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水平如何調整貨幣供求平衡
1. 關於貨幣均衡
我的理解是物價是用貨幣來標記的,物價水平下降,人們想要持有的貨幣量就會下降,長期中,下降至央行所創造的貨幣量,即供求平衡。
2. 物價漲跌的主要原因應如何解決
市場被稱為一雙「看不見的手」。所謂「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因此,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也就等於是看到了「看不見的手」,也就等於是抓住了「看不見的手」。如果管理機構不能夠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麼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市場運行,最終必然被「看不見的手」所任意擺布,進而導致市場的極度混亂和嚴重的經濟危機。如果管理機構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麼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和指揮「看不見的手」,並使其為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來進行服務。
自從商品市場在人類社會中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物價波動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這一問題表現的更為突出。傳統物價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可以實現物價穩定,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此,不但不應對物價波動進行限制,反而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其實,物價波動不僅要受到市場供求狀態的限制,而且還要受到市場投資效益的限制。
由於企業投資市場的目的是獲得收益,而並非市場供求平衡,因此市場供求狀態服從於市場投資收益,進而形成市場供求狀態限制物價波動幅度、市場投資收益決定物價波動方向的局勢。在現實的市場運行過程中,物價自由波動不但不會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反而會破壞市場供求平衡。在實際的市場經濟管理過程中,不應該通過物價波動來調控市場供求關系,而應該通過對供求本身的調整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即供給不足時擴大生產和減少積累,需求不足時擴大消費和增加積累。
物價波動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也不是平衡市場商品供求關系的正確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經營者非法投機的必然結果,是投機者侵犯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的一種具體表現。對此嚴重的犯罪行為,政府不應該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這種和善的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控」,不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縱容侵害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而必須建立穩定物價的嚴格法律,以法律手段對物價波動進行嚴格的限制,進而有效打擊犯罪行為,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現代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基本都是信用貨幣,物價波動將破壞這種由政府進行擔保商業信用,進而損害政府的公眾形象、降低政府的公眾威信、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另外,印有眾多偉人頭像的貨幣信用的喪失,將意味著這些偉人頭像變成了投機商的犯罪工具,使其成為投機商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合夥人」,嚴重地損害了他們的光輝形象。
一般習慣地認為,在物價上漲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即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不能同時存在,其實不然。通貨膨脹指物價上漲,不能與其同時存在是物價穩定和物價下跌;生產過剩指供大於求,不能與其同時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於求。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之間不僅存在單項對應關系,而且還存在著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同時也存在著多種復雜的市場運行模式。目前現實中的正在運行的市場模式,只是多種模式其中的一種,而且是運行效率最低的一種模式。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不僅存在通貨膨脹或生產過剩的某種單一危機,而且存在兩者兼有的「雙重危機」。
在此狀態下,如果擴大需求,將導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積壓。物價波動不僅破壞市場商品供求關系,導致「雙重危機」 ,而且它還是導致諸多社會弊端的罪魁禍首。它對社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費社會財富及自然資源,擴大貧富差別等等。無論這些嚴重後果的任何一種的存在,都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極大的損害。
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商品供給的「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問題,因此,不僅要保證單一的「動態平衡」或單一的「靜態平衡」,而且必須保持「動態供求」和「靜態供求」的雙重平衡,否則將形成市場風險,最終導致市場經濟的全面危機。探討市場平衡辦法:建立商品市場的調控基金,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基金購入商品,一方面作為市場的商品儲備,繁榮市場和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另一方面擴大企業商品銷售,增加企業效益;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基金銷售商品,一方面保證市場供給,維護貨幣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貨幣,維持市場供求的雙重平衡。
在以往的貨幣發行過程中存在著兩個極大的誤區:一是認為擴大貨幣發行就會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認為貨幣發行只局限於個人和機構之間往來的小面值現金貨幣。其實,在商品供給不斷增加和對商品價格進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擴大貨幣發行不但不會引起通貨膨脹,而且還可以起到大幅度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在貨幣發行過程中,不僅有小面值的通用現金貨幣可以發行,而且還有一個新的貨幣品種——機構之間往來專用的大面值「融資貨幣」可以投放市場。目前政府和企業之所以感到貨幣資金供給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掌握發
行貨幣的主動權,不敢主動發行貨幣;沒有開發出供應機構之間大額經濟未來的專用貨幣,不知道如何去大量發行貨幣。一旦貨幣發行被當作一種主動的市場調控手段來加以利用,那麼企業的「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的實現將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市場經濟將進入一個嶄新高速的發展階段;一旦新的貨幣品種得到開發利用,那麼必將引起一場新的金融革命,進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種金融風險及政府和企業的債務風險。
企業經營的基本目的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必須通過「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 兩步來進行實現,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業單純創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實現「貨幣效益」,那麼其經濟效益將是虛擬的效益;如果金融機構通過貨幣發行創造了「貨幣效益」,而企業不能創造相應的「商品效益」與其配合,那麼經濟效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商品效益」與「市場均衡」之間互為反比關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場供求差額就越大,否則相反。市場供給相對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貨幣效益」與其相應產生,否則不能實現應有的經濟效益,並且會造成商品大量積壓,阻礙企業生存發展。企業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貨幣效益,只要他們能夠實現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益,就能使市場經濟獲得超常的發展速度。但是,發展生產需要穩定的物價環境,沒有穩定的物價環境,市場供求關系就會遭到破壞,生產發展必然受到阻礙;擴大需求必須首先穩定物價,否則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使擴大需求的措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此可見,物價穩定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穩定物價是目前宏觀經濟調控的當務之急。
概言之,造成物價的漲跌與供需關系有關,與市場上貨幣的投放量、流通量亦有關。物價高漲時,就抑制了購買方購貨的買入,交易量的減少,就迫使物價降低,反之亦然。當市場貨幣投放量、流通量加大時,物價水平就會上漲,貨幣投放量、流通量減少,就會促使物價水平降低。
物價水平過高、過低都不利於全社會的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太高,就造成通貨膨脹,阻礙了經濟發展;產能過剩,市場上貨物積壓,物價水平降低,就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當物價水平過高時,面臨通脹壓力,一是國家要減少市場貨幣的投放量、流通量,可以通過提高准備金率、提高存貸款利率來實現,二是政府和行業應加大市場貨物、商品的投放量,「放水澆地」,以平抑物價;當物價水平太低時,市場面臨通縮壓力,經濟不活躍,顯得非常呆滯,此時,政府應加大市場貨幣的投放量、流通量,以刺激、激活市場,並且,採取政府戰略收購、采購、收儲,擴充戰略儲備的「蓄水池」,以遏制物價水平的低落。
3. 分析比較流動性偏好理論 可貸資金論
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非常重要,前者用在對長期經濟變化的考量,主要出現過兩次:第26章——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中用作金融市場模型的搭建(79頁),第32章——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中與外匯市場模型共同搭建開放經濟體的模型(212頁);後者則用在對短期經濟波動的考慮,主要就出現在第34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由凱恩斯提出(269頁)。為了對比兩種理論,272頁的參考資料部分做了說明。在此,將兩者理論的特點分別歸納如下,以便查閱和對比。
可貸資金理論
1.定義:
想儲蓄的人藉以提供資金、想借錢投資的人藉以借貸資金的市場稱為可貸資金市場。(79頁)
2.圖表:
以真實利率為縱軸,可貸資金量為橫軸。(80頁,213頁)
3.特點:
「儲蓄是可貸資金供給的來源。」「投資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來源。」(80頁)「利率是貸款的價格。」「由於高利率使借款更為昂貴,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需求量減少。」「由於高利率使儲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供給量增加。」考慮在開放經濟體中(涉及進出口),「可貸資金的供給來自國民儲蓄(S)」,「可貸資金的需求來自國內投資(I)和資本凈流出(NCO)。」(212頁,參考S=I+NCO)經過論證,「較高的真實利率鼓勵人們更多地儲蓄,因此,增加了可貸資金供給量。」而且可以證明國內投資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資本凈流出也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從而可貸資金的需求仍然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4.補充:
「在產量水平既定時,利率的調整使可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可貸資金理論「強調了經濟中儲蓄傾向和投資機會的重要性。」(272頁)
流動性偏好理論
1.定義:
凱恩斯的理論,認為利率的調整使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平衡。(269頁)
2.圖表:
假定通貨膨脹率不變,根據名義利率=真實利率+通貨膨脹率(36頁),縱軸既可以解釋為名義利率也可以解釋為真實利率,橫軸為貨幣量。(270頁,271頁)
3.特點:
「由於貨幣供給量由美聯儲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決於其他經濟變數,特別是它不取決於利率。」「一旦美聯儲做出了決策,無論現行的利率是多少,貨幣供給量都是相同的。」(270頁)「貨幣的流動性解釋了貨幣需求。」「雖然許多因素決定貨幣需求量,但流動性理論強調的一個因素是利率。」「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271頁)
4.補充:
「對於任何一個既定的物價水平,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流動性偏好理論「強調了貨幣政策的重要性。」(272頁)
兩種理論的對比說明:
1.很有意思,可貸資金理論中強調「資金」,是不考慮通貨膨脹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中則強調「貨幣」,但同樣是假定通貨膨脹率不變(事實上,通貨膨脹率變化也只是造成了以真實利率和名義利率為縱軸圖表的形態略有差異,不會對圖表中的變化趨勢造成影響。)140頁這樣定義貨幣:「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向其他人購買物品和勞務的一組資產。」但對於資金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所以憑經驗來理解,「貨幣」就是流動的資金,「可貸資金」則是可以轉變為通貨(貨幣)的資金。
2.按照對貨幣與可貸資金的理解,兩個理論在圖表呈現基本一致:縱軸都是利率,橫軸都是一定量的貨幣(因為可貸資金被貸出來後通常都是貨幣的形式)。但特點完全不同:可貸資金理論的資金供給由國民儲蓄(S)決定,並且隨利率的升高而升高,流動性偏好理論的貨幣供給則不取決於利率;可貸資金理論的資金需求由國內投資(I)和資本凈流出(NCO)決定,並且隨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流動性偏好理論的貨幣需求則以「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來解釋,雖然最終表現同樣是隨之利率的升高而降低。總結可以發現:長期(可貸資金理論)來看資金的供給隨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短期(流動性貨幣理論)內貨幣的供給由美聯儲決定,和利率無關;長期的資金需求由國內投資和資本凈流出共同決定,隨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短期的貨幣需求則由於「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市而下降。
3.如何解釋上述不同,參考272頁的參考資料:
長期來看,根據古典宏觀經濟理論:
A.「產量由資本和勞動的供給以及把資本和勞動轉變為產出的可得到的生產技術決定(我們稱之為自然產量率)。」(產量為真實變數)
B.「在產量水平既定時,利率的調整使可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利率為真實利率)
C.「當產量與利率既定時,物價水平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貨幣供給的變動引起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動。」(物價為名義變數)
更直觀一點就是:產量->利率->物價。
短期情況下:
A.「物價水平固定在某個水平上(基於以前形成的預期),在短期中它對經濟狀況的變動反應較小。」
B.「對於任何一個既定的物價水平,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
C.「使貨幣市場均衡的利率影響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從而影響產量水平。」
更直觀一點就是:物價->利率->產量。
4. 簡述貨幣與價格機制是如何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市場經濟國家為改變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貨幣政策
1.匯率的作用。利用匯率的變動來調節國際收支,即通過貨幣貶值和貨幣升值來消除逆差和順差,恢復國際收支的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可調低本國貨幣匯率或使本國貨幣貶值,使本國貨幣幣值與外幣比較,相對地減低。如果國內價格不變,則以外幣計算的本國出口商品價格就會貶值或較調低前便宜,因此,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增強,本國出口便可增加。相反,外國商品以本國貨幣計算要比匯率調低或貶值前為貴,國內消費者就可能改買本國同類商品而少買或不買外國商品。因而本國進口減少。而通過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熟可恢復平衡。
而如果發生順差,則可採用調高本國貨幣匯率或貨幣升值的辦法。本國貨幣匯率調高或貨幣升值後,通過匯率的換算,進口商品的價格較前降低,因而鼓勵進口;出口商品的價格較前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被削弱,因而阻礙出口,兩者相互作用,使順差逐步減少。
一般說來,用匯率調低或貨幣貶值調節逆差的做法較多,而用匯率調高或貨幣升值調節順差的做法較少,因為畢竟一國開拓國際市場不容易,匯率調高或貨幣升值減少順差無疑會使之前功盡棄,所以可通過其他方法,如海外投資等來減少順差。當然,一國的順差就是別國的逆差,逆差國因無法解決逆差而使經濟日趨惡化,常施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壓力迫使順差國貨幣升值或匯率調高。順差國有時考慮到本國利益雖不情願這么做,但在一定情況下,抗拒不了某種強大的壓力,也不得不勉強屈從。此外,匯率的調節對國際收支產生的效果如何往往與時滯和價格彈性有關。
2.利率的作用。利率的變動可在兩個方面對平衡國際收支發生作用。
一方面是,利率的高低影響國內投資規模的大小,從而影響工商業的興衰、國內消費的增減、物價的漲跌,直至影響到進出口的變化,使國際收支得到調節。
另一方面,利率的變動可以起到促進資本流動的作用。如果一國利率高幹其他國家利率,則會引起外國資本流入本國,而本國資本則減少外流,從而使資本項目出現順差,以調節經常項目的逆差,使國際收支得以平衡。相反,如果本國利率低於其他國家,則可調節國際收支的順差。
必須強調的是,利率變動所引起的資本流動,主要是短期資本流動,尤其是投機性流動。至於長期資本流動,還受其他因素制約,如通脹預期、政治風險和商業風險等,其流動性不如短期資本受利率變化那樣敏感。
3.物價的作用。當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引起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投資和消費均趨減少,物價因而被迫下跌。物價下跌,可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因而縮小逆差,使國際收支逐漸平衡。如為順差,則情況相反。
5. 為什麼物價總水平上升貨幣供給會減少
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是物價上漲的兩大基本動力。
在實際供求總量及結構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交易性貨幣供給的增加會推動價格水平上漲。當前統計制度中貨幣供給是現金與存款之和,與交易性貨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貨幣供給的流向看,部分貨幣以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存款准備金的形式沉澱於流通領域之外,部分貨幣供給以房地產貸款和客戶保證金方式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是影響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5)物價水平如何調整貨幣供求平衡擴展閱讀:
物價總水平上升注意事項:
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的綜合加權平均水平。一般物價指數反映范圍廣泛的商品綜合價格的變動情況,即一般物價水平變動。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我國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正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山東、河北、河南三省蔬菜產量佔全國產量近40%,海南反季節蔬菜有78%銷到外地。這種區域結構變化,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也需要多環節、長距離的流通,勢必增加成本。特別是自然災害多發,增加了運輸困難,推動了物價上漲。
6. 貨幣供需均衡怎樣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本節講述貨幣供需均衡與社會總供需均衡的關系,分析並引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概念。
〖教學准備〗
課件資料
〖教學內容〗
一、貨幣均衡的判斷
1.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關系
如果把貨幣供給看作是外生變數,它決定著貨幣需求。當經濟處在商品短缺階段時,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大量的投資機會,貨幣需求非常大,貨幣的外生性非常明顯。
如果把貨幣供給看作是內生變數,它決定於貨幣需求。當經濟處在商品相對過剩階段時,在經濟運行中,投資機會不多,貨幣需求變小,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變得非常明顯。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發生通貨緊縮,正說明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性。
2.貨幣均衡
貨幣均衡就是指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大體相等的狀態,即Ms≈Md
貨幣的非均衡就是Ms≠Md。即或MS>MD,存在通貨膨脹;或MS<MD,存在通貨緊縮。
貨幣均衡和非均衡的判別標志是:物價和利率
物價:如果價格水平提高,則名義收入增加,名義貨幣需求增加;價格水平下降,名義收入減少,名義貨幣需求減少。如果名義貨幣供應不能隨之調整,必然帶來貨幣供求的非均衡。
利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的均衡和非均衡更重要的表現為利率的變化。當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時,產生通貨膨脹,會使名義利率上升實際利率下降;貨幣供給小於貨幣需求時,產生通貨緊縮,會使名義利率下降實際利率上升。
二、貨幣供求均衡與社會總供求
在現代經濟中,如果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意味著市場處於供求的緊張狀態,物價上漲和社會不穩定;如果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意味著市場處於疲軟狀態,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和經濟蕭條。一般政府通過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調節經濟運行,使經濟在社會總供求完全均衡的基礎上運行。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總供求均衡狀態與貨幣的供求狀況之間,始終存在緊密的聯系。
在貨幣經濟中,所有的商品供給的目的,都是為了換取等值的貨幣,以作進一步的購買,並進行連續的生產與消費,這形成了商品供給與貨幣需求的關系;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又形成對商品的需求,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可表述為: AS Md 和AD MS,其中AS表示總供給,AD表示總需求。由於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在商品供給過剩、技術手段取得很大進步的今天,社會總需求更多地制約社會總供給,貨幣供給從實質上看也受制於貨幣需求,四者的關系可以進一步表示為:
AS MD
AD MS
從上圖關系式中可看出,如果AS=AD,則會有MD=MS;如果AS<AD,則有MD<MS,即存在通貨膨脹;如果AS>AD,則有MD>MS,即存在通貨緊縮。社會總供求的均衡與否與貨幣供求的均衡與否有密切關系。
三、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求的調節
貨幣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現為物價和利率水平的變化,在完全的市場經濟狀態下,價格和利率的波動也會使貨幣供求由非均衡自動過渡到均衡,也就是說在完全的市場經濟中,貨幣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場自動調節的。
但市場會失靈,所以需要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貨幣供求的調控由中央銀行完成。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給量,使貨幣供需實現均衡。雖然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能力較強,而貨幣需求更多的取決於企業、個人的行為,中央銀行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很小。
所以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求均衡的調節的有效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7. 為什麼價格水平提高,實際貨幣供給減少
因為價格水平升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就會增多,如果不在發行的貨幣,實際供給就會減少。
拓展資料:
影響價格的五大因素及措施:
1、價值決定價格。
2、供求影響價格。
3、國家政策影響價格。
4、消費心理影響商品價格。
5、地域條件、天氣、生產條件等等也是影響價格的因素。
財政收支平衡,說明國家掌握的集中化資金來源同對資金的需求、國家掌握的產品同對產品的需求以及貨幣流通同商品流通是適應的,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正常,幣值和物價能夠保持基本穩定。市場物價穩定是財政收支、信貸收支、物資供需三者綜合平衡的反映。
價格的作用主要有:
價格是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藉助於價格,可以不斷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調節資源的配置方向,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在市場上,藉助於價格,可以直接向企業傳遞市場供求的信息,各企業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組織生產經營。與此同時,價格的水平又決定著價值的實現程度 ,是市場上商品銷售狀況的重要標志。
而當市場上這種商品的價格過高時,消費者也就可能作出少買或不買這種商品,或者購買其他商品替代這種商品的決定。因此,價格水平的變動起著改變消費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需求結構的作用。
價格水平 與 貨幣需求的關系?
用貨幣供給需求曲線來理解「the price level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oney demand".
當money demand右移的時候,即increase in money demand,則the equilibrium price level提高,表示增加。由此,對於貨幣的需求的增加將帶動貨幣的價格上漲。
而」expectation of inlation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money demand「,
很好理解,對inflation的預期,即人們認為在未來將會出現通脹,錢不值錢,理性人將拋售貨幣,轉換成可以保值增值的東東,如房屋。因此,將影響貨幣需求。
總結,對物品的需求將帶動對貨幣的需求,將推動貨幣價值的上升;然而,若貨幣的上升沒有匹配的商品的話,導致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這種預期將減少人們對貨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