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Ⅰ 疫情对银行理财有影响吗
前几天,许多银行在官方网站和APP上推出了防疫专业资产管理产品,将资产管理资金流向防疫人群、防疫企业和武汉地区.接下来,金投小编介绍疫情对银行资产管理有影响吗?
比如,记者发现,农业银行推出三期疫情防控主题专属理财产品,招聘日期为2月13日-2月19日,产品期限分别为162日、182日、130日,业绩标准分别为4.06%、4.06%、3.9%.
其中,军人专用产品面向农业银行预约职业信息为军人军人客户的医生专用产品面向预约职业信息为医务员工的医疗卫生行业员工.如果军人和医生以前没有在农业银行预约职业信息,就不能购买这次的资产管理产品.农业银行相关人员说.
与农业银行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相比,上述3种疫情对策产品的利率具有优势,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的业绩基准多为3.7%左右,疫情对策产品最低为3.另外,防疫产品只征收管理费0.05%/年(管理者每天征收).其他资产管理产品除了管理费0.05%/年以外,购买者还需要支付0.05%/年的销售管理费(资产管理者每天征收).
另外,交通银行旗下的子公司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也发布了防疫资产管理产品,主要投资于生产防疫用品的优质企业和支持防疫的相关领域.不收取销售手续费、管理费和投资管理费.业绩对比标准为4.1%,运营模式为封闭式净值型.
记者还了解到,重庆农业商业银行也推出了抗疫情金融产品,其中支持重庆地区战争疫情的医疗企业和在战争疫情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提供专属金融产品服务.该资产管理产品比该行普通资产管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上升了10%左右,还发行了大众的战争疫情专业资产管理产品,通过减免销售手续费等方式,客户可以通过该行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在线电子渠道购买.
银行资产管理子公司成立后,逐渐推出多种特色产品,如以养老为主题的资产管理产品、以大湾区为主题的资产管理产品等.目前,战争疫情处于重要阶段,以防疫为主题的资产管理产品是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选择,也是服务特定群体、疫区客户的需求.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记者说.银行推出疫情对策资产管理产品是市场化的选择,也是为了引导资产管理资金流向疫情对策者、疫情对策企业等.
节后,随着新冠肺炎流行的发酵,银行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量下降.数据显示,节后一周(2月3日~2月9日)银行资产管理产品发行数为1064只,与春节前相比发行量明显下降,正常情况下,银行资产管理每周发行数为1500~2000只.
但记者发现,许多银行发布了疫情对策专业资产管理产品,疫情对策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银行发布这种资产管理产品是市场化的选择,也是资产管理资金流向疫情对策者、疫情对策企业等.银行分析师说.
Ⅱ 保卫财富 | 疫情下 这类保险走热
耗时两年的保险购买之旅终于在十一国庆前告一段落,自己和家庭也将在核保缴费完成后成为了众多资深"保民"中的一员。
对于马上年满30岁的张静来说,这不是她第一次接触保险,在此前,退货运费险、 旅游 意外险、补充医疗险甚至是近几年流行的百万医疗险,张静都曾购买过,但是对于年保费过万的重疾险,她是第一次购买。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再次唤醒了大众风险保障意识,点燃了 健康 险和寿险需求,张静也在经过两年的挑选、比较后下了单。
疫情期间,物理隔离给不少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传统寿险行业亦因为代理人无法线下展业而受到影响,但互联网保险是个例外,在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保费的逆市增长。
在特殊的年份里,因疫情蔓延形成对整个世界产业和经济的冲击,让资产保全和风险对冲逐步成为2020年资产配置的重中之重。该如何正确的进行保险配置,目前消费者购买保险又呈现哪些新的特点,本文将尝试进行探讨。
保费增长背后
1991年出生的张静最开始产生购买重疾险的想法源于一位在友邦保险做代理人同学的推荐。在同学的介绍下,张静认识到了风险保障的重要性,但却一直没有签单。早就习惯于网购的张静也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不少网红产品,想着"货比三家"后再做决定。
疫情之下,张静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保险配置的问题,加之同学有意邀请张静加入自己的事业,使得张静对保险的购买事宜更加上心,终于在老公30岁生日之前,张静为家人和自己选好了三款保险产品。
像张静一样,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疫情的催动下做出了保险配置决定。
据《后疫情时期中国保险需求的18大发现》报告发现,疫情期间,险企新增总投保用户、反映潜在保险需求的小程序访问量、年化 健康 保险保费不仅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同向波动,而且较2019年同期有质的飞跃。
上述报告指出,从地域上来看,在疫情期间,保险需求与转化率受经济发达程度与保险市场发达程度影响较大。在疫情的刺激下,人均GDP越高的地区保险需求增长及意识增长越剧烈。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的地区,在疫情期间,保费增长更显著。其中拥有"非典记忆"的北京和广东两地无论是从新增投保用户数的绝对值还是经过人口基数调整的新增投保用户数,均在此次疫情期间名列前二,领跑全国。
保费需求的增长,在保费增长方面有更为直接的体现。
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中国人保、众安在线等7家上市险企均已披露今年前8个月的保费数据,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99万亿元,同比增长5.95%。
对于传统保险业务来说,疫情带来了不少影响。由于客户年终奖金到位、业务团队走亲访友增加及销售奖金激励等多种因素,一季度尤其是春节期间一直是人身险最重要的展业季,正常情况下保费收入可以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40%。但疫情发生与开门红的时间段高度重叠,无论是银保还是个险,由于疫情期间的"隔离"几乎完全失去客户流量,错失一年中最重要的展业良机。
不过,较好的满足了消费者"非面对面"的保险服务需求的互联网保险则是另一番场景。中国保险行业数据显示,上半年,经营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的59家公司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394.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2%,36家公司规模保费实现不同程度正增长。
健康 险新蓝海
在张静的保险清单中,最先配置的是意外险,其次是报销型医疗险,因为工作单位提供补充医疗,张静只给父母和公婆配置了医疗险。而最令其在选择上觉得困难的是重疾险,无论是保额的确定还是产品的选择,张静都和老公做了不少的讨论。最后,二人决定拿出总收入的6%作为保费来配置重疾险,但仅选择一款产品的话保额却不在预期之内,最后张静选择了两款产品,一款设计复杂包含轻症等多次赔付保至终身,另一款为定期寿险,仅包括重疾给付,但保额较高。
健康 险不仅仅是张静的选择,更是大家在保险需求被刺激下的第一选择。 健康 保险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以及医疗意外保险等。
在第一季度的保费数据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08万亿元,同比下降0.6%; 健康 险业务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2640.76亿元,同比大增21.58%。互联网保险的数据则更为明显,在2020年互联网保险不同产品的收入中,人寿保险实现规模保费891.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9%;年金保险实现规模保费283.2亿元,同比增长58.6%; 健康 险实现规模保费185.1亿元,同比增长60.1%。
除了疫情催生需求外,2020年也是 健康 险发展的变革之年。2019年12月,银保监会联合13部委发布《关于促进 社会 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商业 健康 保险到2025 年将超过2万亿元,未来6年保持19%年均增长率。2020年6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公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修订版(公开征求意见稿)》、长期医疗险费率调整等监管细则也已于2019年底下发, 健康 险发展的监管红利正逐步释放。
而 健康 险新规也给 健康 险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2019年底出台的新《 健康 保险管理办法》中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在保险产品中约定对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进行费率调整,有保险从业人士认为,这一方面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政策支持,也在市场和政策双重推动下,推动长期 健康 保险产品的开发,促使 健康 险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解决短期医疗险产品同质化问题。此外,《 健康 保险管理办法》要求 健康 保险与 健康 管理相衔接,规定保险公司提供 健康 管理服务既可以纳入 健康 保险合同,打开了保险公司进行 健康 管理的大门。
而不断增长的需求下, 健康 险的广阔增长空间也是吸引财险、寿险公司争相布局的重要原因。据中信建投非银金融研报显示,尽管增长迅速(过去5年,我国 健康 险保费收入复合增速高达37%),但2018年我国 健康 险密度仅约为390元/人、深度约为0.6%,较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增长仍有千亿级的规模空间。
高净值人群的选择:终身寿险
或许忙于配置 健康 险的张静没有意识到,在2020年,另外一款产品在中高端市场走红--终身寿险。
作为金融产品的一种,保险产品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解决家庭生命周期中教育、养老、医疗的问题,还能降低经济周期给投资带来的波动影响、维持长期的稳定收益;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其安全保值的价值得到凸显。
宜信财富的资产配置策略指引报告提到:终身寿险由于其指向准确、成本低、杠杆高的诸多特点,会更广泛运用在高净值客户的财富传承的解决方案中;而年金险因其能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在疫情发生等危急情况时显得尤为珍贵,故年金险配置不仅能有效提升防御类资产的权重,且与终身寿险一起,为税务筹划、财富传承等提前做好全面规划。
报告还提到,伴随大数据、互联网发展,我国法制水平也在稳步提高,《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因涉及大量民事权利义务的调整和保护,资产保全和财富传承需求,有望在新的法律环境下进一步激发。
安国保险研究院报告显示,2019年,4.025%的年金险一直以安全稳健、复利增长、取现灵活等特征火遍大江南北。然而,去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对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签发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年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年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险种的评估利率要求维持不变。"
伴随经济承压、资管新规的出台,在"打破刚兑"的主旋律下,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或变相保本都将成为 历史 ,"净值化"意味着波动的产生,不再具有"刚兑"义务。相对而言,年金类产品,尤其是非分红型产品能够实现长期稳健回报,锁定几十年甚至终身的收益不变。除了安全性与收益性,通过此次疫情,大众对 健康 和应急资金储备的诉求也被进一步放大。
年金险收益下滑的背景下,终身寿险特别是增额终身寿险以其稳健的复利储蓄方式成为保险公司和市场的"新宠"。安国保险研究院发现,2020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爱心人寿、信泰人寿、光大永明、百年人寿、华贵人寿、横琴人寿、弘康人寿、君康人寿、信美相互、光大永明、中英人寿等公司纷纷主推3.5%定价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
一位财富管理顾问表示,一方面,创富一代正在步入退休阶段,财富传承的刚性需求日渐凸显。针对高净值人士,尤其是企业主的传承规划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一方面,在物权和继承制度明确的前提下,税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通过终身寿险实现财富传承,不仅可以免除部分税收,还能通过指定受益人的方式避免进行繁琐的遗产继承手续。
(应受访者要求,张静为化名)
Ⅲ 全球疫情影响,当前大环境下还可以理财吗,会赔钱吗
尽管2020年全球受到疫情影响,同样也是可以理财的,至于会不会赔钱要根据不同的理财产品来决定。
毕竟任何投资,任何理财都是有风险的,都是存在赔钱的概率,只是每种理财产品赔钱概率的大小差异。
理财产品总体分为两种,其一是保本保息,其二是非保本理财。
(1)保本理财的意思就是本金安全有保障的,本金出现赔钱的概率非常低。
类似国债,银行存款,债券,以及一些银行保本理财等,这些都是属于保本理财。
而假如是投资一些低风险以上的理财,出现赔钱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近期股市出现持续暴跌,炒股的人大部分都是亏损累累,赔钱概率大。
其次就是一些指数基金,近期投资这些指数基金的,肯定也是亏了不少,赔了不少金钱。
综合以上根据当前疫情特殊期间,对于投资理财行情进行了分析,在当前是肯定可以理财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最重要。
如果真的想要一点风险都不愿意承担,不会出现赔钱的唯独选择国债和存款最合适了,这两种可以大胆理财,绝不会出现赔钱的情况。
Ⅳ 疫情和房地产对理财产品影响
第一,疫情期,楼市行情不明朗,再加上购房者大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许多意向购房者都持币观望为主,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坐不住,因为地产项目对流动资金要求比较高,开发商需要快速的回笼资金,于是加大楼盘的促销打折力度,已吸引购房者下单,但购房者也不傻,你越让他买他越不买,万一房子在疫情期买来了跌了,资产缩水,那他不欲哭无泪,所以在疫情期间许多意向购房者都不敢下手买房。
第二,疫情期,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许多企业难免业绩明显下滑,特别是受俄乌战争及美国背后拱火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业受到了重创,对于许多外贸型企业,打击尤为严重,行业不景气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企业股票下跌。再加上如果不是专业玩股票的人去玩股票,必然十赌九输,只有送肉上称被吃的份,搞不好连裤头都输没了,有的股民原本生活可以过得更好,后来迷上了股票,结果生活回到了解放前,有的股民甚至走火入魔举债玩股票,结果妻离子散,人生跌入谷底。
第三,疫情期,银行理财也不保险,常规的银行理财有:A,居民储蓄。这个大家都知道,利率比较低,常常跑不赢通货膨胀。B,基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自己的钱交银行基金经理,让其帮你理财,以前基金还行,这几年基金不行,大多亏多赚少。C,黄金。在许多人的观念当中,觉得投资黄金比较稳妥,可今年黄金跌了不少,市场行情不乐观,证明黄金投资收益也不保险
Ⅳ 随着全球疫情逐渐缓解,需求恢复,买入下面哪个品种收益更大
疫情期间,全世界都进入恐慌状态,各种资产都在大量抛售,尤其是虚拟资产,比如股票,期货,外汇。
从今年的世界疫情来看,不同阶段,对于理财我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疫情初期:由于对新冠疫情的陌生,产生极度的恐慌情绪,所有人都在抛售股票,期货,外汇,这个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保命,谈什么理财?没有稳定的环境,干什么都是风险,此时现金为王,有钱才能买防护用品,买生活必需品。
疫情爆发期:此时对于疫情有了一定的认知,开始进行大规模防控,调集资源,研究疫苗,治疗患者。此时,仍然是观望状态,手握现金,适量买的贵金属,短线机会。
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通过集中隔离,将疫情有效控制之后,激进的投资者可以开始买进股票,做多期货,稳健的投资者可以在一线二线城市买房产,这个时候是价值洼地,如果是疫情迟迟得不到控制,还想理财的话,那就加仓贵金属(黄金)。
现今我国疫情完全控制住了,可以布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大消费概念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