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裡的涅盤是什麼意思
❶ 及時止損 而後涅盤什麼意思
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形成更大的虧損,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自己心態放好,才能涅槃重生。
1、及時止損的讀音:jí shí zhǐ sǔn。
2、釋義: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形成更大的虧損。
3、止損理念是指投資者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止損在股市投資中的重要意義,因為在高風險的股市中,首先是要生存下去,才談得上進一步的發展,止損的關鍵作用就在於能讓投資者更好的生存 下來。
(1)股市裡的涅盤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反義詞:血本無歸、傾家盪產。
1、血本無歸
讀音:xuè běn wú guī。
釋義:本錢賠光了,一點也沒收回。
2、傾家盪產
讀音:qīng jiā dàng chǎn。
釋義:意思是指全部家產都被弄光了。
出處:《三國志·蜀書·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意思是:經商的人,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貴的食物,婚姻不幸福,全部家產都被敗光了。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破產。
❷ 涅盤是什麼意思
涅盤
[niè pán]
釋義
詞語解釋
涅槃niè pánㄋㄧㄝˋ ㄆㄢˊ
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為梵語nirvāṇa的音譯。意譯為滅、滅度、寂滅。指滅一切貪、瞋、痴的境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所以永不再輪回生死。
涅槃並非死時才能證得,肉身尚在者稱有餘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稱無余依涅槃。一般也用來尊稱出家人去世。唐.李華.荊州南泉大雲寺故蘭若和尚碑:「報年之限,涅槃之時,同於如來。」亦作「寂滅」、「圓寂」。
❸ 涅盤是什麼意思
涅盤
涅盤:佛教用語,指所幻想的超脫生死的境界。也用『死』(指佛)的代稱。
梵語nirvana的音譯,意為「滅度」、「寂滅」等。或從梵語Parinivana意譯為「圓寂」。「涅盤」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盤」就是經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於「不生不滅」。如《涅盤經》卷四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盤;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盤。」又如《魏書·釋老志》所說:「涅盤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凈,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後稱僧人逝世為涅盤、圓寂。
此雲大圓寂,刊定《准(准疑唯)識論》說有四種涅盤:
一、自性清凈涅盤,凡聖同有;
二、有餘依,即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
三、無余依身,出生死苦無依故。然小乘以灰身滅智為無余。無余有三:一『煩惱余;二、業余;三、果報余。大乘則以究竟寶所為無余,故《智論》說四住地煩惱盡,名有餘依;
四、無住處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盤故,即大乘之無余。四種之中,無住處涅盤也,謂不住菩薩變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斷涅盤,即真無住,名為無余。
傳說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
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義,在佛經中,被稱為「涅盤」(讀nie pan)。
《涅盤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
「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
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
何則? 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
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
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盤。
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盤。
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盤之道,存乎妙契。
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
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於其間哉!
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語言:
無名者說,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靈昧的體驗,
體驗到空境,就不會在意世界萬象的事物,萬物由我心流出,執萬物與我合一,只有聖人能做到!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掌握這個真理就不能成為聖人,
反之,不是聖人也不能知道這個真理,
正因為掌握了這個真理才成為聖人,所以聖人與真理契合無間,凡是聖人都不能離開這個真理!
這正如般若觀照所說的色心不二,相即相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
從緣起法的角度來看,萬法為空,空為萬法,
見佛即見法,見法即見空,諸法性空,即成見佛,物我兩忘,不一不異。
所以通達空境的聖人總是勘玄機於先兆,隱未來於變化,將東南西北上下六合統攝一心,
過去未來同成一體。
古來今往都是一樣,窮本極末,沒有二致。
將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盤。
這就是佛經里說的「不離諸法而得涅盤」。
又因為諸法無邊,故求得解脫也無盡,由是推知,
涅盤之道在於保持契會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萬法冥然一體的真理。
萬物與我沒有本質的差別,我與萬物實質一樣,物與我玄妙會通,無極是它們最後歸宿。
涅盤就是進而不前,退而不後,無始無終,終始不在其間!
天女說: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脫也無終始。
❹ 什麼是涅盤
涅盤
niè pán
1.佛教語。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亘"、"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後的境界。
2.作為死亡(佛或僧人)的美稱。
3.亦作"湼盤"。
梵語nirvana的音譯,意為「滅度」、「寂滅」等。或從梵語Parinivana意譯為「圓寂」。「涅盤」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盤」就是經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於「不生不滅」。如《涅盤經》卷四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盤;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盤。」又如《魏書·釋老志》所說:「涅盤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凈,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後稱僧人逝世為涅盤、圓寂。修學佛法最後的歸趣在求證涅盤,那麼學佛修行的人,當要徹底明白它,不可輕易忽略它。
涅盤是梵語,正音為波利匿縛男,舊雲涅盤,今順古亦雲涅盤。又名泥洹,或雲涅盤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雲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雲:涅名為出,盤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亦可譯為出趣也。
若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此義比較來得完善,因為寂滅、滅度、解脫等譯,不過僅約斷德方面,言斷滅生死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今略釋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單的說:即德無不『圓』,患無不『寂』。詳細的說:即福慧二嚴做到圓滿無缺(圓),三惑煩惱徹底清除,二種生死完全度脫(寂),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復『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而獲到一種純善純美的庄嚴解脫。這就是涅盤的境界——圓寂。圓約進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約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乎大乘無為的涅盤,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盤。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故涅盤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為夢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證得。所謂迷則顛倒夢想,悟則究竟涅盤。
當知夢想,根本是由本覺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夢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一分塵埃,即現一分光明),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一切功德無不復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是證到大乘究竟涅盤的境界。
此雲大圓寂,刊定《准(准疑唯)識論》說有四種涅盤:
一、自性清凈涅盤,凡聖同有;
二、有餘依,即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
三、無余依身,出生死苦無依故。然小乘以灰身滅智為無余。無余有三:一『煩惱余;二、業余;三、果報余。大乘則以究竟寶所為無余,故《智論》說四住地煩惱盡,名有餘依;
四、無住處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盤故,即大乘之無余。四種之中,無住處涅盤也,謂不住菩薩變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斷涅盤,即真無住,名為無余。
傳說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
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義,在佛經中,被稱為「涅盤」(讀nie pan)。
《涅盤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
「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
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
何則? 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
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
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盤。
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盤。
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盤之道,存乎妙契。
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
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於其間哉!
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語言:
無名者說,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靈昧的體驗,
體驗到空境,就不會在意世界萬象的事物,萬物由我心流出,執萬物與我合一,只有聖人能做到!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掌握這個真理就不能成為聖人,
反之,不是聖人也不能知道這個真理,
正因為掌握了這個真理才成為聖人,所以聖人與真理契合無間,凡是聖人都不能離開這個真理!
這正如般若觀照所說的色心不二,相即相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
從緣起法的角度來看,萬法為空,空為萬法,
見佛即見法,見法即見空,諸法性空,即成見佛,物我兩忘,不一不異。
所以通達空境的聖人總是勘玄機於先兆,隱未來於變化,將東南西北上下六合統攝一心,
過去未來同成一體。
古來今往都是一樣,窮本極末,沒有二致。
將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盤。
這就是佛經里說的「不離諸法而得涅盤」。
又因為諸法無邊,故求得解脫也無盡,由是推知,
涅盤之道在於保持契會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萬法冥然一體的真理。
萬物與我沒有本質的差別,我與萬物實質一樣,物與我玄妙會通,無極是它們最後歸宿。
涅盤就是進而不前,退而不後,無始無終,終始不在其間!
天女說: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脫也無終始
「涅盤」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譯,又譯為「泥曰」、「泥洹」、「泥畔」、「涅盤那」等,意譯為盤「滅」、「圓寂」、「滅度」、「寂滅」、「安樂」、「解脫」、「不生」、「無為」等。所謂「滅」,意為滅除生死因果。「滅度」,意為滅除生死因果,度脫生死瀑流。「寂滅」,意為滅生死之患,寂靜安穩。「安樂」,意為安穩快樂。「解脫」,意為遠離一切業果。「不生」,意為生死苦果不再續生。「無為」,意為不再造作因緣惑業,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涅盤,原意是指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後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術語,用以指稱宗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境界。佛教建立後,將其吸收進自身教義中加以闡述,成為其至為重要的中心內容。佛教認為,眾生既受煩惱、慾望等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業力的束縛,涅盤就是對煩惱、慾望、生死諸苦的最後的斷滅。眾生通過宗教修行實踐,可以獲得涅盤的境界。
由於佛教宗派眾多,理論多樣,故對涅盤的理解也有多種。佛經記載的解釋就有60多種,互相之間略有差異。原始佛教時,佛陀非常強調「滅」的作用,將「涅盤」放在滅諦中進行表達,認為是一種超越時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樂的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實在。猶如打鐵時四處飛濺的火花,瞬時即逝,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盤」解釋為「灰身滅智,捐形絕慮」,意為身心俱滅,一切無有,就是與生死輪回相對的一種不再輪回的死亡狀態。對此,小乘的不同派別也有不同的解釋。如說一切有部認為涅盤為本來實有,是滅除生死之外的實有法。講空之成實宗則認為涅盤不是實法,生死因果滅除,即是涅盤。小乘佛教把涅盤分成兩種,即有餘涅盤和無余涅盤。有餘涅盤是指眾生煩惱已斷,慾望都無,精神已經進入涅盤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體存在,肉體尚未死亡;無余涅盤則指眾生的精神與肉體皆已死亡,徹底跳出了生死輪回的世俗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這種觀點,但為了適應自己的思想學說,對兩種涅盤和解釋,則與小乘不盡相同。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對小乘的這種說法,比如中觀行派,由於其主張「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認為涅盤本身也是一種假名,不過是幻象,不是真實的存在。而大乘佛教如來藏學說則認為,「涅盤」應該是常住不變的,它就是永恆的佛法真理,是一種絕對真實的存在。由於佛性學說將般若性空與佛性妙有相結合,主張中道不二的原則,反對一切偏執,所以他們又認為,涅盤就存在於世間,不在出世間,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超出世間的出世間,故涅盤只能在世間得到。佛性常住,只要擺脫了世俗的認識,悟證了佛法常住不變的真理,就是涅盤。大乘佛教中的佛性學說認為,涅盤有四種品德,即是「常樂我凈」,意為涅盤是恆常、快樂、自在、清凈的存在,稱為「涅盤四德」。又將常、恆、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為涅盤八德。故與小乘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空宗竭然不同。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還對涅盤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劃分,如法相宗綜合大小二乘各家學說,將涅盤分為本來自性清凈涅盤、有餘涅盤、無余涅盤、無住處涅盤等。不同的分類方法,反映了佛教內部不同派別的思想主張。
然而,盡管佛教內部對涅盤的具體解釋多種多樣,涅盤作為一種宗教修行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則是大家所公認的。
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盤
它——涅盤,乃諸佛聖者所同證的聖果,是由歷劫辛苦,積行一切功德所換來的代價。就以小乘涅盤來說:並不是個個死了就能即證涅盤。請大家認識清楚為幸!
❺ 涅盤是什麼意思,我要通俗點的。。。
樓主 你好~
涅盤不是修來,也不是得到,而是本來具有,講白話一點,就是你本來具足涅盤,我也本來具足涅盤,乃至其他人、其他動物等等,都是本來具足涅盤。
那涅盤是什麼呢,涅盤是形容你我本來具足的真心,這個真心的特性。就好像我說某某某很漂亮很美麗,這個漂亮、美麗也是因這位某某人而有。涅盤也是如此,依於真心而有,涅盤的白話意思,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黑不白、不長不短、不空不有、不來不去.....,總之,就是你我本具真心的體性。
而這些體性,只要當我們找到真心時,就同時能夠觀察,真心確實具足這些體性,當然不論我們找到與否,真心都是本來就在。後學在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當我們打字時,真心一樣伴隨我們,可是他不會打字,他根本不識字,但是沒有他你也不能打字;或者,當一個人忿怒要殺人時,他的真心從來就不會憤怒,也不知道什麼是殺人,但是要殺人的時候,他可是配合無間唷。所以他不曾污染過,但是我們卻會與污染同流合污,所以不垢也不凈。
這樣舉例,不知夠通俗嘛
❻ 「涅盤」是什麼意思
涅盤 應寫做 涅盤
涅盤(梵nirva^n!a,巴nibba^na,藏mya-n%an-las-h!das-pa、myan%-h!das)
〔涅盤的語義及其內容〕 涅盤原是印度語,具稱涅盤那,也被譯做泥洹或抳縛南。它的意義,是包括了滅、寂、寂滅、寂靜、滅度,而玄奘譯為圓寂。在印度的原語應用上,是指火的息滅或風的吹散,如燈火息滅了稱為『燈焰涅盤』(見《俱舍論》卷六)。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採用此詞做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論》列舉異教五種現法涅盤論,即以現世五欲的快樂與得四禪定為涅盤;此外也見於婆羅門教以修持達到梵我合一或死後生到梵天,稱為『梵涅盤』;可知『涅盤』不是佛教專有的名詞。唯『涅盤』這名詞一出現在佛教經典上來,便給它以新的內容,到現在差不多變成佛教特有而庄嚴的名詞了。
涅盤也同般若一樣,它的內容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在《大般涅盤經》中舉二十五種、《四諦論》舉六十六種的異名,一般經論中所常見到的無為、真諦、彼岸、無壞、無動、無憂、無垢、不生、解脫、無畏、安穩、無上、吉祥、無戲論、無諍,以至真如、實相、如來藏、法身等等,都是涅盤的異名。
有人以為死即是涅盤,這是錯誤的。《勝鬘經》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盤』;如果死就是涅盤的話,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涅盤應是死在成道的時候了,可是菩提樹下證涅盤時與死是無關的。菩提之與涅盤,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時而沒有先後,故涅盤不應指為死;在嚴格的譯師稱聖者之死是譯做『般涅盤』,般是『全無殘余』的意思,故般涅盤的意義是近於阿羅漢最後身心俱滅的無余涅盤,顯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樹下或聲聞人現生所證得的『現法涅盤』有所區別。把死叫做涅盤,是有傷害這個庄嚴的名稱的。
涅盤具有『滅』義,指的是消滅煩惱災患,《雜阿含經》卷十八說(大正2·126b)∶『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盤。』《大般涅盤經》卷二十五以『無苦義』名涅盤。這說明滅是以消滅煩惱與苦為義;煩惱與苦消滅,就會出現寂靜、安穩、快樂的境界。小乘的、大乘的兩種涅盤經,都非常重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首偈,寂滅的法喜充滿的生活,不僅是小乘聲聞也是大乘菩薩精神生活營養上所必需的東西。唯小乘聲聞與大乘菩薩的智力有所不同,在寂滅的含義上也有很大的差別,也即是涅盤的內容上劃分消極的與積極的鮮明升線。如《俱舍論》卷六引燈焰涅盤,喻佛陀所證的涅盤『心解脫亦爾』,並說(大正29·35a)∶『如燈涅盤,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唯諸蘊滅,更無所有』;但在大乘《涅盤經》卷六則否定這種說法,謂(大正12·402a)∶『若言如來入於涅盤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卷四並說(大正12·390a)∶『若油盡已,明亦俱盡,其明滅者喻煩惱滅,明雖滅盡,燈爐猶存;如來亦爾,煩惱雖滅,法身常存。』因為小乘聲聞唯了知緣生法的無常、苦的法相,體達我空得我空智,滅苦滅煩惱滅業,體現了緣生法上的我空理,但執緣生法的法體是實有,畏懼生死,厭離眾生,耽寂滅理為涅盤,結果是灰身滅智墮入頑空中去,對人生社會缺乏積極的精神。大乘菩薩是根據佛陀的菩提涅盤,了知緣生法的無常、苦的法性;體達我法皆空得我空法空的二空智,了苦即法身,煩惱即菩提,業即解脫,無苦無煩惱無業可滅,體現緣生法的中道實相,故能不厭生死,不欣涅盤,但為饒益眾生,廣作佛事,故於人生社會是發揮了積極的精神。以談涅盤為中心的大乘《般涅盤經》,說涅盤具足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具足常、樂、我、凈的四德,具足常、恆、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如甜酥之具八味的八德;於是涅盤之體已不落於寂滅的頑空,而涅盤是以實相或法身為體,起有生命的無窮盡的作用了。清涼釋涅盤——圓寂之義曰(卍續11·157下)∶『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理,妙絕相累曰寂』(《華嚴經疏演義鈔》卷五十二)。表達出涅盤是具有多麼豐富的內容。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涅盤〕 四諦、十二因緣是佛教緣生論的基本論據,它是闡示出『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時彼無,此滅故彼滅』的辯證的原則性理論,而後來發展為大乘小乘論部的各種緣起論。但佛陀的緣生論也不只是停止在認識的理論上,小乘佛教通過緣生論的理論,總結出諸法無常、諸行無我、涅盤寂靜三法印,做為實踐生活的鑒定;大乘佛教通過緣生論的理論,總結出諸法一實相印,做為實踐生活的鑒定。寂靜,是小乘涅盤之體,大乘的涅盤之體則是實相,然而客觀緣生法的生、異、滅的規律,是法爾如是,平等普遍,唯由小乘人與大乘人的根性上的差別,主觀智力的淺深,使所證之涅盤也有所不同。小乘聲聞,是停留在緣生法的現象生滅無常相上而起畏懼,但求個己的灰身泯智以求寂滅;大乘菩薩透過緣生法的現象掌握到它的真實相,把法爾的生異滅相統一於變者不變的規律性中,了知無生死可出,無涅盤可證,世間與出世間不二,染污與清凈不二,眾生與諸佛不二,同一實相印之所印故。
由於小乘聲聞以滅盡生死為涅盤,在解脫輪回生死到生死滅盡的涅盤過程中,分涅盤為兩個階段∶一曰有餘依涅盤,二曰無余依涅盤。前者是以我空智斬斷生死輪回的牽引煉索——煩惱與業,心得寂滅曰涅盤,但這個由過去有漏業力所牽引的肉體尚未消滅,殘余之身依仍在,曰有餘依;到了這個殘余的軀體也死亡,身心俱歸寂滅,未來的生死永滅,曰無余依涅盤。在阿含經典中說明聲聞兩種涅盤的頗多,但以《本事經》卷三說得最簡要,現節錄經文如下(大正17·677b、678a)∶
『涅盤界略有二種。雲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盤界,二者無余依涅盤界。雲何名為有餘依涅盤界?謂諸苾芻(與比丘同)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中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舍,無所執著,(中略)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盤。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盤界。雲何名為無余依涅盤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中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凈無戲論體,(中略)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
經文指出兩種涅盤皆以『諸漏已盡』的寂滅為體。但前者諸根的身依還存在,飢時要吃,寒時要穿,四大不調時也要發生疾病;唯由於煩惱之漏已盡,六根門頭所反映的種種好醜境界,只是可厭棄的法有的擾擾之相,更不會起執著愛憎之心,這正是顯出現證涅盤生活的境界;可是殘余的身依尚存在,故稱『未般涅盤』,所謂『子縛已斷,果縛猶存』,曰有餘依涅盤。至於無余依涅盤與前者所區別的,是在『彼於今時』壽命已盡,肉體消滅,現在的身受心受的牽引因已斷,對於未來更『不復希望,皆永盡滅』,達到了灰身泯智的境界,曰無余依涅盤。《成實論》卷十三說(大正32·345b)∶『得有餘泥泹,則垢心滅;得無余泥洹,則無垢心滅。』這樣的無余依涅盤,直是身、心、智都滅的境界。雖然《本事經》指示出無余依涅盤界不是完全歸之於無有,尚有個『清凈無戲體』在,而這個清凈無戲體畢竟是什麼狀態的?卻用遮詮的表現法,『不可謂有,(中略)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殊令人有難以捉摸之處。在《大般涅盤經》卷四也有形容無余依涅盤境界說(大正12·627c)∶『譬如熱鐵,槌打星流,散已尋滅,莫知所在;得正解脫,亦復如是∶己度淫慾,諸有淤泥,得無動處,不知所至。』但是要知道佛教運用的語言是愛用遮詮的表現法,愛用非、無、滅、空等字眼,從否定的反面來肯定它的正面;阿羅漢無余依涅盤的清凈無戲論體,絕不是等於龜毛兔角畢竟無的東西;因為涅盤的境界不屬於理論的問題,而是唯實證體驗者精神上的生活境界。因為阿羅漢以我空智證入涅盤的境界,一方面解脫了由煩惱、業所招的有漏生命,同時也就是得到非煩惱、業的無漏生命。可是這無漏生命——清凈無戲論體,已超越過煩惱、業的意識所能認識或經驗的境界。《中阿含》二一0經說,苦樂以不苦不樂為對,不苦不樂以無明為對,無明以明對,明對涅盤,涅盤則無對。也即是《俱舍論》卷六說的(大正29·34c)∶『此極寂靜,此極美妙。謂舍諸依及一切愛,盡離染滅名為涅盤。』昔跋迦梨比丘死,佛說他因為已證入無余依涅盤,惡魔已不能再找到他所往之處了;也是證明這個無對的道理和事實。
在聲聞乘二種涅盤中主要的是現證的有餘依涅盤,而無余依涅盤不過是到了殘余的身依灰盡——死,加上一個名稱罷了。所以死,畢竟無關緊要的,『寂滅為樂』的境界是要求在生前證得的,南傳巴利語藏經的《如是語》(即漢譯的《本事經》)上座偈有∶『實極安樂,佛說涅盤;無貪無愁,安隱苦滅。』以及『我依安樂,得此安樂』的飽餐法味的生活境界。
但聲聞人所證的涅盤,畢竟是個人享受的法味與安樂的境界;對詮釋涅盤生活用語方面,也多屬遮詮,對人生社會缺乏積極的意義。到了大乘佛教,對於詮釋涅盤問題上的用語,遮詮與表詮並用,而表詮的表現法運用更廣。因為大乘佛教的生命源泉的般若智,是從空到不空;空,就是對緣生法上空去有見、無見,空去生死見、涅盤見,空去眾生見、佛陀見,統一於不二的一實相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的不空的肯定。於是說涅盤時無一法不是涅盤,涅盤即實相故,生死即涅盤故。覺悟這個道理,就是成佛證涅盤;不覺悟這個道理,就是凡夫落生死,但雖落於生死的凡夫,這個法爾道理並沒有失去。在凡夫不失分上,《十地經論》稱之為『性凈涅盤』,《三無性論》名之為『本有』;在佛陀覺悟分上,《十地經論》稱之為『方便凈涅盤』,《三無性論》名之為『始有』。《成唯識論》說四種涅盤中稱本有的為『本來自性清凈涅盤』,稱始有的為『無住處涅盤』。論文釋本來自性清凈涅盤雲(大正31·55b)∶『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凈,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盤。』釋無住處涅盤雲(大正31·55b)∶『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盤,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盤。』
依據以上的論典,自性清凈涅盤,是指『佛如、眾生如』的法爾真實如是之理,可是未覺悟的凡夫畢竟不能稱為佛陀,好像地下未被開發的礦藏,雖然是財富,但還不能為人民所享用,天台家稱之為未有庄嚴過的素法身,到了證得無住處涅盤,才能親自受用涅盤的境界,發起無窮的妙用,好像已開發的礦藏,成為人民生活中的實有財富,真正得到享受,天台家稱之為庄嚴了的法身。前者是屬於理論的,是指出實踐的方向;後者是實踐著的生活,充實了證實了涅盤的理論。故涅盤論到了大乘佛教,才有了真實的著落,表現出富有朝氣的積極精神,像『大悲般若常所輔翼』,『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的明確而生動的語句,掃除了小乘佛教關於涅盤遮詮表現法的那種暗昧的氣氛。
〔大乘佛教的涅盤是生活實踐的深刻契證〕
一個人要走遠路時,為保護兩足,是把道路上鋪滿皮革呢?還是只要兩足穿上革靴呢?佛陀教人的方法是叫穿上革靴。證入無住處涅盤的智慧,就是穿上革靴,兩足便能走任何不平的生死道路。《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說(大正25·729b)∶『一切法不可盡壞,但離其邪憶想,一切法自離。』故涅盤之寂滅,是轉變義,即轉變邪憶想而成為般若智,則一切法皆是實相,生死險道頓成涅盤的坦途,離開這個現實的世界、現實的人生生活,更沒有涅盤可證。故大乘佛教的涅盤,是以生活實踐為中心,離開人間無生可度,離開人間無佛可成。《大乘入楞伽經》卷二說(大正16·599a)∶『非於生死外有涅盤,非於涅盤外有生死;生相涅盤無相違相。如生死涅盤,一切法亦如是,是名無二相。』《思益梵天問經》說(大正15·36c)∶『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盤;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盤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盤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盤。』
學佛人應該照顧自己腳跟,從實際生活中體味涅盤境界,於緣生法上烙著實相法印,才能觸處即真,頭頭是道。(慧風)
◎附一∶印順〈佛教之涅盤觀〉(摘錄自《妙雲集》下編{2})
涅盤之深究
(一)蘊苦永息之涅盤∶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是迷於『無我』的愚痴,這惟有無我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無我)慧,便能破我見,體驗到人生的真理,獲得大自在。這是現生所能修驗的,也是聖者所確實證明的。等到此生的報體結束後,不再受生死果,這就是入涅盤了。大阿羅漢都是這樣的,釋迦佛八十歲時,也這樣的入了涅盤。如進一層推求,就難於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盤,到那裡去呢?證了涅盤,是什麼樣子呢?關於這,佛是很少講到的。總是講∶生死怎樣延續,怎樣斷煩惱,怎樣就能證涅盤。入了涅盤的情形,原是不用說的,說了也是不明了的。比方一個生盲的人,到一位著名的眼科醫生處求醫,一定要問個明白,眼明以後,是什麼樣子的,醫生怎麼說也沒有用吧!因為他從來無此經驗,沒法想像。只要接受醫治,眼睛明亮了,自然會知道,何必作無謂的解說。若一定要問明了才肯就醫,那他的眼睛,將永無光征日子。涅盤也是這樣,我們從無始以來,都在生死中轉,未曾證得涅盤,所以入涅盤的境地,怎麼想也想不到,怎麼說也說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一樣。佛教是重實證的,只要依著佛的教說——斷煩惱,證真如的方法去修習,自然會達到自覺自證,不再需要說明了。(中略)
小乘的修學者,做到生死解脫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麼作用了。這是小乘者的涅盤觀,大乘卻有更進一步的內容。這可分兩點來說∶
(1)約體證的現(相)實(性)一味說∶聲聞者證入法性平等時,離一切相。雖也知道法性是不離一切相的,但在證見時,不見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聲聞學者的生死涅盤差別論、性相差別論,都是依據古代聖者的這種體驗報告而推論出來。但大乘修學者的深悟,在證入一切法性時,雖也是不見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見道),但深知道性相的不相離。由此進修,等到證悟極深時,現見法性離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現。這種空有無礙的等觀,稱為中道;或稱之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於體證到此,所以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依據這種體證的境地,安立教說,所以是性相不二論、生死涅盤無差別論。在修行的過程中,證到了這,名為安住『無住涅盤』,能不厭生死,不著涅盤,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盤,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證的涅盤(法性)中,更進一層,到達法性海的底里。
(2)約修持的悲願無盡說∶小乘者的證入涅盤,所以(暫時)不起作用,除了但證空性,不見中道而外,也因為他們在修持時,缺乏了深廣的慈悲心。像游泳的人,如發生了危險,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覺得沒事,更不關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見別人還在危險中,便奮不顧身,再跳進水裡去,把別人拉到岸上來。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大慈悲,有大願力,發心救度一切眾生。所以自己證悟了,還是不斷的救度眾生。在為人利他所受的苦難,菩薩覺得是∶無上的安慰,最大的喜樂,沒有比這更幸福了。由於菩薩悲願力的熏發,到了成佛,雖圓滿的證入涅盤,但度生無盡的悲願,成為不動本際而起妙用的動力,無盡期的救度眾生,這就大大不同於小乘者的見地了。但圓滿成佛以後,救度眾生,不再像眾生一樣,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佛的涅盤,是無在無不在的,是隨眾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應化的——現身,說法等。佛涅盤是有感必應,自然起用,不用作意與功力的。佛般涅盤,像日光遍照一切一樣。一個個的眾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進來,就有方光;有圓孔,光射進來,就有圓光。光是無所謂方圓的。所以,現一切身,說一切法,都是隨眾生的機感而現的。如釋迦佛的在此土誕生、出家、成佛、說法、入涅盤,都是應化身;圓證涅盤的佛,是早已證法身了。因此,如想像圓證涅盤的佛,是一個個的,在這里在那裡的,是壽長壽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盤的真義,不知應化身的真義了。必須放棄小我個體的觀念,才有悟解證入涅盤的可能。
涅盤,是沒有人與我等種種分別。所以了解涅盤,非從生死苦果,即小我個體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盤,如說永恆,這即是永恆,因為一切圓滿,不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也就不會變了。說福樂,這便是最幸福,最安樂;永無苦痛,而不是相對的福樂了。要說自由,這是最自由,是毫無牽累與掛礙的。沒有一絲毫的染污,是最清凈了。所以,有的經中,描寫涅盤為『常樂我凈』。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個體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則,永久在我見中打轉,永無解脫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設想涅盤,原是難以恰當的。所以佛的教說,多用烘雲托月的遮顯法,以否定的詞句去表示他,如說∶不生不滅、空、離、寂、滅等。可是眾生是愚痴的,是執我的,多數是害怕涅盤的(因為無我了);也有不滿意涅盤,以為是消極的。純正而真實的佛法,眾生顛倒,可能會疑謗的,真是沒法的事。好在佛有無量善巧方便,為了這種深深執我的眾生,又作另一說明。
(二)身心轉依之涅盤∶『轉依』,是大乘佛教的特有術語。轉依即涅盤,表示身心(依)起了轉化,轉化為超一般的。這可說是從表顯的方法來說明涅盤。依,有二種∶(1)心是所依止,名為『染凈依』。依心的雜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凈,所以得涅盤。心是從染到凈,從生死到涅盤的通一性。在大乘的唯識學中,特重於這一說明。(2)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為『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他,幻現為雜染的生死;如悟了,即顯出法性的清凈德性,就名為涅盤。從心或從法性——依的轉化中,去表顯涅盤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1)約染凈依說轉∶我們的煩惱、業、苦果,是屬於雜染的;聖者的戒定慧等功德,是屬於清凈的。而染與凈,都以心為依止。這個所依心,唯識學中名為阿賴耶識,即心識活動的最微細部分;最深細的阿賴耶識,成為生死與涅盤的樞紐。眾生的生死苦,由於心識中有不凈種子(功能)。由此不凈的種子,生起煩惱、業、果。如從不凈種,生起貪、嗔等煩惱心行,於是所有的身口行為,都成為不凈業,如殺、盜、淫等。即使是作善,因從自我出發,所作的也是雜染業,要感生死苦果(生人天中)。此報由業感,業從惑起的因果,實在都是從不凈的種子而發現。現起的不凈行,又還熏成種種不凈的種子。雜染種子積集的染心,持種起現,又受熏成種,因果不斷,這才延續流轉於苦海之中。這個雜染種子所積集的雜染心——阿賴耶識,從業感報來說,他是受報的主體,所以叫異熟識。從形成個體的小我來說,他是攝取及執那阿賴耶識,而被我見錯執為自我(因為阿賴耶識,有統一性、延續性,而被錯執為是常是一的自我)的對象。依阿賴耶識而有雜染的種現不斷,那不是永遠不能解脫雜染的生死嗎?不!好在心的深處,還有清凈的種子。所以,眾生是既非純善的,也不是純惡的,而是心中含藏著一切染凈功能種子。眾生並不是沒有清凈的功能——無漏種子,而是向來被雜染功能遮蔽了,才成為雜染的一家天下,煩惱業苦現行,不得解脫。要求得解脫,就要設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凈種子,使他發現出來。如信三寶、聽法、誦經、持戒等,即是開始轉化。像走路一樣,向來走錯了,現在要換個方向走,向佛道走去。依佛法而作不斷的熏習,漸使雜染的力能減低,清凈的功能增強,發展為強大的清凈潛力。再進步,把雜染的功能完全壓伏。從無漏的清凈種子,現起清凈的智慧等,煩惱自然被伏斷了。一向為雜染所依的雜染心,現在轉化為清凈法的所依,就叫做轉依(究竟轉依在佛位)。悟證以後,清凈的功德現前,雜染的力能被壓伏,但染法的潛力還在,不時還要起來。這要經過不斷的治伏階段,與煩惱餘力搏鬥,到最後,達到純凈地步,才徹底消除了不凈的種子,而得究竟的清凈解脫,也就是得到究竟的涅盤。修持的方法,不外乎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攝。到達轉染成凈,不但消除了一切雜染,而且成就無量的清凈功德,無邊殊勝力量。所以大乘的涅盤,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是毫無作用。
究竟轉依了的清凈心,和現在的雜染阿賴耶識不同。現在是虛妄分別的,與雜染相應的。到那時,轉識成智,是無分別的。圓滿的大智慧,具足種種利生妙用,一切清凈的功德都成就。清凈的功德成就,在《阿含經》中,也透露這一消息。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鄉,入了涅盤。他的弟子均提沙彌,如法的火化了以後,把舍利——骨灰帶回去見佛,非常的悲傷。佛就問他∶『均提!你和尚入滅了,他無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廣的智慧,也都過去而沒有了嗎?』『沒有過去。』『既然生死苦滅去了,一切清凈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這是同於大乘涅盤,具足功德的見地。約染凈依說,著重戒定慧功德的熏修,轉染成凈,苦果消散了,卻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成了佛,能盡未來際度眾生,隨感而應,現身說法。
對於佛果的大般涅盤,切勿作『我』想,我想與涅盤是永不相應的。轉依的佛涅盤,以大菩提(覺)為本,徹證無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盤,徹證無我,沒有分別,所以從對立矛盾等而來的一切苦痛,成為過去。
(2)約迷悟依說轉∶佛有無量善巧,為了適應眾生,還有另一方便,約迷悟依說轉依。這個依,指法性而說,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實相。眾生為什麼輪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顛倒妄執,造業受苦。若修持而悟證了法性,即得解脫。法性是不二的,所以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也就是這個。諸法空性,雖本來如此,但無始以來,有無明、我見,不凈的因果系,迷濛此法性,像烏雲的籠蓋了晴空一樣。雖然迷了,雜染了,而一切眾生的本性,還是清凈的,光明的,本來具足一切功德的。一般人都覺得,生死流轉中,有個真常本凈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脫了,也還是這個我。現在說∶眾生雖然迷了,而常住真性,不變不失。這對於怖畏空無我的,怖畏涅盤的,是能適應他,使人容易信受的。佛在世時,有外道對佛說∶『世尊!你的教法,什麼都好,只有一點,就是「無我」,這是可怕的,是無法信受的。』佛說∶『我亦說有我。』這就是如來藏。外道聽了,便歡喜信受。照《楞伽經》說∶由於『眾生畏無句』;為了『攝引計我外道』,所以方便說有如來藏。眾生迷了如來藏,受無量苦;若悟了如來藏,便得涅盤,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凈功德,圓滿的顯發出來。中國佛教界,特別重視這一方便,大大的弘揚。但是,如忽略了佛說如來藏的意趣,便不免類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這是佛為執我外道所說的方便。其實,如來藏不是別的,即是法空性的別名。必須通達『無我如來之藏』,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
約法空性說,凡聖本沒有任何差別,都是本性清凈的,如虛空的性本明凈一樣。在眾生位,為煩惱,為五蘊的報身所蒙蔽,不能現見,等於明凈的虛空,為烏雲所遮一樣。如菩薩發心修行,逐漸轉化,一旦轉迷成悟,就像一陣風,把烏雲吹散,顯露晴朗的青天一樣。雲越散,空越顯,等到浮雲散盡,便顯發純凈的晴空,萬里無雲,一片碧天,這就名為最清凈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盤。
結說
生死是個大問題,而問題全由我執而來,所以要了生死,必須空去我見。無我才能不相障礙,達到究竟的涅盤。凡聖的分別,就在執我與無我。聖者通達無我,所以處處無礙,一切自在。凡夫執我,所以觸處成障。入了涅盤,無牽制,無沖突,無迫害,無苦痛,一切是永恆、安樂、自在、清凈。而這一切,都從空無我中來。
涅盤的見地,如苦痛的消散,無分別、無分量、寂靜、平等,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樣的,都是從無我觀中,消除個我的對立而說明的。而大乘的特色,主要在悲智一如的凈德,隨感而應。
涅盤,不是說明的,不是想像的。要覺證他,實現永恆的平等與自由,必須從實踐中,透過無我的深慧去得來。(慧瑩記)
◎附二∶T. R. V. 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第十章(摘錄)
中觀涅盤觀
佛教一直強調涅盤之境界雖然是不可言詮、無以言表,但卻是真實的。如巴利所傳的《無問自說經》(Uda^na)談到∶『涅盤之境界是無生、無轉化、無造作、無和合相……如果不是無生、無轉化等等……涅盤之境界即無異是世間的和合諸法。』又雲∶『有一境界,不可思不可議,其中無地、無水、無風……無虛空、無識……我說此即是無來、無去、無住、無生、無滅。此一境界無始、無終、無依持、無所持……此即是空之止息。』有時候佛典則會用一些較積極的、正面的名詞來形容涅盤,如巴利《相應部》(Samyutta Nika^ya)說∶『涅盤超越種種無常變化、痛苦憂毀,它是不凋謝、寧靜、不壞、無染、和平、福祉、島洲、依怙、皈依處、目標、彼岸。』佛典說得很明白∶絕不能把涅盤——如來死後的狀態——想像成一種虛無、疏離。如來死後到底是如何?這個問題是佛陀之『十四無記』中的一個。中觀學派透過對說一切有部與
❼ 股市中什麼叫鳳凰涅盤的實例
涅磐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意思是「滅渡」,即「重生」。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載:保護神毗濕奴點燃熊熊烈焰,垂死的鳳凰投入火中,燃為灰燼,再從灰燼重生,成為美麗輝煌永生的火鳳凰。人們把這稱作——鳳凰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