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貨幣如何付款
Ⅰ 貨幣在古時候如何發展的,吃飯付錢真的用元寶嗎
中國古代的貨幣形成,主要是從農業勞動和貿易開始的。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最早的貿易方式是以物換物。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等價物品的多樣性,以物換物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逐漸形成了貨幣貿易。我國古代最早的貨幣主要為「貝幣」,所以從我國的文字來看,凡是與貨幣、價值有關的文字都與「貝」字有關,比如財寶(寶)、賞賜、貨貸、賒賬,甚至貧賤都含有「貝」字。197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武丁配偶「婦好」墓,出土了近7000枚海貝。可見,商朝已經將海貝作為貨幣流通。那麼,商朝後期的貝幣又是如何發展的呢?古代的黃金和白銀,是否是古代的流通貨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滅亡,中國古代貨幣發展情況,黃金和銀子是否是法定貨幣,古人外出吃飯住店一般使用什麼貨幣,看完本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袁大頭
在明朝初期,主要貨幣還是以銅錢為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發行「大明寶鈔」,民間禁止金銀買賣,只能從官方兌換紙鈔。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年—1435年)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曾停鑄和禁用銅錢,民間盛行紙幣、白銀或實物交易。嘉靖六年(1527年)因紙幣寶鈔膨脹厲害,明朝又恢復了鑄錢。此後,銀子作為大額貨幣,開始在民間流通。在明朝以前,銀子是不常見的貨幣。在清朝以銅錢為主,銀子是很少見的。清朝滅亡以後,銅錢開始退出歷史舞台。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現的銀元,開始成為民國的主要流通貨幣。
第四:銀子太貴重,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其實,在古代除了銅錢,其他諸如黃金、白銀、銀票都不屬於流通貨幣。尤其唐朝以前金銀產量不高,並沒有成為民間流通貨幣。當然,唐朝出現元寶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元寶是元朝才有的。宋、元、明、清,雖然有銀子流通,但是使用的基本是碎銀子,需要稱重。好不誇張的說,古代使用銀子,除了大額交易,都要兌換成銅錢才能直接使用。我們在古裝電視劇當中看見俠客,吃個飯都用元寶,還不用找錢,根本不符合歷史。為什麼,這么說呢?
以明清的銀子為例,官方銀元寶標准為50兩,清朝康熙乾隆年間1兩銀子=1貫=1000文銅錢(1文銅錢大約4克,一貫4公斤,50兩就等於50貫,重量200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價值1000文,有8斤重。假如外出吃飯,只需要10文錢,你拿出一兩銀子或者50兩銀子你覺得合適嗎?如果,在古代吃飯隨時套出一錠銀子,就不用找了,除非家裡是開礦的。像武俠電影當中的俠客,有這么多錢,估計就不用做俠客到處打打殺殺了。
Ⅱ 清朝時期貨幣是什麼樣的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值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100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我國流行。至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我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我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銅元票、銀兩票、銀元票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至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我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Ⅲ 清朝時期的貨幣,有哪些特點
觀看整個歷史的進程,會發現每個時代經濟都有自己的金錢,但是隨著朝代的變化,貨幣也在不斷的變化,在這里說一說關於清朝的貨幣,清朝是我國最後一王朝,清朝的領土非常的巨大,所以就導致了每個地區的貨幣不統一,每個省份的貨幣只能在自己的省內通行,在這里主要說一說清朝的主要貨幣,以及它的特點。
觀看每個歷史的發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貨幣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樣東西,貨幣可以促進經濟和時代的飛速發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貨幣的支付方式也多種多樣,有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現金支付等等,貨幣的使用可以看成是等價交換,可以反應時代的發展,貨幣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物品,我們人人都需要貨幣,加油!
Ⅳ 清朝的貨幣體系
清朝的貨幣體系; 清初的主要因素則是實行海禁使白銀輸入劇減,這也導致銀價的上升。明末清初的具體情況使得由白銀和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出現一些波動。康熙中葉以後,隨著經濟和財政的好轉,特別是隨著海禁解除,國外白銀重新大量流入中國,"銀荒"消失,由白銀和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又穩定了下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紙幣,清入關初曾發行過紙幣,但隨著軍事行動大致停止,在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停止了紙幣發行,並吸取前代教訓,在以後的近二百年中堅持不發行紙幣的政策。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侍講學士蔡之定因奏請行楮鈔而獲罪;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吳縣諸生王鎏著《鈔幣芻言》,主張行鈔,雖轟動一時,但仍未實行。直到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因鎮壓太平軍的需要,方才發行紙幣,但僅維持了十年便因局勢的變化而廢止了。清朝之所以能把行之多年的紙幣廢而不用,其貨幣方面的原因是白銀和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已經建立並正常運轉,紙幣已無存在的必要。當然,我們應該看到,明中葉以後白銀和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建立後紙幣實際上就已經不起交換媒介作用了,只不過明朝把大明寶鈔作為祖制保存了下來,清朝不受此約束,故能幹凈利落地廢止了紙幣。除跨入近代受歐美幣制外,清朝的貨幣體系由貴金屬白銀和銅鑄幣構成。
由貴金屬白銀和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符合貨幣,從而能夠長期穩定。清朝的貨幣較之前幾朝較少波動,穩定得多,這一情況,成為清代政局的穩定因素之一。
Ⅳ 清朝貨幣有哪些分類,哪些貨幣占據了主導位置
6、 結語
清朝作為明朝的後一個朝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明朝的貨幣制度,從銅錢到銀元銀票,白銀何以占據主導地位?
白銀在清朝的時候已經是作為稅收的專用貨幣,地位非常高,再加上銅錢的笨重,紙幣的不安全性,更是凸顯出了白銀作為貨幣的優勢,同時外國銀元不斷進入中國市場,被默許使用,更是加速了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進程,最後再加上白銀體系的完善,白銀就成為清朝的主要流通貨幣了。
Ⅵ 清朝經濟的貨幣制度
清朝貨幣大體上采銀兩與銅錢並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鴉片戰爭前後,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鴉片戰爭前,由於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由於白銀是百姓納稅的固定貨幣,這帶動了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使得曾經於1651年順治帝發行紙幣,到1843年咸豐帝又發行大清寶鈔與戶部官票等紙幣,以穩定清朝經濟 。
Ⅶ 清朝貨幣兌換法
這個沒法確切計算,類似金銀之類自古至今一直在貶值,而紙幣也大多處於在緩慢貶值的狀態。再有從購買力來說各朝各代都不一樣,金銀是硬通貨,耐用金屬,不會消失而不斷開采必然是處於緩慢貶值的狀態。而有時的一些歷史事件也會導致金銀升值,例如清朝後期白銀大量外流(鴉片戰爭)導致白銀價值猛增。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於是到網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里聲明,筆者不是學歷史的,只是利用從網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