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貨幣數量論的內容是什麼
㈠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了什麼理論
弗里德曼是貨幣主義經濟學派的主要提倡者。他主張在通貨膨脹與貨幣供給之間有著一個緊密而穩定的連結關系,亦即通貨膨脹的現象應該是以聯邦儲備銀行對全國經濟提供的貨幣數量為基準;他強烈反對以金融政策作為需求管理的手段,並且主張政府在經濟上扮演的角色應該被嚴格限制。他亦深信經濟自由,最終將導致政治自由。
大蕭條
在他各項主張中,影響最大的論說是對大蕭條的批判。他把大蕭條稱為「大緊縮」,主張30年代的全球經濟災難實是源於一場普通的金融風暴,由於聯邦儲備銀行的政策和管理失誤,錯誤的緊縮貨幣供給進一步惡化了這場風暴,最終演變成無法收拾的大恐慌。他主張經濟大恐慌並非「 自由放任」造成的,反而是政府對市場過多的干預和管製造成的。
他描述當時美國政府在大恐慌前就已經對經濟進行了沉重的管制,而對銀行的管製造成銀行無法向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做出反應。而且,美國聯邦政府限制了貨幣兌換黃金的匯率,起初這種限制導致了大量黃金過剩,但之後這種限制又降的太低導致大量黃金流出美國。
image.png
弗里德曼認為這種無法對貨幣需求做出反應的限製造成銀行喪失了處理能力,在對黃金和貨幣的匯率進行限制的同時卻沒有修正通貨緊縮的壓力,結果導致了經濟大恐慌。他以這個論點進一步的主張,美國政府提升稅率的舉動造成了對民眾更大的傷害,接著又印製更多鈔票來償還債務(因此又導致通貨膨脹),這些失誤加起來便徹底摧毀了中產階級的儲蓄。
弗里德曼說道:「正是聯邦儲備銀行的舉動,將這場普通的經濟衰退—雖然可能是相當嚴重的一場,轉變為一次主要的經濟災難,而不是試著用它的力量來抵銷大衰退。1929年至1933年間貨幣供給減少了三分之一便是這場災難的開端…大恐慌不但不是一場自由企業體制的衰退,反而是一場政府造成的悲劇。」弗里德曼的結論是政府應該停止對於貨幣和外匯市場的干預,這個理論衍生出了大量的經濟研究和爭論,同時也促生了後來國際間所採用的—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
不過弗里德曼在宏觀經濟學上的理論很快便被淘汰了,如同他的朋友喬治·斯蒂格勒所描述的:「就像學界的傳統一樣,他並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這一部分是因為他的研究與後來的理性預期 —亦即後來由同樣芝加哥大學出身的羅伯特·盧卡斯發展的新理論,是處於兩個不同的路線上。」弗里德曼在二戰時替美國財政部工作,並且在美國稅制的預扣所得稅制度設計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由意志主義政策
弗里德曼也支持許許多多自由意志主義的政策,例如對於毒品和賣淫的合法化。除此之外,他也參與了尼克松政府的委員會,研究將美軍兵役改為僱傭/自願的制度,並且在1970年代廢除徵兵制的運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後來將徵兵制的廢止視為是他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他並且在1981年擔任羅納德·里根的經濟政策顧問。在1988年他取得了總統自由勛章以及國家科學獎章。他說他的政治觀點是自由意志主義的哲學,加入共和黨只是為了「一時的方便」(「我是一個帶小寫l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與一個帶大寫R的共和黨員,大寫的R只是為了一時的方便,而不是在原則上的。」)不過他也說:「我相信我也能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者。我其實不在乎我被稱為什麼,我比較注重於讓人們思考那些理想的本身,而不是我個人。」
image.png
弗里德曼最初提倡以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制度取代美國的福利制度,但稍後他則反對負所得稅的預算案,批評預算案的安排只不過是補充既有的體制而不是取代之,這次事件又使他成了新聞頭條。近年來佛利民大力提倡以教育券制度(school vouchers)作為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學費補貼制度,他說:「美國需要的就是一個讓所有學生都能受益的教育券制度,這也能避免過度的管制。」他認為教育券制度能使私立學校挑戰公立學校的壟斷地位。
依據Kenneth Minogue和Harry Girvetz的說法,弗里德曼與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兩人是促使古典自由主義在20世紀復甦的主要人物。在2005年,弗里德曼曾與其他500名經濟學家一起連署討論大麻合法化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
學券制
1955年弗里德曼在《經濟學和公共利益》,首次提出把學校的管理和運作,從負責發放教育撥款的官僚手上釋放出來。在該制度下,家長會發獲一批學券,自行選擇學校,取得學券的學校將可憑此向政府拿取資源,以鼓勵學校改善教學質素,並將選擇權交回家長。不過,學券制遭到廣泛爭議,部分教師工會指控這是把教育商品化,影響教師鐵飯碗,又認為該政策違憲,改革一直未能落實。1996年他成立弗里德曼基金會(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Foundation),研究各地學券製成效,並向公眾宣揚學券制的優點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其他
弗里德曼允許卡托研究所以他的名義從2001年開始頒發「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獎」給對自由意志主義運動有重大貢獻的人士。他與妻子羅絲·弗里德曼一起創辦了米爾頓和羅絲弗里德曼基金會。另外,弗里德曼的兒子— 大衛·弗里德曼繼承了他擁護自由市場的思想,但更進一步的採取極端的形式,支持無政府資本主義。
image.png
現代貨幣數量論
弗里德曼在理論上有三大貢獻,首先是提出現代貨幣數量論,即通貨膨脹起源於「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政府可以通過控制貨幣增長來遏制通脹。這被視為現代經濟理論的一場革命。
消費函數理論
其次,他創立消費函數理論,對凱恩斯經濟理論中的邊際消費遞減規律進行駁斥。凱恩斯認為,隨著社會財富和個人收入的增加,人們用於消費方面的支出呈遞減趨勢,與此同時儲蓄則越來越多。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來抵消個人消費的減少,從而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弗里德曼指出,這一理論站不住腳,因為人們的慾望實際上永無止境,原有的得到滿足後,新的隨即產生。
「自然率假說」理論
第三,1968年,弗里德曼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菲爾普同時提出「自然率假說」理論。他們發現,長期來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並沒有必然聯系。自然失業率永遠存在,是不可消除的。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長期來看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㈡ 貨幣數量論的現代理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數量論不是關於產量、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的理論,而首先是一種貨幣需求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M.弗里德曼。1956年,他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貨幣需求函數,後來他又將它擴展。
貨幣需求函數的經濟意義是:單個財富持有者的貨幣需求決定於三類因素:
①財富持有者的財富總量或總收入,即y和w;
②各種形式的財富的價格與收益,即rm、rb、re、(1/P) (dP/dt);
③財富持有者的偏好即u。
弗里德曼認為,若將M、y、w分別視為人均持有貨幣量、人均真實收入、人均財產收入,則這一貨幣需求函數公式可應用於整個社會。
弗里德曼提出這樣的貨幣需求函數式是要表明:
①貨幣需求與其決定因素之間具有極為穩定的關系;
②貨幣需求獨立於貨幣供給,即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與貨幣供給完全無關,還需要建立一個貨幣供給函數,才能完善貨幣分析。
在弗里德曼看來,由於貨幣需求函數是極為穩定的,因而物價的變動決定於貨幣的供給。從貨幣供給的變動去研究對物價的影響是貨幣數量論的特點。不僅如此,貨幣供給的變動還影響產量和名義收入,但貨幣量的增長對名義收入的增長的影響有一個時間間隔,因為名義收入是個綜合性指標,它包括價格和產量。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先影響產量後影響價格。這一點又區別於早期的貨幣數量論,早期的貨幣數量論假定充分就業,即假定產量不變。
㈢ 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主義是什麼
現代貨幣主義是在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大力倡導下,以芝加哥大學為發源地和大本營,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西方經濟學流派。而所謂的「現代」貨幣主義是相對於傳統的貨幣數量說而言的。鑒定一個經濟學家是不是現代貨幣主義者的四條標準是:
第一,強調貨幣因素對名義收入變動的決定作用。
第二,贊同貨幣主義模式的傳導機制,認為貨幣是通過相對價格機制對現實經濟發生直接影響的。
第三,堅持市場經濟具有內在自動穩定性的信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自然趨勢,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幹預的失誤。
第四,相信由私人經濟行為決定的資源配置與名義收入的短期變動無關。
總之,關於貨幣供應的變化是名義收入變化的主要因素這一條,是現代貨幣數量論的主要論點,也是現代貨幣主義的狹義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