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如何破除
㈠ 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马歇尔计划(英语: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为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但事实上真正提出和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计划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首次提出。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提出了一些苏联较难接受的条款而苏联和东欧拒绝了该援助计划,最终使苏联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1948年开始标志于援助包装上的的标签,用于标示这些运往欧洲的物资是依据马歇尔计划所援助的。标签以美国国旗为基础,设计成如同盾牌状纹章一般,而上面以受援助国家的当地语言,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提供”一语。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注 1]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有部分的关系。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近年来历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布雷顿森林协定(英语: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该协定对各国就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该协定源自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编辑]核心内容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编辑]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责任
基本责任有两点:
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
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
内在矛盾:美元供给过多则不能保证全部兑换黄金,供给不足则国际清偿手段不足——此即“特里芬之谜”。
[编辑]该体系的优点
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和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弥补了黄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购买力,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编辑]该体系的缺陷
美元的清偿能力和对美元的信心构成矛盾,表现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和国际清偿力的矛盾、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政策协调的不对称性以及固定汇率制下内外部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等;
汇率体制僵硬,无法通过汇率浮动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责任主要落在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一方,牺牲了它们的经济发展目标。
[编辑]该体系的结束
到20世纪60~70年代,爆发多次美元危机,其后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Smithsonian Agreement)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继续存在至今,并发挥重要的国际作用。
㈡ 历史题: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呵呵,人才,就是人才加行政优势!
这要扯到马列主义的人的认识、社会模式及分工,外加资本论,人的行为、资本家的本质,最后结合现实再说说当今金融危机不仅在走出去做工夫,还要在产能升级做文章,完成十一五计划,为十二五做准备,结束时要赞扬该死的那些东西,就这样
㈢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是什么
解题关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
思路引领:①各国经济变化②美国战后的意图③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
答案要点: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经过了如下步骤: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②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㈣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体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这一体系的形
形成:(1)1944年,美、英、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在美国方案的影响下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3)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国际贸易体系。至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特点:(1)体现美国意志。 (2)以美元为中心。 (3)制度化、体系化、自由化。 (4)协调与合作。 原因:(1)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世界经济。 (2)欧洲传统的中心地位丧失,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3)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性,促使各国适当放弃一部分利益达到协调与合作的目的。 (4)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召开的盟国会议为战后国际组织的制度化、体系化创造了条件。 意义:(1)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顺应了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㈤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944年 在美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㈥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怎样体现制度化,体系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怎样体现制度化,体系化? ㈦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货币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英国却遭到重创.。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 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部分构成
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 ㈨ 如何有效控制金融市场风险
第一 时间控制(缩短持仓的时间)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