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石頭貨幣
❶ 人們知道哪些自然貨幣現在還有使用嗎
太平洋上的雅浦島居民曾用一種巨大的石幣作為貨幣通用。
雖然,雅浦島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封閉,現代文明湧入,通行全世界的美鈔也進入雅浦島,不過雅浦人仍然尊重傳統,拒絕使用美鈔。在他們看來,只有使用古老的工具和方法,經過艱難困苦製作出來的石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❷ 世界上最「重」的貨幣:在雅浦島一塊大石頭能娶媳婦買豪宅
我們對於貨幣的成見和不理性的執念。
先從一個故事開始,南太平洋上有一個叫"雅浦島"的小島,它是加羅林群島中的一島,實際上嚴格地說,這個面積只有100平方公里出頭的小島也是一個群島。
它是由珊瑚礁連接的幾個更小的島嶼組成,它的位置在新幾內亞以北,在菲律賓和關島接近中間點的地方。
這個小島之所以大大的出名,是因為島民使用一種特殊的錢幣——石幣。
雅浦島地理位置
這種石幣不是把石頭磨成我們熟知的硬幣大小的尺寸隨身攜帶,准確的說是大石頭磨盤。
現存的石幣直接從一碼到12碼不等,最小的直徑也有30公分、大的直徑可以到數米,重達數噸。
很多石幣的中間有一個圓孔,為的是插入木桿,必要的時候可以搬運。
這個小島的居民有5-6千人,並不出產金屬,就用石頭作為貨幣材料。
這種大如磨盤的石輪,當地的語言叫fei,就是和漢語"費用"的"費"發音很接近。
"費"的材料石灰岩也不是島上原產的,而是從數百海里外的帛琉島上切割下來再運回雅浦島的。
雅浦島全貌
石幣的尺寸越大、質地越好,它所代表的價值就越高。
假如運輸它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值得稱道的故事,比如是島上某位有名的水手把它帶回來的,還會增加它的價值——同樣尺寸的石幣假如只能買一頭豬,假如它和某個名人沾了邊,背後有故事,就能溢價買兩頭豬了。
如果島民交易的數額不是很大,交易完結後可以由家人或朋友,用一根抬桿穿進石幣中間的孔,把它抬走。
如果是房屋和土地買賣,就要用到重達幾噸的超大石幣,交易結束就不抬走,只要在上面作一個記號,表示所有權已經轉移就行。
列於一間茅草屋前的大石幣
當地人的生活形態雖然原始,但是已經有了貧富和階級觀念,從一家人擁有石幣的多少、尺寸大小和石材質地,就能評判一家人的富裕程度,衡量其在社區中所享有的地位。
可是當地首富的家裡並沒有大石幣的身影,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家的祖先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灰石,想把它運回島上,可是歸途中發生了海上險情,大石幣不得已被丟入海底,可是因為有人做見證,大家仍然認可他家是島上的首富。
1966年美國人拍攝的雅浦島當地居民照片
雅浦島的故事之所以被人們所知,是因為1899年德國人買下了這個小島,美國探險家威廉·亨利·福內斯(William Henry Fumess III)訪問了這個小島,呆了兩個月,留下了一份詳盡的報告。
這份報告在1910年發表之後,就默默無聞地躺在檔案館里,又過了5年赫赫有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在擔任英國財政部長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案例,他非常感慨雅浦島人對於貨幣的理解,這個故事才廣為人知。
今天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當地人也習慣用美元交易,不再搬運大石磨盤了,連自己祖先加工石幣的知識都遺忘了,所以石幣現今只是作為遺跡和景觀擺在那裡。
1966年美國人拍攝的雅浦島當地居民照片
可能有朋友曾經聽說過這個故事,所有評論的共識之處在於: 石幣像所有貨幣一樣是一種記賬符號,具備了這種功能。同時它很直接地反映出了貨幣的本質就是信用——只要大家都認可,就可以用某樣東西作為交易的媒價,哪怕這個東西是一塊躺在海里的、重達幾噸的大石頭也行。
只要它是一個可以用數量表達的符號,就可以用它來給所有的貨品計價,就成了"錢"。
也許您還聽到的這樣的意見:石幣代表著貨幣發展的某種不完全的形態;
是貨幣在起源時期的標本。
而這部分意見是我所不太贊同的。
當地居民正肩扛著一塊石幣
雅浦島大石磨是人類歷史中一種極其奇葩的貨幣,很少有和它相似的案例。
說它代表著人類貨幣發展的某種不完全的形態,潛台詞之一是說它和今天我們所熟悉貨幣的是可相比的,當然在完成交易的功能上是可相比, 但我認為雅浦島的居民其實是創造了一種它不同於已知貨幣形態的一種全新貨幣。
潛台詞之二是說它原始、在文明序列上處於較低階段,但恰恰相反, 它包含有相當先進的思想,超出了所謂文明社會對"錢"的許多成見和迷思。
如今依舊可以看到留存於島上的巨大石幣
先說 它是一種不同於我們已知形態的一種全新貨幣 ,這里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它特殊在用石頭做材料。
而是說雅浦島居民在選擇幣材時,體現了獨特的智慧。
我們已知的貨幣發展史可分為兩大階段,一是商品貨幣,二是信用貨幣。
商品貨幣的意思是:被拿來當錢使的東西,它本身就是一項商品。
比如在美國黃金產量比較少的時代,很多地區拿煙草當錢使,若干磅煙草可以換到一匹馬。
中國歷史上很多時代糧食、布帛本身就有貨幣職能。
漢代的時候就算銅錢已經普遍流通,官員的工資(俸祿)仍然以多少石糧食來計算,丞相是"金印紫綬,秩俸萬石",可見糧食是當時很保值的商品,所以以它作為給官員發工資的計價單位。
金、銀既是錢,也是商品,可用於製做器具、裝飾品。
這是商品貨幣。
大石幣甚至在區塊鏈數字貨幣領域還被研究過
而信用貨幣是一種較高級的形態,它不以任何貴重金屬為基礎,也不能直接兌換成金幣、銀幣,它就是由某種權威擔保的流通工具,它只是一張紙上印著一個數字,代表著一定的購買力,大家都認賬就行。
在電子貨幣時代,連這張紙都不用了,只要一個數字代表的購買力就行,只要在數字前面加上一個不同的符號,$、¥就表示不同的貨幣了。
國家擔保的信用,就主權信用貨幣,是當今最主要的信用貨幣形態。
雅浦島上的大石磨,它既非商品貨幣、也非信用貨幣。
當地女子身著盛裝參加宴會
因為島民沒有發展出銀行、政府這類復雜的社會組織形態,當然談不上發行信用貨幣,石磨是個信用符號但不是信用貨幣。
如果是使用商品作為貨幣,以島民所處的文明階段來說,應該是選用魚干、火腿一類的更有實用價值的東西當成交換媒體更合適才對,哪怕是用貝殼,也是具有某種裝飾的特殊使用價值。
可為什麼會選用這種不能當飯吃、不能當衣穿、又傻大憨粗沒啥美感的大石磨呢?
這里反而凸顯了一種很獨特的智慧, 石磨避免了信用和商品貨幣各自的弊端。
遺忘在深山老林中的大石幣
首先購買力以石磨的尺寸、石材質地為擔保,看得見摸得著,不受任何社會組織的控制,就不存在誰掌握貨幣發行權,通過超發貨幣從別人手裡搜刮財富的問題。
其次是它解決了千古以來困擾人們的貨幣防偽問題。
紙幣時代有假鈔,在使用金、銀的時代,也有人把鉛鍍一層金冒充黃金,而大石磨沒有偽造的可能。
同時它動輒上百公斤、成噸的,尺寸超大又難以移動、偷盜的難度極大,偷了也藏不住,把它打碎了吧又失去了原來的價值,這種貨幣設計幾乎杜絕了因錢而起意的犯罪。
又因為大石磨本身不是商品,因此也避免了商品產量自身的變動而造成的價值波動。
一名當地少女和身後的大石幣
盡管可能有人從外島采來一塊大石頭,相當於增加了貨幣投放,有通貨膨脹了。
但是以島民所處的文明階段,為開采、運輸這塊大石頭就有巨大的付出,為製造這點通貨膨脹付出的成本就高得不可思議,也足以打消了大部分人為了發財去別的島開採石頭的念想。
所以大石頭又是一種天然抗通脹的貨幣。
因此雅浦島石幣可以說是人類經濟史上最為奇葩的貨幣——沒有之一。
1966年美國人拍攝的雅浦島當地居民照片
它同時克服了商品貨幣、信用貨幣的弊端當然是有特殊條件的,就是小島寡民、技術條件落後,無法大量開采、運輸石材。
同時交易活動不活躍、也不復雜。要是商業發達,交易繁多,馬上就會遇到通貨不足的困境,可能就無法再使用大石磨當貨幣了。
貨幣主義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有個感慨, 如果文明意味著跋山涉水去開採金礦,又經過長途運輸,再費盡心思放進地庫;而雅浦島堆放在露天的、甚至沉在海底的石頭都能被認可有貨幣的價值,你很難說哪種文明更先進。
一棟別墅和它面前的大石幣
所謂文明世界的人對待金錢的觀念,其實比起雅浦島的原始村民,有更多的執念和不理性。
有人認為比特幣這類電子貨幣與雅浦島石幣相比,認為原始和現代在這里有個奇妙交匯。
因為它們都直接切中貨幣就是信用符號這個本質,而且都不受一個中央權力的控制。
遺留下來的巨大石幣
但我認為兩者有很本質的區別,因為石幣仍然是一種有實物為支撐的信用,它的購買力是建立在人們對石材的尺寸和質地的直觀辨識,不容易衍生詐騙和投機。
我們能從雅浦島的原始村落學到什麼呢?
我們是否也能找到那種既不受某種中央權力控制的、又能被直觀辨識價值的、又能天然抗通脹、又能天然防偽防盜防欺詐的東西作為貨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