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刀是什麼時期的貨幣
A. 秦朝時期錢幣 刀幣,自多少錢
不是秦朝。的是秦國的。叫燕明刀。也可以說是先秦的 。。價格是在170--330元不等。得是品相好的。。真的也可以見到。但假的多。。。。。。。。
B. 中國古代歷代貨幣介紹( 春秋戰國貨幣)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的錢幣由為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組成。是戰國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鎛」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把貨幣稱之為「錢」的緣故。「布」為「鎛」的假借字。 布幣的流通范圍,主要在黃河中游農耕經濟地區如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
刀幣,刀削形,起源於漁獵經濟工具。主要流通在黃河流域的東部諸侯國如齊國、燕國、趙國。各國的刀幣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其中以齊國的刀幣最為古樸精美。
圜錢,圓形圓孔,又叫環錢。起源於手工業經濟工具的紡輪或璧環,主要流通於秦國、魏國、韓國,戰國中期以後,秦國首先採用方孔圓錢,後來齊國燕國也紛紛仿效鑄造。
蟻鼻錢,又稱鬼臉錢,是南方楚國的鑄文銅幣,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上面鑄有陰刻銘文,有一種錢文好象螞蟻爬在人的鼻樑上一樣,故名蟻鼻錢;另一種好象醜陋的鬼面一樣,故名鬼臉錢。以枚為單位計值,使用時較為便利。
C. 明刀的鑄造年代
關於明刀的鑄行年代,古錢學家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鄭家相先生認為,明刀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通行最久最廣的貨幣。王毓銓先生認為,尖首刀和明刀是「同時期不同地區」鑄行的兩種貨幣。彭信威先生對明刀提出了具體的鑄行年代及鑄行原因。彭氏認為,明刀「大概流通於公元前4世紀末和第3世紀,這是燕國戰爭比較多的時候,磬折刀大概鑄行於公元前第3世紀的後半……」。朱活先生認為,明刀的開始出現,「可以上推到桓(前372~前326年)、文(前361~前332年)到昭王,晚期相當於燕王喜(前254~前222年)」。石永士、王素芳認為明刀最早鑄於春秋晚期,方折背刀幣鑄行於戰國中晚期。 燕國在使用明刀之前發行的是尖首刀。今所發現第一期明刀以河北中北部為最多,北京及遼寧地區以第二、第三期居多。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明刀占各地明刀出土總數的一半多,而且在郎井庄和高陌村還出土了鑄造明刀的陶范和泥范,由此證明燕下都是明刀的始鑄地。燕下都位於河北易縣東南25公里,北依北易水,南臨中易水,北、西和西南有山巒環抱,東南面向華北大平原。它是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進取和防禦趙、齊的軍事重鎮。關於燕下都的年代,其發掘者認為始建於春秋晚期。《水經注·易水》所記載的「昔燕文公徙易」中的燕文公應是公元前554~公元前549年在位的燕文公。此時,北方戎狄各部強大,對薊都構成威脅,為擺脫戎狄包圍,燕被迫遷都。公元前541年,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於太原後,燕國的北部疆域才日趨鞏固,故燕下都的營建年代應從文公徙易開始。文公徙易後,並改易為燕下都,更不徙都。文公遷都後,不可能一到新地就馬上開爐鼓鑄明刀,而且在燕下都還出土了眾多的尖首刀和尖首刀范,說明文公徙易之後最初一段時間還是以尖首刀為貨幣行用。?
80年代,在河北靈壽古城出土了一批明刀,包括本文中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世本》載: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顧(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桓公徙靈壽。」《史記·趙世家》載:「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中山都城靈壽的布局與燕下都有不少相似之處,這應該是受到了燕文化影響的緣故。中山國的明刀仿製於燕明刀,說明燕一期明刀至遲在公元前414年已開始行用。?
綜合燕下都的營建年代和中山國的明刀使用情況,我們大致可以認為燕一期明刀始鑄於戰國早期,一期明刀作為燕國最早的法定貨幣,一直參與流通,直至燕亡。? 1978年,在易縣燕下都第10號遺址,T36清理了H456灰坑,出土了兩合刀幣范以及其他一些陶器的殘片,兩合刀幣范屬V式明刀的范模,即第二期刀范。?
根據陶器的排比關系和燕下都陶器的分期,H456號灰坑的時代約在戰國中期,或稍早一些,這就為H456號灰坑出土的刀化范提供了時間上的可靠依據。因此,我們將第二期明字刀化的流通時間定為戰國中期偏早階段。此時,燕正處於發憤圖強時期。燕王噲即位後,努力振興燕國。他以身作則,「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池台榭,外不畢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苦身以憂民」,「勤身而憂世」,「好賢」。他的鄰國——中山國的統治者也深切地感覺到他聰明過人,富有統治經驗,明於天下事理。因此,韓非曾經非常感慨地說:「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在燕王噲的刻苦努力和燕國各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燕國的實力很快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據《韓非子·說疑》篇記載,當時的燕國出現了「地方數千里,持戟數十萬」空前強盛的局面。 ?
今遼寧、赤峰、吉林等地所出明刀,常以第三期數量居多。吉林輯安、旅順後牧城驛戰國墓等,均單獨出土第三期明刀。赤峰蜘蛛山、遼陽三道壕等遺址出土的明刀常伴有其它貨幣,但都是些年代很晚的貨幣,包括「明化」、「一化」、「半兩」、「五銖」等方孔圓錢。經多年來的調查,燕北長城一線多發現有戰國時期的鐵農具、明刀,其中也以第三期明刀數量居多。?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卻東胡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那麼這條長城是何時開始修建的呢?《史記》並無明確記載,但卻說:「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可知秦開是秦舞陽的祖父,荊軻刺秦王是公元前227年,如果向前推三代(60~80年),秦開應是昭王時期的人。是時燕國強盛,與秦開卻胡千里,築長城的史實是相符合的,所以長城修築的年代當在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初,燕也正是在這以後開始對東北實現有效統治。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這段時間內,這個地區一直是東胡族聚居,考古學上表現為以青銅曲刃劍為主要特徵的北方草原文化,燕文化遺存發現不多。直到戰國中期以後,燕文化遺存才逐漸增多,並且逐步取代東胡遺存。?
天津歇馬台遺址出土第三期明刀,同出於同一地層的陶壺和北京懷柔縣西漢早期墓中陶壺形制接近(26)。燕下都第44號墓出土明刀67枚,其中66枚屬本文中的第三期(27),同出的鐵戟、鐵劍、銅戈、帶鉤等皆屬戰國晚期形式。靈壽中山國古城內出土較多的明刀,獨不見第三期形制,所以我們認為第三期明刀當在趙滅中山(公元前296年)之後。?
因此推斷第三期明刀的始鑄時間為戰國後期偏早階段,一直流通到戰國末期。此時,燕國通過昭王的大力整頓而「殷富」,士卒樂軼輕戰」,真可謂是國富民強,商品經濟活躍。因而對貨幣的需求量也增大。在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明刀中,第三期數量佔76.47%之多(表1)。戰國晚期,燕國經濟的發展,使明刀鑄行量增多,但日趨激烈的兼並戰爭也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一些破壞和影響。第三期明刀鑄造開始粗糙,背文開始出現潦草作風。
燕下都出土明刀分類統計表
明刀雖以形制差異分為三期,但不能說三種形制不同的刀幣可以截然斷開,不存在過渡形式。它們是一脈相承的貨幣文化,它們之間的演化、發展是前後相關、首尾呼應,交叉進行的。因為貨幣不同於其它器物,有它的歷史沿襲性,所以我們不能排除燕亡後,在秦半兩錢進入燕地之前,明刀繼續在燕地使用的可能。
D. 刀幣是哪個朝代的,值多少錢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一。比較出名的是「齊刀」,齊刀是齊國貨幣。幣面文字帶「齊」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
E. 刀幣是什麼年代的貨幣最好沒歌年代的刀幣發來的圖片!
刀幣流通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齊國、趙國、中山國。其種類有:
1、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
2、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
3、越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4、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5、王莽新朝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F. 燕明刀刀幣為什麼不值錢
因為明刀鑄量大、流通廣,出土遍及河北、遼寧、內蒙、山東等十個省市,遠至朝鮮、日本。僅燕下都河北易縣一帶,自1966年以來出土即不下30起,數以千萬計,所以不值錢。
燕明刀是燕國的主要的刀幣,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的命名:
明刀的命名來源自其正面的銘文(見下圖),乍看右邊像個「月」字、左邊像個「日」字,這樣組合起來成為「明」字,但許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先後出現「易」、「眼」、「郾」、「召」等十餘種說法,但每種說法有沒有十足的證據。
明刀的含鉛量很大,平均超過50%,有的甚至是「純鉛」鑄造。按照今天掌握的青銅冶煉知識來說,鉛的作用是增加液態合金的流動性、降低熔點,然而鉛的含量不能超過40%否則就會出現融液分層現象,這樣也就好解釋為什麼有些明刀含鉛量極大的緣故了,那些應該屬於所謂「爐底」錢。
G. 戰國七雄的錢幣是什麼樣子的都是什麼名字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錢幣
秦半兩,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H. 先秦明刀為什麼便宜
因為先秦明刀薄小量大冷門。
明刀是燕國最重要的法定貨幣,明刀鑄於燕國商品經濟最發達時期。總的發展趨勢是:刀的長度逐漸變短,刀身由寬逐漸變窄,刀身由圓折背逐漸變為方折背。明刀鑄造技術略遜於齊刀,尤其在含銅量方面明顯低於齊刀,一般含銅僅有35~45%,有時鉛、錫含量多達45~58%,這可能和燕、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中,發現有鑄錢作坊的遺跡,除出土明刀外,還有不少的泥范,范為長方形,一范之上並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還發現有石質鑄范,可知當時鑄范質地不止一種,鑄地也不止燕下都一處。
便宜,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無價值的,不值錢的。所謂「冷門知識」,是指隨時充斥在我們周遭的許許多多龐雜而又零碎的知識,它們或許饒有趣味,但容易被人們忽略或了解不多。同「冷笑話」屬於一種另類幽默一樣,冷知識其實也很有用,且更吸引人。這些知識看似有些稀奇古怪,而一旦走近,你會有曲徑通幽、豁然開朗之感,不覺進入一個異彩紛呈的別樣世界,備感新鮮好玩,既增長見識,又開闊視野,兼具益智、解頤之功效。「冷門知識」立足於「冷」,從特別的角度,以千奇百怪的提問直擊讀者知識體系的「死穴「,啟迪思維,引發強烈求知慾;然後給出科學的答案、人情入理的解釋、繪聲繪色的描述,讓人恍然大悟,受益無窮。既新奇有趣又包羅萬象,涉及自然科學、人文歷史、古今中外等諸多方面,從天馬行空的疑問到值得討論的學問應有盡有。
I. 先秦明刀屬於文化遺產嗎
先秦明刀屬於文化遺產。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先秦時期明刀,2000多年的古董文物,先秦珍品之一,屬於尖首刀的一個分支,明刀:是燕國最重要的法定貨幣,鑄於燕國商品經濟最發達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