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下令怎麼用舊貨幣
1.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統一幣制呢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的貨幣
秦時代各國的文字不同。同時使用的貨幣也不同。先秦時代各侯國的貨幣大致分為貨幣、貨幣、回扣錢、銅貝(阿里鼻錢)四種貨幣體系。
考古學挖掘出來的貨幣實物,在周王室直接統治的都洛邑(現在的洛陽)及其周邊地區、三晉(山西、河北)地區使用,是由農具鏟子發展而來的空首布,後來變成了平首布,統稱為布幣。
燕國、趙國、以及齊國等國,大體上從春秋末期開始用於鑄造。
秦半兩
《史記·平準書》記載:“直到秦國,中國一國的貨幣是二等,金以發行名為上幣,銅錢為曰半兩,重量如文,為下幣。”。
司馬遷的這個記錄確實讓人誤解了數千年。我想秦的一半錢是秦始皇變成統一貨幣鑄造的。考古學家們在許多戰國古墓中發現了秦的一半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學家先後在四川省巴縣冬竹筍堤、青川縣郝家坪、浦江縣戰國船棺墓、以及陝西省咸陽塔坡等多個戰國時期的秦墓考古發掘中,都先後出土了一半兩個錢。這時,學者們才發現秦挽錢是秦半兩的錢。
因此,秦的一半的錢在戰國時代。由於秦國的開拓擴展到了六國。我代替了六國貨幣。最終實現了貨幣統一。秦國統一全國貨幣制度的措施由宰相李斯制定。具體內容如下。
①規定了貨幣的種類和名稱。
②統一貨幣分為兩種。一個是貴金屬等高價值的東西,另一個是半價。
③貨幣的形狀和單位統一。也就是說,一半,圓孔,一半單位。
④禁止民間擅自鑄造貨幣
⑤制定貨幣立法
2. 古代新皇帝上任時前朝的銅錢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硬幣在信用貨幣誕生前不是唯一的交易手段。唐宋以前,富婆穀物可以代理貨幣,戰亂時期很多財產都使用實物交換,但硬幣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大。改變王朝後,如何處理前朝的貨幣?朝代更迭,新皇帝就任時,一般與前朝硬幣並行不悖,不久便慢慢收回,並且在限時兌換禁止舊貨幣的民間,某些硬幣質量好,頭面還會繼續在民間通行。
由於元朝採用紙幣制度,元末硬幣幾乎自行退出歷史舞台。清軍入關時,仍然將唐宋時期的錢幣混合在硬幣上,允許名金流通,但不久後嚴禁使用名金和其他古今,獨自發行清金,明朝貨幣無法在清朝繼續流通。目前出土的大量藏硬幣都是各萬億硬幣混合而成,還有退出流通領域的貨幣,現已成為民間收藏品。
3. 清朝皇帝更換時原流通錢幣怎樣處理的
樓主收藏的可能是幾枚內府錢,也稱宮錢。宮錢,系皇宮內用於撒帳、後宮細軟包袱扎角、喜慶時宮燈下懸掛、朝廷給佛教寺院供奉及對大臣賞賜等,而特別鑄造的精美珍貴錢幣。這些錢多為小平至折十形制,而其中有一些當百形和超出當百形制的大錢,則是用於宮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墜錢。這種錢是每逢新皇帝即位時鑄造,死亡即改換新錢,自乾隆至宣統各朝均有。錢背多有「天子萬年」、「萬壽無疆」、「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福壽康寧」吉語。宮錢鑄行量小,又很少流出宮外,精銅質,鑄造精美,是皇家貴族的象徵,故頗為珍貴。對於鑄造宮錢用的「母錢」就更為珍貴了。所以在眾多錢幣收藏家中能得到一枚宮錢中的「母錢」實乃是一件幸事。這幾枚銅錢需要專家鑒定方可確定真偽。指正~
4. 分析先秦時期貨幣使用的特點,並概況秦朝時期貨幣使用的特點!西漢時期反擊奴隸的情況分析原因!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政權,它是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掉關東六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齊國,而完成了統一大業。秦朝建立以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嬴政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皇帝,廢謚法,以世計,自稱始皇。國家一切政務皆取決於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了全國的貨幣。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秦始皇不僅對貨幣的質、量、形、用有明確的規定,而且集中了錢幣的鑄造權,嚴禁私人鑄錢。實際上秦半兩在鑄造技術方面並沒有超過先秦各國的銅鑄幣,它的流通信譽是*國家的法律來維護的。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錢的時候就把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幣發行權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幣制,一方面廢除各大小諸侯的舊幣,另一方面嚴禁民間私鑄,鞏固加強國家的鑄幣權和發行權,這也是秦始皇統一貨幣最重要的措施。
劉邦和項羽都曾率軍進入過秦都咸陽。項羽還燒毀了秦代的宮殿,在與劉邦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後,被劉邦打敗。這兩個人在這一時期還都使用秦半兩。秦半兩這種方孔錢,是秦始皇削平戰國諸侯以後,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結束紊亂的幣制,而統一施行的錢幣。這種外圓內方的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從而也就奠定了我國歷朝銅錢的基本形式。這種半兩錢重為古代的十二銖,古代以十黍為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其實,它的重量沒有那麼准確。雖說貨幣由王室專鑄,但往往隨時而變,輕重無常,大小不一。如嚴格要求,許多半兩錢是不夠標準的。可見秦始皇頒布的度量衡,一時尚難以統一實施。史書記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梁,就曾自鑄秦半兩大錢。秦始皇時半兩錢直徑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傳下來的實物直徑也有大於4厘米的,最大的為6.8厘米,後者有人認為是假錢,有人認為是樣錢。
戰國後期到秦代的物價是很低的,正常的粟價每石大約只有幾十個錢,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兩就夠了。可見當時物價很便宜,錢價是貴的。有記載說,縱橫家蘇秦到燕國去,只要百錢就過了。還有記載說,蕭何多送了兩枚秦半兩給劉邦,劉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後來為蕭何增加了封地。
當漢高祖劉邦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在他的家鄉沛縣(今江蘇沛縣)有個秦朝的屬官蕭何,就有幾次用他的身份庇護過劉邦。等到劉邦當上了亭長,蕭何還常常幫助他。當陳勝起義,各地響應,劉邦聚集了數十人,殺了秦朝的沛縣縣令。這時蕭何、曹參等輔佐劉邦起義,推劉邦為沛公,征發沛縣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項梁,項梁又給劉邦兵五千,將十人。劉邦就成為項梁部下的主力軍。
當劉邦率眾軍進駐咸陽時,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錢,唯獨蕭何送了五枚。這時通行的錢當然是秦半兩,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兩錢。可見當時鑄錢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錢不能辦。大概當時取與之間常常就是幾個錢。《史記》還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殺項羽,天下已定,接著便論功行賞。群將爭功,一年多還不能決定。劉邦以為蕭何功勞最大,封為酇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將有點不服氣。說蕭何光用筆墨談兵,並不去作戰,為什麼反而高升?劉邦說,你們知道打獵嗎?知道獵狗嗎?打獵,追野獸的是狗,而發指示的是人。現在各位能得野獸,只是「功狗」,至於蕭何是發指示的,是為「功人」。這時武將們也不敢再爭了。於是劉邦又封蕭何父子十餘人,皆食邑。並且蕭何本人多增加2000戶。這也有他當初多奉送二枚錢的緣故。
秦始皇統一幣制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一的法定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 ,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的統治者認為外圓象徵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徵君臨天下,皇權至上,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布到何方。
5. 朝代更替的時候,新朝代是怎麼處理前朝的貨幣的
一個新朝代建立後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新帝對於前朝貨幣的處理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任其自生自滅,被新貨幣替代,然後逐漸退出流通市場;還有一種就是政府回收舊貨幣,強制停止使用,再回爐統一做成新貨幣。
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內還處在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特別是普通百姓,以自然經濟為主,你一袋米我一隻雞,我一頭牛你一間房這樣的交換,這個時候,貨幣能體現出的作用並不大,僅在上層階級流通,所以改朝換代影響不大。
古時候的錢幣多為銅幣,這種金屬在當時價值比較高,回收起來也困難,所以不能貿然處置,新的當權者都會酌情給與市場緩沖的時間。
6. 秦始皇統一貨幣後規定用什麼貨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後規定使用「半兩」錢。
「半兩」錢為銅鑄,圓形方孔,錢直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古代 1 兩為 24銖)2.5-3.35克,個別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兩」二字。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全國後,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 。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方孔圓形錢由此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沿用了兩千多年。
7. 新的皇帝上任時,前朝的銅錢該怎麼處理
古代的貨幣主要是銅錢,從理論上來說,銅本身的價值就是銅錢的價值,而不在於銅錢上面寫的是什麼年號什麼字,比方說一枚銅錢,不可能在前朝時,它是銅的,而改朝換代之後它就不是銅的了。
新的皇帝上任時,前朝的銅錢該怎麼處理?
改朝換代之後前朝的貨幣怎麼處理一般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改朝換代,就比如說漢朝結束之後到了唐朝,漢朝的銅錢在唐朝就被統國家統一收繳,百姓或者前朝的官不上交還保留著漢朝的銅錢,就會被冠以謀反或者圖謀不軌的罪名而降罪。國家收繳之後,把前朝的貨幣熔煉處理之後再鑄造自己本朝的貨幣,然後發放。
其實在唐朝之前,民間當時的流通貨幣是5銖錢。而隋朝當時官方的貨幣也定的是5銖錢。由此就可以看出,其實在當時尤其是古代社會,運用上一個朝代的貨幣是非常普遍並且常見的現象,當時的百姓甚至是官府都已經習以為常。而當時隋朝之所以把貨幣定為是5銖錢,意思是說其實這一枚銅錢中五株。在隋朝的時候,政府就已經把這些銅幣的數量和重量進行了統一的規定。因為5銖錢的分割較小並且也比較標准,所以當時在沒有朝廷干預的情況下,民間百姓都非常喜歡用這種錢進行交易。
可以說當時唐朝也制定了,唐朝的官方貨幣是開元通寶。把開元通寶與五銖錢進行比較的話,可以發現他是在五銖錢之後最受百姓歡迎的貨幣,同時也是流通最久的貨幣。由於當時百姓早已習慣了這種交易貨幣,所以在朝代新建立的時候突然改變貿易貨幣的話也會讓百姓不適應。說到底其實還是讓當時的君主加強封建統治才是最為重要的,而不是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改貨幣這方面。
結語
古時候的錢幣多為銅幣,這種金屬在當時價值比較高,回收起來也困難,所以不能貿然處置,新的當權者都會酌情給與市場緩沖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