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唐朝貨幣是如何交易的

唐朝貨幣是如何交易的

發布時間: 2023-02-15 12:34:45

㈠ 唐朝貨幣種類有哪些唐朝貨幣的發展及變化是怎麼樣的

唐朝貨幣種類有哪些?唐朝貨幣的發展及變化是怎麼樣的?唐代時,銀幣還沒有成為一種普遍流通的貨幣,人們用青銅或絲綢作為貨幣時,紙幣仍然沒有出現,「錢和絲綢」。吳德四年,李淵「還清5銖硬幣,實行開元硬幣匯率」,即李淵政權取消了5銖硬幣的效力,從武帝開始就存在於這個城市,並開始使用人民幣硬幣。開元通寶又稱開元寶,是唐代第一種法定貨幣,也是整個唐代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發行了最大的一筆錢。聚銅,也有一點金銀來製造金錢(皇帝的獎勵,不流通,極為罕見和珍貴)。根據其造幣表面和生產時間,可分為三類:早期發現硬幣要做工好,大小一致,指精緻的貨幣產品;硬幣背面有圖像的中期硬幣,通常為星形或鋸齒形條紋;後來發現的錢幣是粗糙的,質量也稍有不同,這是由於唐國勢力後期衰落所致。


「絲綢、絲綢、布料、雜貨等,一切交易都是共同的……商品與金錢結合使用,違法即為犯罪。」政府稅收,如「實物稅」,也是有償絲綢。軍事開支一次就達到幾十萬塊絲綢。高中時,兄弟倆都知道,一個白衣半機械人,一個麻煩老爺,被太監用木炭處死,但他也不是白衣人:一半是紅線,一個是張阿陽,對公牛來說是碳的。錘子也不知道,就念詩罵那些死太監,用紅綢換煤,後來才知道錢是給的。

一半是紅的,一個是張阿ai,錢,白菊寫的,說給少了錢,老人有虧本,但中國唐朝首先使用銀幣,但中國的銀幣王朝並不參與市場流通。只用於徵收所有的稅,即稅和銀。而唐朝用什麼錢來進行市場流通呢?唐武德四年,李淵下令取消五次開放式錢幣交易,開放人民幣河。開元通寶有大量的貞操鑄件,而且做工精良,重量、材質均為優質青銅。歐陽文所有的書法書籍,文字與禮儀、篆書與李之間的字體,以及斜體字,對後人的錢幣都有深遠的影響。

㈡ 古代唐朝使用什麼貨幣唐朝貨幣有哪些特點經歷了哪些演變

唐朝時使用開元通寶,不過在統治者剛來長安時大家還使用的是前朝的貨幣,一直到了四年後,才改成以另外錢名的交易體系,有了唐朝獨特的錢幣。後來還有什麼別的通寶比如開通玄寶之類的。

唐武宗在他當上皇帝的第五年,決定讓他們把佛像拿來造錢。於是讓僧人還俗,尼姑返回原籍,把寺廟里的佛像用來打造錢幣。唐代最後一種貨幣和乾元重寶差不多,寫的是隸書,反面光滑沒有寫任何東西。一直在唐朝使用到都最後。

㈢ 唐朝應該沒有銀票的,那麼當時大筆金額怎麼交易

黃金多用於對外貿易,對內就是用絹、綾羅等絲綢品進行大額交易了。例如盛唐時楊國忠權傾天下,向他行賄的人自然就少不了,史書中記載「中外餉遺輻輳,積絹至三千萬匹」。在唐朝白銀多用與器具製造,並不做貨幣,一般交易使用銅錢。所以一般產銀的州府都把開採的白銀做成銀珽等上交給中央政府。

從秦朝一直到清朝,在我國民間流通的主要是金屬貨幣,銅質的,秦曰半兩,漢叫五銖,唐有通寶,明清開始,銀子才成為和銅錢並行流通的金屬貨幣。但金屬貨幣一大特點就是重量大,使用攜帶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所以後來才有了銀票。

㈣ 唐朝的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後,較有政治眼光的統治階級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1] 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與此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就貨幣制度本身而言,存有明顯的缺陷:多元的貨幣形態不但必然會造成其內部復雜多變的比價問題,容易引起貨幣流通的混亂,而且與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和排他性是相矛盾的。馬克思指出:「兩個排斥其他一切商品的商品,彼此也是互相排斥的……全部的歷史經驗總結起來不過是這樣:凡是兩種商品依法充當價值尺度的地方,事實上總是只有一種商品保持著這種地位……而其實也只有估價過高的那種金屬才起著價值尺度。」[2] 又說:「價值尺度的職能同價值尺度的二重化是不相容的」。[3] 錢帛兼行制乃是多種商品依法充當貨幣,造成了法幣的多樣化,其內部的矛盾沖突自然更加劇烈。 不過,貨幣制度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問題,對發展中的不足應歷史地看待,不宜苛求。如所周知,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貨幣理論,一定歷史時期的貨幣制度從根本上說是由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人類歷史進程中貨幣形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經歷的由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由低級向高級變化的過程,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一定歷史時期的貨幣制度作為由國家法律所規定的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即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又對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反作用:貨幣制度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則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這一貨幣理論同樣適合於作為我們研究唐代貨幣制度的指導思想。從有唐一代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來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有其適應小商品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時候,也有其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阻礙作用的時候。 唐王朝建立在亡隋的廢墟之上。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既有多種實物貨幣,又有單位價值較小的銅錢,從而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隨著貞觀後期,尤其是高宗、武後及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中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使唐政府大傷腦筋。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絹帛受到市場排擠和銅錢短缺,說明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已不能較好地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水平。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對貨幣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從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兼行向全部金屬貨幣改進提高的客觀要求。從當時銅礦資源有限,官鑄銅錢效率不高,甚至賠本,鑄幣總量不多,無法滿足市場對金屬貨幣的需求來看,借鑒漢代以金為上幣銅為下幣的歷史經驗,及時起用貴金屬金銀作為主幣,以銅錢作為輔幣,改行金銀與銅錢相結合的主輔幣的貨幣制度,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的最好的辦法。但是,由於錯誤落後的貨幣思想的影響,唐代統治階級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主動地調整貨幣制度,而是採取了極力維護錢帛兼行制度的多種措施,結果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對良好的貨幣流通的客觀要求得不到滿足,與落後的貨幣制度間的沖突日趨激化,成為中唐以後,特別是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

㈤ 唐朝的貨幣系統怎樣運作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㈥ 關於唐代的貨幣流通

大唐為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飛錢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雛形,也是近代世界各國學者所公認和認可的最早紙幣。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

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戶數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品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_、綺、縑、䌷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6)唐朝貨幣是如何交易的擴展閱讀

社會上的貨幣流通量由貨幣發行和流通兩個環節共同決定的。通常發行是由國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過銀行進行。銀行在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等業務時可以創造出大量流通貨幣,這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轉的一個基本原理。

在高效率的金融體系當中,國家只要發行/回收少量的基礎貨幣,就可以通過銀行的信用擴張來增加/縮減大量的社會流通貨幣。

㈦ 在古代,中外貨幣不同,那是怎樣進行貿易結算的呢

這個問題,宋人張方平已經給出了答案:「錢本中國寶貨,今乃與四夷共用。」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中國是當時全球范圍內數一數二的大國,我們的貨幣別的國家通常都會認,這就好比美元在如今國際貿易上的地位。

【絲綢之路上的貨幣】

進口可以使用中國貨幣,出口如何結算

中國古代,共開辟了三條貿易道路,分別是:

一、經中亞到地中海一帶的陸上絲綢之路;

二、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印度洋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

三、從成都出發經過雲南緬甸到印度、中亞地區的西南絲綢之路。

三條路所經過的地區、要到達的國家都不同,沿途貿易勢必會面臨貿易時,貨幣不一致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說來也很簡單。

首先中國的貨幣是硬通貨,到哪兒其它國家都會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稍微麻煩點的便是別人要買我們東西時,貨幣不一致,怎麼辦呢?

答案:以物易物或者允許它國用自己的貨幣先換算清楚「匯率」再購買。

舉個例子,比如有個唐朝的瓷器商人,他運送了一批瓷器去緬甸銷售,順便買翡翠。

恰巧,在這種情況下,有個翡翠商人又想購買瓷器。

在這種情況下,瓷器商人可以用瓷器和緬甸商人交換瓷器。

亦或者,瓷器商人接受緬甸商人用本國貨幣購買自己的瓷器,最後,瓷器商人只要再離開之前,將緬甸貨幣在當地購買能夠在中國本土賣出好價錢的東西,這一趟就很有賺頭了。



在當時,雲南和緬甸人之間就流行以物易物的方式,因為緬甸那時候流行一種貝殼做的錢,這個在中國市場基本是沒地方用的。

於是,雙方在貿易時,便採取用商品換商品的形式。

樊綽《雲南志》卷八雲:「本土不用錢,凡交易繒、帛、氈、金、銀、瑟瑟、牛、羊之屬,以繒帛冪數計之,雲某物色值若干冪。」

總結

古代中國和外國交易時,雙方使用錢幣不一樣,會出現以下四種貿易方式:

一、中國商人購買外國商人商品,可以直接使用本國製造的銅錢、金銀貨幣;

二、雙方商量好後,可以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三、某國商人接受對方用自己國家貨幣交易,然後再將得到的貨幣在該國用掉,買能夠增值的特產帶回本國銷售;

四、當時絲綢之路沿途的貿易大國,會提供貨幣兌換服務,商人可以通過購買它國貨幣解決錢幣不通的難題。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㈧ 唐朝各帝時的貨幣制度是怎樣的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㈨ 唐朝的貨幣制度是怎樣的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

錢,徑八分,重二銖四_,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

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

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_、綺、縑、_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

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

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

想。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

不斷惡化。

㈩ 在強盛的唐朝,為什麼還在使用實物貨幣進行交易

在貞觀之治結束前,當時的唐朝並沒有從隋末戰亂中恢復過來,當時的經濟並沒有恢復,貿易也不發達,隨著南北朝遺風的影響,當時的人們還是繼續使用布帛交換的方式進行貿易。後來,在貞觀之治之後,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人口的不斷增加,但是當時的政府卻沒有增加錢幣的發行量,於是在錢幣短缺的情況下,當時的人們依然會沿用布帛等貨物來進行交換。

當時的鹽和茶主要出自南方,而當時的江南地區並不是唐朝布帛的主要生產地,所以當時的商人都是通過大量的交易鹽和茶,而不是使用布帛。後來因為鹽和茶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商品,而布帛也是整匹的,不方便交換,於是在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布帛交易也在唐代之後,便再沒有出現過。

熱點內容
星星科技股票是5G嗎 發布:2025-07-08 04:58:19 瀏覽:481
2000年投入騰訊十萬現在市值多少 發布:2025-07-08 04:41:21 瀏覽:989
用支付寶購買的基金怎麼貸款 發布:2025-07-08 04:40:38 瀏覽:805
hnd金融專業哪個學校好 發布:2025-07-08 04:30:42 瀏覽:177
股票下跌影響理財嗎 發布:2025-07-08 04:28:32 瀏覽:567
把錢放股票投資公司 發布:2025-07-08 04:27:52 瀏覽:938
期貨持倉保證金怎麼調整 發布:2025-07-08 04:26:02 瀏覽:869
京東金融與通聯支付如何解約 發布:2025-07-08 04:25:14 瀏覽:145
角都理財一天給多少金幣 發布:2025-07-08 04:24:38 瀏覽:674
全球股票指數歷史數據 發布:2025-07-08 04:14:16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