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公司的貨幣是什麼
A. 兩國交易,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外國企業貿易,用的貨幣是什麼
一般來講都是美元結算,因為出口型企業的原料采購和人力成本基本都在國內以人民幣結算方式進行,如人民幣升值,則原料采購及人力成本實際上升,企業利潤降低,同時外國生產貨品在國內的人民幣價格降低。此外外國之前投入中國的以人民幣形式存在的資本,將可以換出更多的美元,這些外資將可以獲利退出,否則將被繼續套牢在中國境內。因為西方國家在中國有大量投資,同時中國在出口領域占據絕對優勢,而進口則聊聊無幾,貿易順差巨大,為了扭轉這種情況並方便外帶利回撤,所以西方一直以各種手段壓制中國提高匯率,中國迫於各方壓力,不得不緩慢上調匯率,但是一直控制幅度。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近些年年年GDP增長而我們感覺生活水平並沒有明顯改善了,因為中間很大一部分發展價值都被匯率增長抵消掉了。
B. 在進口貿易中應當選擇什麼貨幣作為計價結算貨幣
在進出口貿易中,為防範外匯風險,正確選擇計價結算貨幣的方法是:在出口貿易中,應當選擇「硬幣」或具有上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在進口貿易中,應當選擇「軟幣」或具有下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
計價貨幣
1.計價貨幣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規定用來計算和清償彼此債權債務的貨幣,一般與結算貨幣相同,如果雙方在合同中只規定了計價貨幣,沒有規定結算貨幣,則計價貨幣就是結算貨幣。
2.交易雙方也可以規定計價貨幣是一種貨幣,結算貨幣為另一種貨幣,甚至另幾種貨幣,此時,交易雙方要在合同中定明不同貨幣的幣值。
3.買賣雙方在選擇使用何種貨幣時,既要考慮貨幣匯率的風險,又要結合自己的經營意圖、市場供需和價格水平等情況作出綜合性分析。
4.目前,我國常用的國際結算貨幣有:美元、英鎊、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和港元。理論上人民幣也可以作為計價或結算的貨幣,但我國金融管理規定對外使用人民幣僅限於賬面的首付,不能自由兌換和流動。
5.在一般多根據國際金融市場上貨幣匯率變動的情況和進口國家(地區)的習慣等,選用對方國(地區)貨幣或第三國貨幣。
拓展資料:計價貨幣的選擇
1、選擇可自由兌換的貨幣:
可自由兌換貨幣是指對國際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不施加限制、不實行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種貨幣匯率,在另一國要求下隨時有義務換回對方在經常往來中所結存的本國貨幣。使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有利於調撥和運用,有助於轉移貨幣匯價風險。
2、在出口業務中盡量爭取採用硬通貨:
硬通貨,是指從成交至收匯這段時期內匯價比較穩定且趨勢呈上浮的貨幣。
3、在進口業務中,爭取採用軟通貨:
軟通貨,是指從成交至付匯這段時期內匯價不穩定、疲軟且趨勢呈下浮的貨幣。
C. 進出口貿易中使用哪方的貨幣進行交易
是的,國際上的一般結算貨幣是美元。
按照你們的合同,你是需要把那個美金數劃給客戶的,所以你要去銀行購匯,然後再支付給賣方
D. 國際貿易,支付的貨幣,可以是哪些貨幣啊
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等
E. 國際貿易中的常見五種貨幣
常見的有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第五種貨幣不知道,好像很少會用到。
F. 外貿公司給國內企業的結算貨幣有哪些
報價以外幣,你方比較吃虧哦,因為現在人民幣對美元\港幣\歐元\英鎊的匯率一直在下降,你收到你報價時外幣後,最終你要用的啊,結成人民幣,少很多!還是用人民幣報價和結算吧
對於外貿報價,必須考慮到人民幣升值預期,盡可能採用人民幣報價。一般而言,採用看漲貨幣報價可以減少匯率風險。考慮到現在美元報價比較普遍,在採用美元報價時,可以預留一定的匯率風險空間。一般而言,人民幣預期升值可能到6-6.5,季度升值越7%,而且從目前來看,越來越快。
最好在報價中加入,隨匯率變化的條文。
注意下面第4條:
以下是外貿報價的六大要素:(簡單掌握一下)
1、產品詳細,這其中包括了產品的名稱,屬性,材料,大小,重量,尺寸,包裝,顏色,相關認證等,反正是與產品有關的都是我們需要的內容。
2、價格術語,這個不需要贅述了,反正就是那麼幾個,只要注意在計算包含海運費,保險費等費用的時候做到准確一點就可以了。
3、付款方式,用什麼樣的付款方式對價格來說確實存在影響的,雖然往往這種影響相對於整個定單金額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首先付款方式是必須明確的,另外考慮這種影響也有利於在報價過程中做到精確和掌握與客戶交涉的籌碼。
4、產品單價,這個包含三部分,一是具體的價格數字。二是貨幣種類和貨幣單位,通常都是美元。但有例外,如果客戶是國內外貿公司,那外貿公司與廠家之間的行為屬於國內購銷行為,報價一般採取的也是人民幣報價,外貿公司給客戶報的才是美元的價格。三是單位,即產品的單位,單位包含的就廣泛了,重量,體積,質量,容量,長度,件數,套件等,一般產品都有固定的計量單位,明確這個就可以了。
5、報價有效期,這個有的時候容易被忽略,一份報價需要告之客戶有效期是多長時間的,因為產品原材料,技術,職員工資,匯率,海運費,保險費,國際局勢變動,國內政策變化等都會影響到產品的成本,所以必須標明有效期,沒有哪一種產品的價格是一成不變的。而且一般客戶對報價都會存檔,很可能出現半年以後,一年以後,或者更長時間客戶拿出當初的價格來商談,這樣如果沒有當初價格的有效期為約束的話很容易使我們陷入被動地位。另外還要指出報價的當時時間。
6、如果是CNF,CIF,CIP等包含運費和保險費的運輸方式,還要考慮採用什麼樣的運輸工具,海運,空運,路陸運等,運輸當中又採用什麼樣的運輸及裝箱方式等,比如我們最常用的海運,這其中還包含了散裝,拼箱,集裝箱運輸,集裝代,麻袋等方式,這些都是要向客戶作出明確說明的項目。
G. 中國的外貿出口商一般採用哪種貨幣作為結算貨幣
目前出口最常用的結算貨幣是美金,然後象歐元、日元、港幣、澳幣、英鎊等,也都有做(一般小幣種都是客戶要求才用於結算)。目前中國也和一些國家/地區有直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但是這部分佔總貿易量的比重還非常小。所以,基本上,出口報價按照美金為結算貨幣,仍然是最常見的選擇。
一、結算貨幣亦稱「合同貨幣」或「契約貨幣」。國際貿易和信貸合同中規定用作計價單位和支付手段的貨幣。在國際貿易合同中,結算貨幣分為計價貨幣與支付貨幣;在國際信貸合同中,分為借款貨幣與還款貨幣。通常二者為同一種貨幣。當二者為不同的貨幣,即用一種貨幣表示商品的價格而用另一種貨幣支付貨款,或用一種貨幣借款而用另一種貨幣歸還貸款時,則應在合同中規定兩種貨幣的匯率,以便到期結算時換算。結算貨幣都是指世界上認可度高的貨幣,比如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2009年7月6日,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同時啟動。這標志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已經從計價貨幣升至結算貨幣。
二、匯款方式和托收方式中買賣雙方憑借的是商業信用,授信方在提供信用後能否順利收回貨款或收到符合規定的貨物,完全取決於對方的資信;信用證則是一種銀行信用,出口商只要提供符合信用證規定條款的單據,開證銀行就必須承擔第一付款的責任,由於有了銀行的介入,信用證方式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國際貿易中身處不同國家的進出口商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問題,起到了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作用。其二、匯款方式和托收方式中資金占壓和結算風險全部集中於信用的提供者——托收方式中的出口商、匯款方式中預付貨款下的進口商、貨到付款下的出口商,而在信用證方式下,出口商發運貨物和提交單據後可通過議付很快收回貨款,進口商在申請開證時只需交付一定比例的押金,其餘貨款要到開證行交單索匯時才支付,因此,資金負擔和風險的承擔比較分散。
三、人民幣尚未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匯率形成機制不健全,國際結算的匯率風險較大。目前,人民幣只在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以及現行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使我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收支不能自由進行結算,企業貿易項下的外匯收入必須賣給銀行。而外匯匯率則是由中央銀行綜合各方面因素(如政治性因素——維護金融穩定)制定,企業創匯成本即使大大高於現實匯價也得出售,這不僅使外貿出口企業蒙受一定的匯率風險,而且也給辦理國際保理、包買票據等國際結算業務的商業銀行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
H. 國際貿易使用的貨幣
不一定是美元,歐洲用歐元結算的也比較多,至於日本,目前遇到的用美元結算較多,人民幣和日元結算較少,根據與客戶雙方的溝通確定結算方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現在亞洲這邊好多結算開始試行用人民幣結算。
I. 請問外貿進出口結算的貨幣種類
進出口現在大部分都是用美元結算。聽說國內已經開始在部分省市試點人民幣結算外貿貨款,但是試點指示試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建議做,但是如果是周邊的緬甸啊什麼的如果客戶接受的話可以做。出口時收入美元,但是你拿不到美元,到你的銀行賬上,國家規定會直接轉換成人民幣給你。結算的貨幣種類與結算方式沒有關系,結算的貨幣種類就是客戶給你是美元還是歐元,日元還是英鎊。(當然現在大部分是美元,就是歐元區的也是先用歐元買美元然後給你美元),結算方式就是用的預付,還是信用證,還是跟單托收,還是賒賬多少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