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不足值的貨幣
『壹』 劣幣效應是什麼意思
劣幣效應,是經濟學上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劣幣效應就是說當國家濫發貨幣,貨幣嚴重貶值,造成通貨膨脹之後市場崩潰的情形。所謂劣幣,就是那些不足值的貨幣。一個市場上,劣幣流通多了,就會慢慢的占上風,最後完全把良幣,也就是真正的貨幣,驅逐出市場,這個規律。這樣弄下來,整個市場就會缺少創造力,因為劣幣造起來,要比良幣容易的多。這叫做劣幣驅逐良幣。所謂劣幣驅逐良幣,就是在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面額價值相同的通貨同時流通的情況下,實際價值較高的通貨(所謂良幣)必然會被人們熔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通貨(所謂劣幣)反而會充斥市場。
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但事實上,劣質的貨幣同優質貨幣一樣都具有相同貨幣效益,即有破損的一塊錢和嶄新的一塊錢購買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時這種現象也並非由信息不對稱導致,而是自發性的好惡導致,其結果就是劣幣逐漸增多,最終良幣被淘汰掉。因此劣幣驅逐良幣實際上是貨幣制定者在制定貨幣時無視市場規律而指定貨幣交換比例而產生的問題,只要保證市場貨幣定價的統一標准,供應與商品量匹配的貨幣,這種問題就不會發生。
拓展資料
良幣和劣幣的基本含義
根據鑄幣的足值程度差別,衍生出良幣和劣幣的概念。 足值鑄幣稱之為良幣,不足值鑄幣稱之為劣幣。良幣是優質的資源的意思,劣幣是低劣的,假的偽造的意思。首先要明確,劣幣和良幣的概念是比較出來的,一個足值,才能顯出另一個不足值,就像高與低、大與小、胖與瘦的概念一樣。在比較兩枚鑄幣時,足值程度高那枚就是良幣,足值程度低的那枚就是劣幣。在比較金屬鑄幣的足值程度時,要先考慮材質是否相同、法定價值是否一樣。
『貳』 什麼是足值貨幣 還有不足值貨幣
從貨幣發展的歷史來看,貨幣可以分為足值貨幣、表徵貨幣、信用貨幣和電子貨幣等不同類型.足值貨幣(Fullbodied Money)是貨幣發展的早期形態,此時,貨幣的額定價值同它作為特殊商品的內在價值是一致的,所以,又可稱之為...
『叄』 什麼是足值貨幣和不足值貨幣
足值貨幣亦稱實價貨幣,是指這樣的一種貨幣,它本身具有十足的內在價值,並且它是以自身所包含的實際價值同商品世界一切商品相交換的,是一種內在價值的等量交換,並以其內在價值量的大小來決定交換的比例。
不足值貨幣又稱非足值貨幣。非足值貨幣屬於信用貨幣,是一種完全藉助信用基礎而流通起來的貨幣。正如弗里德曼所說:「每個人之所以接受紙幣,是因為人們深信別人也會同樣地接受它。作為貨幣的紙幣之所以具有價值,是由於其他人也認為它具有價值。」這種相互加強的信念是非足值貨幣存在的基礎。
(3)什麼叫做不足值的貨幣擴展閱讀
足值貨幣
1、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貨幣。從商品交換發展的歷史來看,因時間、空間的民族習俗的不同,暫時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物品很多。開始多半是外來商品和內部容易轉讓的主要財產,如牲畜、毛皮、貝殼、糧食、棉花、布匹等等,甚至還有以奴隸、俘虜作貨幣的場合。安徒生說,如花似玉的美女,眉目清秀的少年便是最寶貴的通貨。
這些實物貨幣存在不少缺點,如體積大,價值小,攜帶不便;質量不統一,不便分合;易腐爛變質,不利於價值貯藏等。因而,大大妨礙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金屬貨幣代替了實物貨幣。
2、金屬貨幣
最初充當貨幣的金屬都是賤金屬,如鐵錢、銅錢,後來逐漸過渡到銀錢和金錢。金錢之所以會獨占貨幣寶座,是因為它是最合適、最理想的貨幣商品。
具體表現在:
(1)金銀質地均勻,易於分合,分合後性質不變,是最合適的價值表現材料;
(2)抗腐蝕,耐高溫,便於長期保存,是價值貯藏的最好形式;
(3)體積小,價值大,攜帶方便,能滿足交換范圍不斷擴大的需要;
(4)成色易於鑒別,通行方便,人們樂於接受。
『肆』 金屬貨幣制度下輔幣的特點是什麼什麼是不足值貨幣
輔幣的特點是面額小,流通頻繁,磨損快,故多用銅、鎳及其合金等賤金屬鑄造,也有些輔幣是紙制的。
不足值貨幣又稱非足值貨幣。非足值貨幣屬於信用貨幣,是一種完全藉助信用基礎而流通起來的貨幣。正如弗里德曼所說:「每個人之所以接受紙幣,是因為人們深信別人也會同樣地接受它。作為貨幣的紙幣之所以具有價值,是由於其他人也認為它具有價值。」這種相互加強的信念是非足值貨幣存在的基礎。
輔幣:
即輔助貨幣,是本位幣單位以下的小額貨幣,主要用來輔助大面額貨幣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 輔幣一般多為金屬鑄造的硬幣,也有些紙制的紙幣。其所包含的實際價值低於其名義價值,以法令形式規定在一定限額內,輔幣可與主幣自由兌換,這就是輔幣的有限法償性。
拓展資料:
貨幣制度:
貨幣制度是國家對貨幣的有關要素、貨幣流通的組織與管理等加以規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貨幣制度能夠保證貨幣和貨幣流通的穩定,保障貨幣正常發揮各項職能。
依據貨幣制度作用的范圍不同,貨幣制度包括國家貨幣制度、國際貨幣制度和區域性貨幣制度;根據貨幣的不同特性,貨幣制度分為金屬貨幣制度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本位貨幣:
本位貨幣簡稱 「本位幣」,亦稱 「主幣」,「無限法償貨幣」,「輔幣」 的對稱。一個國家法定作為價格標準的主要貨幣,是一個國家的基本通貨。
在金屬貨幣制度下,主幣有三個顯著特點:
1、主幣為足值貨幣。即主幣的名義價值(面值)與實際價值(金屬價值)一致。
2、可以自由鑄造。即國家允許每個公民自由地向國家鑄幣廠提供貨幣金屬,請求政府代為鑄造本位貨幣。
3、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即凡以主幣對款項和商品交易進行支付時,不論支付數額多大,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能拒絕接受。
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按各國本位貨幣所採用的金屬類別和其他特徵,區分為各種貨幣制度。如規定金幣或銀幣為單一的本位貨幣,稱單本位制;
規定金銀兩種鑄幣同為主幣,稱復本位制; 規定兩種鑄幣為主幣,但只准其中一種可以自由鑄造的,稱跛行本位制;
規定金幣為主幣,但實際上並不鑄造和使用,只是與另一國的金本位貨幣固定比價,並無限制的供應外匯作保證,稱金匯兌本位制。
世界各國已不再把金、銀作為主幣,而是把不兌現的價值符號作為主幣。我國的主幣為人民幣 「元」,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六種。
足值貨幣:
足值貨幣指的就是實物貨幣,實物貨幣是貨幣形式發展的第一階段,其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作為非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在世界各國的貨幣發展史上,可以說除去信用貨幣、紙幣和金屬貨幣,其他擔任過貨幣角色的各種商品,都可以稱之為實物貨幣。
如眾多的生產、生活資料,像農具、牛羊、石器、貝殼、棉花、糧食等都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充當過貨幣。這些商品因其自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在特定的時期和區域為人們所共同認定而成為貨幣,它們都是實物貨幣。
『伍』 什麼是現實上的貨幣什麼是不足值的貨幣
這個問題的理解前提是搞清楚價值和價值形式的辯證關系,再看這個概念就迎刃而解了,1.價值形式會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活動的發展而發展,它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的發展的最終結果和完成形式。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產生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產物。 價值形式和價值的關系(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價值形式就是交換價值,隨著生產的發展,價值形式發生變化,這樣是為了更好的表現內容,即價值.2.簡單的講現實的貨幣應該是有足值和不足值的兩類,足值的一般就是金銀,因為它天然是貨幣,個體面值(形式)一般等於它要表現的價值(內容),成色,易分割,便於保管,適合商品發展的需要。不足值貨幣一般是個體面值(形式)一般不等於(可以大大小於)它所要表現的價值(內容),因為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貨幣的職能及貨幣的具體形式也在不斷發展。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貨幣符號或價值符號,它的產生來自於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特點及其發展。信用貨幣即信用憑證的貨幣化,它是貨幣執行支付手段職能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的特點在於:它可以是觀念的貨幣,而不需要是現實的貨幣。如一本書售價18元5角,這里的18元5角是指:價值尺度 ;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在於:它必須是現實的貨幣。又可以是不足值的貨幣。正是這一特點的不斷發展最終導致了紙幣的產生。如今天的各國流通的貨幣(人民幣,日元,美元,英鎊,盧比等)紙幣能否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幣值穩定)。紙幣能否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不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是觀念的貨幣 流通手段即購買手段(現貨交易)支付手段與賒帳買賣相聯系(先給貨後付款)[]
『陸』 什麼是不足值貨幣
分類: 商業/理財
解析:
非足值貨幣即信用貨幣,是一種完全藉助信用基礎而流通起來的貨幣。正如弗里德曼所說:「每個人之所以接受紙幣,是因為人們深信別人也會同樣地接受它。作為貨幣的紙幣之所以具有價值,是由於其他人也認為它具有價值。」這種相互加強的信念是非足值貨幣存在的基礎。非足值貨幣包括不足值的鑄幣以及現在流行的貨幣、銀行存款、電子貨幣等。
『柒』 高一政治:價值尺度與足值貨幣,不足值貨幣
我的理解是:貨幣足值肯定是指貨幣夠不夠量(比如說五兩黃金缺了一角,它就不是足值的了),所以他肯定是指現實中的貨幣.
你都說了,價值尺度只需是觀念上的貨幣,既然都不是顯示貨幣,那就談不上足值不足值了.所以打/
『捌』 高中政治:關於貨幣職能與足值與否的貨幣
不足值的國家貨幣,紙幣就是一種,這是國家便於市場經濟流通,賦予它貨幣的職能,但是並不足值。
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當然可以有足值的貨幣,想想我們中國古代,黃金白銀不就是流通貨幣嗎
『玖』 什麼才是足值貨幣什麼是不足值貨幣貝殼,紙幣是不是不足值的貨幣請舉例說明
足值貨幣:貨幣發展的早期形態。貨幣的額定價值同它作為特殊商品的內在價值是一致的,所以,又可稱之為商品貨幣或實物貨幣。如牲口,貝殼,糧食,布匹等。足值的金銀也是足值貨幣
通常來說 作為貨幣的物品有兩個特點:易保存以及無法大量獲取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不知金屬為何物的原始社會貝殼是最珍貴的物質了
最早的貨貝——天然海貝 比如我國大部分先民不是居住在海邊的
這種天然海貝自然數量稀少
同樣的,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不足值貨幣:信用貨幣,是一種完全藉助信用基礎而流通起來的貨幣。非足值貨幣包括不足值的鑄幣以及現在流行的貨幣、銀行存款、電子貨幣等。
紙幣和硬幣都是不足值的貨幣。磨損的金銀也是不足值的貨幣。
紙幣的產生由鑄幣到不足值貨幣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即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幣貴金屬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貨幣進行市場交易、流通)漸漸地,足值的鑄幣退出流通市場,不足值的鑄幣充斥市場。
後來由於金銀採掘量有一定的限制,貨幣數量的增加趕不上流通對貨幣需要量的增長 ,同時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引起經濟的恐慌和金融混亂,迫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國家所發行的紙幣不能再兌換金屬貨幣,因此,信用貨幣便應運而生。(信用貨幣包括支票、紙幣、銀行存款、電子貨幣等形態)
『拾』 不足值的鑄幣是什麼意思
由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而產生。自然形態的金屬貨幣在流通中需要秤算重量、鑒定成色,很不方便。為了適應交換發展的需要,將金塊、銀塊按照貨幣計算名稱所規定的金銀重量,鑄造成具有一定成色、花紋和形狀的金片和銀片,這就形成了鑄幣。
鑄幣最初的實際金屬含量與名義金屬含量是相等的。但是,鑄幣進入流通過程會受到磨損,它的實際金屬含量與名義金屬含量會發生分離。這種不足值的鑄幣依然能夠按照原來的面值進行流通,這樣,鑄幣就或多或少地成為其法定金屬含量的象徵。鑄幣已經隱藏著用純粹貨幣符號代替金屬貨幣來執行流通手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