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如何推導最優貨幣政策

如何推導最優貨幣政策

發布時間: 2023-03-11 03:15:53

❶ 最優貨幣區理論

一般而言,最優貨幣區(optimal currency area, OCA)是指"一種''最優''的地理區域,在此區域內,支付手段或是單一的共同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的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經常交易和資本交易時互相釘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的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之間的匯率保持浮動。最優在此意味著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同時得以實現。
最優通貨區方案,也稱為最優通貨區理論,最早由蒙代爾和麥金農於60年代提出,後經許多經濟學家發展而日益成熟和完善。它既是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理論主張之一,也是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方案之一。
通貨區是區域貨幣合作的最高形式。它具有5個基本特徵:①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名義匯率是固定的;②具有一種佔主導地位的貨幣作為成員國匯率確定的共同基礎;③主導貨幣與成員國貨幣間具有充分的可自由兌換性;④存在著一個負責協調和監管的超國家的權力機構;⑤成員國的貨幣政策主權受到削弱,其中包括發鈔權。
最優通貨區的衡量標准:
最優通貨區的衡量標準是指相關國家在符合什麼條件下,建立通貨區才是可行的。對此問題,不同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
(1)要素流動性標准。這是由蒙代爾在1961年提出的。蒙代爾認為,需求轉移是一國出現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例如,若需求從A國轉移到B國,則 B國出現超額需求,而A國出現超額供給。在勞動力不流動的情況下,A國將會出現失業現象;若要解決A國的失業問題,則必須調整兩國的匯率。但在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將從A國移向B國,從而降低了A國的勞動力供給,而B國的勞動力供給提高,在匯率不發生調整的情況下,就可以消除經濟的不均衡。顯然,若要在國家之間維持固定匯率,並保持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就必須保持要素的高度流動性。
(2)經濟開放性標准。這一標准由麥金農在1963年提出。麥金農將社會總產品分為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其中貿易商品占的比例越大,說明該社會的開放程度越高。在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國中,浮動匯率制是難以實行的。因為在此類國家中,市場匯率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引起市場物價的劇烈波動;如果進口商品在居民消費中佔有較大比例的話,那麼匯率的微小變動還會對居民的實際收入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一些貿易關系比較密切,開放度較高的國家之間應該建立一個相對封閉的貨幣區,對內實行固定匯率制,而對外則實行統一的浮動匯率安排。
(3)產品多樣化標准。這是由彼得?凱南(PeterKenen)在1969年提出的。他認為,對於一個出口產品多樣化的國家來說,如果外部經濟的動盪使得對該國某種產品的需求降低,則不會給該國經濟帶來大的影響,匯率也就不用做出大的調整;而對於一個產品多樣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來說,外部經濟動盪可能會對該國經濟造成大的沖擊。若要抵消這種沖擊,就需要對匯率作出較大幅度的調整。換句話說,就是產品多樣化程度低的國家不能夠承受固定匯率的後果,而應該建立在匯率上能夠靈活安排、並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通貨區。
(4)國際金融一體化標准。這是由詹姆斯?依格拉姆(JamesIngram)在1973年提出的。他認為,如果國際金融的一體化程度較低,則金融市場的交易是不充分的,此時金融市場的交易將會以大量短期證券交易的形式表現出來(因為短期證券交易的風險可以通過遠期市場的拋補來避免),從而引發各國市場利率結構的較大差異,並進一步帶來匯率的較大波動。相反,若國際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則利率的小幅波動就會引發資本的流動,從而可以避免利率的劇烈波動。因此,通貨區的建立應該以金融一體化程度為標准。
(5)通貨膨脹率相似性標准。這是由哈伯勒和弗萊明於1970年和1971年分別提出的。他們認為國際收支失衡最可能是由各國的發展結構不同、工會力量不同和貨幣政策不同所引起的通貨膨脹率差異造成的,而通貨膨脹率的差異又會引發投機資本的流動和匯率的波動。因此,如果區域內各國的通貨膨脹率趨於一致,匯率的波動就可以避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的各種標准都是從某一個角度提出來的,雖然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國際經濟形勢的客觀變化,但依然無法對區域貨幣合作問題作出完滿的解釋。因此,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對通貨區問題轉向了從綜合的角度,即成本與收益比較的角度進行研究。

❷ 美聯儲和中國央行在次貸危機中運用的貨幣政策

當今金融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次貸危機及其對金融市場及宏觀經濟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美聯儲在危機爆發時期採取了較為激進的貨幣政策,且具有八大特徵。美聯儲應對危機之道,對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有四大啟示,這也將有益於提高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藝術。⊙吳培新最近,美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這是自去年8月份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的第7次降息,累計降幅已達325個基點。盡管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操作較為激進,但基於次貸危機已有所緩和、經濟已隱現通脹壓力,此次美聯儲降息意味著其快速降息政策很可能已接近尾聲,美聯儲的利率政策也進入了一個觀察期。對此,我們有必要對美聯儲在危機時期的貨幣政策操作的內在邏輯作一番梳理,並透過分析美聯儲對美國次貸危機演變及其對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影響採取了怎樣的應對機制,或許能給予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以諸多借鑒意義。信息不對稱導致次貸危機不斷蔓延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金融體系的巨大反應,並引發了全球金融體系動盪。實際上,相對於全球金融市場而言,次貸市場的規模還很小,但整個金融體系卻對此反應巨大,形成了劇烈的金融動盪。影響之所以會如此巨大,這主要是由以下諸多因素所引起的:次貸損失導致投資者在更大范圍內尋求重新評估信貸風險;也導致投資者對金融資產估價的不確定性增大;由於結構性信貸產品比較復雜,次貸損失導致投資者不再信任評級機構的評級;次貸危機發生後,銀行不得不把這些表外資產轉入表內,銀行資產的擴張和損失的上升,導致其資本充足率下降,這促使銀行變得更為謹慎。受這些因素影響,一方面,導致了投資者不大願意再接受任何類型的風險,包括與次級貸款相關的其它貸款組合成的結構性信貸產品;另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不太願意對外提供資金,同時還提升貸款利率,導致了信貸市場的進一步緊縮,並波及其他信貸市場,也對金融市場和經濟增長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注意到,導致次貸危機及其對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影響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是當今金融市場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而信息不對稱又引起了金融市場中信息流的中斷或紊亂,進而導致了市場或投資者難以評估金融產品的價值或風險,增加了市場中金融產品的估值風險及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並加劇了金融市場的緊縮,最終產生了金融不穩定或金融危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 信息流的持續性,對於市場參與者合理評估金融產品的價值至關重要。但是,在金融市場的緊張期間,信息流可能會被中斷,價格發現功能也會受到損害。這樣,就會增加金融產品風險的不確定性,導致信用差價提高,最終還會引起投資者不願意參與市場交易活動。另外,與信息流的持續性密切相關的是估值風險。當金融市場信息流中斷或紊亂時,投資者無法確定對某一特定金融資產的收益,以及增加了市場對其估價的不確定程度。特別是在金融產品高度復雜和其內在價值相對模糊時,這種不確定程度會變得更大。在此次次貸危機中,就出現了這種市場現象。當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大時,放貸人已難以區分好的借款人,從而加大了信息的不對稱程度。因而,當放貸人不太願意放貸時,市場流動性自然會出現短缺,這反映了市場要求對風險的補償水平在大幅提高,即市場利率急劇上升,信用差價擴大,最終造成了金融不穩定或金融危機。金融動盪加大宏觀經濟風險隨著金融市場的動盪不斷延伸與發展,也可能會導致實體經濟的惡化,這就是宏觀經濟風險。根據金融加速器理論,金融動盪將溢出到實體經濟,並引起投資和消費支出的減少,導致經濟活動的進一步收縮。經濟收縮,通常又會導致資產價格的更大不確定性,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盪,並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宏觀經濟。依此類推,循環作用。這就是金融動盪與經濟活動收縮之間的一種反饋機制。在此次次貸危機中,結構性信貸產品的潛在損失不明朗,增大了市場的不確定性。此時,投資者無法從市場抽回資金,當借款人失去了資金來源時,就會引起投資和消費的相應減少,最終會導致經濟活動的不斷收縮。鑒於上述所述的信息對金融穩定的重要性,金融不穩定基本上可視為是信息的中斷,從而加劇了信息不對稱程度。因而,化解金融不穩定的有效辦法就是恢復中斷的信息流。從中央銀行應對的角度來看,可以通過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降息等手段來減緩金融市場的緊張並中斷金融動盪向宏觀經濟的傳導。由此,透過減少不確定性來使市場能較易收集信息,重新實現價格發現功能,加快市場功能恢復正常。從美聯儲的應對來看,美聯儲採用了降息及創設新的融資工具等手段向投資銀行提供直接融資等,盡管這樣的政策舉措較為激進,但也反映了美國貨幣當局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極度擔憂。從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均僅增長0.6%來看,次貸危機確已使得美國經濟瀕臨衰退的邊緣。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的貨幣政策操作有八大特徵如果僅從美聯儲所肩負的政策目標本身來看,金融穩定並不是其關注的范圍。但是,一旦金融體系失靈,將導致信貸緊縮和經濟活動的收縮。因而,金融穩定與宏觀經濟平穩運行之間關系密切。正是這種緊密聯系,使美聯儲對保持金融穩定持高度關注的態度。在正常時期,最優的貨幣政策是在線性-二次方程框架下展開的。貨幣政策目標由二次方程表示,通常由包含通脹缺口和產出缺口的平方值之和的損失函數來表示,這與美聯儲肩負的雙重目標——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相一致;經濟的動態行為則由簡單的線性方程來描述;對經濟的沖擊也假設為是形態良好的高斯分布。在這些假設和約束條件下,最小化損失函數,就可以確定最優政策——貨幣政策對每一沖擊所作出的反應是簡單的線性反應。由於前瞻性預期的存在,最優貨幣政策具有顯著的慣性特徵,表現為貨幣政策的調整相當緩和。LQ框架的分析方法,為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運行相當正常情況下的貨幣政策操作提供了合理的近似。但是,當金融市場動盪和宏觀經濟運行處於高風險時,這種簡單化的處理似乎是不夠的。這是因為,首先,LQ框架的二次方的目標函數不能反映公眾在經濟動盪時有強烈的避免狀況進一步惡化的偏好;其次,在金融動盪時期,由於融資成本及資金可得性變化很快,很可能導致經濟動態行為呈現高度非線性的特徵;還有,金融加速器機制實際上並非是線性方式的,而是高度非線性的;第三,金融市場動盪對經濟的沖擊是復雜的,並非是形態良好的高斯分布,而是呈現出很大的峰度,發生動盪的概率比高斯分布的要大,經濟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偏向某一方向。這樣,在危機時期,在非二次方程的目標函數、非線性反應和非高斯分布的沖擊這些條件下,最優的貨幣政策操作也應該是非線性的,力圖在短期內消除風險,也即最優的貨幣政策應該是快速的、激進的和有力度的政策調整。這顯然與正常時期的漸進主義的貨幣政策調整策略有天壤之別。由於危機時期金融、經濟行為的復雜性,到目前為止,尚未發展出成熟的貨幣政策模型。因而,貨幣政策操作更多地依賴於調控者的判斷和經驗。當然,盡管沒有明確、成熟的模型,次貸危機也尚未結束,但是從已有的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的貨幣政策操作來看,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美聯儲僅以宏觀經濟平穩為貨幣政策的出發點。美聯儲應對危機的貨幣政策純粹是為了抵消宏觀經濟風險,而不是為了減少估值風險。這是由美聯儲所擔負的目標所決定的。第二,危機時期的貨幣政策更多是為了減少宏觀經濟風險的一種風險管理策略。主要體現在政策實施的力度、時機等方面的靈活性上,利用各種政策手段阻斷金融風險向宏觀經濟的傳導。第三,貨幣政策的方向是放鬆。利率下降時為了降低借款人成本和鼓勵投資,同時使資產價格膨脹,增加財富,鼓勵消費支出,從而刺激實體經濟。第四,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降低利率,使宏觀經濟盡可能與金融動盪相隔離。美聯儲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窗口貼現、固定期限貸款拍賣和聯邦基金利率調整等工具和手段支持市場流動性,以降低高企的短期市場利率,平息金融動盪,阻斷金融市場風險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從歷次美聯儲干預危機的經驗來看,提供流動性是其達到宏觀經濟目標的關鍵手段。第五,政策實施要及時。一旦央行意識到金融動盪發展到可能威脅央行宏觀經濟目標時,貨幣政策應盡早作出反應。否則,如果延誤時間,央行最終就需要採取更多的放鬆措施才能奏效。第六,政策力度要大,要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為防止陷入金融動盪向實體經濟傳導、實體經濟下滑進一步惡化金融市場的這種互動反饋鏈,政策力度要比用正常時期模型所預測的要大,是「過度的」,對經濟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以此確保宏觀經濟風險的減緩。要注意的是,這不能理解為央行認為經濟狀況將惡化,但公眾卻經常做如此理解。第七,政策操作始終要有靈活性。在金融市場動盪演變的整個時期內,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始終是關鍵。在初始時期,靈活性表現為央行放鬆貨幣政策的力度較大,以防範金融動盪對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防止宏觀經濟下行。然而,也必須意識到,金融市場的轉向也是很快的,央行需要密切監控信用差價等代表金融市場恢復程度的指標。如果必要,就要取消甚至是反向進行一些政策操作。在整個金融動盪時期,貨幣政策表現出的波動性要比正常時期大很多。第八,以價格預期的穩定為實施放鬆政策的前提條件。在實施危機時期的貨幣政策時,必須考慮到貨幣政策的另一目標——價格穩定,這是採取危機時期貨幣政策的前提條件。應對金融動盪的貨幣政策通常是短期性的。同時,危機時期往往伴隨著經濟增長有下行風險,勞動力市場寬松,一般不會導致通脹預期的上升。一旦通脹預期開始顯著上升,央行就應該結束放鬆政策,開始收緊貨幣。貨幣政策將不得不在通脹風險和宏觀經濟風險之間平衡。對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四大啟示美國次貸危機為我們全面解讀美聯儲應對危機之道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這對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也有四大方面啟示。第一,在經濟金融正常時期和危機時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在經濟金融正常時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具有明顯的平滑特徵,具有漸進主義特點,主要體現的是規則性;在危機時期,貨幣政策應該是及時的、決定性的和靈活的,且比較激進,這是一種風險管理策略,主要體現的是靈活性。第二,信息對於經濟、金融是及其重要的,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就是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金融危機可視作是信息不對稱性的加劇。因而,建立健全各種經濟金融指標體系,完善信息採集、發布和傳播機制,有利於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的穩定,也有利於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第三,在任何時期都應堅持央行的政策目標。美聯儲擔負著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的雙重目標。在危機時期,貨幣政策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宏觀經濟穩定,但這是以價格預期的穩定為前提條件的。一旦通脹預期開始顯著上升,美聯儲就結束放鬆政策,開始收緊貨幣,在反通脹和維持充分就業之間尋求平衡。第四,央行的信譽以及與公眾的溝通對於央行應對危機是重要的。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公眾對以往央行干預行動的認可以及央行對干預機理的公示,使公眾保持低通脹預期,這是央行實施危機政策的前提條件;二是危機時期力度較大的政策操作常被公眾誤解為貨幣當局認為經濟狀況已極度惡化,這不利於公眾形成對經濟前景的合理預期,央行需要與公眾充分溝通。此次,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的貨幣政策操作將豐富和發展貨幣政策的理論和實踐,使我們對金融市場、宏觀經濟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有益於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就當前來說,鑒於美國經濟和美聯儲在全球經濟和金融中的特殊地位,我們應當密切關注以下兩大問題:第一,美國次貸危機給美國經濟的影響程度以及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微調政策;第二,美聯儲應對危機及危機結束後的貨幣政策操作對全球流動性的影響。一般而言,危機結束後將對危機時期的貨幣政策進行反向糾正,這種鍾擺式的政策操作將給我國金融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❸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選擇方式。

中間目標的選擇是貨幣政策的重要內容,各國為了更好的達到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往往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而選擇不同的中間目標,以下將具體分析中間目及其應用,以此說明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一、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重要性及選擇標准 (一)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又稱貨幣政策的中間變數,它是中央銀行為了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而設置的可供觀察和調整的指標,也稱中介目標。其作用具體有以下三點:1.貨幣當局提供反映短期經濟變化和金融趨勢的量化參照系數。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宏觀經濟的總目標,具有空間上的復雜性和時間上延滯性。中間目標的設立,正是為彌補這種貨幣政策最終觀察不足的缺陷。2.為宏觀金融調控創造條件。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介入貨幣政策的傳遞作用過程,可以使宏觀調控富於彈性和層次性,從而避免經濟動盪。3.為貨幣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保持協調提供一個階段性的調整標准。可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直接關繫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能否實現的問題。(二)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標准正因為上述原因,各國貨幣管理當局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制定都非常關注。但是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及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對中間目標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但其選擇中間目標的標准都大致一樣,即大致遵循「三性」標准:1.相關性,即中間目標必須同貨幣政策終極目標高度相關,要具有類似於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那種函數關系;2.可觀測性,即作為中間目標的變數必須能准確和迅速地進行量的測度;3.可控性,即中間目標的具體變數應便於貨幣管理當局運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駕馭和控制。二、理論上可供選擇的中間目標以及西方國家的實踐 (一)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以匯率為中間目標歷史悠久,如金本位下本幣與黃金掛鉤的形式,近期安排則如將本幣盯住低通脹的大國或採取爬行盯住。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的優勢在於:1.使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固定,從而避免通脹;2.可將本國的通脹預期盯住目標國的通脹率;3.為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自動法則,有助於緩解時間不連續問題。當本幣有貶值傾向時,實行緊貨幣政策;當本幣有升值貨幣時,實行松貨幣政策;4.匯率中間目標簡單、明確,易於被公眾理解。英、法兩國就曾成功地將其貨幣盯住德國馬克。1987年剛實行盯住匯率時,法國通脹率為3%,1992年則降至2%,1996年更降至低於2%;英國的通脹率1992年也由10%降至3%。但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也存在許多問題:1.當資本市場開放時,固定匯率使盯住國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由於利率的傳導,目標國的經濟波動將傳至盯住國;2.外匯市場信號失靈。盯住國對貶值的擔心導致過度擴張,尤其在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政策缺乏透明度和責任約束的情況下,過度擴張的政策無信號表現;3.本幣易受投機資金沖擊。(二)貨幣供應量許多大國沒有合適的目標國,因而不便實行匯率中間目標安排,而以行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這種安排有如下優勢:1.央行根據國內經濟狀況調整貨幣政策,制定合適的通脹目標,不必為維持匯率而以國內經濟波動為代價;2.央行政策的信息較透明,貨幣供應量數字定期公布且時滯較短,這些政策信號固定了通賬預期,有助於抑制通脹;3.立即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效果進行計量,抑制政策制定者的時間不連續行為。但以上優點都取決於貨幣政策目標與貨幣供應量之間穩定的聯系。一旦這種聯系發生了變化,時間不連續問題就會產生,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難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達到。德國、瑞士是採取這一安排的典型國家。(三)通貨膨脹率紐西蘭於1990年、加拿大於1991年、英國於1992年、瑞典和芬蘭於1993年、奧地利和西班牙於1994年實施了這一政策安排。這一安排包括以下要素:對中期通脹目標的公開;將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長期首要任務,並保證通脹目標的實現;完全信息戰略,不再局限於追求貨幣供應增長等單一中間目標;通過向公眾和市場提供貨幣政策制定者的計劃和目標信息,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央行完成通脹目標的責任約束。這一安排的優點在於:1.與匯率目標安排相比,它既類似於貨幣供應量目標,使貨幣政策能對國內經濟波動做出政策回應,又具有與貨幣供應量目標相比的優勢,央行可使用各種信息而非一個變數來決定最優貨幣政策;2.易於被公眾理解的優點,具有較高透明度;3.強化了央行的責任約束,從而降低了央行為擴大產出和就業而實行過度擴張政策造成的時間不連續問題的可能性。通脹率目標安排的表現相當好,採取這一安排的國家同時降低了通脹率和通脹預期。而且,通脹率一旦下降,就不易隨經濟周期的擴張而反彈。但這一安排同樣存在問題:1.與匯率和貨幣供應量目標安排相比,不易由貨幣當局控制;2.由於貨幣政策的時滯,控制通脹效果的顯現也有一個較高時滯,因此通脹率目標安排不能對公眾和市場提供一個貨幣政策狀況的即時信號;3.通脹率目標安排對實際經濟的影響不明確。(四)不明確的中間目標美國目前實的貨幣政策安排沒有明確的中間目標。美聯儲對在長期內控制通脹表現出一種高度的關注,同時在監督未來通脹信號時採取前瞻性行為,定期實施先發制人的貨幣政策,壓制通脹的威脅。盡管美國的貨幣政策安排取得了成功,但仍有一些缺陷可能導致未來的效力喪失。第一,缺乏透明度。對聯儲動向的猜測造成了金融市場不必要的波動和製造商以及公眾對未來通脹率和產出預期的不確定性。而且,政策制定的不透明使聯儲難以向國會和公眾負責,因缺乏評價其表現的標准。而且央行易產生時間不連續問題,可能犧牲長期目標而換取短期目標的實現。第二,缺乏明確的中間目標,而且中間目標的缺乏造成了出現供給波動時通脹預期更易高啟,從而難以保持貨幣政策的中期效果。第三,對偏好、技巧和掌管央行的個人信譽的過度依賴。以上三個缺點最終將會使美國放棄這種貨幣政策中間目標。三、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及其選擇原因(一)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199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規劃明確提出,中國的貨幣政策將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實際上直到1994年我國才真正將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在1994年以前貸款規模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中間目標。 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主要包括M1和M2,其中M1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可用於轉賬支付的活期存款之和,這是在商品、勞務、有價證券等交易中的媒介,也是支付工資、租金、利息等的手段,是社會公眾手中流動性最強的金融資產,M2是M1與准貨幣之和,其中准貨幣是儲蓄存款及定期存款等流動性較低的存款的總和。嚴格地說,M1是處於流通中的貨幣量,而不是全部貨幣存量,M2才是貨幣存量的總體。目前我國運用的調控工具主要有四種:1.信貸計劃。主要由存款計劃,貸款計劃和現金發放或回籠計劃三部分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指令性指標下達給各金融機構的貸款計劃。中央銀行通過控制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來控制貨幣供應量。現階段信貸計劃仍是我國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主要手段;2.存款准備金制度。存款准備金制度的建立使中央銀行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狀況調整存款准備率,從而影響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3.再貼現制度。金融機構在資金不足時,可向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再貼現率的變化也將影響貨幣供應量;4.利率政策。在我國,中央銀行調節利率有兩種方式:一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干預決定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二是中央銀行規定利率浮動的幅度和范圍,然後通過對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來影響市場利率,調節供給與需求。(二)我國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的原因近年來西方國家如英國、芬蘭、瑞典、紐西蘭、加拿大等國的中央銀行迫於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和大量的國際外匯交易使其貨幣供應量與本國經濟活動的聯系淡化,以至於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喪失信心,不得不逐步放棄中間目標,轉向依據最終目標如物價上漲指數或總需求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貨膨脹目標的優點不僅在於其可測性和相關性非常出色,便於公眾理解和形成穩定合理的預期,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貨幣當局可以保留在工具運用上的靈活性,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經濟增長這一最終意義上的貨幣政策目標。其他國家則仍依靠中間目標,其金融變數的指數主要從以下五個項目中選擇:(1)利率;(2)匯率;(3)股權收益率;(4)貨幣供應量;(5)國內信用增加額。我國政府仍然堅持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與上述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與本國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仍然很緊密。對於中國來說,(1)中國的金融業正處於推進規范化的進程中,各種管理和監督不斷加強,而不是在推進自由化,金融創新受到限制和制約;(3)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還剛剛起步,能夠替代貨幣的金融工具少;(4)人民幣不是可兌換貨幣,所以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由於金融業的規范化及其對金融創新的限制,貨幣的金融替代工具少,人民幣較長時間內仍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所以,預計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保持不變。四、結 語貨幣供應量目標有效的前提是其與最終目標即通脹之間穩定的相關關系。在中國,由於金融業的規范化及其對金融創新的限制,貨幣金融替代工具少以及人民幣較長時間內仍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所以,預計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保持不變。但是經濟發展是動態的,上述條件最終會被一一打破,為了防範金融風險,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我國必須隨時准備調整中間目標的內容。對此西方國家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教訓。

熱點內容
期貨交易使用的羅盤叫什麼 發布:2025-07-04 19:49:56 瀏覽:373
坨牌捨得歷史股票 發布:2025-07-04 19:47:47 瀏覽:223
股票賬戶歷史記錄一般保存多久 發布:2025-07-04 19:08:42 瀏覽:196
金融貿易學校怎麼樣 發布:2025-07-04 19:07:13 瀏覽:44
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什麼物價下跌 發布:2025-07-04 19:05:49 瀏覽:917
股票交易卡密碼忘了 發布:2025-07-04 18:56:16 瀏覽:383
金融雲這個軟體怎麼樣 發布:2025-07-04 18:55:59 瀏覽:27
金融怎麼玩空轉 發布:2025-07-04 18:50:55 瀏覽:377
鴻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2025-07-04 17:53:11 瀏覽:58
為什麼有人在基金評論區置頂 發布:2025-07-04 17:47:57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