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的金融存款多少
㈠ 工商6星级客户一般存款多少
工行6星客户存款是100万。工商银行6星客户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工商银行的资产100万,就是六星级客户;六星级客户,星点值10000~80000。开立工银财富理财金账户卡、白金信用卡,调整服务星级为六星。
拓展资料
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是一家从事存贷款、结算与现金管理等业务的金融机构,成立于1984年1月1日,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
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公司存贷款、普惠金融、机构金融、结算与现金管理、贸易融资、投资银行等,于2006年10月27日在港交所和上交所同步挂牌上市。
2021年10月29日,工商银行披露三季报,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174.89亿元,同比增长9.90%;第三季度净利润883.5亿元,同比增长10.59%。
工行客户星级评定旧标准
工商银行按照星点值的多少将客户划分为六个等级,客户星级评定标准如下:
1、星点值在0至50之间:准星级客户;
2、星点值在50(含)至500之间:三星级客户;
3、星点值500(含)至2000:四星级客户;
4、星点值在2000(含)至10000:五星级客户;
5、星点值在10000(含)至80000:六星级客户;
6、星点值在80000(含)以上:七星级客户。
工行客户星级评定新标准
个人客户星级从高至低分为私人银行级、七星级、六星级、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准星级共8类,各星级与上月月日均金融资产规模的对应关系如下:
私人银行级:月日均金融资产800万元(含)以上;
七星级: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含)-800万元(不含);
六星级:月日均金融资产100万元(含)-600万元(不含);
五星级:月日均金融资产20万元(含)-100万元(不含);
四星级:月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含)-20万元(不含);
三星级:月日均金融资产1万元(含)-5万元(不含);
二星级:月日均金融资产1万元以下(不含零余额);
准星级:月日均金融资产余额为零。
如果月日均金融资产连续6个月均未达到所处星级的相应标准,星级将被调降。
㈡ 目前为止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达多少
我只有金融机构的数据,希望能对你有用。
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邮政储汇局、外资金融机构。
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39万亿元,同比多增1.05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2.21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1.99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752亿元。1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658亿元,同比多增23亿元。
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58%。全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68亿美元,同比多增29亿美元。
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4.17%,比上月高1.18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低1.07个百分点。
㈢ 多少存款算大额存款
大额存款一般指五万以上。开立存单时有大额存单标志。取款时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大额存款用存单的形式,利率由存款人与银行直接商订,存款确定、不计复息,订单未到期一般不能提前支取,而且除另有协议外,遇利率调整仍按原商定利率支付利息。存单记名,可挂失,面额不固定(这种形式近似协议存款)。
《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额存单是指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非金融机构投资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记账式大额存款凭证,是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属一般性存款。
本办法所称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下称发行人)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
本办法所称非金融机构投资人(以下简称投资人)包括个人、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和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单位。
(3)清远市的金融存款多少扩展阅读:
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大额存单业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额存单是指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非金融机构投资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记账式大额存款凭证,是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属一般性存款。
本办法所称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下称发行人)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
本办法所称非金融机构投资人(以下简称投资人)包括个人、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和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单位。
第三条发行人发行大额存单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全国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员单位;
(二)已制定本机构大额存单管理办法,并建立大额存单业务管理系统;
(三)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㈣ 存款多少会被监管
在银行存款时,一日累计存款超过50000人民币的时候或者大于10000美金的时候会被监管。
1、根据二零一六年国家发布的交易报告管理方法显示,国家将大额现金交易的报告标准从200000调整为50000,加强了对于反洗钱监管的相关标准。
2、此外,外币的监管标准以万元美元为标准,任何国家价值万元美元的等值外币也会被纳入监管范围之内。
3、资金监管账户相关介绍资金监管账户,只要应用于房地产的交易方面,表示的是交易双方的交易资金绕过经纪公司,由房地产的主管部门和银行方以及带有担保资质的机构在银行开设的监管专用账户进行资金的专项管理以及使用。
4、值得一提的是,该账户隶属于银行方。此外,资金监管账户具有收款人监管、用途监管、网上查询以及母子账户监管四项特色服务。
拓展资料
1、存款
存款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资金或货币暂时转让或存储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者是说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或货币,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2、存款基本含义
存款是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之一,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也就没有银行。从产生时间来看,存款早于银行。中国在唐代就出现了专门收受和保管钱财的柜坊,存户可凭类似支票的“贴”或其他信物支钱。中世纪在欧洲出现的钱币兑换商也接受顾客存钱,属钱财保管性质,不支付利息,是外国银行存款业务的萌芽。随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出现,银行的存款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3、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指客户按照约定条件存入银行帐户的货币,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金额即本金的利率。有活期利率和定期利率之分,有年/月/日利率之分。
㈤ 中国的地理概况,地形特点,行政规划,自然资源,经济
60年前,清远和全国一样,满目战争疮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清远人民披荆斩棘、发奋图强,谱写出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88年建市以来,清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彻底改变了“天下之穷处”和广东发展“寒极”的贫困落后面貌。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
解放初期,由于连年的战争浩劫,地处粤北的清远,经济凋零,民不聊生。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仅有0.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1元。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发展到7.23亿元,剔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5.3%;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255元,剔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3.0%。改革开放后,清远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之后,市委、市政府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出了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一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2004至2008年,清远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25.7%,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成绩。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了32.9倍,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了24.7倍,年均增长11.4%。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6.6亿元,剔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增长149倍,年均增长8.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205元,剔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增长59.2倍,年均增长7.2%。2007年9月,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公布的百强城市名单中,清远市名列95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9.1亿元,比1950年增长656倍。截止2008年底,在全省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清远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居全省第12位,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位居第5位和第9位,综合经济实力已由全省下游跃升中游水平。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
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96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715万元,粮食产量只有36万吨。三次产业结构为76:15:9,农业虽然占绝对主导地位,但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工商业更为落后。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均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已从传统耕种发展到基地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4.1亿元,粮食产量达到7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6.2倍和1.1倍。水果产量36.3万吨,水产品产量8.4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259倍和32.6倍。交通、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在“后花园”战略思想指导下,不断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漂流之乡”、“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等一大批旅游品牌和称号。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达1440.1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2.2亿元,入境旅游人数47.8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915万美元。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645.1亿元,比1978年增长613倍。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12.1亿元。
经过60年的发展,清远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结构上也发生深刻变化。首先是从农业经济社会跨越到工业化社会,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13.3:57.5 :29.2,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53%的主导地位。再之,在经济体制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978年,全市工业经济中,全民所有制产值占72%,集体经济产值占28%。公有经济一统天下。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2008年, 工业经济中,公有经济产值仅占5.9%,三资企业产值占48%,股份制经济占39.7%,其他经济占6.3%。
三、工业生产突飞猛进
清远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相对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曲折而波澜壮阔的道路。1949年工业产值仅有0.11亿元,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解放后,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发展到5.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49年增长49倍。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六之后,市委、市政府把握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契机,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安徽海螺集团、云南铜业等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工业集群化、园区化程度不断提高,建成了中国(清远)再生资源示范基地、清远陶瓷工业城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建材、电力、机械装备、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制鞋皮革、电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化学医药、废旧金属材料回收等十大工业体系。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72.6亿元,位居全省第十位,进入了全省十大工业市行列。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69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49年增长8211.5倍。
四、基础建设成绩斐然
解放初期,清远基础建设一穷二白。经过60年投入和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50年至200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03.5亿元,年均增长23.8%,其中1962年至2008年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843亿元,年均增长16.9% 建成了清连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清远段、凤城大桥、北江大桥姐妹桥,106、107国道,清远港等重大交通项目。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实现县(市)到镇通等级公路。2008年公路通车里程17485公里,比1949年增长156倍,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06公里。先后建成了飞来峡水利工程、粤连电厂、阳山火电厂以及一大批小水电,发电量由1949年的11万千瓦时增加到50.55亿千瓦时。建成一批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以及农城网工程,电网规模已达全省中游水平。邮电通讯也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移动用户达到202.1万户,比1996年增加了20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67.4万户,比1957年增加67.3万户。目前全市已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
五、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建国60年以来,尤其是建市以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城市功能相对完善,一个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城市的清远形象已展现在人们面前。市区和各县城主要道路黑底化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绿化覆盖率达36.95%,绿地率达33.78%。城市排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从无到有,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至2009年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投入357亿元,建成面积1102 万平方米。城乡私人建房累计投入262亿元。大型楼盘雨后春笋般涌现,北江两岸耸立着几十座二、三十层的高楼,成为北江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交通便利,被中国城市国际协会评为“中国宜居城市”,成为市民安居乐业和海内外商客投资置业的乐园。2008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农村住房楼房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5平方米。
六、国内贸易繁荣昌盛
建国60年来,我市传统商贸业快速发展,在“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思路指引下,2008年全市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62亿元,比1957年的0.96亿元增长了260倍,年均增长11.5%。连锁超市、专营店、专卖店等各种新型的零售业态应运而生。国美电器、新一佳、华润万家、益华百货、麦当劳、肯德基等大批现代连锁企业入驻我市,星级酒店达43家。大部分乡镇建立了综合性的农贸市场,个体工商业活跃于城乡市场,促进了城乡市场的繁荣。2008年全市城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1.9亿元,比1975年增长了155.3倍;农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7亿元,比1975年增长了55.2倍。
七、对外经济发展迅速
建国初期,由于外国政府对我国实施经济封锁,我市对外经济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贸活动迅速发展。1988年至2008年签订利用外资项目累计达3502个,合同投资金额62.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2.66亿美元,前来投资项目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注册“三资”企业1000家, 注册资金达 35亿美元以上。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9.6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1988年的0.07亿美元扩大到13.77亿美元。除一般贸易方式外,加工贸易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15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81倍,尤其是2004年至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2008年,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32.42万人,比建国初期的1952年增加了32.02万人。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0所,省、市一级学校117所。创办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南华工商学院等高等院校。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0.85万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清远市技工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近4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在校生54.7万人,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7.8%。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科技活动机构数发展到18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2627人,专利申请量180件,专利授权量149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了“省电力线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共有17家企业分别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或广东名牌产品称号。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9家。
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图书馆藏书量达80.5万册。报纸出版份数1382.2万份。电视覆盖率97%。铺设光纤长度6375.8公里。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65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969张,比1952年增长了22倍,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06万人,比1952年增加了0.98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床位数21.57张,拥有医生数28.64人,比1952年分别增长了9.3倍和4.5倍。
社会保障全面推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全面提速,社会保险各项改革稳步推进。2008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46.7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37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4万人。
九、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建国60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5772元,比1998年增长2.7倍。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比2005年增长了39.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887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47倍。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档次不断升级。冰箱、空调、洗衣机、移动电话、电脑、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饮食由原来的温饱型逐渐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消费层次不断升级,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60年的沧桑,60年的巨变。清远人民已把一个粤北小城镇建设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昔日的“寒极”成为今天的投资“热土”。 2005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以《广东酝酿发展模式之变》介绍了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清远现象”经验。面对过去的成绩,清远人民并不自满。今后,将以“四个化”战略为指引,沿着“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㈥ 速求,广东清远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后发优势强劲迸发 清远经济增速夺七项全省第一
广东省最新公布的2005年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名榜上,清远市一举夺得了“七金一银”的佳绩:GDP、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七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其中,GDP增幅达23.3%,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0.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经济总量跃升最快的市,部分指标已从全省末尾跃居中游水平。
“七金一银”折射出清远强劲的后发之势,昔日“寒极”今成“热土”。今日,清远又有350个项目签约、奠基或投产,总投资额达765亿元,将为清远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临近“金三角”的清远,过去发展慢的症结何在?曾长期在珠三角工作的清远市委书记陈用志道出原因:山区穷就穷在脑袋,穷在观念;山区欠发达就欠在工业化水平滞后;山区落后就落后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与其扛着“贫困牌”等、靠、要,不如转变观念,扬长避短。2003年以来,清远市及时抓住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基础、以城市化为载体、以“后花园”为依托的“三化一园”发展战略,靠工业大提速实现跨越式发展。�
山区要想吸引、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关键要通过创新政策,创出新的吸引力。该市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坚持“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服务一优再优”,着力营造“洼地效应”,一跃成为全省投资成本最低的地级市。3年来清远全市仅财政补贴企业的水电费就有1亿多元,却引来了1680多个外来投资项目,合同投资额超过1220亿元,其中半数以上项目已投产。工业成为拉动清远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70%.但是,清远财力有限,光靠自己的实力招商引资,有时连“筑巢”都没钱,谈何“引凤”?为此,清远创新招商方式,从工业园区基本建设环节开始就引进外来投资,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使传统的“行政招商”
模式变成了社会化、产业化的招商模式。由于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依靠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引进下游企业,以商引商的局面也出现了。
目前,到清远投资的项目有50%是通过以商引商形式实现的;生物医药城、毅力工业城、民营科技园、建陶工业城、铝型材工业城等,都是通过“引凤筑巢”筑起来的。项目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海峡两岸最大的水泥企业———安徽海螺、台湾水泥两大水泥巨鳄双双落户清远的英德市,英德水泥产能明年可达2000万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
清远市长陈家记信心十足地展望,清远虽然“先天不足”,但“后发优势”、资源优势正在显现,特别是土地资源,作为广东地域最大的地级市,清远市可开发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以上,从而为发展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保障。(编辑:谭礼剑)
清远市首季四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一 GDP增31.8%
2006-04-25 09:11:47
今年第一季度,清远市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四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1日,清远市召开了第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会。市领导陈家记、梁志强、石芳飞、何炳华、顾青波、曾贤林等参加会议。
据介绍,清远市首季经济运行主要有如下特点:
——GDP增长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为79.1亿元,同比增长31.8%,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8.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4.9亿元,增长68.3%;第三产业增加值32.1亿元,增长17.1%.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一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达到429家,同比增加64家。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05.3亿元,同比增长91.7%.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增长97.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平均增幅80.1个百分点。据分析,主要是在电子、鞋业、食品加工等行业拉动下,轻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1.07倍;重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如铝型材产量增长19.4倍,钢筋增长15.5倍,瓷质砖增长2.2倍,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增长93.7%.其中,民营经济和三资企业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由于今年重点投资项目抓得早,抓得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同比增长65.3%.其中,城镇以上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1.99亿元,增长1.8倍;农林水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完成投资7236万元,增长2.1倍;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增长1.7倍;房地产开发投资7.6亿元,增长1.2倍;其他投资完成11.8亿元,增长61.6%.
——财税收入增长创建市以来新高。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去年的高速增长。一季度,财政总收入9.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增长62%,高出全省平均增幅37.1个百分点。其中,工商税收3.24亿元,增长64.6%.
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家记在总结和分析了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后提出,为全年实现“十一五”时期内强势开局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三连冠”,今年主要要抓好几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第二个“八路一桥”和重点电源电网工程项目建设;二是大力推进“403”活动中117个奠基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150个剪彩项目的投产;三是大力推进市政府确定的120个重点项目和各县(市、区)确定的地方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四是大力推进第一季度招商引资引进的34个在建项目建设进程,力促101个已进入筹备阶段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会上,各分管副市长以及各县(市、区)、市直职能单位负责人分别发言。会议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志强主持。
㈦ 从化具体资料
##从化的资料##_____________献给正在做地理作业的同学哦~~!!
各民族人口比例及分布情况:
目前从化全市共有27个少数民族,3938人。各少数民族人数状况如下:
蒙古族(145)、回族(77)、藏族(41)、维吾尔族(21)、苗族(1040)、彝族(55)、壮族(451)、布依族(41)、朝鲜族(70)、满族(77)、侗族(121)、瑶族(281)、白族(45)、土家族(1128)、哈尼族(3)、傣族(3)、黎族(36)、僳僳族(2)、佤族(4)、畲族(13)、水族(9)、土族(24)、仫佬族(19)、布朗族(1)、仡佬族(214)、锡伯族(1)、京族(6)。
从化概况:
从化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的过渡带,属广州市县级市。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岗、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13°17’至114°04’,北纬23°22’至23°56’。全市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公里,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公里。2004年全市总人口为357986人。市政府驻街口镇。
从化全境属半山区。市东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西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市内最高点为良口的天堂顶,海拔1210米,是从化市东部与龙门县的分界山。最低点为太平的太平村,海拔16.3米。市区街口镇中心区(市政府大院),海拔31米。境内川流纵横,主要有流溪河、琶江河和莲麻河,年均水量22.7亿立方米。
从化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5—21.4摄氏度,年平均雨量1800—2200毫米。日极端气温记录为38.1摄氏度和零下7摄氏度。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有“倒春寒”;夏季晴多温高,时有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常见霜冻。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
从化市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钨、锡、铋、钼、铜、铁、钽、铌、铅、锌、黄金、钴土、绿柱石、莹石、钾长石、石英石、大理石、水晶石、高岭土等48种;地下水资源主要有热水各矿泉水,温泉风景区热水泉眼有13处,日涌量约1400立方米,水温最高70摄氏度,含弱放射性氡和对人体有益元素,有重要的医疗价值。植物资源有栽培植物119种,野生植物中有油料植物60多种,药用植物有200多种,纤维植物有几十种,观赏植物有名贵的野兰花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较珍贵的有金钱龟、蟒蛇、南狐、果子狸、穿山甲、鹿等。这些资源为从化人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
从化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山、水、林、果、泉、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景点达10多处。广裕词、五岳殿等7个景点列为省或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岭南第一泉”的从化温泉是世界著名的稀有小苏打、氡元素名泉;境内的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有“第二庐山” 之称;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被评为“3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温泉度假区、天湖瀑布。流溪香雪、仙沐园、三桠塘幽谷探险、钱岗古村落等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全市还拥有从化温泉宾馆、凯旋宫、碧水湾、文轩苑、逸泉山庄、温泉高尔夫球场等一批较高档次的休闲度假酒店。
从化市历史悠久,这里出土的文物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从化在500多年前建县时,隶属广州府。从化人民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历史。明清时期,这里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在著名的粤北第一、二次会战中,从化是主战场。
从化经济持续、稳步、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3.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9358元。全市人民安家乐业,过上小康幸福的生活。
从化市经济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从化市的经济建设取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各行各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3.69亿元(不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9.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43亿元。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9358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9.81%:69.47%:20.72%调整为9.98%:67.42%:22.60%。全市税收收入10.68亿元;一般财政收入为4.02亿元。
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全市现实农业总产值为17.8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10.8亿元,增长46.18%。全市水果产量8.06万吨,增长82.08%,其中:荔枝产量为3.93万吨,增长1.82倍;柑桔橙产量0.56万吨,增长1.03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47万亩,产量12.6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5.46万亩,产量38.86万吨。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市牲猪饲养量48.69万头;三鸟饲养量612万只。全市畜牧业产值3.53亿元;水产品产量为6338吨,产值0.39万元。
全市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园区建设卓有成就。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7.6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3.19亿元,占从化地区工业总产值的94.4%,是全市工业生产的支柱。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57%,实现利税总额为21.42亿元。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签约和签订意向的工业项目达85个。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个体户1.26万户,注册资金2.67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96万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作为从化市拳头产品的摩托车生产量达65.22万辆;塑料制品26.57万吨;水泥195.02万吨;饮料酒9990千升;电线电缆1356公里;空调器用压缩机2.01万台;自行车9.2万辆。
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200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2.55亿元。其中: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为10.52亿元,农村单位投资为14.64亿元,房地产投资额为5.50亿元,私人建房投资为1.89亿元;市工业投资15.3亿元。
消费市场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4.03亿元,餐饮业为4.47亿元,其他零售为5.04亿元。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引进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出现新突破。2004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为6.53亿美元;其中:内资出口为1.07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5.46亿美元;引进外资企业为40家,外商实际投资5497万美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2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3亿元。
全市人民生活安康,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属职工人均工资收入为15421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63元;人均消费支出8145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8.0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为9767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99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电161.67台,空调器160台,移动电话170部,电脑52台。恩格尔系数为42.4%。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至2004年底,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单位1271个,参保人数4.1万人。
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在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城市发展战略大框架下,从化将以迅速发展壮大市域经济网站为目标;坚持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环境立市、科教兴市并举;重点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突出把工业和旅游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两翼”,加快交通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从化“半小时经济圈”。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从化令人憧憬。
人口状况:
2004年,全市户籍人口为53.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1.08万人。当年出生入户人口为4687人,比上年增加1623人,当年出生率为8.75‰,上升了3.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为3151人,死亡率5.88‰,上升了0.2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7‰,比去年上升0.67个千分点(公安户籍口径)。计划生育率为91.14%,比上年下降0.72个百分点。
全市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员数为14.95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为9.05万人,占60.5%;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5.90万人,占39.5 %。在合计中,法人单位就业人员11.37万人,占76.1 %;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3.58万人,占23.9 %。在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4.82万人,占42.4%。
在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3%、5.2%、12.4%、32.6%和49.5%。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0.7%、5.5%和12.6%。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0.2%、1.1%、1.8%和6.7%。
从化地形:
从化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呈阶梯状。市内主要的山岭和河谷走向为东北西南方向,与区域大地构造的走向一致。在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的控制下,主要的河谷沿构造线方向发育,形成以北东方向平行岭谷为特征的地貌骨架,最高点为良口天堂顶,海拔1210米,最低点为太平镇太平村,海拔16.2米。从化属丘陵半山区,县东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西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全县地貌分为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和水域等6类。
平 原
市内的平原有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冲积洪积倾斜平原3种类型。分布于流溪河与潖江河流域,面积共43.95万亩,占总面积的14.58%。其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水利设施完备,是传统的农业区。
阶 地
市内阶地面积有9.3万亩,占总面积的3.09%。阶地为河流两旁或平原边缘的阶状地形,一般洪水浸不到,阶面平坦或微倾,前缘有陡坎。县内阶地分为冲积阶地、洪积阶地、洪积冲积阶地、洪积坡积阶地4种类型,分布零散。
台 地
市内有台地31.62万亩,占总面积的10.49%。主要分布在良口以南地区。台地是地壳上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侵蚀基淮面下降,使侵蚀剥蚀平原被河流切割改造而成。
丘 陵
市内丘陵的面积仅次于山地,有89.1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9.83%。丘陵是一种壮年期地貌,多分布于山前地带、谷地和盆地边缘,在平原上也有零星分布。
山 地
从化市的山地面积共118.19万亩,在各类地貌中比例最大,占总面积的39.22%。市内山地地貌可分为低山和中山两类。其中海拔400~800米,比高300~700米,坡度25~35度的为低山,有84.7万亩,占山地面积的68.99%;海拔800~1210米,比高400~1000米,坡度为35以上的为中山,有38.08万亩,占山地面积的31.01%。构成县内山地的岩性,以花岗岩为多,分布在各地,有100.86万亩;其次是砂页岩,有13.5万亩;变质岩只分布在江埔、神岗、太平的低山,有5.5万亩;火山岩只分布在温泉和大岭山的中山,仅9400亩。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通天蜡烛、桂峰山、鸡枕山、三角山、黄茶园、三角髻、五指山、老虎头、天堂顶、横坑尾等10座。
其 他
市内有水域约8.3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8%。
从化山脉:
市内山地地貌可分为低山和中山两类。其中海拔400~800米,比高300~700米,坡度25~35度的为低山,有84.7万亩,占山地面积的68.99%;海拔800~1210米,比高400~1000米,坡度为35以上的为中山。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通天蜡烛、桂峰山、鸡枕山、三角山、黄茶园、三角髻、五指山、老虎头、天堂顶、横坑尾等10座。
天堂顶
天堂顶位于广州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的石门风景区内。海拔1210米高,是广州地区最高峰。它东与增城市派潭镇相毗,南与从化市良口镇相连,北与龙门县南昆山交界。这里年平均温度15℃,最高温度22℃,最低温度零下5℃,冬天期间长期凝霜结冰,偶尔有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山高气爽,林木葱郁,峻岭错叠,具有秀、幽、奥等自然特色。峰顶有一天王石,有它美丽动人的传说,天堂顶与附近的天堂二峰、猴子额、横坑顶等构成四大雄峰,夕照光明,愈显峻峭,使人有苍山不老之感。登高远望一派"远山时明灭""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使人顿觉置身于仙幻奇景之中。在这里可以游览:天王石,天堂顶,天堂二峰,猴子额,横坑顶等四大雄峰;观日出、林海、云海,俯瞰流溪河、南昆山、从化温泉、抽水蓄能电站等风光,正是:"名垂天堂顶,佳景动人游"。
五指山
“五指山生态旅游区”地处广州从化良口镇,距广州八十六公里,从化市区二十六公里,105、106国道贯穿腹地,东与龙门毗邻,南与温泉接壤,西与佛冈交界,北与流溪河相连,总面积一万多亩。
“五指山”资源丰富,集山、水、潭、石、声、云为一体,汇险、秀、幽、异、美、奇为一区。区内飞瀑险滩、溪水欢腾、峡谷交错、怪石耸立、森林葱郁、竹林婀娜、云海浩淼、天床宽裕,云间群山异然、交相辉映,东似泰山雄伟壮观;西似黄山烟云变幻;北似华山巍峨险峻,山初如庐山飞瀑磅礴,山尖如中岳嵩山峻美秀丽,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五指山”气候温和,海拔1100多米,一般温度在10摄氏度—15摄氏度之间,雨水充沛、低温高湿,是发展高科技生态花卉与人们休闲避暑的佳地。这里既有温带的清风,又有热带的阳光,低温高湿,日照充足,全年气温在零下3摄氏度到28摄氏度之间变化,区内山脉海拔高度在500-1100米之间,山势中间低,四周高,因而很少受台风、洪水、寒流等自然灾害的袭击,适合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的花卉及其它植物生长、培植和繁衍。其中壮观靓丽的花岗岩石、交错的峡谷、林立的怪石、宽裕的天床成为旅游观光的好景点;各种野生植物达一千多种,林木尚有原始次生林,各种珍奇植物花卉深藏林间;野生动物以野猪、野牛、野羊、穿山甲以及画眉为主;水资源充足,无环境污染,水质好。不同层次的小溪纵横交错,险滩、飞瀑处处可见,组成了生态区内一绝妙的风景。
根据五指山生态旅游区的山脉群、地文景观与人文景观、秀美山林与壮美风景相结合、五指山生态旅游区规划分为植物保护区、动物保护区、景观保护区建设等数个景区,以及小溪、瀑布、小石潭等80个独立景点。
通天蜡烛
通天蜡烛在春湾镇的后面,湖水中独立一柱,形如石山,仿如巨烛。这巨烛的来历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相传当时春湾虽然山青水秀,虫鼠横行,害得当地染疫者家破人亡。一神仙变成垂垂老者行乞于村中,得一孝子热情招呼,感其诚,施以灵丹妙药拯救村中病危者,并赐一长明蜡烛,嘱其点燃,可驱病虫。孝子遵其嘱,点燃后,虫蛾扑火,病害尽除。后巨烛幻化成烛形石山,故得名。
桂峰山
桂峰山位于龙门县西北部桂峰山东麓,海拔1085米,为广州地区五座最高峰之一,有2120多种植物和120多种动物。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构成了地派桂峰山的美丽风光。这里谷岭相间,林木茂密,空气清新,山水林泉瀑整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又幽深的天然山水画,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度假胜地。
鸡枕山
陈禾洞保护区位于从化市吕田镇境内,是珠江三角洲通往粤北、华东地区的交通咽喉。保护区规划总面积7054.3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039.0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69%。“该区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为完整的林区之一,区内物种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同时也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保护区所在地的吕田镇和周边的良口镇,山峦起伏,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海拔1146米的鸡枕山,冬天时有冰雪,是广州地区唯一可见雪景的地区。
从化水文:
河 流
从化市内主要河流有流溪河、潖江河与连麻河,其中流溪河最大,潖江河次之,连麻河居三。
流溪河
流溪河是从化市最大的一条河流,由市内众多溪流汇集而成。其主源头地处县东北部,吕田与龙门县交界的桂峰山--大岭头一带。流溪河全长157公里,流域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其中从化境内河长113公里,流域面积1612平方公里。流溪河从北到南流贯全市,至太平场出从化县境;再流过广州白云区的钟落潭、竹料、人和,出江村的南江口,汇入花都区的白坭河,经珠江三角洲河网而注入南海。
流溪河在良口镇以上约10公里的上游河道穿越于深山峡谷之中,河床平均坡降为1/1250,因而水流湍急。该河的中下游在良口镇以下约100公里,河床平均坡降减至1/2500,故水流较为平缓。主要支流有吕田河、竹坑河、石坝河、牛栏河、楠木江(又叫玉溪水)、联溪水、汾田水(又叫黄龙带水)、牛路水、达溪水、北斗水、鸭洞河、石岭水、龙潭河(又叫黎塘水)、棋杆水、小海河(又叫曲江水)、概洞水、凤凰水、罗洞水、锦洞水、三百洞水、隔岭坑(又叫井岗水、银林水)、湖田水、格塘水、沙溪水与鹿颈坑等。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小海河、吕田河、楠木江、龙潭河、牛栏河和汾田水6条。
潖江河
潖江河是从化市的第二大河流,因是北江支流潖江河的一条分支,故又称为潖江(二)河。市内河长29.5公里,集雨面积32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1/145。
潖江(二)河
潖江(二)河发源于从化市西部鳌头与花都区交界的羊石顶(山峰名)一带,自南向北流经鳌头的象新、桥头、白兔、鳌头圩,到鳌头沙湖的三甲与支流沙迳水汇合,又经龙潭的龙聚、龙潭圩,到龙潭的横江桥头再加入另一支流民乐河,遂开成潖江(二)河干流;再经龙潭的下芦塘、乌石厦、上西岭,至龙潭的聚龙庙,流入佛冈县龙山的水口埔,于龙山圩下注入北江支流潖江河主流,然后流向清远市江口,再汇入北江,最后经珠江三角洲河网进入南海。
该河及其支流从南到北流经从化县鳌头、民乐、龙潭3个镇的大部分乡镇,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6%。流域内耕地面积约8.5万亩,人口共约9万人。
潖江(二)河的支流有黄罗河、民乐河、黄茅水、沙迳水、蓝和水、爱群水和五洞水等7条,其中以黄罗河和民乐河较大。
连麻河
连麻河位于从化北部的吕田山区,发源于市东北角吕田与新丰、龙门县交界处北面的小沙罗(山名)。该河在从化市境内河长15.5公里,集雨面积为77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8%。连麻河在源头流下,先经新丰县的章背,然后自北向南沿从化至新丰公路折入从化吕田的连麻,在连麻坝下穿过公路,经车步、塘基,穿过三村的大水桥后折向东,出从化,流向龙门县的地派、清塘,蜿蜒而下到龙门县龙城镇,再汇入增城的增江河,出珠江而流入南海。
1969年冬,在吕田连麻的车步建起拦河水坝,把车步以上3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水源引入流溪河上游的吕田河,再从吕田、狮象的张村水口流入流溪河水库,作为流溪河水库的补充水源。连麻河水从此部分地改变了流向。
径 流
从化河川由径流降雨产生,属雨水补给类型。年径流的地理分布情况与降水相似,大致是自南部丘陵平原区向北部山区递增。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变化范围1000~1600毫米,平均年径流量为26.94亿立方米,平均年产水量22.7亿立方米。其中流溪河多年平均径流深(扣除连麻渠和沙溪水)1341毫米,年径流量20.85亿立方米,丰水年(P=10%)年径流量30.03亿立方米,枯水年(P=90%)年径流量仅12.72亿立方米,两者相差2.3倍。其平均年产水量18.2亿立方米。流溪河、潖江河年径流模数分别为42.5升/秒/平方公里和4.6升/秒/平方公里。流溪河的年径流系数0.66,潖江河0.71。连麻河平均年产水量0.9亿立方米。
市内径流在一年中分配很不均匀,汛期占全年径流量80%~85%,最大月径流发生在5~6月,非汛期各月径流都较小,造成汛期有洪涝,春秋有干旱,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不便,对全市工农业用水影响很大。
从化气候:
从化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9.5~21.64摄氏度,南北气温相差1.8摄氏度;年平均雨量1800~2200毫米,其中中南部为1908.8毫米;年平均辐射量103571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日照中南部为1809.3小时,北部为1697.6小时。四季气候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偶有“倒春寒”天气;夏季以晴热天气为主,时有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霜冻时有发生。市内气候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
春 季
从化的春季为2月中旬至4月末。气候特征为冷暖多变,阴湿多雨,全市春季季平均气温18.2摄氏度,最低气温累年平均15.2摄氏度。春季降雨量累年平均为406.2毫米,占年雨量的21.3%;累年平均雨日39.9日,占春季总日数的50.5%。从化春季日照少,多半日子或阴或雨。春季日照时数累年平均206.6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11.4%。
夏 季
从化的夏季为5月至9月。气候特征为晴热、多台风暴雨。夏季的时间长,一年中有5个月。季内月平均气温27.1摄氏度,最高气温累年平均31.6摄氏度。夏季中,7月中旬的旬平均气温最高,达28.7摄氏度。夏季降雨量累年平均达1298.8毫米,占年雨量的68%;累年平均雨日86.9日,占夏季总日数的56.8%。夏季口照多,累年平均日照883.8小时,占年日照数的48.8%。
秋 季
从化的秋季为10月至12月上旬。气候特征为秋高气爽,秋旱频繁,“寒露风”天气常现。秋季的月平均气温20摄氏度,最高气温累年平均25.8摄氏度,最低气温累年平均15.8摄氏度。故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秋季降雨量少,秋旱常发生。累年平均降雨量112.9毫米,占年降雨量的5.9%;累年平均降雨日数13.7日,占秋季总数的19.3%。秋季大多数日子阳光普照,累年平均日照时数445.9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24.6%。10月是全年日照最多的月份,实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58%。
冬 季
从化的冬季为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气候特征是晴、冷、干燥,常有霜冻。冬季时间短,一年中仅2个月。累年平均气温12.7摄氏度,最低气温累年平均8.7摄氏度。冬季气候干燥。降雨量累年平均90.8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8%;累计平均降雨日数15.9日,占冬季总日数的25.6%。冬季晴天多。累年平均日照时数有272.8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15.1%。每天日照少于或等于2小时的,冬季累年平均25.7日,占冬季总日数的41.5%。
从化的资源:
水资源
从化雨量充沛,川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全市水源可采总量年均约27.5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2.7亿立方米,地下水4.85亿立方米。4至9月为丰水期,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85%。
土地资源
从化全市有农用地苗266亩,可供大规模连片发展“三高”农业。已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10多个,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工业发展用地21万亩,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廉价上地。
矿产资源
从化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矿种 有钨、锡、铋、铷、钼、铜、铁、钽铌、铅、锌、黄金、钾长石、大理石、水柱石、瓷土、稀土、钴钍矿等48种,其中有16种在开采中。储藏量已查明的有钨矿6.05万吨,锡矿3172吨,钼矿3123吨,铋矿147吨,铜矿2881吨,铅矿5332吨,铁矿石166.74万吨,黄铁矿石2580吨,钽铌矿150吨,莹石3.97亿吨,钾长石3.67亿吨,石英石46.5万吨,瓷土190万吨,高岭土1500万吨。
矿产分布:钨矿主要分布在良口的黄龙带石碑头、黄竹塱、苏坑、铁迳山、金鸡山、白鹤窿、水尾洞、黄围、高背石、光峰仔,城郊的大塘,桃园的桃源上洞;锡矿分布在良口的北斗、温泉的猫子坪、神岗的苟头村;铅锌矿分布在棋杆的高塱,鳌头的杨梅窿,洒埔的大迳,大岭山的跌死狗、香菇坳,吕田的青围、林场;钼矿分布在吕田的桂峰、良口黄竹塱;磁铁矿分布在吕田的安山、古田、广山、塱村小杉新屋、塘基背、黄泥塘、良口山溪头,温泉的猫儿坪,大岭山的石门、三英雄及场部;锡矿分布在吕田张村,灌村千家村、枫洞,江埔的山下、新塘、白石岗、上罗,神岗的新屋仔,太平的冷水坑;黄金分布在江埔锦联大田墩;钽铌矿分布在大岭山石灶、温泉瀑布区;铷矿分布在城郊红坪山;钾长石分布在民乐潭口石里头、灌村南平;莹石矿分布在城郊井山,良口和丰、团丰关锋岭、达溪、黄峰斗,流溪河林场山谷里、温塘肚,东明北溪;水晶石分布龙潭爱群、民乐龙田。
森林资源
从化有180多万亩青山,现有林地面积1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68%,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6.9%,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9.2万公顷,包括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四季常青,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此外,从化市政府还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全市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运动,先后组织开展义务植树100多万株,规划界定生态公益林90多万亩,完成荒山造林3.3万亩,推动私营造林5万多亩,完成了京珠高速公路(从化段)和105国道景观林带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跃上新的台阶。
㈧ 阳春和河源这两个城市哪个城市建设好
阳江市离珠海近点!
珠海→阳江:240公里
珠海→河源310公里.
就我个人觉得,河源的收入不高,消费水平绝对是达到广州深圳的水平.而阳江靠海吃海,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收入也不高!
河源的经济特点: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快得令人惊叹.后发河源,发展强力很大!将打造全国手机生产基地.
在港商中流行这么一句话"80年代看深圳,新千年看河源."
在上半年的深圳晶报称"河源的全国经济上升幅度排在全国第2.
2005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提速增效。1-8月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4.1亿元,同比增长33.4%;工业增加值33.56亿元,增长3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84亿元,增长38.2%,实现工业增加值27.48亿元,同比增长34.2%,增幅均排在全省第二位(清远市居首位),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增长强劲,产值分别增长72.2%、42.4%。全市工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增长1.6%。1-7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64.8%,同比提高18%;比全省高出17.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效益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区域工业持续加快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最快的是东源县,工业增加值增长61.1%,增幅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最慢的是市直,工业增加值增长26.5%,增幅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其它地区工业增加值增进依次为:和平57%、龙川51.2%、连平47.4%、紫金41.3%、源城39.6%,地区之间工业增速差距虽然高达34.6个百分点,但发展差距同比缩小34.6个百分点,比1-7月缩小了8.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83万亩,其中晚稻111.27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9.8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0.5%,增加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花生种植面积13.9万亩,增加0.5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95万亩,增加0.5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带动农户12.42万户,增加2.25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组织5家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组织4家企业6种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投资增势强劲。1-8月,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增长66.7 %;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增长17.6%;房地产开发投资5.73亿元,增长69.5%;全市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额13.84亿元,增长54.8%,增幅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比今年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市直、连平县的工业投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94.7倍和1.57倍。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市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其中投产项目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其中粤赣高速、龙梅高速、农夫山泉、市福新工业园、河源美平工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61亿美元,增长41.9%,比上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增长29.7%;进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59.5%。“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一大亮点。1-7月“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1.2亿美元,增长31.1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增长12.8%。
新签项目质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签项目同比减少13宗的情况下,平均每宗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加70万美元,表明新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有所提高,确保了合同利用外资总额实现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20.27亿元,增长37.1%。国、地税完成总税收10.42亿元,增长48.8%,增幅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市各县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居全省前列,5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的排位分别为:连平县(80.43%)第1位,和平县(77.03%)第2位,龙川县(71.26%)第3位,东源县(67.79%)第5位,紫金县(23.92%)第26位,连平县、紫金县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别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势稳定。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10.4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34亿元,增长11.6%;贷款余额104亿元,增长11.9 %。
阳江是广东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刀剪之都”、“中国风筝之乡”、“中国公益明星城市”、“中国诗词之市”,享有国家赋予的沿海开放区、工业卫星镇、山区和对台小额贸易等优惠政策。1988年建市以来,阳江市以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为总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实施“追赶型、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认真抓好“六个做”(做大工业,做优农业,做强海洋产业,做旺旅游业,做好招商引资,做美环境),打好“三张牌”(民营牌、海洋牌、旅游牌),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31.6亿元。
阳江是广东省四大传统手工业基地之一,个体、私营经济发达,“阳江三宝”——小刀、漆器、豆豉闻名中外。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实施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民营企业3.8万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8268家。1999年以来,民营经济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53.6%提高到去年的69.3%。2003年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7.9%,培育了喜之郎果冻、美景牌冷却塔、YC深沟球轴承、旺通饼干、十八子菜刀、银鹰剪刀、永光剪刀等一批省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先后落户阳江。2001年,阳江被授予“中国刀剪之都”称号。阳江刀剪产品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工业已形成了五金、稀土、机电、建材、冶金、制糖、食品、纺织、服装、森工等十大工业支柱行业。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26亿元。
阳江海(岛)岸线长达476公里,占全省的1/10。海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滩涂和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1638平方公里。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历史悠久,盛产鱿鱼、鱼翅、对虾、花蟹、马鲛、牡蛎等。全市拥有7个国家和省认可的渔港。市委、市政府立足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大打“海洋牌”,促进海洋了海洋渔业稳步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吊桩牡蛎和泥蚶养殖基地、广东省重要对虾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举办南海(阳江)开渔节,打造海洋渔业品牌。1999年以来,全市水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2003年全市水产品总量86.4万吨,比1998年增长18.9%,年均增长3.1%;渔业总产值42.4亿元,比1998年增长37.1%,年均增长6.5%,其中出口总额1.2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倍,年均增长58.8%。
阳江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品种全、品位高、空间组合佳,在广东省首屈一指。近年来,阳江市每年举办旅游文化节,把旅游、文化、体育、会展、商贸结合起来,提高阳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01年阳江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区荣获国家AAAA级滨海旅游风景区、省级科技旅游示范区和省文明景区称号。2003年阳春凌霄岩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23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1.5%和71.7%,年均增长8.7%和11.4%。
认真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降低营商成本,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民营生产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对外贸易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出口总额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5%。
随着全国最大的核电项目——阳江核电站、阳西火力发电厂、阳春抽水蓄能电站、海陵岛风力发电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超千亿元投资的重大项目的带动,阳江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项目的建设必将牵动带活阳江的全面发展。
㈨ 什么叫金融存款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放眼全国来看的话,在2020年四月末金融存款增长率最高的省份其实并非是广东亦或是江苏,而是浙江省,它在2020年四月末金融存款的增长额甚至超越了15%,是我国所有省份增长速率最高的省份。其实啊,2020年四月末我国各省份金融存款的增长额较之去年都是有显著的提升的。毕竟与去年相比,今年从一月至今,我们平时的花费肯定是要低不少的,而这些省下来的钱,自然就会被投入到一些能够让自己获利的项目当中了。