普遍使用的貨幣。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人。流入歐洲經營貨幣更加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流通。
在金融學中游貴金屬或其他有價值的商品構成的貨幣統稱為商品貨幣人類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在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中商品貨幣都發揮了交易媒介的功能。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商品貨幣還是被淘汰了。原因在於金屬貨幣太重,使用不方便,並且流通困難,很難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地。因此紙幣也就應運而生了。
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出現了一種嬌子,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初年成都一代商業十分發達,通貨緊張,而當時鑄造的鐵錢卻流通不暢。於是當地16家戶戶開始私下印製一種可以取代的錢幣。用朱樹皮皂的卷,後來作為驕子。當地政府最初想取締這種新貨幣,但是這種新貨幣在經濟流通中的作用十分明顯。於是決定改用官方印製,但是標準的誕生卻一直沒有人發現。
紙幣出現的另一個城市的原因是由於建立了法定貨幣體制,徹底擺脫了黃金和銀對貨幣總量的制約。這使得當局對貨幣的控制更加有彈性,更加靈活。如果這樣,政府可以無限的增加貨幣供應來獲得政府利益,當然,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逐漸被引到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上。
其實嚴格來說,紙幣並不是貨幣,因為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商品。紙幣由於沒有價值,不是商品,所以也就不是貨幣。在現代金融學中,紙幣是指代替金屬貨幣進行流通,由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今天我們使用的人民幣或者美元都是由國家信用作為保障。強制流通的貨幣符號,而紙幣本身沒有和金屬貨幣同樣的內在價值。他本身的價值也比國家確定的貨幣價值小得多,它的意義在於它是一種貨幣價值的符號。因此它可以執行貨幣部分的功能,靈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部分國家的紙幣還可以執行世界貨幣職能。比如美元,歐元,人民幣等。紙幣的發行量由國家決定,但國家不能決定紙幣的實際價值。
㈦ 與貨幣有關的歷史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
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
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
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
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1481年紙幣崩潰,1581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中國台灣地區使用新台幣。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
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
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為1蘇(Sol),20個蘇為1里弗爾(livre,又稱鋰)。
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
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
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
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
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
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
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
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生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
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
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
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
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
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
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
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
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
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
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
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
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㈧ 貨幣與紙幣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是什麼
貨幣與紙幣是高中政治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兩個詞,也是高考文綜中經常考查的知識點之一。貨幣與紙幣兩個詞單獨的含義與知識點相信同學們早已熟記於心,但是,如果考查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你知道嗎?今天,酷課網老師為同學們總結歸納了貨幣與紙幣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 一、貨幣與紙幣之間的聯系: 1、紙幣是在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由金屬貨幣演變而來,沒有金屬貨幣,就沒有紙幣。 2、紙幣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屬貨幣的價值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3、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二、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 1、含義不同: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2、產生不同: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發展過程中,從一般商品中分離出來的;而紙幣是在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由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 3、屬性不同:貨幣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紙幣是貨幣符號,只具有使用價值,而無價值。 4、職能不同;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而紙幣一般只能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主要限定在本國范圍內使用)。 5、從實際數量上講,紙幣的發行量與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往往不一致。 通過以上酷課網老師對貨幣與紙幣之間關系的總結歸納,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夠理解這兩個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了。老師希望同學們課下閱讀有關貨幣與紙幣的相關知識,查看往年高考試題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考查,牢固掌握今天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