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的貨幣被稱為什麼
A. 漢朝經濟的貨幣
漢自建立以來,貨幣沿襲秦朝的半兩,但是品質低劣,實際重量往往只有八銖、四銖、甚至更輕,有的薄如榆聯,被稱為「榆莢錢」,貴族、豪商大肆盜鑄錢幣,造成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也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即位後,一方面出於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需要,另一方面由於對外征伐帶來的歲出增加令國庫日窘,故十分重視幣制問題,先後進行六次幣制改革。第六次改革推行「三官五銖」,一舉解決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既穩定了金融,又將漢高帝下放民間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政府,於是幣製得到長期穩定。五銖錢成為自漢武帝時代直到隋朝七百餘年間國家鑄幣的主要形式。 .3厘米漢墓中經常出土的直徑約2,重量約3.5克的五銖錢,就是漢武帝時代第六次幣制改革產生的「三官五銖」。
西漢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幣值改革一度引起了幣制的混亂。到東漢初期,王莽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在西漢早期,開國皇帝漢太祖(約公元前202年—195年)為了支持私鑄,關閉了政府造幣廠(此處已修改)。漢太祖的寡婦皇後呂雉,作為太皇太後,她在公元前186年廢除了私營鑄幣。她首次發行了由政府鑄造的重5.7克(0.20盎司)的銅幣。而在公元前182年發行了另一種重1.5克(0.053盎司)的錢幣。改用重量較輕的錢幣造成了大范圍通貨膨脹,因此公元前175年,漢文帝(約公元前180-157年)頒布了私營鑄幣廠禁令;它們只允許鑄造重量剛好為2.6克(0.092盎司)的錢幣。公元前144年,即漢景帝(約公元前157年-141年)統治末期,私營鑄幣被再一次廢除。盡管如此,中央及地方郡政府仍繼續發行重2.6克(0.092盎司)的銅錢。直到公元前120年,那一年間,錢幣被1.9克(0.067盎司)的銅錢所代替。其他貨幣也在這一年間發行。徵集政府稅收時使用面值四十萬的綉花白鹿皮代紙幣。漢武帝還採用三種面值分別是三千、五百和三百的銀錫合金錢幣;所有的錢幣重量都在120克(4.2盎司)以下。
公元前119年,政府發行了重3.2克(0.11盎司)的五銖錢;該錢幣是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的標准貨幣。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短暫自立的新朝時期(公元9到23年),政府分別在公元7年、9年、10年和14年採用了幾個新的貨幣單位。這些單位(包括銅刀幣、金、銀、龜幣及貝幣)的市場價格與它們的重量不符,從而貶損了錢幣的價值。在新朝滅亡後的大范圍內戰有所緩解後,漢光武帝(約公元25-57年)在馬援的鼓動下,於公元40年重新採用了五銖銅幣。由於各個郡發行貨幣的質量低,重量輕,中央政府於公元前113年關閉了所有的郡鑄幣廠,並賦予中央政府水路及公路掌管者獨有的鑄幣權。盡管在東漢初始中央政府發行的貨幣都轉移到了大司農(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辦公室,中央政府仍然保持了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 商人及小農以錢幣繳納財產及人頭稅,並將一部分收獲的農產品繳納土地稅。農民則通過為富有的地主做工,在釀造業等行業當勞動力或是通過在城市市集中出售農產品及自製品賺取錢幣。漢代朝廷可能發現以錢幣征稅是最簡易的方式,因為這樣就無需運輸被征稅的貨品了。
自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年,朝廷鑄造了280億多枚錢幣,每年平均鑄造2.276億枚(或22.76萬貫錢幣)。相比唐代的天寶年間(公元742至755年),每年鑄造錢幣3.27億枚。到了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鑄造的錢幣數則為公元1045年30億枚,公元1080年58.6億枚。由於工錢只以現金支付,在東漢時期錢幣現金成為衡量財富的普遍標准。第五倫(約公元40年至85年)——漢代蜀郡(今四川省)太守描述道其下屬官員財富並非以擁有的土地折算,而以錢幣現金計算資產總和,其價值大約為1千萬枚錢幣。
安格斯·麥迪森估計當時漢朝國內生產總值以1990年美元計相當於450美元/每人——這一總數超過了90年代最低生活水準,且直到10世紀末期宋朝初年也未發生過明顯改變。錢幣現金的廣泛流通令眾多商人致富,涉及成百上千枚錢幣的商業交易在當時比比皆是。他們將自己的財富用於土地買賣,成為了富有的地主。官府為現金流動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令特定的社會階層強大起來,而這一階層政府也曾極力試圖通過徵收重稅、處以高額罰金、充公及價格監管機制予以壓制。
B. 漢代發展到後來所用的貨幣是
漢代發展到後來所用的貨幣是五銖錢。下圖為西漢五銖。
五銖錢
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始於118 BC,歷經約400年,是中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金屬貨幣。五銖錢在中國五千年貨幣發展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五銖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
五銖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重量單位,一銖等於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
發展史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東漢五銖錢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蜀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太和五銖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復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雞目五銖」。
永安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獨具。「永安五銖」對於北魏的經濟發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是具有收藏價值的。據史書記載,「永安五銖」錢共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魏分裂後由東魏孝敬帝於興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鑄行的背四齣文錢。這三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永安五銖錢大小輕重不一,一般直徑為2.2厘米,重3克左右;輕小者直徑1.8厘米,重約2克。此錢不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重貶值。
梁鐵五銖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C. 西漢時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西漢時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五銖錢。漢武帝於元鼎四年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元狩五年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
西漢時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五銖錢因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得此名,鑄幣大權收歸中央後,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由鍾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
上林苑是西漢的鑄錢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周圍面積達約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五銖錢使用時間從漢朝至唐朝,唐朝開國以後,改鑄開元通寶,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台,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D.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4)漢武帝時期的貨幣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E. 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朝發行了哪些錢幣
元狩五年,漢武帝鑄造了五銖錢,廢除了秦半兩。他規定錢文為「五銖」兩字,錢重五銖。這樣的五銖錢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國貨幣流通的主要形式。
兩漢時期的五銖錢不僅鑄造數量眾多,貨幣的種類也十分豐富。漢五銖的基本形制雖然均是圓形方孔錢,但是根據錢文的重量不同和錢文的字形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西漢初年,五銖錢的鑄幣權掌握在郡國的手中,所以此時的五銖錢又名為「郡國五銖」。郡國五銖在大的方面與朝廷保持一致,但是細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1.錢重大小不一2.錢徑大小不一3.錢幣的記號較多4.錢文書寫大多比較工整秀麗等。
而後,郡國五銖被廢除,三官五銖成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三官五銖製作精美,錢幣大小差別不大,輕重適宜,錢文秀美,銅質較好,這些優點都使三官五銖成為兩漢貨幣鑄造的一個基準。此外,昭帝五銖、宣帝五銖、小五銖、磨郭五銖等也別有時代特色。
東漢時期,光武帝又恢復了五銖錢制度,但是此時的五銖錢較西漢時期要輕。明帝、章帝、和帝時期,五銖錢的質量有所下降。桓帝時所鑄造的五銖錢錢文大多不清晰。靈帝所鑄的五銖錢質量較好,又名為「四齣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他先後總共進行了四次的貨幣改革。
王莽第一次貨幣改革時鑄造了三種新幣,即「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王莽時期的刀幣與戰國時期的刀幣有所不同,它的形狀更像鑰匙,泉幣是圓錢。
王莽稱帝之後,又進行了第二次貨幣改革。他廢止了「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五銖錢等,鑄造了「小泉直一」,並且與「大泉五十「一並流通。
王莽第三次貨幣改革時,實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謂的五物是指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六名二十八品是指: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其中布和泉是銅鑄幣。這些貨幣形制復雜,幣種繁多,容易讓人混淆不清,其實當時市面上主要流通的仍然是大小泉。
王莽第四次貨幣改革,廢除了大小泉,鑄造了「貨布」和「貨泉」。西漢時期的貨幣除了以上這些,還有黃金,常見的品種釉馬蹄金、金餅等。
F. 漢朝流通的是什麼貨幣
西漢建立之初,漢承秦制,貨幣制度也一如其舊,使用半兩錢。所不同的是,漢初半兩錢的實際重量開始變輕了,如漢文帝時半兩錢只重四銖(二十四銖合一兩)。鑄幣的名稱和重量,兩者由相符到有差距,這是世界各國貨幣史上共同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為了節省幣材,另一方面也標志著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實行幣制改革,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
白金的幣面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又那麼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加上銀的價格高,錫的價格低,成千上萬的人又私下鑄造起來,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白金是中國最早的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出現了圖型。
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小小一塊畫了圖的鹿皮,竟然作錢四十萬,在當時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不過,正因為它的幣材與幣面的價值相差懸殊,因而可以說是中國紙幣的最早嘗試。
白金、皮幣的弊病,漢武帝很快就發現了。於是在發行白金和皮幣以後的幾個月,開始鑄造「五銖錢」。從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銖錢已作為唯一的錢幣,獨步於漢帝國的疆域。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漢武帝將鑄造錢幣的大權收歸中央所有,並在上林苑設立負責鑄錢的機構,稱作「上林三官」。鑄造錢幣有了專門機構負責,錢幣的質量就有了保證。
王莽篡漢前的居攝二年(公元7年),下訟在五銖錢之外增鑄大錢、契刀、錯刀。新朝建立後,王莽又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進行第二次改革,廢除五銖錢及刀幣,另外發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布貨),共二十八種貨幣。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們仍在暗地使用五銖錢。一年以後,王莽被迫廢除剛剛施行的二十八種貨幣,只留小錢值一和五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貨幣,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他沿用王莽時的貨泉,而且還鑄造了新的貨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鑄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