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貨幣的需求量怎麼畫
㈠ 貨幣需求的計算公式
1、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即 MV=PT,它認為,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對物價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全社會一定時期一定物價水平下的總交易量與所需要的名義貨幣量之間也存在著一個比例關系1/V。
2、劍橋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
即M = KPY,這一理論認為貨幣需求是一種資產選擇行為,它與人們的財富或名義收入之間保持一定的比率,並假設整個經濟中的貨幣供求會自動趨於均衡。
(1)實際貨幣的需求量怎麼畫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
1、宏觀層面
從宏觀把握經濟社會對貨幣總量的需求,即一定時期社會對貨幣的需要量及其決定因素。這里,人們注重三個原則:第一是客觀性原則,即需要量由社會經濟過程客觀地決定;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則,即貨幣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決定;
第三是貨幣媒介原則,即所需貨幣主要為了媒介商品,貨幣過多或不足將直接影響價格水平。在英國劍橋學派提出現金余額說之前,學者們大多持上述觀點。
2、微觀層面
從微觀把握持幣者對貨幣的需求。這種觀點源於劍橋學派的A.馬歇爾和A.C.庇古等人。他們強調持幣者的主觀動機,著重從人的利益與行為方式上來解釋貨幣需求。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在經濟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種媒介物而是一種資產,人們之所以願意持有貨幣,是因為這種資產較其他任何資產有更高的流動性,能滿足人們在資產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動機,建立起對未來的某種安全感。
㈡ 宏觀經濟學:畫圖 貨幣需求曲線並說明含義
(1)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首先區分了貨幣資產(就是貨幣)和非貨幣資產(如股票,債券等)。貨幣資產的流動性很高,那麼收益就很低,幾乎沒有收益;而非貨幣資產的流動性比較低,即股票,債券等不是隨意就變現的,因而會存在著收益,收益取決於利率。那麼利率越高,非貨幣資產的價格越低,收益越大,因此基於理性經濟人假定,人們會願意持有更多的非貨幣資產,對貨幣的持有就會減少,因為看中了未來更高的收益回報。所以貨幣需求是利率的減函數。
(2)當利率越低的時候,貨幣需求就會越高,即人們更願意持有貨幣,原因在於,利率越低,非貨幣資產的價格越高,人們預期這樣高的價格在將來只會下降,到那時就會虧了。所以,當期願意把非貨幣資產變現,更願意持有貨幣,即利率越低,需求越高。
(3)「相當於商品市場上的價格越低,需求量越高,我覺得它的斜率應該是正的,即需求越多,利率越高」你的類比是錯誤的,這里的利率相當於價格,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是利率決定貨幣需求,而不是反過來。
(4)貨幣供給由貨幣當局控制,這是一個政策性變數,是外生變數,影響利率,但不受利率影響。
(5)從何數學表達式上看:L=aY-bR,r是自變數變數,L是因變數,你把r,L的因果關系顛倒了。
㈢ 實際貨幣需求和名字貨幣需求的計算公式
實際貨幣需要量=(一定時期中待銷售的商品總量*單位商品價格)÷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名義貨幣需求=Ms=B*m,
式中,Ms代表貨幣供給量;B為基礎貨幣;m為乘數。
m=[(C÷D)+1]÷[(C÷D)+(R÷D)]。
式中,m為乘數;C/D表示現金提取率;R/D表示存款准備金率(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與超額准備金)。
拓展資料:
實際貨幣需求是「名義貨幣需求」 的對稱,各經濟單位所持有的貨幣量在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余額,即用貨幣所能購買到的物品及勞務來表示的貨幣數量。故實際貨幣需求又稱作「實際貨幣余額」。一般在比較GNP增長時,多採用實際的而不是名義的貨幣需求指標。名義貨幣需求量與實際貨幣需求量的比值,即為一般物價水平指數。
由於包含物價因素在內的名義貨幣需求不能直接反映公眾的真實需要,所以人們更注重或考察得更多的是實際貨幣需求。仍以最簡單的交易方程式為例,由於1/V可表示為k,代表國民收入中以貨幣形式持有的份額,因此:
實際貨幣需求(aggregate monetary demand)不同於名義貨幣需求的是,它只隨k、Q的變動而變動。當實際收入(Q)越高時,實際貨幣需求越大,同樣,持幣率k越高時,實際貨幣需求越大。若設定Q、k在短期內不變,則實際貨幣需求為一恆常值,即:
凱恩斯在肯定實際收入或產量對實際貨幣需求具有決定影響的同時,進一步指出了利率對實際貨幣需求的重要作用,因此,實際貨幣需求被視為實際收入和利率的函數,即:
式中實際貨幣需求、實際收入及利率的關系如圖。圖中實際貨幣需求(f)向下傾斜,表明它同利率的反函數關系。實際貨幣需求由f(y1)向f(y2)的位移,表明它同實際收入的正函數關系。
名義貨幣需求是實際貨幣需求的對稱,是指社會各經濟部門適應物價增減幅度在名義上增減的貨幣需求,亦即用貨幣單位來表示的貨幣數量,實際貨幣需求是指名義貨幣數量在扣除了物價變動因素之後那部分貨幣余額,它等於名義貨幣需求除以物價水平,即Md/P,其中Md是名義貨幣需求,P是價格水平。
㈣ 名義貨幣需求與實際貨幣需求的區別
一、定義:
1.名義貨幣需求:
是個人、家庭或企業等經濟單位或整個國家在不考慮價格變動時的貨幣持有量,即用實際貨幣單位來表示的貨幣數量。
2.實際貨幣需求:
是各經濟單位所持有的貨幣量在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余額,即用貨幣所能購買到的物品及勞務來表示的貨幣數量。
二、表現:
1.名義貨幣需求:
一旦價格發生變動,名義貨幣量代表的購買力也就發生了變動。如果想要保持經濟個體的既有的生產和消費規模,名義貨幣需求量就必須發生變動。反之,如果名義貨幣需求量不變,生產和消費規模就必然發生變動。
2.實際貨幣需求:
一般在比較GNP增長時,多採用實際的而不是名義的貨幣需求指標。名義貨幣需求量與實際貨幣需求量的比值,即為一般物價水平指數。
(4)實際貨幣的需求量怎麼畫擴展閱讀
在古典的二分法中,名義貨幣增加只會引起相應的名義貨幣需求,對實際經濟過程不產生影響,而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名義貨幣供給的增加會對實際經濟過程產生至少是短期的影響,貨幣主義者則通過復興古典的貨幣數量論,否定名義貨幣變動對經濟具有實際的影響。
實際貨幣需求(aggregate monetary demand)不同於名義貨幣需求的是,它只隨k、Q的變動而變動。當實際收入(Q)越高時,實際貨幣需求越大,同樣,持幣率k越高時,實際貨幣需求越大。若設定Q、k在短期內不變,則實際貨幣需求為一恆常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名義貨幣需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實際貨幣需求
㈤ 貨幣需求曲線圖像怎麼畫
貨幣需求曲線也被稱為LM曲線。一般LM曲線為:
LM曲線表示貨幣市場中各種收入和利率組合的軌跡,此時貨幣供應量等於貨幣需求。LM曲線的數學表達式為M =ky-hr,可以表示為貨幣市場均衡條件下收入Y與利率R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圖形稱為LM曲線。此外,這條線上的任何一點都表示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中,貨幣的需求和供給是相等的,也就是說,貨幣市場是平衡的。
LM曲線介紹:
(1)其斜率為正,說明LM曲線一般向右上傾斜。一般來說,在貨幣市場中,LM曲線右邊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是一個不平衡的組合,在這個組合中,貨幣的需求超過了貨幣的供應。LM曲線左邊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是一個不平衡的組合,其中貨幣需求小於貨幣供給。在LM曲線上,只有收入和利率的組合才是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的均衡組合。(m= m /P,即實際貨幣供應量由名義貨幣供應量m和價格水平P決定)
(2)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導致LM曲線向右平移。當貨幣供給增加時,貨幣需求應該等於供給,而需求也應該增加。只有在收入增加或利率下降的情況下,對貨幣的需求才會增加。如果利率保持不變,收入會增加;如果收入保持不變,利率就會下降。這意味著LM曲線向右平移。
(3)價格水平的變化也會引起LM曲線的移動。因為價格水平的變化會引起實際貨幣存量的變化。價格水平的上升意味著實際貨幣數量的減少,所以LM曲線會向左平移,反之亦然。
㈥ 怎麼在word2003中畫貨幣需求曲線,並在所畫的線周圍添加文字
點插入,點文字,點環繞。然後添加上。
㈦ 貨幣需求量的公式是什麼
貨幣的需求量=商品價格水平*商品總量/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這個公式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成正比,即社會中的商品總量越大,商品價格越高,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越大。同時所需貨幣量又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貨幣周轉次數越多,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小。當政府發行的紙幣超過了實際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引起所謂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