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需求余額是什麼
Ⅰ 貨幣需求量的詳細內容
第一節貨幣需求與貨幣需要量
一、馬克思的貨幣需求量公式
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必要量就是指符合商品流通需要的貨幣量。用馬克思的貨幣需求量公式表示為: M = P · Q / V
二、金屬貨幣必要量
在金幣流通下,貨幣數量由於其自發調節,故總是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
三、紙幣流通量
在紙幣流通下,貨幣數量還要取決於政府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物價水平和經濟增長率。
第二節古典的貨幣需求學說
貨幣數量論是一種關於貨幣數量與商品數量及商品價格之間關系的貨幣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
一、現金交易理論
它認為貨幣僅是一種交易和支付工具,全社會貨幣交易支付總額應等於全部出售的商品總價格。
即 MV = PT 或者 MV + M'V' = PT 。
二、現金余額理論
它認為,人們手中保持的現金余額的數量等於全部名義收入的一定比例。
即: M = KPY , K = 1 / V 。
三、收入數量理論
認為貨幣需要量只限於同商品生產和勞務供給直接有關的那些交易。
即: MV y = P y T y
第三節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數量理論
一、凱恩斯對貨幣數量論的進一步修正
凱恩斯認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因此,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影響利率水平,而利率水平變動又影響貨幣需求量,從而影響投資和消費需求,而有效需求的變動,在充分就業下,影響商品價格;在未充分就業下,則影響產出和就業。
二、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 1 )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有:①交易動機;②預防動機;③投機動機。
( 2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
( 3 )流動性陷阱
第四節現代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
一、交易性需求及「平方根定理」
鮑莫爾認為一個最優的貨幣持有量應當是利息損失與交易費用之和的極小值。
因此有「平方根定理」,即:
二、預防性需求與恵倫模型
從預防動機看,人們持幣是為了避免因流動性不足而造成損失。預防性貨幣需求余額大小盧出現流動性不足時損失大小存在一定的間接聯系,而其與利率成反向變化關系。
最優預防性貨幣余額為:
三、投資性需求與資產組合理論
托賓認為,人們可以選擇貨幣和債券不同的組合來持有財富,由於考慮到不同的預期報酬率和資產組合風險,因此投資者總是追求在風險既定條件下的預期報酬率極大化或者既定收益率條件下的風險極小化。
第五節現代貨幣數量理論
一、弗里德曼的主要觀點
他認為貨幣需求是穩定的,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貨幣供給。
二、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公式
他認為貨幣需求取決於微觀主體的財富(收入)的總量和結構(規模變數)各種金融資產收益率的差異及通貨膨脹率(機會成本變數)與制度因素。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公式:
三、宏觀貨幣需求與微觀貨幣需求
宏觀貨幣需求認為貨幣最終只有交易需求,貨幣只是流通手段,故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也影響貨幣需求量。
微觀貨幣需求認為,個人企業對貨幣有許多中間需求,它們執行儲蓄手段職能。微觀主體對貨幣需求的總和有可能與宏觀貨幣需求量不相等。
第六節貨幣的流通速度與穩定性問題
一、貨幣需求量與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需求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但後者容納量極大,難以把握,前者可從經濟主體的物質利益上去把握,較易於分析。
二、貨幣數量論與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數量論認為,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貨幣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貨幣流通速度。
在貨幣數量論初創階段,人們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問題重視不夠,認為它是一個常數。但其後,凱恩斯等人論證了貨幣流通速度的易變性。
而貨幣主義則認為,要證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必須證明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也就是要證明貨幣需求量是穩定的。
三、決定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也即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它們幾乎涉及所有社會或經濟的因素,這正是推動貨幣需求理論不斷發展的原因。
Ⅱ 下面哪個貨幣需求理論被稱為現金余額學說
現金余額說是傳統貨幣數量論的貨幣需求理論的一種現金余額學說。其觀點如下:
1、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把財產和收 入的一部分用貨幣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貨幣的形式持有。
2、人們所願意持有貨幣的數額實際上是人們在持有貨幣獲得利益、進行投資獲得收益以及用於消費獲得的享受三者之間權衡的結果。而貨幣的價值決定於全國居民願意用通貨形式保持的實物價值與貨幣數量的比例。
3、人們用通貨形態保持的實物價值稱為「實物余額」,把與保持的實物余額價值相應的通貨數額稱為「現金余額」。
應答時間:2022-01-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Ⅲ 「實際貨幣余額」指的是什麼
實際貨幣余額(real balance),又稱作實質貨幣余額是指貨幣余額除以物價指數之後所得到的數字。實際貨幣余額衡量貨幣存量的購買力。例如,考慮一個只生產麵包的經濟。如果貨幣量是10美元,而一塊麵包的價格是0.5美元,那麼,實際貨幣余額是20塊麵包。傳統的貨幣數量論以美國經濟學家費雪和英國經濟學家庇古的貨幣數量論為代表,庇古效應認為隨著物價水平P的下降,實際貨幣余額(M/P)增加,消費者會感到富有,並更多地進行支出(消費)。
宏觀經濟學里,衡量貨幣需求數量的並不是貨幣本身,而是所謂實際貨幣余額,就是貨幣數量M與價格水平P的比值,代表貨幣數量的實際購買力。認為實際貨幣余額與總收入成比例,也就是M/P=kY。進一步,貨幣需求函數認為貨幣需求是總收入與名義利率的函數,有M/P=L(i,Y)。名義利率等於實際利率r與通貨膨脹率e之和,所以M/P=L(r+e,Y)。因此認為,通貨膨脹率越大,持有貨幣成本越高,對貨幣需求越少,實際貨幣余額越少,並造成了所謂皮鞋成本。因為人不願意持有貨幣,所以要頻繁前往銀行,因此有皮鞋成本雲雲。
Ⅳ 貨幣需求是什麼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居民、企業等持有貨幣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它包括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等。與此相對應,貨幣需求也可以分為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和安全需求等 [1] 。
交易性貨幣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居民和企業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居民和企業為了順利進行交易活動就必須持一定的貨幣量,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預防性貨幣
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對貨幣的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息率有密切的關系,當利率低,人們持有的成本低,人們就會持有較多的貨幣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當市場利率足夠高,人們可能試圖承擔預防性貨幣減少的風險,將這種貨幣的一部分變為生息資本,以期獲得較高的利息。
投機性貨幣
投機性貨幣需求是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了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利息,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分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下的名義貨幣需求和剔除價格影響下的實際貨幣需求等兩種形式。凱恩斯在凱恩斯總模型中指貨幣是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貨幣的「投機需求」(ls)並非是為了投機的資產,而是為了降低損失風險而以貨幣形式保值的資產。貨幣的「投機需求」有機會成本。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指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了進行不可預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動性。這是必須的,因為經濟主體對未來的狀況是不確定,不能准確預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實際范圍就越大,即可預見的交易數額越大。另一方面,必須的更新購買和維修的不確定性也需要貨幣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獨立的,一般被簡化歸入了「交易需求」。
Ⅳ 廣義貨幣(M2)余額是什麼意思
M2是指廣義貨幣供應量,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近年來,很多國家都把M2作為貨幣供應量的調控目標。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Ⅵ 什麼是貨幣需求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貨幣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派生於人們對商品的需求。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定商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等職能,能夠滿足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需求,以及以貨幣形式持有財富的需求等。
影響因素:
1、收入水平:收入狀況是決定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因素又可以分解為收入水平和收入間隔兩個方面。在一般情況下,貨幣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正比,當居民,企業等經濟主體的收入增加時,他們對貨幣的需求也會增加。
2、消費傾向:是指消費支出在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可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總額在收入總額中的比例,而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消費傾向與貨幣需求變動的方向一致。
3、利息率水平:在市場經濟中,利息率是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杠桿。在正常情況下,利息率上升,貨幣需求減少;利息率下降,貨幣需求增加,利息率與貨幣需求成負相關關系。
4、信用的發達程度:如果一個社會信用發達,信用制度健全,人們在需要貨幣的時候能很容易地獲得現金或貸款,那麼整個社會所必需的貨幣量相對於信用不發達,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會所必需的貨幣量就少些。
(6)貨幣需求余額是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公眾的預期和偏好:貨幣需求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人們的主觀意志和心理活動的影響。一般地說,人們的心理活動與貨幣需求有如下關系:
1、當利息率上升幅度較大時,人們往往預期利息率將下降,而有價證券價格將上升,於是人們將減少手持現金,增加有價證券的持有量,以期日後取得資本溢價收益;反之亦然。
2、預期物價水平上升,則貨幣需求減少;預期物價水平下降,則貨幣需求增加。
3、人們偏好貨幣,則貨幣需求增加,人們偏好其他金融資產,則貨幣需求減少。
Ⅶ 貨幣需求減少,為啥實際貨幣余額增加
貨幣需求減少實際貨幣余額增加的原因是選利率上升。
需求減少了,也就是隨著利率的提高,大家把錢都存到銀行,需求減少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沒有變化,供給大於需求,物價上漲。
實際貨幣余額,實際貨幣余額,實際貨幣余額的需求(實際貨幣需求),實際貨幣供給。實際貨幣余額是名義貨幣量的對稱,各經濟單位所持有的貨幣量在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余額。
Ⅷ 實際貨幣需求和名字貨幣需求的計算公式
實際貨幣需要量=(一定時期中待銷售的商品總量*單位商品價格)÷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名義貨幣需求=Ms=B*m,
式中,Ms代表貨幣供給量;B為基礎貨幣;m為乘數。
m=[(C÷D)+1]÷[(C÷D)+(R÷D)]。
式中,m為乘數;C/D表示現金提取率;R/D表示存款准備金率(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與超額准備金)。
拓展資料:
實際貨幣需求是「名義貨幣需求」 的對稱,各經濟單位所持有的貨幣量在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余額,即用貨幣所能購買到的物品及勞務來表示的貨幣數量。故實際貨幣需求又稱作「實際貨幣余額」。一般在比較GNP增長時,多採用實際的而不是名義的貨幣需求指標。名義貨幣需求量與實際貨幣需求量的比值,即為一般物價水平指數。
由於包含物價因素在內的名義貨幣需求不能直接反映公眾的真實需要,所以人們更注重或考察得更多的是實際貨幣需求。仍以最簡單的交易方程式為例,由於1/V可表示為k,代表國民收入中以貨幣形式持有的份額,因此:
實際貨幣需求(aggregate monetary demand)不同於名義貨幣需求的是,它只隨k、Q的變動而變動。當實際收入(Q)越高時,實際貨幣需求越大,同樣,持幣率k越高時,實際貨幣需求越大。若設定Q、k在短期內不變,則實際貨幣需求為一恆常值,即:
凱恩斯在肯定實際收入或產量對實際貨幣需求具有決定影響的同時,進一步指出了利率對實際貨幣需求的重要作用,因此,實際貨幣需求被視為實際收入和利率的函數,即:
式中實際貨幣需求、實際收入及利率的關系如圖。圖中實際貨幣需求(f)向下傾斜,表明它同利率的反函數關系。實際貨幣需求由f(y1)向f(y2)的位移,表明它同實際收入的正函數關系。
名義貨幣需求是實際貨幣需求的對稱,是指社會各經濟部門適應物價增減幅度在名義上增減的貨幣需求,亦即用貨幣單位來表示的貨幣數量,實際貨幣需求是指名義貨幣數量在扣除了物價變動因素之後那部分貨幣余額,它等於名義貨幣需求除以物價水平,即Md/P,其中Md是名義貨幣需求,P是價格水平。
Ⅸ 什麼是貨幣資金收入\支出\余額
貨幣資金是指以貨幣形態表現的資金。指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處於貨幣形態的那部分資金,按其形態和用途不同可分為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其他貨幣資金包括外埠存款、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信用證保證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資款等。
貨幣資金的收入是指貨幣資金流入到企業
貨幣資金的支出是指貨幣資金流出企業
貨幣資金的余額是指貨幣資金期初結存金額加上流入到企業的貨幣金額減去流出企業的貨幣金額後結存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