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印尼盾贬值多少
① 为什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会使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
1993年,索罗斯认为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被低估,决定拿林吉特作为突破口。他联合了一些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围剿林吉特但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却决心维持低币值的林吉特,马哈美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对本国资本市场的控制,素罗斯及一些套利基金经理无机可乘,只好暂且收兵。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也因此才免遭劫难。但在马来西亚的小败并未使索罗斯退却,他只是再一次地等待更好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不断提高银行利率的方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这种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连银行业本身也在大肆借入美元、日元、马克等外币,炒作外币,加入投机者的行列。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各国银行的短期外债巨增,一旦外国游资迅速流走各国金融市场将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东南亚各国⑤中央银行虽然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面对开放的自由化市场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其中,问题以泰国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秦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则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到了房地产业,造成供求严重并衡,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1997年上半年,泰国银行业的坏账据估计高达9000泰铢(约合310亿~350亿美元)。加之借款结构的不合理,更让泰国银行业雪上加霜。泰国银行业的海外借款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款。
索罗斯正是看准了东南亚资本市场上的这一最薄弱的环节才决定首先大举袭击泰铢,进而扫荡整个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市场;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庄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新认为千载难逢的时机已经来;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波涛汹涌、动荡不宁。泰铢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铣。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人秦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只要素罗斯对他原有的理论抱有信心,坚持他的观点正确,他不仅不会平掉原来的头寸,甚至还会增加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他认为泰国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抵挡不了他的冲击。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秦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无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7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索罗斯初战告捷,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决定席卷整个东南亚,再狠捞一把。索罗斯飓风很快就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纷纷大幅贬值,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等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之巨的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② 有谁知道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又是怎样
自1997年7月3日以来,以泰国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为导火索,一场金融风暴从泰国骤起,横扫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并波及台湾、香港、巴西、阿根廷及希腊,连美国的华尔街、英国伦敦、日本股市也相应发生暴跌。这场风暴震动全球,造成了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货币体系崩溃的巨大灾难!它的余波还将继续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产生影响,要想彻底摆脱,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提起这次东南亚的金融风潮,人们就情不自禁地大骂起一个实力强大的货币投机商——索罗斯。他此刻是千夫所指,万人愤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曾提出:索罗斯应该对这次金融风暴负全面责任!但是最为有趣的一点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他没有触犯任何法律,没有使用暴力、贿赂等肮脏的手段。他只是象炒股票一样一个一个地炒作某国的货币,直至该国政府投降认输,被迫将货币贬值。于是乎,他便轻而易举地赚取到暴利!国际金融经济学家称这位具有敏锐头脑的匈牙利裔美国人为“国际金融界的坏孩子”。 东南亚这次金融风暴的国际经济背景是什么?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结果如何?波及的范围,特别是对中国有无影响,导致这次金融风暴的根源——东南亚国家的泡沫经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借助于西方经济学家犀利的眼光,我们也许可以获得一个简单明了的认识。 在危机暴发前的去年6月9日,在瑞士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年度报告曾指出:“世界经济前景看好,但金融市场尚有隐患。” 该报告全面而深刻地指出。 “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国际游资急剧增长,总数达7.2万亿美元以上,平均每天就有:万亿美元在活动。”这些游资有寻求短期套利,套息的特征,特别是流动迅速。故称之为黑驹基金(Hedge-Fund)”。黑者——不干好事,驹者——跑得快也。这些巨额的国际游资,就是金融投机的巨大温床。试看:这样的黑驹基金,全球一共有3500个。 “国际股市的活动表现异常活跃,投资热潮高涨,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国家的股市、房地产过度活跃,大借外债来强烈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这些过度求快的做法就直接地导致了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泡沫”大量生成:——而它就是危害东南亚国家的罪魁祸手!这叫自食其果! 私人资本作用日益增强,以著名投机人索罗斯为例,其领导的“量子基金”就控制着40亿美金以上的游资。这些索罗斯之流,就象一群苍蝇一样,随时敏锐地嗅着国际金融界里的腥味,它们是“黑驹基金”之中的领头黑驹。 黄金市场疲软。 银行业改革与监管作用急需提高和增强。 由于历史原因,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起步较晚,工业化革命也比西方晚了半个世纪。确实,这些国家的经济一度以两位数字奇迹般的增长。但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用了200年走过的工业发展之路,东南亚国家用1O—20年就能赶上并企图超过!就象一辆汽车去追击一架飞机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加快速度,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车翻人亡!正确的作法应该是:给汽车也装上翅膀! 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威尔认为:东南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还很不成熟,当然地存在着很多漏洞。这些国家的上层人物只是看见了自己的经济以两位数猛增的骄人战绩,却一叶障目,没有看见前进路上的许多陷阱。快速的增长使他们导致兴奋,头脑过热,纷纷悄悄地做起了20年追上英、美的“白日梦”。制定政策,加速前进,迅速与国际接轨。把自己本来就早已有很多泡沫的经济,用“盲目加速”的空心针筒,进一步地加大泡沫,然后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将一个个特大号的泡沫放在了诸强面前,其结果是可想而知! 这些大泡沫,有“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短期外债泡沫”等等,当初真是好看之极,现在剩下的只有破裂时的巨痛和深深的自责与反省! 说到产主过程,又要提到索罗斯之流的超级货币投机者。他们是早就发现了东南亚的泡沫经济及金融体制,产业结构。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巨大漏洞与裂缝,就象苍蝇一样,早就盯上了这一只只有缝的蛋! 这里,就以始发国泰国为例,讲一讲索罗斯阻击泰国铣的过程和操作手段。英国经济学家马克斯绘制了一份简图加以说明:首先,索罗斯在国际金融界散布谣言:“泰国金融不稳!泰铢要贬值!”随即暗中向泰国银行以美金为抵押,巨额地贷出泰铢,然后在货币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买入美元,制造出一种寻求保值的假象(实际上是在残暴地打击泰国的固定的、稳定的货币汇率制度)。 索氏乃国际巨额资金的掌管人及代言人,他的一句话,非同小可,足以带动大量的中、小户纷纷效从。这样,索氏利用其仅有的40亿美金的淡仓,利用人们对泰铢的信心危机,轻易地在泰国银行抛出上百亿美金的泰铢,带动中、小户一共有上千亿美金的泰铢抛出! 在这种情况下,难怪泰国政府感叹:自己从300亿美金的外汇储备中,拿出50亿美金投放救市,结果竟象一盆水泼在了夏日滚烫的沙漠上一样无济于事。终于泰国政府宣布投降—放弃国家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泰铢则应声贬值:从7月1日的1美元兑25.9泰铢,狂降至11月1日的1美元兑40.6泰铢,几乎快贬至一倍!于是索氏自己一个人净赚40亿美金!天文数字,金融风暴发生是迅速的,就象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日本、香港及台湾等地纷纷出现大量外资外逃,大量内资逃出股市,寻求保值。于是乎股市汇率大跌。造成大量失业。如日本的最大的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倒闭后,即刻造成了7500名员工失业。股票跌至历史的最低点。以菲律宾为例,8月28日一日创下了10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辐:9.28%,差一点击破2000点大关。就连美国的华尔街,英国伦敦,日经指数也暴跌! 总之,其波及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持续的时间之长,是空前的。这一点在以后的几年里,人们会逐渐感受到! 其结果,损失惨重的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货币体系崩溃,必须依靠国家紧急贷款;韩国政府忍辱负重,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会(AMi)苛刻的条件,丧失了相当的国家自主权,以此为代价向AMI贷款570亿美元;泰国同样也需要几百亿美元的贷款;其它东南亚受害国也与此类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给他们这样巨额数目的贷款,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比如:韩国1998年到期外债总额为900亿美元,570亿美元的贷款是远远不够的! 同样,要想在短时期里解除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谈何容易?人们不能挥洒自如地把它“扫地出门”,就像当初谁也阻挡不住它的不速而至一样。一句话,东南亚金融危机就那么厉害——“找上你没商量!”
③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1、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
短期资金大量进出:泰国于97年首季有19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入,第2季变成62亿美元的净资金外流;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与菲律宾于96年共获得478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97年却变成3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的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3国的货币也狂跌。
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影响到它们的股市,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湾和香港的金融市场也被攻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迅速采取了有力的调控措施,成功地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但香港股市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16800多点跌至9000点左右。
2、危机蔓延至东北亚
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
在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企业纷纷遭殃,又连累了一大批为其生产配套设备的中小企业。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帐和坏帐剧增,信誉大幅度下降,几乎已不可能到国际市场上融资了,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
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3、危机深化并波及俄罗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的巨大杀伤力不断显现,大多数东亚国家的经济跌入谷底。
尽管各国的货币都已大幅度贬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趋势。
内外投资也呈持续减少的态势:在国内,由于金融危机造成高利率和货币贬值,私人投资者极其谨慎;海外投资由于担心金融危机造成东亚地区投资环境的恶化,进入的数量锐减,而大量本地资金却因对本地区经济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机造成的另一个苦果是通货膨胀:1998年6月,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达 10.7%,泰国6月份通胀率亦为10.7%,1998年5月一个月,印尼的通胀率就达5.24% 。
由于出口不振、投资乏力和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已成为不少东亚国家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韩国1998年4月的失业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宾的失业率高达13.3%。
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俄罗斯、俄股市、汇市猛泻。之后不久,巴西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汇市和股市大泻。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动荡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已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
④ 最新的美元对印尼盾汇率
印尼中央银行昨天宣布,大幅度提高基准利率以缓解印尼盾不断贬值的局面。
昨天印尼盾汇率一度暴跌约10%至11750盾兑1美元,为四年来最低水平。
印尼总统苏西洛昨天呼吁人民保持冷静,因为此次贬值不同于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贬值。他表示政府将宣布一系列措施,稳定印尼盾汇率。印尼财政部长优素福·安瓦尔表示,印尼政府的财政状况依然稳定,印尼盾贬值是由供求矛盾造成的。
印尼盾最近暴跌起因是高油价,油价一路冲高意味着印尼政府给出的“燃料补贴”急剧上升,而政府为了进口能源,必然需大举购入美元,最终造成印尼盾兑美元汇率大跌。
由于1997年泰铢贬值危机引起了东南亚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这难免引起人们警觉,何况当初泰铢危机刚发生时,泰国央行也是死扛,大量买进泰铢、抛出美元。印尼央行周二下午已表示将买进印尼盾、抛出美元进行干预。
如果油价不停止上涨,以印尼的家底,似乎不够“折腾”。截至今年8月19日印尼外汇储备为320亿美元,这对一个两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还不能算太多。
瑞穗分析师表示,“如果油价继续走高,印尼盾可能进入恶性循环,高利率最终仍将打压股市,高利率同样会严重打击基础经济,而基础经济动摇的结果还是资金外逃。”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联想下,多数亚太币种本能地陪同印尼盾下跌,但由于亚太币种又同时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所以跌幅有限。其中仅印度卢比和新加坡元下跌稍多。新加坡元周二贬值0.3%左右,自本月11日来累计贬值2.4%;印度卢比周二贬值0.35%,自本月11日来累计贬值仅1%。
雷曼兄弟资深经济研究员RobertSubbaraman比较了印尼今年和1998年的情形,他说:“前后差别很大,如今印尼的国际收支比当年好多了,经常账目有顺差,有一些外汇储备,债务脆弱指标也改善很多,只占GDP五成,金融业也较健全。”不过他又说:“市场反应不太可测,有时变化极大,因此不能排除危机出现的可能。”
⑤ 金融危机时为什么要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有助于刺激消费,而外国使商品具有竞争力,并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保护国内经济,但负面影响是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东南亚,南亚及“亚洲四小龙”,日本的经济全面崩盘,并影响到了欧美发达地区,在这危急关头,全球瞩目于亚洲唯一还具有能力的中国。
如果中国货币贬值,或许可以让中国避免经济危机的影响,免受经济损失,但代价就是亚洲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衰退。 然而,中国坚持货币不贬值,是以自身损失为代价的。
(5)东南亚金融危机印尼盾贬值多少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
理论上而言,“金融”与“经济”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总称,与它相对应的主要概念有“消费”和“生产”,后两者则主要是围绕商品和服务展开。
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
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
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次贷危机,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
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⑥ 索罗斯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2月,阿尔巴尼亚的武装分子颠覆了由选举产生的自由主义政府。乔治·索罗斯坐在他伦敦市区的家中,平静地对《福布斯》杂志的记者说,他的阿尔巴尼亚基金会“很好地控制着局势”。
1997年3月,混乱状况又出现在泰国,但这一次并非武装暴动,而是挤兑风潮。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5日、6日两天,有10家出现问题的公司就被投资者提走了近6亿美元。3月7日股市大跌。5月,泰铢对美元的汇率跌至10年来的最低点,泰国中央银行动用50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大量买进泰铢,以保泰铢不贬。6月,泰铢继续下跌,泰国中央银行行长与财政部长引咎辞职。
东南亚经济繁荣的神话因此而遭受打击,泰铢贬值幅度超过38%。与此相关联,7月始,印尼盾下降了21%,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贬值约15%。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将这场金融风暴看做是一场战争。他说,西方国家嫉妒东南亚的经济发展速度,以传统的独裁方式“让我们忍气吞声”,这种方式包括使马来西亚的货币贬值。他说:“西方国家现在企图利用自己的财富和经济力量来实行他们的新殖民化政策,以便重新奴役我们。”马哈蒂尔说西方的投机者“强暴”了他的祖国,他把索罗斯称作“疯子”和“罪犯”,尽管索罗斯一再坚称他未参与东南亚的金融投机。
事实上,泰国政府在1996年出口量大大降低之时,本可以降低利率,但他们怕900亿美元的外债额因此增加,便采取了保护泰铢的政策。欧洲经济分析家说,这等于向金融投机者发出了邀请信。没人相信索罗斯会无视这样的邀请。
9月21日,在世界银行另一场题为“向全球性开放社会迈进”的研讨会上,索罗斯反唇相讥。他说马哈蒂尔关于禁止货币买卖的言论不值得认真考虑。他说,近两个月来,他并没有参与抛售林吉特,反而有所买进,所以他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能左右市场。他列举一系列经济数据来说明林吉特下跌有其必然的原因,马哈蒂尔及其政府要对此负责。
似乎是要印证索罗斯的观点,9月22日,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的汇率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业内人士评价,这是由马哈蒂尔在世界银行会议上的演讲引起的。同样面临危机,泰国和菲律宾的沉默反而使投资者能恢复信心,口舌之争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并无好处。索罗斯的态度实际已经比马哈蒂尔更能影响马来西亚的经济。
据估计,在夏天的“泰铢保卫战”中,泰国的外汇储备损失了150亿美元,而马哈蒂尔大动肝火的原因在于这场金融风暴“使马来西亚的经济状况倒退了10年”。就像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失利者检点损失,获益者指点江山。在经济领域的战争中,没有飞机、导弹和坦克,交战的是货币,没有领土的概念,但也有“侵略者”和“保卫者”的较量。如果没有意识形态掺杂其中,那么索罗斯玩的不过就是一场数额较大的游戏。不过现在,这游戏变得不好玩了。
⑦ 东南亚经济危机始末如何
http://bbs.icxo.com/dispbbs.asp?boardID=1799&ID=90491
97东南亚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而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已经开始酝酿。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并由此揭开了时至今日尚未平息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
(一) 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
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泰铢的暴跌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货币风潮迅速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市场。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货币自由浮动。菲律宾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印尼则宣布印尼盾汇率的波幅由8%扩大到12%;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为了帮助东南亚国家早日摆脱危机,国际社会伸出了援助之手。7月份在上海召开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8月份又在东京举行了由IMF主持的有关对泰国提供经济援助的会议。为了协助泰国走出困境,IMF等国际组织和包括中国及中国香港在内的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共同承诺向泰国提供17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面对泰国银行高达1万亿泰铢的呆账以及900亿美元的外债,国际社会的172亿美元贷款援助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泰国的经济、金融危机,但至少增强了泰国人民以及国际社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
(二)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主动贬值,香港股市暴跌,并引发全球股市大幅下滑,东南亚金融市场再度动荡.
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新台币主动贬值,从经济上讲是竞争性贬值,从政治上讲是别有用心的政治预谋,它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并且在心理上进一步孤立了香港,使得投机者再次将目光转向香港。为了维持港元联系汇率制,维护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稳定,香港政府和金融管理局一方面动用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另一方面只得提高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10月23日,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一度由7%上升至300%,港元兑美元汇价也一度升至联系汇率制实施14年来最高水平(7.6150)。而香港股市在汇价和银行短期利率高企的影响下,受投机沽售力量冲击大幅滑落。
从10月20日起,香港股市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滑,恒生指数前后共计跌去3000点。10月23日,港股曾两度跌破1万点关口,恒生指数跌幅高达10.4%,亚太股市、欧美股市受其牵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到10月26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已达到30%以上。由于东南亚与日本、美国和欧盟有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东南亚金融动荡对日美欧的对外贸易、投资、经济形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香港股市的深幅下跌再次挫伤了全球投者的信心,加上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担忧,27日,全球股市同时发生大幅下跌,各主要股票指数日跌幅少则2%,高的竟达15%,其中纽约道·琼斯指数暴泻了554.26点,创下历史上最大的日跌点数。受此影响,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全球股市在经历了这次激烈调整之后,由于人们对世界经济形势仍然看好,许多股市在大跌之后都有回升现象,亚洲市场也一度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可是,韩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再次将东南亚卷入了第三轮金融风波之中。
(三)11月20日,韩国金融再起风波,金融风潮袭卷韩国、日本
自1997年初起,韩国许多大财团先后陷入了破产倒闭的绝境,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加上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韩国经济负增长跌至多年来的最低点。进入11月,韩国金融形势继续急剧恶化,股市持续低迷,韩圆汇价创新低。11月17日,由于政府金融改革法案未获通过,韩圆兑美元的比价突破1000:1大关,股票综合指数跌至500点以下。
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
进入12月份以后,在人们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金融风暴渐趋平息之际,韩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截至12月11日,韩国已有14家商业银行和商人银行被政府宣布停业。12月15日,韩国宣布韩圆自由浮动。12月22日,美国信用等级评定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韩国外汇债务的信用等级下降了4个等级。12月23日,韩国政府公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标准,截至9月底止,韩国外债总额已达1197亿美元,其中约800亿美元为1年内到期的短期货款,而外汇储备不足又超出预想,致使当天韩圆汇率又暴跌16.4%,较之7月1日,韩圆已经贬值了54.8%;当日韩国股票市场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也下滑了7.5%,下浮幅度之大创下历史之最。
东南亚及韩国金融风潮对于日本经济及金融无疑是雪上加霜。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便陷入了停滞状态,股市低迷,房地产市场大幅萎缩,银行呆账、坏账剧增。1997年以来,证券公司违规交易事件迭出,日本四大证券公司相继爆出行贿黑社会的丑闻。进入11月,又连续发生了日本第10大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和日本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公司倒闭事件。大型金融机构的连续倒闭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日本经济的信心,日元与美元汇率由此跌破128日元大关。由于日本经济基础良好,外汇储备充裕,不会像泰国、韩国那样全面爆发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但是,日本金融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却因此再次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四)进入1998年,亚洲汇市和股市连连走低,全球金融市场依旧跌宕不已,亚洲金融危机仍在持续
新年伊始,由于市场信心危机,亚洲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行情继续双双下跌:1月5日,泰国汇率首次跌破50铢兑1美元大关,创历史最低记录,也是泰国自1997年7月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泰铢汇率跌幅最大的一天;韩圆则由199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695兑1美元的水平再次探低到1780韩圆兑1美元;印尼盾与美元的汇价也下跌11.6%。1月6日,菲律宾比索兑美元汇率首次一度跌破45比索兑1美元大关,日跌幅达6%。1月7日,日元对美元的比价跌至134.8日元,创下近6年来的最低点,日经指数也跌破15000点大关,1月9日,纽约道·琼斯指数急挫222.2点,跌幅达2.85%,欧洲主要股市纷纷告跌。1月12日亚洲股市再次出现较大跌幅,其中新加坡和香港跌幅最大,分别下跌了104.51点和773.58点,跌幅为8.88%和8.70%,泰国股市、汇市也再创历史新低。
(五)危机的严重后果
(1)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2) 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3) 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4) 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剧烈动荡,6月和8月日元兑美元两度跌至146.64日元,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
(5)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97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1994年底至1995年春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的表象特征十分相似。一是进口增长过快,出口上升缓慢,经常项目逆差扩大;二是汇率贬值,资金外流,外汇储备锐减;三是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四是利率上升,物价上涨、工人失业、经济下滑。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远非墨西哥金融危机所可比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前后两次震荡全球的金融危机居然都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的部分“龙”“虎”国发生,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探索这两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从表面看,这些国家发生金融风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国际投机资本肆意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科技和信息革命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上。其突出表现:
一是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跨国资本从1990年的4400亿美元增至1999年15700亿美元。1996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股票和债券累计额占有GDP的比重超过了100%,美国就高达10万亿美元。
二是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最典型的是跨国外汇交易急剧增加。1986——1995年,扣除重复计算,国际外汇交易的日交易额从1880亿美元猛增至12000亿美元,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7%增加到84%。
三是金融市场波动更为剧烈。集中表现于利率波动和汇率变动大。1993——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高达3%。1991——1999年3月,日元汇率变动幅度高达70%,美元、马克、加拿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也达20%~30%。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加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表现之一是9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猛增,而且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快、开放程度高的东亚和拉美国家。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引进的外资净额从1000亿美元增至3000亿美元,其中私人资本从440亿美元增至2400亿美元,东亚从190亿美元增至1100亿美元,占流入发展中国家总数的40%。墨西哥和泰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外资流入的规模都是很大的。
墨西哥1994年底外债余额854亿美元,占GDP的50%多,另有国际直接投资近200亿美元;泰国1996年9月外债余额771亿美元,占GDP的45%,另有国际直接投资200亿美元。外资大规模流入东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不仅给这些国家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带来了技术和市场,促成了这些国家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国际化程度不同。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程度高,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实际利率差逐步缩小。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差较大,为赚取利差和汇差,国际短期资本频繁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流出和流入。这就给利用利率差和汇率差赚取收益的国际金融投机商以机会。事实上,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也不乏专门的国际金融炒家。据海外舆论报道,1997年5月泰国汇率开始贬值后,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就在泰国外汇市场投放了60亿美元,进行外汇炒作,把泰铢逼上绝路。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不稳时,此人利用英镑汇率的变动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卖出,赚取了10亿美元,并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体系。但我们在讨论这方面的原因时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第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放松对外资流动的控制,大量引进外资是否对头?
第二个问题是国际金融投机商利用的机会来自哪里?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资本流动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的杠杆。在当代,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引进外资作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东亚和拉美国家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跻身新兴工业化国家前列,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这些国家能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积极态度对待外资,并有效利用了国际资本带来的好处。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清楚,国际金融投机商利用的机会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是他们发现的。显然,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比较稳定,他们就没有投机的机会。换句话说,是他们看准了一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才利用金融市场的动荡机会来发财的。例如,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最先感觉到危机威胁从而转移资本的是本国居民。当时,墨国居民得知出口增长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外汇储备减少,本国货币将贬值,从而大量购入美元,加速外汇储备减少,引起汇率波动,然后,外资才开始抽逃。可见,发生金融危机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系统出了问题,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国际金融投机商只起了一种外部推动作用。
(二) 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改革过快。
应当肯定,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东亚和拉美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放松银行业务限制,取消外汇管制,开放证券市场,鼓励本国金融机构对外扩张,等等,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步伐。担是,把其中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对外开放金融市场是不准确的。当然,如果这些国家继续实行金融抑制政策,金融市场不开放,国际资本不能自由流出或流入,投机商也无计可施,危机自然不会发生。但国际资本不是随意流动的,其流动的目的是赚取更大的收益和分散风险,决定国际资本投资者手中的钱流向的基本要素取决于受资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和经济前景。如果一个国家实行金融开放后,经济高速度增长,资本收益率也高,外资流入增加是自然现象。但是,外资大量进出和金融投机商得手不能归罪于经济金融的开放,而应从受资国的内部因素寻找原因。墨西哥、泰国等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并不构成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必然,而它们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结构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要求的下述种种脱节之处,才是金融危机生成的原因。
经济政策不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增大的条件下,墨西哥和东南亚国家仍对汇率和利率变化实行限制,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反映滞后。
例如,墨西哥90年代初实行比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而90年代前四年累计下来的通货膨胀达53%,外贸逆差870亿美元,在汇率没有反映这种情况的条件下,比索贬值是必然的。但是当时的墨西哥政府面对比索高估迟迟不采取适时贬值的措施,以致出口受阻,外贸逆差逐年扩大,给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同时,当时的墨西哥政府为了治理通胀,提高国内储蓄率,吸收外资以支持进口商品的外汇需求,实行了高利率政策。1990-1992年墨西哥实际利率高达20%-25%,1993年略有下降,但仍达14%左右,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利率,而国内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比这还高。这种高利率政策既使墨西哥企业无法承受利息成本而无力归还银行贷款,造成银行坏账问题严重,又使墨西哥对外支付高额利息,造成国际收支恶化,货币贬值压力加大。
又如泰国,长期实行泰铢与美元联系汇率制,14年来,一直保持在25铢左右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当美元贬值时,它对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也随之贬值,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当美元升值时,泰铢随之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1996年以后,美元对日元持续升值,泰铢随之升值,出中竞争力下降。1996年以后,美元对日元持续升值,泰铢对日元也不断升值,成为进口增长过快和出口增长率降低,以及国际收支恶化的重要原因。
经济体制不适应对外开放。一国经济开放之后,外资流入增加,本应加强金融体制建设。但是,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对金融市场开放的准备不充分,国内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不足,监管措施和机构不完备,盲目向外资开放。例如,在本国银行体系风险过大的情况下,泰国主动向外商提供低息美元贷款,为房地产投资热火上浇油。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必然导致本币和外币的频繁交易,采用中央银行控制汇率的方法与巨额外汇交易相矛盾,当资本外流增大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本币贬值受到压力。为了捍卫联系汇率,泰国在一个月内就动用了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仍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给国际金融投机商炒作外汇以可乘之机。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中央银行曾经一天之内抛售几十亿美元,企图把比索兑美元的比价稳定在政府设置的指标范围内,结果仍抑制不住比索跌势,外汇储备锐减到无法保持经济正常运转的60亿美元,次日不得不宣布中央银行不再干预外汇市场。这些事实说明,政府行为与市场对抗,难以成功。只有适应市场规律,实行浮动汇率才是出路。
1、金融体系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长期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经济过热导致“泡沫经济”,形成脱离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只是金融动荡的表层原因。长期资本市场建设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才是深层次原因。具体包括: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投资者较少用中长期债券筹资,而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且往往是短期资金,不适应长期投资项目的需要。二是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银行倾向于提供非生产性用途的贷款。例如,泰国的银行贷款有1/4是消费性贷款,1/4是房地产贷款,这类贷款难以产生收益,银行坏帐增加。据世界银行断定,1996年泰国放款机构的不良贷款占其贷款规模的10%,达155亿美元,1997年银行的坏账相当于泰国GDP的9%。三是外资结构不合理。由于中长期资本市场不发达,外资多以短期资本形式流入。1994年进入墨西哥的700多亿美元外资中,3/4属于短期证券资本,美国互助基金一类的短期投资比重很大,其中进入股市的有330多亿美元。1995年流入泰国的6466亿泰铢外资中,直接投资仅上中5.5%,商业银行贷款占51.1%,且大部分是短期贷款,投机性和流动性最大的非居民泰铢存款和证券投资占30.7%。由于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外资抽逃,引发股价下跌,金融机构瘫痪,本币贬值,是不足为怪的。
2、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的产业结构调整片面迎合外资投向,不但彼此之间及其与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趋同,而且过分集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业。二是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能力较低,国内科技水平不高,对进口技术和设备的依赖过大。三是劳动成本上升过快,不利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国际竞争能力被削弱,出口增长速度下降,造成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例如,墨西哥和泰国的出口产业面对来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低成本同类产品的竞争,未能升级换代,以致竞争力减弱,出口增长缓慢,国际收支逆差扩大,两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外贸逆差占GDP的比例分别接近和超过了8%,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5%,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推动因素。
3、贻误时机,调整不及时。当出现金融动荡之后,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对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结构不及时调整,以致贻误时机,激化矛盾。墨西哥和泰国的情况都是这样。1968—1988年墨西哥先后有4届总统因经济危机而下台。1994年西方经济复苏,利率随之上扬,加上当时墨西哥政局不稳,一些外国投资者便开始抽走资金,货币危机苗头已经出现。此时,本应果断采取调整措施,但当时的萨利纳斯总统为了赢得年底的总统选举连任,不但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改革汇制,反而动用了上百亿美元的国际储备弥补亏空,极力制造繁荣假象。结果等到当年12月1日新总统塞迪略就职时,国库剩下的国际储备已经不多,12月19日晚遂决定通过比索一次性贬值15%,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阻止资金外流,稳定外汇市场,结果引起始料不及的比索汇价暴跌,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7年2月,泰国金融形势开始恶化,政府未采取拯救措施。5月,泰铢贬值到14年的最低点,政府仍坚持对汇率的控制。对应该倒闭的金融机构,政府仍实行注资的做法,白白花费了大量资金。7月,被迫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之后,泰铢继续贬值,外汇储备持续下降,但政府仍背着多年经济高速度增长和“虎”国的美誉包袱,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计划犹豫不决,以致矛盾越积越多,一发难以收拾。此外,墨西哥、泰国等政局不稳,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深,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促成因素。
⑧ 简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
东南亚金融危机一般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几乎不受影响。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⑨ 东南亚经融危机那些人却赚了
最后的赢家是索罗斯基金为首的美国财团。
资产是没有贬值,但国家的外汇储备没了,发生了转移。进而引发物价等一连串经济、社会问题。
在外汇市场上,汇价的波动所表示的价值量的变化和股票价值量的变化完全不一样,这是由于汇率是指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汇率的变化也就是一种货币价值的减少与另一种货币价值的增加。比如在22年前,1美元兑换360日元,目前,1美元兑换120暂元,这说明日元币值上升,而美元币值下降,从总的价值量来说,变来变去,不会增加价值,也不会减少价值。因此,有人形容外汇交易是“零和游戏”,更确切地说是财富的转移。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 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索罗斯及其手下认为,这是对泰国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更 深层次问题的暗示,便先发制人,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储户在泰国所有财 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手待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冲击基金联合一 致大举抛售泰铢,在众多西方“好汉”的围攻之下,泰铢一时难以抵挡,不断下滑,5月份 最低跃至1 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之力,于5月中下旬开始了针对索罗斯 的一场反围剿行动,意在打跨索罗斯的意志,使其知难而退,不再率众对泰铢群起发难。
泰国中央银行第一步便与新加坡组成联军,动用约120亿美元的巨资吸纳泰铣;第二步 效法马哈蒂尔在1994年的战略战术,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抹给索罗斯大军;第 三步则大幅调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来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齐下,新 锐武器,反击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于银根骤然抽紧,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罗斯大军措手不及,损失了3亿美元,挨了 当头一棒。
然而,索罗斯毕竟还是索罗斯。凭其直觉,索罗斯认为泰国中央银行所能使出的全盘招 术也就莫过于此了,泰国人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并没有使自己陷入绝境,所遭受的损失相 对而言也只是比较轻微的。从某种角度上看,索罗斯自认为,他已经赢定了。对于东南亚诸 国而言,最初的胜利只不过是大难临头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根本伤不了他的元气,也挽救不 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命运。
索罗斯为了这次机会,已经卧薪尝胆达数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先头 部队的一次挫折并不会令其善罢甘休,索罗斯还要三战东南亚。
1997年6月,索罗斯再度出兵,他号令三军,重振旗鼓,下令套头基金组织开始出售 美国国债以筹集资金,扩大索罗斯大军的规模,并于下旬再度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刹那 间,东南亚全融市场上狼烟再起,硝烟弥漫,对抗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泰国上下 一片混乱,战局错踪复杂,各大交易所简直就像开了锅似的热汤,人们发疯似地奔跑着,呼 嚎着。
这是一场个人对抗国家的战争,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从结果来 看,则更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 面对铺天盖地面来的索罗斯大军,他们要想泰铢保持固定汇率已经力不从心。泰国人只得拿 出最后一招,来个挖肉补疮,实行浮动汇率。不料,这早在索罗斯的预料当中,他为此还专 门进行了各种准备。各种反措施纷纷得以执行,泰铢的命运便被索罗斯定在了耻辱的十字架 上了。泰铢继续下滑,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最低点,其被索罗 斯所宰杀之状,实在令世人惨不忍睹,泰国人更是心惊肉跳,捶胸顿足,责问苍天。
然而,在击破泰铢城池之后,索罗斯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断定泰铢大贬,其他货币也会 随之崩溃,因此下令继续扩大战果,全军席卷整个东南亚。索罗斯暗中发誓,此次定要将东 南亚各国搜刮一空,灭了这帮不识好歹之徒企图取西方而代之的迷梦。
闻得索罗斯大军兴风作浪,腾云驾雾不来,其他东南亚国家均倾全力进行了殊死抵抗。 菲律宾抛售了25亿美元,马来西亚抛售了10亿美元,以稳定本国货币,但在索罗斯的强大 攻势面前却难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贬值。同时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剧烈波动,一时间,东 南亚货币市场风声鹤吹,草木皆兵。这究竟是一场金融危机的前兆,还是金融风暴的尾声? 恐怕谁也不敢妄下结论,其秘密也许只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索罗斯。 第四节 索罗斯飓凤
大凡与索罗斯交过手的人,每每说起他,都不觉有谈“索”色变之感。有人称他为魔 鬼,也有人称他是天使。然而,索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具能量的人物,在世界上恐怕只有 北美的飓风能够与之相提并论:风起之前,谁也无法预测;只是一旦成风,所到之处,只见 断壁残垣,生灵茶炭,一派残不忍睹之景色。事过之后,便又立即无影元踪,一派风和日 丽,普照万物之象。
当年大英帝国倾空国库之所有,耗尽上百亿美元,力图阻挡索罗斯这股北美飓风的袭 击,无奈,曾不可一世的大英王朝之威势早已日薄西山,随江东去,终究没能战胜索罗斯, 被迫将英镑贬值百分之十五,同时退出了欧洲货币蓝子一一一统一汇率机制。区区索罗斯一 人就让欧洲统一货币进程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创伤。至今,元气尚未恢复的英国人和欧洲人 还对索罗斯恨之人骨,提起索罗斯就连声诅咒他是“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 的犹太商人,嗜钱如命之徒)。通过这一战役,索罗斯银行帐户里又增加了10亿美元。随 后,索罗斯飓风又向南方席卷而去,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中,将这个拉美大国几乎摧残得国破 家亡,捞足了赚头。
此次,索罗斯飓风远渡重洋,千里迢迢,不辞艰辛,进攻东南亚众多小虎,虽三次进 攻,楔而不舍,但最终还是大获全胜,尽将这数亿小富民刮得惶惶而不可终日,一天到晚皆 忙于祷告救世主的仁慈。
索罗斯大举讨伐东南亚诸侯国,着实使他们领教了一番。
伴随抛售泰铢,抢购美元的狂潮,大批工厂开始倒闭,公司纷纷减员,物价大幅上涨,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急剧下降。在索罗斯发起的悄无声息的进攻中,1997年7月29日.泰 国中央银行行长自动宣布辞职,而在此之前,泰国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业已含恨告 老还乡。
继泰国战役之后,索罗斯飓风很快又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刹那 间,印尼即出现了“黑色星期一, 印尼盾大幅狂泄,民众出现了抢购美元的狂潮。自7月 21日以来,印尼盾汇率开始大幅下跌,其降幅已连破历史纪录。从年初到8月20日,印尼 盾对美元已贬值23%左右,远远超出了政府一厢憎愿所制定的每年5%-6% 的指标,贬值幅 度之大,在东南亚仅次于泰国。受汇率影响,雅加达证券市场的股票综合指数也一降再降。 仅8月份头三月就下降了20% 以上,一个月内降下150.55点。印尼银行界、经济界及社 会大众哭天喊地,捶胸顿足。
印尼盾贬值后,给印尼经济带来的最明显影响,是以进口原料为主的制造业成本大增, 导致包括汽车、计算机在内的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建筑材料涨价,主要日常必需品价格也上 涨了5%至13%。业内经济人士认为,物价上涨将使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从预计的6%以下升 至8%以上。盾市贬值,由于货币利率的区制,各公司债务一夜之间剧增l00%,这样将导 致目前已超过1,100亿美元的印尼外债进一步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